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

2021-02-07 學習時報

  1915年,日本乘歐戰方酣,列強無暇東顧的時機,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提出「二十一條」。到了1919年,歐戰結束,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日本又有強迫中國代表追認「二十一條」的行動,中國的外交形勢十分嚴峻。北京各校學生經過秘密籌劃,於5月4日舉行示威運動,用猛烈的方法懲警親日派代表人物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最重要的三份文獻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十幾所高校的學生 3000 餘人在天安門匯集,宣讀《北京學生界宣言》,並遊行示威、散發傳單、高呼口號。一部分學生決議到趙家樓曹汝霖的住宅前面示威。曹汝霖住宅前的警察和曹氏僕役見人數過多,立刻關閉大門,此舉刺激了前來示威的學生,學生們於是破窗破門而入。

  當日,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3人恰好在曹宅聚會,曹汝霖、陸宗輿二人從後門溜走,章宗祥遭到示威學生的毆打,示威學生在感情奮張之餘還放火燒了趙家樓。大批軍警聞訊隨即趕來,逮捕學生 32 人,其中北大被捕學生有20 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

  天安門集會遊行和火燒趙家樓的壯舉留下的文獻資料中,最珍貴的要推顧兆熊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羅家倫《「五四運動」的精神》、張東蓀《「五四」精神之縱的持久性與橫的擴張性》。這三篇「短評」,是五四運動最重要的三份文獻。

  「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概念的提出

  顧兆熊是北京大學教授、教務長。他在1919年5月 9 日《晨報》「評壇」欄發表的這篇名為《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評論,是目前見到的最早有關「五四」的文獻資料。

  顧兆熊稱5月4日的行動為「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是剷除「舊秩序」與惡社會,建設新秩序、新社會的「示威運動」;是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示威運動」;是「良善分子與惡劣分子」的「可貴」的「決鬥」。他從這場運動展望國家的未來,對前途充滿憧憬:「吾觀此次學生之示威運動,似青年之精神的潮流,已有一種趨勢。倘再輸以詳確之學說,教以真道德之實質與決鬥之作用,則將來之社會,必可轉病弱為強健也。」

  作為北大學生領袖,羅家倫對顧兆熊所說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作出了更準確、更鮮明的歷史定位。他在5月26 日《每周評論》第23號上發表的《「五四運動」的精神》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五四運動」這個詞,比「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的提法更簡潔、更清晰、更嘹亮。尤其是他提升出來的「精神」兩字,其意義極其深遠。

  羅家倫鄭重地告訴人們:「五四運動」不僅僅是「感情」的,也是「理知」的;不僅僅是「青年運動」「政治的運動」「國家的運動」「國民運動」「民族運動」「打破惡社會制度的運動」,也是一場波瀾壯闊的「思想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折射出來的最可寶貴的是一種「精神」!

  羅家倫將「五四運動」的精神歸為「三種」:第一「是學生犧牲的精神」;第二「是社會裁製的精神」;第三「是民族自決的精神」,並三呼萬歲:「學生犧牲的精神萬歲!」「社會裁製的精神萬歲!」「民族自決的精神萬歲!」

  張東蓀是現代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政論家、上海《時事新報》的主編。5月27日,張東蓀在上海《時事新報》「時評」欄發表《「五四」精神之縱的持久性與橫的擴張性》,提出了「五四精神」這個詞。「五四精神」的這一提法,比羅家倫「『五四運動』的精神」更鮮明、更凝練、更科學。

  張東蓀將「五四運動」精神概括為「雪恥除奸的精神」。所謂「雪恥」指的是「反抗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所謂「除奸」,指的是「改造腐敗不中用的政府」。

  神聖的運動和可貴的民族精神

  顧兆熊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之示威運動與國民之精神的潮流》最可貴之處,是最早提出了「運動」這個詞;羅家倫的《「五四運動」的精神》最可貴之處,是最早提出了「五四運動」這個詞,給「五四運動」命名,並且將「運動」提升到「精神」的層面;張東蓀的《「五四」精神之縱的持久性與橫的擴張性》可貴之處,是最早提出了「五四精神」這個詞,給「五四精神」命名。

