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文:
爰至有漢,運接燔(fan)書。2高祖尚武,3棄儒簡學。雖禮律草創,詩書未遑,然大風鴻鵠之歌4,亦天緃5之英作也!施及孝惠,迄於文景6。經術頗興,而辭人7勿用。賈誼抑8,而鄒、枚沈9,亦可知矣。逮孝武崇儒10,潤色鴻業,禮樂爭輝,辭藻兢騖:柏梁展朝讌之詩,金堤製恤民之詠,徵杖乘以蒲輪,申主父以鼎食,擢公所之對策11,歎兒寬之擬奏12,買臣負薪而衣錦13,相如滌器而被繡14。於是史遷夀王之徒15,嚴終枚皋之屬16,應對固無方,篇章亦不匱,遺風餘採,莫與比盛。越昭及宣,實継武績,馳騁石渠,暇豫文會,集雕篆之軼材,蕟綺轂之高喻,於是王褒之倫17,底祿待詔。自元及成,降意圖籍,美玉宵之潔清。金馬之路,子雲銳思於千首18。子政讎校於六藝19,亦已美矣!爰自漢室,迄至成哀,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而大抵所歸,祖述楚辭,靈均餘影20,於是乎在自哀平陵替,光武中興21,深懷圖讖,頗略文華,然杜篤獻誄以免刑22,班彪參奏以補令23,雖非旁求,亦不暇棄,及明帝疊耀24,崇愛儒術,肄禮璧堂,講文虎觀,孟堅珥筆於國史25,賈逵給禮於瑞頌26!戊子十月,27錄文心雕龍1益三二兄世大人正28宜都楊守敬
簡析
此作品創作於50歲,處於中早期學古融合階段,能看出歐顏和北碑的影子,總體上看有「峻峭」之風,雄厚之勁。
注釋:
1、文心雕龍。《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的文學理論專著,成書於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 「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文心雕龍》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環淵)《琴心》,王孫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認為道是文學的本源,聖人是文人學習的楷模,「經書」是文章的典範。把作家創作個性的形成歸結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文心雕龍》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2、燔書。燔書阬儒 fán shū gāng rú,意思是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出自《漢書·地理志下》。
3、高祖。劉邦(前256年12月28日/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省豐縣)人。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漢文化的偉大奠基者和開拓者,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漢書》記載劉邦祖上來自魏國,是晉國大夫士會的後代。劉邦這一代已成為平民,出身農家,豁達大度,不事生產。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釋放刑徒,亡匿於芒碭山中。陳勝起義之後,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沛縣,自稱沛公,投奔名將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率軍進駐灞上,接受秦王子嬰投降,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鴻門宴之後,受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及漢中一帶。擊殺西楚霸王項羽,贏得楚漢之爭,統一天下。即位於定陶汜水之陽,後來定都長安,建立西漢。陸續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建章立制,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奠定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係。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主要作品:大風歌、鴻鵠歌。
4、大風鴻鵠。《大風歌》是漢朝皇帝劉邦創作。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一格。南朝梁·蕭統將其選入《文選·卷二十八》雜歌類。大風歌, 作者劉邦。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鴻鵠歌, 作者劉邦。鴻鵠高飛,一舉千裡。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5、天縱。 tiān zòng,指上天所賦予,才智超群(多用做對帝王的諛辭)。《論語·子罕》:「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
6、孝惠。文景。自劉邦之後,經歷了孝惠、高后、文景二帝,黃老之術以及「治道貴清淨寬舒」成為了國家的主導思想。文景二帝堅決執行與民休息的「無為」統治術,在中國的歷史上成為了漢初政治的一大特點。
