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守國門,首先放棄蒙古土地,全軍龜縮長城:疆域嚴重縮水

2020-12-15 騰訊網

很多人總喜歡說,大明最厲害的就是,天子守國門,其實,朱棣的天子守國門,並不單單是為了強化國防實力,還有就是,朱棣很不喜歡南方的天氣,同時,因為,他來位不正,在南方殺人太多,也擔心很多人不服氣,而遷移到北京的老根據地,更加讓朱棣安心。

但是,朱棣的天子守國門,卻沒有增強國防力量,洪武三十一年的北平周邊,在城十二衛,在外七衛三所五屯,永平府二衛,保定一所,真定一衛,北平行都司一所十九衛。現在,國都搬到北京了,導致附近軍隊增加非常多,一下子擴充到了近百個衛所。

就連,山西,宣府等地的部隊都被遷移過去了,此外,長城以外的衛所,也幾乎全部遷移進來,在內蒙古地區的東勝左、右,雲川,玉林,高山,鎮朔,鎮虜,定邊,宣府左、右,萬全左、右十二衛都進入長城保衛京師重地。包括,河套地區也是如此,絕大部分部隊都內遷進來,到了嘉靖年間就徹底丟失了。

在元上都的開平衛和遼東的大寧衛都沒有了,實際上,朱棣開始的天子守國門,還丟失了一大片土地,導致明朝疆域嚴重縮水。雖然,朱棣大量冊封東北各個部落,分封他們為衛所,才二十餘年設立了上百個,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奴兒幹都司對東北諸衛沒有管理權,這個都司更類似於明初設立的用於招撫西番的陝西行都司,目的是招撫,上傳下達,帶領集結於都司城的東北各衛首領一起去南京/北京朝貢貿易。

宣德就廢棄了奴兒幹都司,從此以後,東北各個衛所部落首領,再想朝貢,述職就要去開原集合。明朝真正有控制力的是,明朝遼東二十五衛,居民全是從江淮、山東渡海過去的軍戶。支持起,明朝初年在此設立的一府四州。

實際上,天之守國門,為何還丟棄了在蒙古的大片國土,導致戰線後退到了長城呢?因為本質上,天子守國門是對內不對外,主要是防止內部叛亂的發生,朱棣帶領邊軍造成成功,其實也害怕另外一個人也帶領邊軍造反成功,皇帝和最大軍事集團邊軍集團,不能在2個地方,由不同人指揮。

因此,皇帝本人在北京,就變成了皇帝和邊軍在一起,皇帝就是最大的邊軍節度使。但是,這造成的後果,就是財力困難,一下子在北京周圍聚集了那麼多軍隊,那麼多官員和辦事機構,河北北京山西山東養不起啊!

就讓江南大量漕運物資到千裡之外的北方,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黃河是一條地上懸河,要讓運河通過,必須要將運河河道墊高。黃河泥沙眾多,時常淤積運河,還要經常徵發大量人工物力常疏浚。黃河一旦決口,一潰千裡,運河也被迫阻斷,之後又必須投入巨大人財資源開挖。

明朝的時候,為保漕運,引淮刷黃,束水攻沙,不斷人為抬高淮河水位,通過運河衝擊黃河,結果最後導致淮河水位太高,漫過河堤,把著名的泗州城連帶朱元璋祖墳一起給淹了。

黃仁宇說過,明朝統治早期,全國稅額總數接近2950萬石。保障北京所得總數在820萬石左右。耗費巨大效果一般,不過,明朝運氣很好,奪取了燕雲十六州,還可以固守長城一線,北方遊牧漁獵區,也基本沒有出什麼猛人。宋朝運氣很差,缺少燕雲十六州,北方還阿保機,阿骨打,成吉思汗等等各種猛人輩出。

