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

2021-02-23 南海佛教網

明朝,沒有漢朝的威武:"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沒有宋朝的璀璨:"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沒有唐朝的繁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但是,明朝:"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

即使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

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而且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和任何國家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就完全不同了。

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明君。

可是他們,也是籤訂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康熙籤下了尼布楚條約,丟失外興安嶺以北土地;

雍正五年籤定恰克圖條約,俄國侵佔中國貝加爾湖之南及西南約1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貝加爾湖即是北海,當年蘇武牧羊之地,現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淡水湖;

乾隆五十五年,約10萬平方公裡的庫葉島,被俄帝暗中吞併;

道光二十年,原為我屬邦哈薩克,被俄羅斯無理霸佔.面積約100萬平方公裡。 

道光二十年,同樣為我屬邦的布魯特,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被俄國吞併。到了晚清,就更不用說了,北京條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一個國富民強的中國,變成了窮山闢野。

(頗為諷刺的是,大清祖訓有雲:丟尺寸之土,減一分版圖,即非我愛新覺羅子孫。)

還有,同樣是太祖開國,朱重八反元義無反顧;努爾哈赤給李成梁當小廝;同是中晚期,萬曆三大徵,大敗日本;光緒甲午完敗;同是末代皇帝,崇禎自盡;溥儀給關東軍當傀儡;

崇禎說:""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溥儀說:""這時佔據著我全心的,不是東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麼辦法統治這塊殖民地。它要駐多少兵,要採什麼礦,我一概不管,我關心的只是要復闢,要他們承認我是個皇帝。"

如果去看明朝戰史,會發現明軍無論多麼慘,面臨的情況有多麼危急,都絕不用女人換取和平,絕不割地賠款。哪怕如暴民軍大軍壓城,哪怕如瓦剌大軍圍攻首都,哪怕如皇帝不幸被俘……不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認輸。 

明朝的皇帝有好的,有愛玩的,有荒謬的……沒錯,你多半知道朱元璋當初起兵的時候有多麼勇武,多半也聽過後來成了永樂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麼英明,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

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籤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

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明軍能夠保持這樣持久的戰鬥力,不僅僅是因為明朝本身就不是一個民風柔弱的朝代。無論是明朝的帝王還是百姓,都有著剛毅不屈的性格,無論是歷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還是"揚州十日",當看到"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樣的言語,當看到"自閏六月初嘉定人民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兩萬餘,史稱'嘉定三屠'"這樣的記載,即使你對那一段歷史從未過問,你也不可能不為之動容。


中國歷史5000年,各個王朝的軍事實力保持的時間不等,縱觀所有被忽略或誤讀的歷史,惟有被輕視的大明軍隊,戰鬥力保持了最久的近300年。

大明一朝276年,確實沒有對外屈膝一星半點。

大明"流行"罵皇帝,正德年間,皇帝朱厚照要搞出遊,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對,先後杖斃了十幾位大臣,但是大臣依然犯顏阻攔,最後正德帝只能妥協。

在明代,六科給事中是有權利駁回皇帝旨意的,這是中國歷史絕無僅有的。雖然這個權利很少有動用,但是確實存在。更有甚者,有大臣直接和皇帝說你只要乖乖在後宮生孩子就行了,國家大事有我們這些內閣大臣來管。這已經是君主立憲的萌芽。


