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做到這整句話的,只有這一個王朝!

2020-12-14 鵬翔歷史講堂

說起中華的歷代王朝,明朝絕對稱得上是最有骨氣的一個王朝。哪怕是今天,明朝皇帝「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不稱臣!」拒絕一切不合理的行為也讓人們津津樂道。

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建國於1368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在明朝時期,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教那些「有骨氣」的皇帝們。

朱祁鎮

第三位: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正統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領也先率兵進攻大明,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宦官王振的慫恿,一時激動,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自率大軍出徵。

朱祁鎮被俘

雖然是御駕親徵,但由於明軍準備倉促,這場戰鬥還是失敗了,不僅明軍死傷慘重,英宗也不幸成為了俘虜, 並且這次兵敗導致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也正因為這次的土木堡之變,使得原本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而戰略也由進攻轉為全面防守,再也無力遠徵。然而即便是這樣,在明英宗被俘之後,仍然保持自己的氣節,拒寫招降書。就憑這一點,足以上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感到汗顏。

朱由檢

第二位:明思宗朱由檢

朱由檢即崇禎皇帝,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正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後半句的實踐者。在崇禎皇帝繼位時,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隨後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誓死不當亡國奴,最後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因此民間對這件事稱為「君王死社稷」

朱棣影視形象

雖然後人對崇禎皇帝的很多行為並不是很認可,但不可否認,在其當政時期,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頭髮就已經白了,眼角也長出了魚尾紋,因此有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如果要怪,只能怪其生錯了時代,本想大展宏圖,卻自己自己的國家一無所知。

朱棣

第一位: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如果說崇禎皇帝是「君王死社稷」的實踐者,那麼朱棣則是「天子守國門」的典範。

永樂帝

永樂時期,雖然明朝已經完成了全國統一,但是在北方,邊患仍然十分嚴重。公元1381年,明王朝開始修築山海關。公元1409年,明王朝在東北地區設立奴爾幹都司,派駐官員以進一步強化對東北地區的管理

朱棣

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而北方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還有蒙古勢力的騷擾,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朱棣對此地也是感情頗深。所以1421年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為新的首都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而且又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明史

雖然人們對朱棣獲得皇位的方式褒貶不一,但《明史》中卻對他的評價卻是很高的,據《明史》記載:「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這一切足以說明朱棣的雄才大略。

大明軍隊圖

當然,明朝有骨氣的皇帝並不僅僅是以上這三位,但這三位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所以哪怕很多人都覺得,明教其實並不是一個在軍事上很強的王朝,但這個朝代皇室的骨氣,絕對稱得上是最強的