7、辭人。意思是辭賦作家;泛指擅長作詩文的人、文學家;涉訟之人。 出自《法言·吾子篇》。漢·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
8、賈誼。賈誼(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後130年,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深受莊子與列子的影響 。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9、鄒枚。漢鄒陽、枚乘的並稱。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睢水》:「 梁王與鄒 、 枚 、 司馬相如 之徒極遊於其上。」兩人皆以才辯著名當時。後因以「鄒枚」借指富於才辯之士。
10、孝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漢武故事》載其初名為「彘」 ,西漢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漢景帝劉啟的兒子,母為王皇后。初封膠東王,七歲立為皇太子。後元三年(前141年)繼位,為加強中央集權,頒行推恩令,又制訂左官律和附益法,規定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政事。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為侍從,以備顧問。裁抑丞相職權,依靠親信和近臣參與決策,從而形成內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體制。又設十三州部刺史,加強對郡國的控制。為解決財政困難,改革幣制,禁止郡國鑄錢,又實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制度。頒布算緡、告緡令,向商人徵收重稅。建立正規的察舉制度,令郡國舉孝廉及秀才、賢良方正等。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設五經博士,在京師長安興建太學,又令郡國皆立學官。因迷信神仙,熱衷於封禪和郊祀,曾多次巡遊各地,揮霍無度。自元朔二年(前127年)起,派衛青、霍去病多次出擊匈奴,迫其遠徙漠北。命張騫岀使西域,溝通漢與西域各族聯繫。又徵服閩越、東甌、南越和衛氏朝鮮,經營西南夷,在其地設置郡縣。 在位晚年,關東流民達二百萬,多地爆發農民起義。宮廷發生「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徵和四年(前89年)下輪臺詔,拒絕桑弘羊募民屯田輪臺的建議。後元二年(前87年)去世,臨終前立八歲幼子劉弗陵為太子。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11、申主父櫂公所。申,致。主父,名偃。武帝時中大夫。擢,提拔。公孫弘博士。
12、兒寬。(?—前103年)西漢官員,字仲文,西漢武帝時千乘郡(今廣饒縣倪家村)人。因精通經學和曆法,且善文辭。為漢武帝所賞識,擢升左內史,歷仕廷尉、掾舉侍御史、中大夫、左內史、御史大夫。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 ,倪寬升任御史大夫,隨武帝東封泰山。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 ,倪寬奉詔與司馬遷、公孫卿、壺遂等修改曆法,經過精心推算制訂出新曆法--《太初曆》,比秦朝的《顓頊曆》有大進步。廣饒城西2.5公裡處有倪寬墓。
13、買臣。朱買臣(?~前115年),字翁子,會稽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西漢大臣。朱買臣家貧好學,靠賣柴生活。經過同鄉嚴助推薦,拜中大夫。向漢武帝進獻平定東越的計策,獲得信任,出任會稽太守。平定東越叛亂有功,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數年後,因事犯法,坐罪免職。不久,復任丞相(莊青翟)長史。元鼎二年(前115年),參與誣陷御史大夫張湯,下獄處死。
14、相如。司馬相如(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中國漢賦四大家,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被譽為賦聖、辭宗 。幼居成都蓬州(今四川成都蓬安),受道家影響 ,大賦《子虛賦》名揚四海,為求愛卓文君所賦《鳳求凰》流芳百世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15、壽王。史遷(對司馬遷的尊稱)。又, 司馬遷 的別稱。晉·常璩《華陽國志•<後賢志>序》:史遷之記…。張壽王,西漢人。昭帝時任太史令,曾奏言以為陰陽不調皆因太初改歷之故,建議用《黃帝調律歷》。昭帝下詔鈞校諸歷用狀,結果仍以《太初曆》最為精確,其所治《黃帝調歷》實疏闊。遂以非漢歷逆天道,淆亂制度被劾,終至下獄。
16、枚皋。枚皋(前153年—?),字少孺,淮陰(今江蘇淮安)漢賦大家枚乘庶子,生於梁國睢陽(今河南商丘),生年大約為吳、楚反後一年,即漢景帝四年,卒年不詳,他的母親是枚乘在梁國娶的小妾。
