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的最大能源挑戰是什麼?

2020-12-26 騰訊網

每天,人類要消耗一百萬太焦以上的能量。這大致相當於75億人每天24小時、每小時燒開70壺水,或者是全球最大的核電站之一,亞利桑那州(Arizona)帕洛維德(Palo Verde)核電站,在滿負荷運轉下日發電量的3000倍。

隨著地球人口的膨脹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們一半以上的能源來自從地殼深處提取的化石燃料。據估計,自從19世紀50年代出現商業石油鑽探以來,我們已經開採超過1350億噸的原油來驅動我們的汽車,為我們的發電站提供燃料和為房屋供暖。這個數字每天都在增加。

但是,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我們對能源的巨大消耗已經給地球造成了巨大隱患。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與地球大氣層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不斷上升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們是氣候變化的首要原因。全球科學家們一致認為,我們正在走向災難,只有戒除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才能阻止災難的發生。但這又會造成另一個問題:如何確保燈光不滅?

世界能源理事會(World Energy Council)最近的一份報告認為,能源行業正面臨長達數十年的轉型。然而,正在發生的變化的影響更為深遠,它關係到政治、經濟和社會方面的重大問題,也可能要求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一些根本性的轉變。

毫無疑問,改變我們獲得能源的來源是地球目前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BBC Future Now近日與專家小組討論了我們現在必須克服哪些障礙以及哪些技術有可能提供答案。

訪談中科學家、政策專家和公司提出的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如何應對在未來幾十年即將飛速增加的預期能源需求。

英國能源研究中心(UK Energy Research Centre)主任吉姆·沃森(Jim Watson)解釋說:"世界上還有很多人——12億左右——尚未獲得現代能源服務。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區的需求將會出現很大的增長。"

世界上目前仍有大約30億人用簡單的爐灶或燃燒木材、動物糞便或煤炭來烹飪和為房屋供暖。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它們將需要獲得可靠的電力供應。在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的國家,隨著財富的增加,中產階級的擴大以及相應地生活方式也將導致能源消耗的增加。

伯明罕大學伯明罕能源研究所(Birmingham Energy Institute)所長馬丁·弗裡爾(Martin Freer)說:"在全球範圍內,能源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製冷。隨著印度和中國中產階級人口的增長,空調的需求將會相應增加。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表示,到本世紀中葉,對製冷的需求將超過供暖需求。"事實上,據估計,到2040年世界能源消費將增加近50 %。

但面對全球二氧化碳減排協議,我們如何能夠滿足這一日益增長的需求,並且與此同時不讓冰蓋消失,不讓低洼地區沉入海平面以下呢?

事實上,世界的景象未必會變的那麼糟糕。世界上的初級能源供應已經有五分之一來自風能、太陽能、水電和地熱等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40年,這一領域將保持每年2.6%的增長率。

直到最近,可再生能源的主要來源是水力發電,而增長最快的是風力發電。但是隨著太陽能電池板技術取得了新的進展,即使在陰天的條件下它們也能夠發電,所以太陽能發電量出現激增。

以英國為例,過去12個月,太陽能已經為電網增加了12吉瓦以上的電能——相當於一座完整的燃煤發電站。全球太陽能發電量去年增長了50%。許多國家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可以印刷在柔性薄片上的新型光伏電池,從而進一步降低太陽能的成本。

不過,將這些新能源生產商接入現有的電網並不簡單。

沃森說:"部署像風能和太陽能這種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挑戰之一是它對電網的影響。" 在許多西方國家,為家庭和辦公室供電的電網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它的目標是提供穩定、可靠的電能。然而,風能和太陽能非常依賴於天氣 — 對太陽能來說,還與一天的時段有關 — 這意味著在需求高峰時,它們並不一定能提供大部分電力。

沃森解釋說:"以往的情況是,對於電網運營商來說夏天比冬天要平穩的多。現在,雖然夏季的用電需求低,但是太陽能帶來了發電高峰。為此他們不得不進行平衡,因為目前還不能大量存儲電力。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新的運營方式。"

