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地處邊城的北京為何會被朱棣立為都城

2020-12-14 歷史公館7

當年朱元璋在率軍擊潰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大勁敵後,便揮師北上,直抵元大都(北京),元順帝見明軍來勢洶洶,便放棄了抵抗,帶領家眷隻身逃亡,而北京也被朱元璋收入囊中。在朱元璋一統天下之後,便開始琢磨定都的事宜。

當時一共有三個選擇,一個是前元首都北京,一個是六朝古都金陵(南京),還有一個便是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最終朱元璋權衡利弊,決定定都繁華的南京。但鑑於北元勢力長存,北京城是朝不保夕,於是派第四子朱棣守北京。

在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改元為建文,史稱建文帝。因為建文帝文弱,所以朱棣便起了謀逆之心,最終歷經四年,朱棣終於趕走了朱允炆,自己做到了皇帝的寶座上,成為了一代皇帝。

在即位之後,朱棣為了自己的形象,於是努力的成為一代明君,在永樂一朝,朱棣做了很多千古一帝才做的事,如修永樂大典,五次親徵草原等等,這些都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對後世最大的影響莫過於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

而這個舉動也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金陵貴為六朝古都,其經濟,軍事等都不是北京能比的,更何況當時的北方並不太平,遊牧民族正在邊境線對明朝虎視眈眈,而他們只要越過大同和宣府,那麼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北京,這些永樂大帝朱棣顯然都意識到了,那他為何執意要這麼做呢?

原因一:北京是朱棣的老巢

眾所周知,朱棣原先是燕王,後來經過造反才坐上了皇位,因此這皇位可以說做的是名不正言不順,很多忠於建文的大臣在朝中依然有很強的影響力。而朱棣和朱元璋一樣,是一個眼睛裡揉不下沙子的人,他在剛攻進南京的時候就誅了建文舊臣方孝孺的十族,後來又先後誅殺了鐵鉉等忠臣,並將屍骨挫骨揚灰,以警醒建文舊臣,但收效甚微。

後來為了穩定證據,排除異己,朱棣恢復了先前被眾大臣抵制的錦衣衛。後來因為錦衣衛人手不足,又創辦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以便於監視群臣。

但即使是這麼折騰,群臣中的異己依然很多,而且朱棣鬧得是裡外不是人,如果對建文舊臣採取懷柔政策,那麼盛庸等投降將領便頗為不滿,甚至害怕建文舊臣報復自己,如果朱棣把事做絕,扼殺建文舊臣,那麼不僅自己在史書上的形象毀了,甚至明朝還會遭到建文舊臣的二次反撲。所以說此時的南京城是表面平靜,實際上暗流洶湧。於是朱棣便想著逃離這個是非之地,重新新建一個都城。

而北京作為燕王朱棣的老巢,可以說是一個好去處。當初元朝曾經將北京定位都城,因此其內部元朝的皇城尚沒有完全損壞,修建皇城不必再重新起步。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北京經過朱棣多年的經營,已經成為了一個完全效忠於他的城市,這裡的地主豪紳都是朱棣的人,因此朱棣可以放心地住在這裡。

原因二:朱棣的野心和遊牧民族的侵擾

在大明朝的防禦體系中,守北方的是兩位最善戰的王爺: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當時有著燕王善戰而寧王善謀的評論。後來燕王朱棣造反,因為自身的兵力不足,所以有"順"來了寧王的朵顏三衛,而寧王也被迫上了朱棣的賊船,在靖難之役成功之後。朱棣跑到了南京做皇帝,而寧王朱權也被他強行封到江寧養老。所以說當時明朝的北方幾乎處於無設防的狀態。這就使得北方遊牧民族十分囂張,經常越過長城搶劫。

這顯然不是朱棣能夠忍受的,因此朱棣先後進行了五次親徵,企圖一勞永逸,徹底殲滅遊牧民族。但是在遠徵之中,朱棣發現了一個重要問題:"南京到大同,補給線實在太長,因此每次遠徵的消耗都頗大"。

眾所周知,在古代因為交通工具不發達,所以運輸損耗頗大,幾乎都是靠人推馬拉,而這推車的人和拉車的馬,也需要草料和食物。這就造成了糧食的損耗,當時運糧人幾乎要在路上吃掉一半的糧食。

而北京就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它地靠草原,運輸線短,不至於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雖然北京的糧食產量不及南京,但是在元朝時期修建過京杭大運河,可以直接將南方的糧通過水路運進北京,供養禁軍。