  這三篇文獻,前後呼應、各有側重,又層層深入、開掘提升,其用意顯然是要人們感奮起來。從此,「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這兩個詞鐫入史冊,「五四運動」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神聖的運動;「五四精神」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精神。這之後,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進行界定和闡釋的文章越來越多。

  傅斯年把「五四精神」說成是「北大的精神」。他在1919年9月5日撰寫的《〈新潮〉之回顧與前瞻》一文中說:「『五四運動』過後,中國的社會趨向改變了。有覺悟的添了許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覺悟的,也被這幾聲霹雷,嚇得清醒。北大的精神大發作。」傅斯年在這裡所說的「北大的精神」,並不是蔡元培的「兼容並包」,而是魯迅所說的「求新」。

  太空在 1921年5月4日《晨報》發表的《「五四運動」之回顧》一文中,第一次把「五四運動」的精神概括為「民主」精神,他鄭重指出:「五四運動」的精神到底什麼?就是發揮「德謨克拉西」(Democracy)的精神,拿出最大的努力,斬斷奴隸索子,打破黑暗勢力,創造我們的新生命!

  1925年5月4日《晨報副刊》刊登了汪典存的《每逢五四便傷神》,文中說:「今欲保存五四之精神」,必須做到兩點:一是以忠恕立身忠者對己對人對事具十分熱誠而負責任之謂。恕從舊解推己及人之意。二是涵養科學的精神遇事研究,判別是非,具自持不移之態度。

  以上說法代表著「五四運動」的親歷者和見證人對「五四精神」的界定和闡釋。(摘編自2017年5月4日《人民政協報》)