相關焦點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作者|平平爹來源 | 我們愛歷史(his-tory)明代學者黃宗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漢唐以後,對外擴張的行動逐漸暫停,中華帝國也由最初的攻勢漸漸轉為守勢,宋朝以來首開重文輕武之國策,軍事積弱,民風文弱,使得遊牧民族愈加猖狂,宋朝時期出現了多個由遊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權:西夏、遼朝、金朝、蒙古等,他們曾多次進攻中原,使得邊疆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也令尚武之風僅存無幾。
  •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天子不得不親自坐鎮,統御明朝北方的防禦,真可謂天子守國門。截至明朝滅亡,蠻族騎兵曾三次兵臨北京,其中蒙古兩次,後金一次。每一次兵臨北京,都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巨大震撼。然而我們要問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隨後,朱元璋與帳下諸將追亡逐北,橫掃元朝的殘餘勢力,基本恢復了漢唐舊土,蒙古勢力全面退回了草原。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是相互關聯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親自鎮守在北部邊陲。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的時候,皇帝們首當其衝,阻擋他們的步伐。從天子守國門的好處來說,有幾大好處。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
    即使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和任何國家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做到這整句話的,只有這一個王朝!
    在明朝時期,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教那些「有骨氣」的皇帝們。朱由檢正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後半句的實踐者。在崇禎皇帝繼位時,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隨後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誓死不當亡國奴,最後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因此民間對這件事稱為「君王死社稷」。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明朝皇帝有好的如朱棣,朱高熾,也有貪玩,荒繆,甚至如朱厚照那般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軟骨頭。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有幾個皇帝守國門,又有幾個死社稷
    有人甚至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順口溜來讚揚明朝。那麼,明朝有幾個皇帝在守國門,又有幾個死於社稷呢?先看一下「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這句話是說皇帝在守家門口,意味著首都在邊關。我們知道首都是一個國家的中心,地位非常重要。首都的選址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至關重用,一般來說首都會有很多優點。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一般情況下提到明朝,大家常想到的是奇葩皇帝宦官當權,作為一個常誤解的朝代,我不禁替老朱就委屈,在大明276年的歷史中,驅除蒙古恢復中華,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打敗了號稱史上最強的日本,使其300年不敢再向外擴張,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的王朝恢復了漢族的榮耀。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天子守國門講明成祖朱棣。當時各少數民族幾乎控制整個華北地區,經常隨機性的南下搶物資。由於少數民族的戰鬥機制靈活,且搶完就跑,難以全數消滅。當時明朝國都在南京,距離遙遠明朝軍隊對其抵禦措施達不到最高水平。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大明王朝最慘痛的失敗——土木堡之變
    1368年,農民起義軍首領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國的統治,建立了我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封建大一統王朝大明,這個王朝被稱為我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後,嫡長孫朱允炆繼位,不過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自己做了皇帝。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並不守國門。
  • 明朝鼎盛於一對好爺孫,也衰於他們,沒割地卻放棄重地!
    大敗於北元王保保,丟失甘肅洪武二十年馮勝、傅友德、藍玉率軍第四次北徵,遼東地區進入明朝版圖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軍遠程突襲到現在貝加爾湖,端掉了北元中央政權,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歸附明朝經過五次北徵,同時南徵兩廣福建、西徵陝西、雲南、四川,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疆域面積就超過了900萬平方公裡
  • 丹麥,天子守國門
    丹麥領土的主體夾在德國與瑞典之間首都哥本哈根地跨兩島,直面強國瑞典頗有種天子守國門的感覺▼近年來,丹麥國內也有一定的呼聲想把首都遷到日德蘭半島中部的奧胡斯,卻往往歸於沉寂。哥本哈根的確位於今天的丹麥東部邊境,但這只是現代國家疆域製造的印象。攤開丹麥鼎盛時代的地圖,你會發現哥本哈根那時候位於整個王國的正中心地帶。
  • 明朝的硬氣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由來
    但從地理上來看,北平臨近邊關重鎮山海關,又加上是皇都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於是在民間久而久之就有著天子守國門流傳了下來。一直到1662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室子弟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在了昆明,大明就此覆滅,而明朝歷代皇帝從沒有一個苟且偷生之輩,這一切都很形象的表現了社稷亡,君王死。如果去翻閱明朝歷史,你會很震驚地發現,不論明朝的局勢再怎麼危機,都不曾犧牲過女人去和親換取短暫的和平,也絕對不同意委曲求全割地賠款,所以哪怕是暴亂壓到了皇城腳下,瓦剌大軍包圍首都,明朝都從來沒有想過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