17、王褒。王褒(前90年—前51年),字子淵,別號桐柏真人,蜀郡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崑崙鄉墨池壩村)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揚雄並稱「淵雲」。漢宣帝時期,授諫議大夫,才華橫溢。甘露三年去世,年四十。王褒一生留下《洞簫賦》等辭賦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傳》 1卷,輯有《王諫議集》11篇。
18、子雲。子雲,揚雄(前53年~18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 )人。漢朝時期辭賦家、思想家,廬江太守揚季五世孫,名士嚴君平弟子 。少年好學,博覽群書,長於辭賦。遊歷長安,擔任大司馬王音門下史。漢成帝時,得到同鄉楊莊推薦,入奏《甘泉》、《河東》等賦。授給事黃門侍郎,修書於天祿閣,結交王莽。天鳳五年(18年)去世,時年七十一歲。著有《法言》《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作品,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解嘲》寫他不願趨炎附勢去作官,而自甘淡泊來寫他的《太玄》。文中揭露了當時朝廷擅權、傾軋的黑暗局面:「當塗者升青雲,失路者委溝渠;旦握權則為卿相,夕失勢則為匹夫」;並對庸夫充斥、而奇才異行之士不能見容的狀況深表憤慨:「當今縣令不請士,郡守不迎師,群卿不揖客,將相不俯眉。言奇者見疑,行殊者得闢。是以欲談者捲舌而同聲,欲步者擬足而投跡。」可見賦中寄寓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這篇賦雖受東方朔《答客難》影響,但縱橫馳說,辭鋒銳利,在思想和藝術上仍表現出它的特點。《逐貧賦》是別具一格的小賦,寫他惆悵失志,「呼貧與語」,質問貧何以老是跟著他。這篇賦發洩了。
他在貧困生活中的牢騷,多用四字句,構思新穎,筆調詼諧,卻蘊含著一股深沉不平之氣。《酒箴》是一篇詠物賦,內容是說水瓶樸質有用,反而易招損害;酒壺昏昏沉沉,倒「常為國器」,主旨也是抒發內心不平的。另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作品。《反離騷》為憑弔屈原而作,對詩人遭遇充滿同情,但又用老、莊思想指責屈原「棄由、聃之所珍兮,摭彭鹹之所遺」,反映了作者明哲保身的思想,而未能正確地評價屈原。《廣騷》、《畔牢愁》今僅存篇目。揚雄早期以辭賦聞名,晚年對辭賦的看法卻有所轉變。他評論辭賦創作是欲諷反勸,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看法,把楚辭和漢賦的優劣得失區別開來(《法言·吾子》)。揚雄關於賦的評論,對賦的發展和後世對賦的評價有一定影響。對於後來劉勰、韓愈的文論,頗有影響。揚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諫不受單于朝書》便是一篇優秀的政論文,筆力勁練,語言樸實,氣勢流暢,說理透闢。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論語》,在文學技巧上繼承了先秦諸子的一些優點,語約義豐,對唐代古文家發生過積極影響,如韓愈「所敬者,司馬遷、揚雄」(柳宗元《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此外,他是「連珠體」的創立人,自他之後,繼作者甚多。今見有《方言》。
19、子政。劉向(前77年~前6年),原名劉更生,字子政,沛郡豐邑(今江蘇省徐州市)人。漢朝宗室大臣、文學家,楚元王劉交玄孫,陽城侯劉德的兒子,經學家劉歆的父親,中國目錄學鼻祖。以門蔭入仕,起家輦郎。漢宣帝時,授諫大夫、給事中。漢元帝即位,授宗正卿。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坐罪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出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尉,世稱劉中壘。建平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二歲。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戰國策》《五經通義》。編訂《楚辭》,聯合兒子劉歆共同編訂《山海經》。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為主要特色,作品收錄於《劉子政集》。
20、楚辭靈均。靈均,屈原之字。後引申為詞章之士。亦表達為人正直 、正派,為政公平、公正。晚唐詩人黃滔曾作《靈均》詩。王逸注《離騷》曰:「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則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五臣注曰:「靈,善也。均亦平也。言能正法則,善平理。」《楚辭·離騷》:「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 靈均:形容土地美好而平坦,含有「原」字的意思。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詮賦》:「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楊世燦《屈原研究·讀屈原25篇》考,屈原四歲入宮陪讀同庚懷王,楚宮賜屈原字「靈均」。