大多數國家的解決方法是儲備更多可靠的能源。這就意味著核能、天然氣甚至燃煤發電站都處於空閒狀態或低位運行狀態,但如果風力下降或太陽落到地平線以下時,它們可以隨時可以提高發電量。

據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計劃(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nergy Initiative)總監羅伯特·阿姆斯特朗(Robert Armstrong)的說法,這會限制實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阿姆斯特朗的模型表明,如果沒有能源儲存,我們使用的電力中只有大約10%可以通過太陽能滿足。 "原因是太陽能集中在中午時段,所以你需要在晚上和早上時段的發電設施以滿足用電需求。此外還有關於誰來建造和由誰支買單的問題。"

一個解決辦法是,擴大電網的配電範圍 — 創建所謂的"超級電網"。其基本思路是,如果能源在更廣泛的地區分享,那麼電網中某一個地區被太陽照耀或颳風的可能性會增加。

這些方案設想將幾個國家的電網連接在一起,以便在各國之間共享電力。近幾十年,歐洲和和美國都討論了超級電網的提議。

最近甚至有人呼籲建立全球電網,這個想法得到了中國國家電網的支持,為此中國國家電網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聯發展與合作組織(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一些國家在這方面已經開始行動。英國正在與法國、比利時、丹麥、愛爾蘭和挪威等地的電網建立新的水下電力連接,能夠進出口11吉瓦的電力。在亞洲,日本、俄羅斯、中國、蒙古和韓國也正在朝著建立超級電網的方向發展。

利用鄰國的過剩電力可能有助於降低新能源項目的建設成本。例如,蒙古的戈壁和中國北部地區計劃開發大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站。這些地區人口稀少,出口多餘能源可以帶來巨額收入。

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能源系統中心主任雅努什·比亞萊克(Janusz Bialek)說:"問題是建造這樣的電網的成本。" 遠距離傳輸電能的效率低下,許多國家需要升級電線才能應對這一問題。

"還有政治考慮。"比亞萊克說, "全球電網一旦故障或遭遇襲擊都可能會對許多國家的供電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這是重要的一點。能源安全已成為地緣政治格局的主要動力。擁有大量石油儲備的國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全球政策。像沙烏地阿拉伯這樣的國家之所以贏得了像美國這樣強大的盟友,正是因為他們的土地下面埋藏著黑金。

俄羅斯近年來也利用其化石燃料資源來展示國力。它停止了對烏克蘭和歐洲多個國家供應天然氣,原因是價格和債務糾紛。歐盟消費的天然氣近四分之一來自俄羅斯。

然而,隨著各國越來越依賴可再生能源,傳統能源的權力鬥爭也發生了變化。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是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和俄羅斯。相比之下,目前最大的太陽能生產商是中國、德國和日本;而美國、中國和德國是世界風能領導者。

沃森說:"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這將會改變能源的地緣政治。它會改變關係。"

摩洛哥等國家在廣闊的沙漠地區建設巨型太陽能發電場項目,並希望將這一巨大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這可能導致曾經的小國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如果蒙古在戈壁開發其巨大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蒙古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可能發生改變。

不過,如果能夠找到一種很好的儲存電力的方式,那麼國家之間對超級電網和電力分配交易的需求就會減少。除了分布廣泛和較低的價格外,化石燃料與可再生能源相比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它們非常易於儲存和運輸。

目前,儲存風能或太陽能生產的電力還沒有簡便的方法。諸如電容器和飛輪等技術可以在幾分鐘或幾小時的時間內儲存能量。但電網需要微調。只有在輸入的能量與輸出的能量相同時,它才能工作。所以供應必須符合需求。

許多人仍然在絞盡腦汁,思考該如何應對當陽光照耀,風颳起來時,電力需求卻很低的情況。抽水蓄能電站可以提供一些解決方案。在英國,過剩的電力會把水抽送到蘇格蘭和威爾斯的水壩頂部,在那裡作為潛在的能量儲存。當需要時,釋放水以驅動渦輪機。