而且雖然北京地處邊疆,但是大同,宣府等重鎮都比較牢固,而且北京距山東等地較近,只要北京能夠撐一段時間,那麼各地的勤王軍就會到達北京城下。他們與禁軍雙向夾擊,那麼敵軍必破,鑑於這種思想,朱棣才動了遷都的心思。

當然遷都北京還有其他細小的原因,如朱棣本身的情節,飲食習慣等,但終究只是小事,左右不了朱棣的決策。

遷都北京對明朝的影響

在遷都北京之後,對明朝的影響是極大的,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大同宣府等地有數次失守,敵軍也有兩次都兵臨城下,但是都化險為夷。

第一次是瓦剌太師也先曾率軍大破明軍,並兵臨北京城下,當時明朝精銳已經全部喪失,幾乎要赴宋朝的歷史,但是明軍在于謙的帶領下絕地反擊,於北京城下大破也先,使得也先倉皇而逃。

第二次是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出其不意的攻取大同,進入明朝腹地,兵圍北京。但是在袁崇煥的帶領下,明軍列陣城下,和皇太極打了一場防守戰,最終擊退了皇太極,保得北京安寧。

即使是後來北京城破,也不是來自於遊牧民族的侵擾,而是來自於內部的流寇。所以說朱棣遷都是利於子孫萬世的事情,雖然說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但是君王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有憂患意識。

而遷都北京這一天子狩邊的舉動,則塑造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風骨。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成祖實錄》