21、光武中興。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廢除更役制度,在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恢復田稅制,在文化上還大興儒學,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光武帝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鑑於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匯京師。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石室」、「蘭臺」、「仁壽閣」、「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22、杜篤獻誄。杜篤,字季雅,男,漢族,(?~78年),京兆杜陵(陝西西安)人。博學,善文辭。杜篤著《明世論》15篇,均已散佚。著賦、誄、吊、書、贊、七言、女誡及雜文共18篇,今存《論都賦》、《吊比幹文》等10餘篇,以《論都賦》流傳最廣。杜篤誄文,名聲很高。《大司馬吳漢誄》受到漢光武帝的稱讚。
23、班彪。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市)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漢代顯貴和儒學之家,受家學影響很大。從小好古敏求,與其兄班嗣遊學不輟,才名漸顯。西漢末年,為避戰亂至天水,依附於隗囂,欲勸說隗囂歸依漢室,作《王命論》感化之,結果未能如願。新朝王莽時期,後至涼州,為割據西北的大將軍竇融從事,勸竇融支持光武帝。東漢初,舉茂才,任徐縣令,因病免官。班彪學博才高,專力從事於史學著述。寫成《後傳》60餘篇,斟酌前史,糾正得失,為後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漢書》,史料多依班彪,實際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繼續。其女班昭等又補充固所未及完成者。作品:《復護羌校尉疏》、《上言選置東宮及諸王國官屬》、《奏議答北匈奴》《前史略論》、《史記後傳》65篇,為班固《前漢書》打定了基礎。《北徵賦》、《覽海賦》、《冀州賦》等。
24、明帝疊耀。一作明章疊耀。漢明帝(公元28年十一月二十七—75年八月初六),姓劉,名莊,字子麗,廟號漢顯宗,東漢第二任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母為陰麗華。初名劉陽,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公元57年)繼皇帝位。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八月初六(陽曆9月5日),死於洛陽東宮前殿。在位十九年,死時四十八歲。葬於顯節陵(今河南洛陽市東南)。廟號漢顯宗,諡號孝明皇帝。明帝在位時,吏治非常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並興修水利。光武帝末年,全國載於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激增至3400多萬。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間,出現了繁榮的盛世局面,史稱「明章之治」。
25、孟堅。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市)人。東漢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班馬」。班固九歲屬文,誦讀詩賦。十六歲,選入太學,博覽群書。漢元元年(89年),跟從大將軍竇憲北伐匈奴,出任中護軍、左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于,撰下《封燕然山銘》。永元四年,受累於竇憲謀反,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修撰《漢書》,是「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作為經學理論家,編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26、賈逵。賈逵(174年—228年),本名賈衢,字梁道,河東襄陵人(今山西省臨汾市)。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臣,西晉開國功臣賈充父親。初為并州郡吏,遷澠池縣令,拜弘農太守,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軍政才幹的人物,終其一生為魏國統一事業作出卓越貢獻。擔任豫州刺史期間,興修水利,鑿通運河二百餘裡,時稱「賈侯渠」,便利民生。隨同曹丕伐吳,進封陽裡亭侯,加號建威將軍。石亭之戰,率軍救出曹休。太和二年去世,贈本官,諡號為肅,《唐會要》將其尊為魏晉八君子之一。
27、戊子。1888年。楊守敬50歲湖北黃州築鄰蘇園以藏書。
(本文來自鹿門書院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