目前正在北海鋪設的電纜也將很快幫助將英國電網接入挪威的大量抽水蓄能水電站。來自風能和太陽能的過剩電力將被出口到挪威儲存起來,以便在需要時購回。

但建設新的水力發電大壩是有爭議的,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極其有害。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其他解決方案。一些人正在建設電池庫來儲存這種能源,但是目前的電池技術還不足以有效地儲存大量的能源。

"我的猜測是,解決方案將以燃料形式出現,"阿姆斯特朗說。 "我們可以把過剩的風能和太陽能製成燃料,比如分解水產生氫氣。我們還可以利用過剩的能量減少二氧化碳,把它和氫氣合成來製造合成烴。"

目前世界上有一些小規模項目正在進行嘗試。例如,蘇格蘭阿伯丁(Aberdeen)的公交車上正在運行世界上最大的氫燃料電池示範項目。可再生能源用於生成氫氣,為城市裡10輛公交車提供動力。

這也可以解決許多寒冷氣候國家面臨的另一個緊迫問題——如何保持溫暖。沃森補充說:"像英國這樣的國家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如何讓供暖更具可持續性。這些國家仍在使用化石燃料進行供熱。這可能需要持續數月的燃料儲備。這是可以產生創新的成熟領域,我們在部署和測試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方面僅僅只是一個開端而已。"

包括英國在內的北歐大部分國家都使用天然氣來為房屋供暖。英國國家電網( National Grid)電網發展負責人朱利安·萊斯利(Julian Leslie)表示:如果英國放棄天然氣和電力供暖,那麼電網的容量將需要在一夜間提高四到五倍。

"那將是非常昂貴的,"他說,"所需的電線和發電機的規劃會很難獲得批准。天然氣的未來非常光明,我們可以通過生產氫氣或沼氣並將其注入天然氣網絡,從而讓天然氣大幅脫碳。我們需要探索更多的替代品,幫助天然氣進一步脫碳。

沼氣和生物燃料通常被視為化石燃料最可行的替代品之一,像英國石油公司(BP)這樣的公司正在投入大量資金開發生產線。然而燃燒這些燃料並不會阻止溫室氣體釋放到大氣中。隨著世界許多地方頁巖油和天然氣的加速開採,我們有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依賴化石燃料。

"到2050年,我們仍將從化石燃料中獲得75%的能源,"阿姆斯特朗說,"我們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通過何種辦法減少這些能源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將需要碳的收集、儲存和利用。降低碳收集的成本可能是最艱難的一部分,但是我們還需要弄清楚如何在地質時間的尺度上存儲碳。"

碳收集是從煙囪排出的煙氣中分離出二氧化碳氣體。通常,它需要使用昂貴的化學物質來結合二氧化碳,並且需要更換發電廠的管道,以便在洗碳的同時加熱帶有碳的混合物。但是研究者也在開發一些利用金屬離子的新方法,以避免加熱化學混合物的需要。

有些人認為可再生能源面臨的問題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來克服,比如更加密切地監測單個家庭的能源消耗。到2020年,歐盟計劃在居民家中安裝5億個智能電錶來監測能源消耗。

關於需求的精確到分鐘的詳細信息應該有助於電力公司更好地管理電網。蘇格蘭愛丁堡赫裡瓦特大學(Heriot-Watt University)智能電網講師瓦蘭廷·羅布(Valentin Robu)說:"人工智慧對於分析整個電網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和採取實時控制決策至關重要。「

它也可能導致我們消費技術的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萊斯利說:"一種離我們並不遙遠的未來是,我要求能源公司提供最便宜的電價,而他們給我發來一些連接到我的無線網絡的插頭。這意味著你不再能控制洗碗機或洗衣機了。"

相反,這意味著我們的能源公司將控制我們的家用電器運行。當天氣晴朗,太陽能充足或用電需求較低的時候,他們能夠打開家電。

這種做法將意味著對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按需供電"的能源消耗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相反,我們的冰箱何時進行冷卻循環或電器在何時打開可能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或一天中的時間來確定。例如,洗碗機可能會在白天我們工作的時候運行,而不是在晚上。