明代的士子們視媚上為仇寇,無論什麼人,有明一代,沒有一個媚上的獲得好下場。

反而是那些犯顏的大臣成為天下讀書人景仰的典範。在明代,我們記得《天工開物》,記得那約三百米長的鄭和寶船,記得有密集勞動型的作坊出現,記得後膛炮已經規模應用,記得腐朽的理學開始受到重視客觀實際的心學的衝擊,"格物致理"第一次在理論與實際中出現並逐漸壯大……至崇禎年間,每年新出版刊行的各類書籍以百萬計,而到了清朝,即使是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過每年4萬餘冊。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的骨氣!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有幾個皇帝守國門,又有幾個死社稷
    有人甚至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順口溜來讚揚明朝。那麼,明朝有幾個皇帝在守國門,又有幾個死於社稷呢?先看一下「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這句話是說皇帝在守家門口,意味著首都在邊關。我們知道首都是一個國家的中心,地位非常重要。首都的選址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至關重用,一般來說首都會有很多優點。
  • 崖山之戰中,這對君臣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表現到了極致
    公元1279年,正月,在那個海風苦澀、炮聲震耳的初春,一個剛滿42歲的剛毅大臣,對著年僅9歲,懵懂無知的小皇帝,說到:「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當為國死,萬勿重蹈德祐皇帝覆轍。德祐皇帝遠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以自縊而換取國民不死。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在攻打北元過程中朱棣親自率軍隊攻入漠北,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堅守北京城。瓦剌軍直逼北京是明軍奮勇抵抗,拒絕和親求和,以勇猛之勢打破瓦剌軍,取得勝利。看觀明朝沒有不論是英明神武縱橫馳騁,還是紙醉金迷荒淫無道。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後,嫡長孫朱允炆繼位,不過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自己做了皇帝。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並不守國門。
  • 明朝的硬氣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由來
    但從地理上來看,北平臨近邊關重鎮山海關,又加上是皇都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於是在民間久而久之就有著天子守國門流傳了下來。一直到1662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室子弟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在了昆明,大明就此覆滅,而明朝歷代皇帝從沒有一個苟且偷生之輩,這一切都很形象的表現了社稷亡,君王死。如果去翻閱明朝歷史,你會很震驚地發現,不論明朝的局勢再怎麼危機,都不曾犧牲過女人去和親換取短暫的和平,也絕對不同意委曲求全割地賠款,所以哪怕是暴亂壓到了皇城腳下,瓦剌大軍包圍首都,明朝都從來沒有想過投降。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是相互關聯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親自鎮守在北部邊陲。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的時候,皇帝們首當其衝,阻擋他們的步伐。從天子守國門的好處來說,有幾大好處。
  •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作者|平平爹來源 | 我們愛歷史(his-tory)明代學者黃宗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明朝皇帝有好的如朱棣,朱高熾,也有貪玩,荒繆,甚至如朱厚照那般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軟骨頭。
  • 大明天子守國門,首先放棄蒙古土地,全軍龜縮長城:疆域嚴重縮水
    很多人總喜歡說,大明最厲害的就是,天子守國門,其實,朱棣的天子守國門,並不單單是為了強化國防實力,還有就是,朱棣很不喜歡南方的天氣,同時,因為,他來位不正,在南方殺人太多,也擔心很多人不服氣,而遷移到北京的老根據地,更加讓朱棣安心。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做到這整句話的,只有這一個王朝!
    在明朝時期,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教那些「有骨氣」的皇帝們。朱由檢正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後半句的實踐者。在崇禎皇帝繼位時,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隨後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誓死不當亡國奴,最後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因此民間對這件事稱為「君王死社稷」。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明朝為什麼要「天子守國門」?
    天子不得不親自坐鎮,統御明朝北方的防禦,真可謂天子守國門。截至明朝滅亡,蠻族騎兵曾三次兵臨北京,其中蒙古兩次,後金一次。每一次兵臨北京,都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巨大震撼。然而我們要問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隨後,朱元璋與帳下諸將追亡逐北,橫掃元朝的殘餘勢力,基本恢復了漢唐舊土,蒙古勢力全面退回了草原。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大明的祖訓。在書中皇帝與大臣鬥,大臣與大臣鬥,太監與大臣鬥,國家和外族鬥,皇帝和皇帝鬥,朝廷和百姓鬥,都垮了,敵人又和朋友鬥,自己鬥完後,後人又來幫你鬥,鬥著鬥著也就鬥出了這部比小說還好看的《明朝那些事兒》。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民間評價大明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見明帝國是一個戰鬥意志頑強的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但是明朝卻嚴格把控,大興文字獄,尤其是在科舉制度上首次採取八股取士,將考試內容和格式規定死了,只考四書五經,文體只限於八股文。讓天下的知識分子的思想集中統一,受到嚴重的束縛,盡出一些只知道愚忠卻沒有真才實學的大臣。易中天的話在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他們一直喊出的口號是,大明朝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丹麥,天子守國門
    丹麥領土的主體夾在德國與瑞典之間首都哥本哈根地跨兩島,直面強國瑞典頗有種天子守國門的感覺▼近年來,丹麥國內也有一定的呼聲想把首都遷到日德蘭半島中部的奧胡斯,卻往往歸於沉寂。哥本哈根的確位於今天的丹麥東部邊境,但這只是現代國家疆域製造的印象。攤開丹麥鼎盛時代的地圖,你會發現哥本哈根那時候位於整個王國的正中心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