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文論史上,劉勰的《文心雕龍》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皇皇巨著。《文心雕龍》成書於中古時期南朝的齊末梁初,迄今一千五年餘年,現在能查詢到的最早版本,是唐朝學者留下的手抄殘卷,原藏於甘肅敦煌鳴沙山千佛洞第二八八窟,現存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元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嘉興郡守刻印的《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的最早刊本,珍藏於上海圖書館。
《文心雕龍》共五十篇,三萬七千餘言,用精美的駢文寫成。每篇標題下均有序號排列;每篇篇末則有「贊曰」作結。其《序志》篇作為全書的總序,按「古人之序皆在後」之例,被置諸書末,起著「以馭全篇」的統領作用,乃是解讀全書基本內容的理論體系和重要資料和依據。
《序志》篇以較多的篇幅,明確揭示了《文心雕龍》全書的基本內容和理論體系的建構。它以「言為文之用心」為宗旨,將全書的基本內容概括為「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析採」三大組成部分。它們緊密聯繫、不可分割,是個「一動萬隨」的有機整體。
「文之樞紐」部分,包括《原道》(第一)至《辨騷》(第五)五篇。是關於文學創作的總論、總綱、文原論、文學原理、寫作原理的闡釋。這一部分中指出《原道》《徵聖》《宗經》三位一體,而歸根到底《宗經》篇是關鍵,闡明了「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文」亦產生於「道」。「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所以要寫出高質量的文章,首先必須「體乎經」。
「論文敘筆」部分,包括《明詩》(第六)至《書記》(第二十五),共二十篇。是關於文體論、文類論、體裁論、文體寫作論的闡釋。這部分大約論述了三十多種體裁的文章,既有文學作品,又有一般實用性文章和宮廷官府的專用文書。
「剖情析採」部分,包括《神思》(第二十六)至《序志》(第五十),共二十五篇。當代研究者通常將這部分再一分為二,前一部分是關於創作論、寫作方法統論、綜合寫作論的闡述;後一部分是關於批評論、鑑賞論以及文學評論原理的闡述。這其中從《神思》(第二十六)至《總術》(第四十四)共十九篇,通論文章的寫作過程、寫作原理和寫作方法,主要包括:論寫作構思和風格基調問題;論文章的體制構成和布局謀篇問題;論練字、修辭、造句和各種寫作技法。
通篇讀來,《文心雕龍》體大思精、籠罩群言、隱括千古、包舉宏纖,可與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齊名,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精品。
「詩品出自人品」,因為劉勰才有《文心雕龍》。《梁書》《南史》均有《劉勰傳》。
劉勰大約生於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於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後。其一生經歷大約可分為四個階段:少年苦讀、佛門試功、出世從政、歸隱出家。劉勰在儒佛兩家「異經同歸」、「殊教合契」的境遇中渡過一生,他借重於佛卻不棄儒,躋身於儒也並不離佛。集佛儒於一身的同時還兼容了道家與玄學的某些觀念,這就使他的思想深沉而宏大。當代研究者稱劉勰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文學思想家以及經學家、史學家乃至中華傳統文化大師。這些稱譽對於劉勰來說都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