萊斯利說:"多年來,我們根據自己喜好的時間消耗能源,並支付統一的價格。我們將不得不開始根據能源的供應時間改變我們的用電習慣,而不是改變能源生產以適應我們的使用需求。"

相關焦點

  • 未來100年,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生活是什麼樣子?
    什麼是現在的世界格局?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發展,還是科技發展?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不想說什麼全方位的世界格局,只說說在100年內的科技走向。未來100年是一個很關鍵的時期,決定著人類未來的走向。但是,由於人類社會發展長期以來並不一定完全遵從自然規律,尤其是在一些政客鼓動下,導致自然環境遭到大破壞。尤其是近100百年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遠遠超過了過去數千年累積總和,因此對地球氣候和生態的影響日益加重,從而引發了人類生存危機,而未來100年,如何度過這個發展瓶頸,走出生存困境將是全人類面臨的最大課題。
  • 人類生命科學認知面臨哪些挑戰?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生命誕生以後,與之相關的問題來了,是什麼?——生存。而生存最大的問題,就是疾病,這也是人類科為之奮鬥最大的重中之重的學科。人類科學認知歷程也開始了疾病領域沉重的挑戰。其中有三類疾病,一種是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殺手,僅在中國每年就有303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32%。第二種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們身邊的人常常被癌症奪去生命,中國每年有265萬人死於癌症,佔28%。
  • 國際科技合作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國際科技合作對於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具有重要意義。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承載著人類和平利用核聚變能的美好願望,計劃實施以來,中方始終恪守國際承諾,中國企業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十多年來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充分證明,開放交流是探索科學前沿的關鍵路徑。
  • 低碳經濟的概念、發展及面臨挑戰
    一、 何謂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 西門子能源與慕尼黑安全會議開展合作,應對全球能源問題
    這一合作彰顯了解決能源問題對全球安全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家領先的能源企業,西門子能源的業務幾乎覆蓋整個能源價值鏈,致力於為人們提供可靠的、可負擔的和去碳化的能源。因此,在涉及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能源領域的一系列問題上,西門子能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提供富有價值的見解,推進討論議程。
  • 火山噴發、地震、蟲災後,2020年及未來人類還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其實整體上來說,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畢竟氣候變化的問題說不準,前面太陽後面雨都是瞬間的問題,所以這不是什麼奇怪,只能說氣候的「異常」模式是越來越多,人類未來面臨的氣候問題可能會相當嚴峻
  • 郭劍波院士: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面臨的挑戰及關鍵技術應對措施
    11月2日,由全球能源網際網路發展合作組織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國西亞經濟社會委員會聯合舉辦的2020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亞洲)大會在京隆重召開,大會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主題,旨在深化全球及亞洲能源電力合作,加快能源變革轉型,推動全球能源網際網路中國倡議落地實施,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發揮作用。
  • 徐靜波談日本首富柳井正的警示:戰後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
    這一場疫情,是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暴發以來,人類相隔百年遭遇的最大一次致命的傳染病。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一次疫情對於經濟的衝擊力?日本首富、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下了一個定義: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遭遇的最大危機。當然,也是優衣庫創立30多年來的最大危機。
  • 能源——人類對未來的終極暢想
    電影裡的故事百轉千回,承載了人類對於歷史沉浮的思索、現實人間的打量與未來可能的暢想。製圖/張亦洋 素材源網絡在我們無盡的暢想中,最不乏的是人類對未來能源的勾畫。什麼,將成為驅動異日的力量?什麼,將成為我們歷史書寫的主筆?在電影中,人類給予了豐富的想像與對未來的憧憬。