(以上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是當之無愧的最有骨氣的朝代,少有皇帝能做到如明朝皇帝一般,自己打江山,自己守江山。既是君也是將,不如別的皇帝御駕親徵穩坐後方一般,明朝皇帝永遠是衝在沙場的最前方,用自己的熱血帶動全場。明之帝國不如漢朝用財物換取,不如唐朝用女子換取。幾次的生死攸關,幾次的頑強抵抗。如明太祖明成祖血戰沙場,如明英宗明神宗寧死不屈。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是相互關聯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親自鎮守在北部邊陲。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的時候,皇帝們首當其衝,阻擋他們的步伐。從天子守國門的好處來說,有幾大好處。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首《詠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朱元璋所寫。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有幾個皇帝守國門,又有幾個死社稷
    說起明朝,我們知道是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人對這個王朝有特殊的情懷,有時候覺得這個王朝到處都好。即使這個王朝的皇帝有很多不務正業,但大家還是覺得很厲害。有人甚至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順口溜來讚揚明朝。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關於這句評價,有的人認為名副其實,有的人認為是誇大了,甚至認為是個謊言,那麼這個評價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分析一番。首先以天子守國門來說。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強漢盛唐,但不一定,歷史上,遊牧民族曾三次席捲了歐亞大陸,他們分別是匈奴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相比當時歐洲各國,中國被蠻夷所統治的時間較短,在強盛的蒙古鐵騎徵伐世界時,雖是軟弱無能的南宋王朝,但最後漢人崛起攻滅大元帝國,建立大明帝國,漢朝除武帝時期都對外族進行過和親,唐朝建立初期也曾對突厥進行和親,宋朝更不用說,割地賠款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朱棣: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在元末天下大亂之際,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元朝等強敵,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由於元朝勢力還沒有完全被消滅,只是被朱元璋擊退到了北方的草原上。
  • 明朝的硬氣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由來
    但從地理上來看,北平臨近邊關重鎮山海關,又加上是皇都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於是在民間久而久之就有著天子守國門流傳了下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王權已經處在了風雨飄零之際,前有闖王李自成攻城伐地,後有後金勢力垂涎大明江山,但因為山海關的存在,後金的軍隊被盡數擋在了國門之外,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皇帝也從未想過逃亡,最終自我了斷在煤山,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君王死社稷。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這一套書的前身,只是一部網絡連載小說,而作者本人在創作的時候,這是一名喜歡看歷史小說的普通職員,但他覺得當時的歷史小說都太過於說教,沒有觀感,於是自己上手憑藉著出眾的文筆和對歷史的熱誠創作出了這一部堪稱是中國版的《紙牌屋》。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崖山之戰中,這對君臣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表現到了極致
    公元1279年,正月,在那個海風苦澀、炮聲震耳的初春,一個剛滿42歲的剛毅大臣,對著年僅9歲,懵懂無知的小皇帝,說到:「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當為國死,萬勿重蹈德祐皇帝覆轍。德祐皇帝遠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廢宰相,設內閣,皇權加強,宦官專政在政治上,明朝廢除了流傳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設置內閣,將皇權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本宰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皇帝進行制約。奇葩皇帝扎堆要想讓一個國家強大,一個是要有賢明的君主,一個是要有正直能幹的臣子。明朝賢明的君主有,在明初,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也就這幾個,後來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君主,你要是說奢靡享樂,好色昏庸這都是各朝廢物皇帝的標配,也沒什麼稀奇的。
  • 天子守國門,君臣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和任何國家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就完全不同了。康乾盛世中的三位皇帝,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你看如紹武被俘,絕食自殺……明朝軍隊的單個戰績在世界上不是最好的,但是明朝確實是古代世界上所有歷史超過了百年的帝國之中,唯一沒有與其他國家或勢力籤定任何不平等條約,也唯一從不向任何勢力屈服的王朝--哪怕是暫時的。明軍是世界上在國家亡國後,抵抗時間最久的--他們堅持抗擊清朝達38年之久!
  • 朱棣花費18年時間遷都北京,真的只為「天子守國門」嗎?
    後人頌揚明朝,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裡的「君王死社稷」自然是指崇禎帝自縊煤山殉國,而「天子守國門」說的則是朱棣遷都北京之事。 大明王朝先後有過兩個首都,即我們今天說的南京和北京。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史創舉,史稱「永樂遷都」。
  • 大明王朝歷史冷知識,你了解哪一個?
    第一、大明王朝的第一次高考,不僅高麗(朝鮮)、安南(越南)等國的外國學子能參加,含金量一點也不輸現在哈佛劍橋的博士,一個叫金濤的高麗學子考中第五名,回國後直接當了宰相。
  • 明穿的這幾部小說,一部比一部好看!
    提起大明王朝,很多小夥伴一定會有很多話要說!曾經永樂大帝在第二次北伐蒙古班師回朝在北京時說過一句相當霸氣的話,大明之後的歷代帝王都把這句話當作了座右銘。那就是「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竟出了一個俘虜皇帝,來看看他是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短短10個字透漏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氣。明太祖朱元璋亂世中雄起,奪取了天下,明成祖朱棣五徵北部蠻夷,病死徵途中。但想這兩位千古一帝絕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人中竟然會出現一位俘虜皇帝,它就是明朝兩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一位極有傳奇色彩的皇帝。開創了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帝朱瞻基英年早逝,將自己的萬裡江山傳給了幼子朱祁鎮。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不過後世對於明朝的皇帝有一句話概括,這句話用來形容他們的共性。「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當時一共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前元首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最終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定都繁華的南京。但鑑於北元勢力長存,北京城是朝不保夕,於是派第四子朱棣守北京。在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元為建文,史稱建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