相關焦點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在攻打北元過程中朱棣親自率軍隊攻入漠北,在北京保衛戰中于謙堅守北京城。瓦剌軍直逼北京是明軍奮勇抵抗,拒絕和親求和,以勇猛之勢打破瓦剌軍,取得勝利。看觀明朝沒有不論是英明神武縱橫馳騁,還是紙醉金迷荒淫無道。都沒有皇帝以和親換取國家安定,即使是在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也是君臣國民一腔熱血保家衛國。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背後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在中國古代的王朝中,明朝有一句很牛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兩句話是相互關聯的。明朝的皇帝建都北京,親自鎮守在北部邊陲。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南下的時候,皇帝們首當其衝,阻擋他們的步伐。從天子守國門的好處來說,有幾大好處。
  • 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到底是謊言,還是名副其實?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開國之初由明太祖朱元璋定都於南京,在明成祖朱棣時期遷都於北京,共歷12世16帝,國祚268年。後世對於明朝的評價很高,最廣為流傳的評價便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有幾個皇帝守國門,又有幾個死社稷
    有人甚至用「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順口溜來讚揚明朝。那麼,明朝有幾個皇帝在守國門,又有幾個死於社稷呢?先看一下「天子守國門」這句話。這句話是說皇帝在守家門口,意味著首都在邊關。我們知道首都是一個國家的中心,地位非常重要。首都的選址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說都至關重用,一般來說首都會有很多優點。
  • 為何說明朝是天子守國門,看明朝地圖就發現,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意思皇帝直接守衛者明朝的大門,直接為江山社稷而死。這句話對明朝皇帝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不過天子為什麼守國門,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簡單的來說,明朝的皇帝是不得不守國門。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朱元璋去世後,嫡長孫朱允炆繼位,不過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自己做了皇帝。這個時候明朝的皇帝並不守國門。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出自哪裡,為社稷而死的君王有哪些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典故出自明朝,講的是永樂帝朱棣遷都北京和崇禎吊死煤山的故事。同時,北方還有韃靼和瓦剌等強敵,這讓朱元璋心存顧慮,將都城設在了南京,而將自己的幾個能力出眾的兒子,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的封國,封在了北方,讓他們替大明鎮守北方邊疆,防禦北元、韃靼和瓦剌。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明朝皇帝有好的如朱棣,朱高熾,也有貪玩,荒繆,甚至如朱厚照那般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們中間沒有一個軟骨頭。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天子不曾守國門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這句話主要指的是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靠近邊界地區的北京,以君王之姿鎮守邊境。成祖遷都,這一事件表面看起來確實很霸氣,但如果深挖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一切是多麼的「虛偽」,朱棣遷都北京完全就是自己坑自己。
  • 明朝的硬氣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由來
    但從地理上來看,北平臨近邊關重鎮山海關,又加上是皇都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於是在民間久而久之就有著天子守國門流傳了下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明朝王權已經處在了風雨飄零之際,前有闖王李自成攻城伐地,後有後金勢力垂涎大明江山,但因為山海關的存在,後金的軍隊被盡數擋在了國門之外,直到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皇帝也從未想過逃亡,最終自我了斷在煤山,這也就有了後來的君王死社稷。
  • 李自成攻破明朝都城後,崇禎皇帝為何不選擇外逃?
    李自成大軍攻破明朝都城時,明朝還控制著半壁江山,擁有百萬軍隊。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逃出北京,到南方去重整旗鼓呢? 一、崇禎皇帝已經錯失逃出北京的最佳時機 1644年春天,在李自成大軍還在清除北京的外圍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曾經建議崇禎皇帝南遷。《明史·后妃傳》記載:「周后嘗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做到這整句話的,只有這一個王朝!
    在明朝時期,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明教那些「有骨氣」的皇帝們。朱由檢正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後半句的實踐者。在崇禎皇帝繼位時,王朝內憂外患,內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後金勢力虎視眈眈,隨後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禎皇帝至死不退,誓死不當亡國奴,最後在煤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因此民間對這件事稱為「君王死社稷」。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朝竟出了一個俘虜皇帝,來看看他是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短短10個字透漏出了明朝皇帝的骨氣。明太祖朱元璋亂世中雄起,奪取了天下,明成祖朱棣五徵北部蠻夷,病死徵途中。但想這兩位千古一帝絕不會想到自己的後人中竟然會出現一位俘虜皇帝,它就是明朝兩次登上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一位極有傳奇色彩的皇帝。開創了仁宣之治的一代明帝朱瞻基英年早逝,將自己的萬裡江山傳給了幼子朱祁鎮。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大明的祖訓。在書中皇帝與大臣鬥,大臣與大臣鬥,太監與大臣鬥,國家和外族鬥,皇帝和皇帝鬥,朝廷和百姓鬥,都垮了,敵人又和朋友鬥,自己鬥完後,後人又來幫你鬥,鬥著鬥著也就鬥出了這部比小說還好看的《明朝那些事兒》。
  • 為何明朝會成為古代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後人太需要骨氣了
    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之所以是古代中國最有骨氣的朝代,就是對這句話的總結。縱觀明朝近三百年,似乎的確做到了這句話。這段話,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上述兩句話,在《明史》和《明實錄》等史籍中均沒有記載。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民間評價大明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見明帝國是一個戰鬥意志頑強的國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朝代。
  • 崖山之戰中,這對君臣將「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表現到了極致
    公元1279年,正月,在那個海風苦澀、炮聲震耳的初春,一個剛滿42歲的剛毅大臣,對著年僅9歲,懵懂無知的小皇帝,說到:「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當為國死,萬勿重蹈德祐皇帝覆轍。德祐皇帝遠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其實是個笑話,明朝遠沒有說的那麼好
    」那麼易中天為什麼會說這樣說?原因還要從幾個方面說起。廢宰相,設內閣,皇權加強,宦官專政在政治上,明朝廢除了流傳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設置內閣,將皇權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原本宰相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皇帝進行制約。
  • 英雄無敵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讓我們殺出個黎明
    一直固守積爾達的老索已經升到5級,只是這一次能不能守住敵人的攻勢,真心沒有把握,讓我們給勞苦功高的老索來一張照片,守住了就掛牆上封為英雄,守不住也掛牆上再擺滿菊花。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此時此刻,唯有讓大天使頂到門前,天子之稱謂實至名歸。唏噓中,積爾達危矣……一夜之間,連丟兩城,苦守了兩個多星期的積爾達,終於還是陷落了。
  • 朱元璋想將都城遷到此地,若成功明朝不會滅亡,清軍必將難以入關
    ,君王死社稷。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所謂的「天子守國門」是在明朝永樂後期,遷都北京之後才形成的,在這之前明朝皇帝的辦公地點、大臣上朝的地方都在南京,即便如此,關於明朝都城選址的問題始終存在,一直爭論不休。朱元璋曾想在老家鳳陽建都,不過仔細考慮後,他自己也知道此路不可行,於是又想到了宋朝故都開封,朱元璋為此甚至專門到了開封考察,終因開封無險可守而作罷。後來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到洛陽和西安考察,準備從中選擇一個作為明朝的都城。
  • 北京想要成為大明的都城,到底有多苦難,歷經六帝才成功
    大明王朝的都城自建國以來,共歷經了兩地,一個是應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一個北京。定都應天府乃是由朱元璋所確立的,而定都北京則是朱棣主持遷都的。然而自從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大明王朝的定都之事卻連續討論了數代帝王才決定,直到明英宗之時才確定定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