相關焦點

  • 把準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確方向
    開題論證會是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措,有助於進一步推進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和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課題研究始終都要把握的重大原則和重大方向。石仲泉認為,這兩個重要講話是研究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基本依據。
  • 要把準五四運動和 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確方向
    本報訊(通訊員 周月亭)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近日在中央團校召開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徐曉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認為,課題研究要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準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確方向,拓展研究視野,深挖歷史意義,突出時代價值,讓研究工作更加有利於新時代中國青年牢記和傳承五四精神。
  • 錢昌明:什麼是「五四」精神?——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五四運動形成的「五四」精神,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由向下沉淪、轉折為向上奮進的精神力量。如果沒有「五四」精神,就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如果沒有「五四」精神,就不會有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新中國。
  • 「傳承五四精神,踐行愛國主義」——我校團委開展紀念五四運動101...
    在第101個五四運動紀念日到來之際,為號召我校全體青年學生高舉五四運動「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輝旗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用實踐行動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校團委開展了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系列活動。2020年4月26日下午,校團委在七樓會議室召開了「傳承五四精神,踐行愛國主義」主題團日活動。
  • 五四運動催生了五四青年節,它的精神內涵需要我們去領會
    五四運動爆發至今,已經是一百零一年以前的事情了,筆者在第一次接觸到關於五四運動的歷史時,內心深處頗受震撼。在那樣動亂的年代,生死都在一念之間,能夠放下筆去拿起槍,去和侵略勢力對抗,說實話,這是需要勇氣的。
  • 五四青年節在紀念什麼:五四運動中的愛國青年和五四精神的核心
    一、顧維鈞先生和五四運動中的愛國青年1.巴黎和會上,31歲的中國外交家顧維鈞先生顧維鈞先生作為「民國第一外交家」,生於1888年,在美國留學期間,取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在當時被列強環伺的中國,顧維鈞先生用自己出色的外交手段,全力維護祖國和民族的利益。
  •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2020-05-05 02: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四精神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原標題:五四精神歷史地位和當代價值 五四運動是有著5000年燦爛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在近代發生的偉大事件。它包括以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群眾性愛國運動兩個內涵。前者所起的啟蒙、覺醒作用,是後者的思想階段。有了前者,後者才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識。
  • 新時代,讓五四精神繼續激蕩迴響
    五四運動是中華民族覺醒的先聲,創造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核心內涵的五四精神。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一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五四精神時代價值的研究,深入揭示新時代發揚五四精神的意義和要求。」
  • 五四青年節 | 傳承五四精神,綻放青春力量
    在五四運動這場偉大的革命運動中,全國各界、尤其是廣大青年學生,把國家的命運同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把個人價值融入到中國社會的進步中、融入到中華民族振興的偉大事業中,表現出了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 新時代要有新作為。
  • 五四精神的時代闡釋與青年人格塑造
    原標題:五四精神的時代闡釋與青年人格塑造 編者的話 今年是五四運動101周年。在我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秩序逐步全面恢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收官階段這個特殊節點,在這個特殊年份的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深情地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 慶祝五四青年節主題活動口號大全 五四運動100周年慶祝口號
    五四青年節是專門紀念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而設立的節日,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這個專屬於中國青年人的節日很多地方學校單位都會舉辦有意義的活動,那麼慶祝五四運動活動主題口號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青春心向黨 建功新時代  慶祝五四青年節一百周年  高舉「五四」火炬,永葆先進本色,爭當青年先鋒!
  • 什麼是五四運動?五四青年節的由來?百年五四,青年奮進正當時!
    ​二、五四愛國運動的意義首先,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為了紀念五四愛國運動中青年學生做出的突出貢獻以及發揚的愛國主義精神,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中央人民政務院把每年的5月4日設立為「五四青年節」,一直延續至今。
  • 五四精神 傳承有我
    4月29日,東華大學「五四精神 傳承有我」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雲直播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開播,機械工程學院在滬學生董沁儀通過直播深情講述著百年紅色弄堂——漁陽裡的前世今生。隨著鏡頭穿梭在百年石庫門建築中,一群立下報國之志的熱血青年開啟解救中華民族於危難之中的紅色故事仿佛就發生在眼前……近一個小時的直播,從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疫情抗擊中的青年擔當、決戰脫貧攻堅四個角度,向廣大師生展現了五四精神的深刻內涵
  • 2018五四青年節是多少周年?五四精神內涵含義及年齡範疇
    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1919年5月4日中國學生愛國運動而設立的節日。它來源於中國一九一九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學生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舉行遊行示威,並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和以民主科學反對封建文化傳統的新文化運動。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2019年04月28日 07:34 來源:《紅旗文稿》2019/08 作者:董學文 字號 內容摘要:五四運動狂飆般的吶喊聲早已散去,五四運動精神卻一直沉浸在中華民族奮鬥的血脈裡。
  • 美高官的所謂「五四精神」演講,都說了些啥?
    波廷格稱,五四運動在於「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是「中國的啟蒙運動」。他將「五四精神」理解為「民主理想」、「平民主義」。他刻意使用的「平民主義」一詞,其實就是「民粹主義」(Populism)。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論證會認為——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論證會認為——要把準五四運動和 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確方向周月亭發稿時間:2020-07-06 17:16: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中國青年網  本報訊(通訊員 周月亭)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近日在中央團校召開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
  • 【「四史」學習教育】深學「五四精神」實質 傳承「四史」文化內涵
    今年是五四運動101周年,而就在今年的5月4日這一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馬特·波廷傑在維吉尼亞大學米勒中心用中文發表了一篇演講,主題就是「美國視角下的中國五四精神」。要知道,美國的新冠疫情正在大肆蔓延,這個時候一名負責美國國家安全事務的政客,不關心自己本國的疫情形勢,卻「無端」挑起五四精神的話題,這是為什麼呢?波廷傑早前做過七年的駐華記者。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論證會認為——要把準...
    原標題:「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論證會認為——要把準五四運動和 五四精神研究的正確方向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近日在中央團校召開了「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研究」課題開題論證會。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徐曉出席會議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