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華的歷代王朝,明朝絕對稱得上是最有骨氣的一個王朝。哪怕是今天,明朝皇帝「不和親,不割地,不納貢,不稱臣!」拒絕一切不合理的行為也讓人們津津樂道。
明朝建國於1368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在明朝時期,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教那些「有骨氣」的皇帝們。
第三位:明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正統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領也先率兵進攻大明,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宦官王振的慫恿,一時激動,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自率大軍出徵。
雖然是御駕親徵,但由於明軍準備倉促,這場戰鬥還是失敗了,不僅明軍死傷慘重,英宗也不幸成為了俘虜, 並且這次兵敗導致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也正因為這次的土木堡之變,使得原本強盛的大明朝由盛轉衰,而戰略也由進攻轉為全面防守,再也無力遠徵。然而即便是這樣,在明英宗被俘之後,仍然保持自己的氣節,拒寫招降書。就憑這一點,足以上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帝感到汗顏。
第二位:明思宗朱由檢
朱由檢即崇禎皇帝,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正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後半句的實踐者。在崇禎皇帝繼位時,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隨後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誓死不當亡國奴,最後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因此民間對這件事稱為「君王死社稷」。
雖然後人對崇禎皇帝的很多行為並不是很認可,但不可否認,在其當政時期,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頭髮就已經白了,眼角也長出了魚尾紋,因此有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如果要怪,只能怪其生錯了時代,本想大展宏圖,卻自己自己的國家一無所知。
第一位: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如果說崇禎皇帝是「君王死社稷」的實踐者,那麼朱棣則是「天子守國門」的典範。
永樂時期,雖然明朝已經完成了全國統一,但是在北方,邊患仍然十分嚴重。公元1381年,明王朝開始修築山海關。公元1409年,明王朝在東北地區設立奴爾幹都司,派駐官員以進一步強化對東北地區的管理。
靖難之役後,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而北方時常受到韃靼和瓦剌的威脅,還有蒙古勢力的騷擾,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興王之地,朱棣對此地也是感情頗深。所以1421年明成祖朱棣決定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因為新的首都靠近邊關重鎮山海關,而且又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間對此稱為「天子守國門」。
雖然人們對朱棣獲得皇位的方式褒貶不一,但《明史》中卻對他的評價卻是很高的,據《明史》記載:「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這一切足以說明朱棣的雄才大略。
當然,明朝有骨氣的皇帝並不僅僅是以上這三位,但這三位無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所以哪怕很多人都覺得,明教其實並不是一個在軍事上很強的王朝,但這個朝代皇室的骨氣,絕對稱得上是最強的!
(以上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