  • 10支F1車隊在2020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在賽季開始前,我們來看看10支車隊中每支車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梅賽德斯——他們能否在不確定性中保持超高的水準?因此,他和團隊的挑戰是繼續努力抓住這一點,特別是考慮到團隊中一些關鍵成員的不確定性。沃爾夫本人已經承認,他正在「考慮」自己在車隊中的角色,而劉易斯·漢密爾頓還沒有籤署明年的新合同,而備受好評的發動機主管安迪·考威爾已經證實將離開團隊。他們能經受住這一切嗎? 法拉利——他們能確保他們的車手和諧相處嗎?
  • 人類終極能源:從一窮二白到「希望之子」中國改變了什麼?
    人類對於能源的需求是無止境的。而在當下,如果要談終極能源,不會是地下的黑金石油,而是微觀中的核能反應。人類目前已知的最大能源,是我們必不可缺的太陽,按照如今學術界的說法,它其實就是一個超大型的核聚變裝置。太陽內部的原子核不斷相撞結合,最終釋放出巨大的高溫和能量。但這樣的反應是不太可控的,太陽有著難以想像的質量。
  • 調查:企業數位化轉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但Couchbase周三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對於許多企業來說,數位化轉型道路是一條艱難的道路,其中存在許多挑戰。  該調查諮詢了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的450名IT高管,發現其中絕大多數人在數字轉型項目中仍遭遇到失敗、延遲或預期降低的情況。在受訪者中,81%的人表示,他們在過去12個月裡目睹了數字轉型項目的失敗、遭遇重大延誤或縮減規模。
  • 外交部:疫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 需要合作而不是攻訐
    疫情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越是此時,越是需要合作,而不是攻訐。中方嚴肅敦促日本有關方面立即糾正錯誤,切實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為促進中日抗疫合作和兩國關係改善發展發揮建設性作用。(總臺央視記者 申楊)
  • 姚洋:未來30年中國面臨的四大挑戰
    一方面是我們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另一方面,我們在人類發展方面也做得比較好,比如人均壽命和識字率方面。這些對於後40年的經濟騰飛是有影響的。那麼後40年的成功是取決於什麼呢?萬變不離其宗,後40年的成功沒有離開新古典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那些東西。第一是儲蓄,一個國家沒有儲蓄、沒有投資,是不可能發展的。
  • 新冠後人類面臨「絕望未來」?全球30位專家為你解讀
    此前,甚至有「人類面臨絕望未來」的提法,稱病毒每年會捲土重來,人類將被迫永久改變行為方式,進入一個「大隔離」的時代。 眾多不確定性的陰雲籠罩在讀者心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博科娃也關注到了疫情中社會不平等問題,她認為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議程,將使全球社會具有應變能力,以應對下一個人類關心的共同挑戰。
  •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王偉勝:我國新能源消納面臨的挑戰與思考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實現新進步」,並強調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進能源革命,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而在此前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世界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能源枯竭後我們該用什麼?優酷《未來圖鑑》帶來科學家的新思路
    我們面臨的不僅是能源枯竭,還有伴生問題煤炭作為大自然贈予人類的禮物,是目前擁有最大自然儲量的資源。我們可以用煤炭來產生電力,用煤炭來取暖、冶金,甚至可以用煤炭來生產水泥。但根據世界煤炭協會的說法,目前世界上煤炭總儲量在1.1萬億噸左右,預計在150年後耗盡。所以,在看似龐大的儲量背後,人類資源的消耗缺口也同樣巨大。
  •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
    為人類可持續能源貢獻「中國方案」——華科大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汪泉 鄭瑋  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團隊的心。
  • 1994年那一夜,人類面臨一次「大滅絕」事件,當時發生了什麼?
    1994年那一夜,人類面臨了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了什麼事?從一隻猩猩仰望星空,到第一個人類登上月球,人類對於星空的執迷一直沒有減弱,人類為什麼要探索外太空呢?為什麼世界上探索外太空的熱情在冷戰之後便熄滅了?
  • (受權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6 全文完)
    通過第三方市場合作,與一些國家和大型跨國公司開展清潔能源領域合作,推動形成開放透明、普惠共享、互利共贏的能源合作格局。2019年,中國等30個國家共同建立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夥伴關係。 建設綠色絲綢之路。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也是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設備製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