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怪事多。
國家隊,真不行,請來大神都不靈,
中甲隊,看得清,謙讓中超不為名。
國奧隊,那是真敢懟,氣走洋帥換郝偉,
中青隊,腳真臭,沒有未來沒法救......
幾級國字號球隊一個比一個令人失望,泱泱大國,時至今日,很多運動項目都能強到讓對手膜拜,為何足球就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退步,就像扶不起來的劉阿鬥?
2019年,對中國足球來說,一個接一個的壞消息接踵而來。讓那些深愛足球的愛國者,不但要忍受多重的打擊和折磨,而且欲哭無淚、夜不能寐,卻又徒喚奈何!更可怕的是根本看不到中國足球崛起的希望,哪怕是一絲絲,一點點也好。
遙想當初,中國足球隊在民初之時,意氣風發,打遍亞洲無敵手,新中國成立之後,什麼叫日本隊,什麼是西亞隊,一律是砍瓜切菜似的狂揍。最近這幾十年卻越來越不行了,可謂是黃鼠狼生孩子——一窩不如一窩。
以前窮,各種條件都很差,現在國力增強了,足球好起來,強起來應該是沒有理由的。可是,別的競技項目都上去了,奧運會爭金奪銀的,中國足球卻是毫無希望死氣活樣。
我輩想破腦殼也不知為何足球落到了這般田地,突然靈光一閃,真相或許只有一個:中國足球練成了葵花寶典!
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的體育戰略逐步轉變成社會辦體育,體育走向產業化。這條改革之路是正確的,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的。可惜當時足球改革卻步子邁的太大了,以至於現在落下蛋疼的病根。
不妨回顧一下,當初奧運項目大張旗鼓的上馬,足球也一樣,各個省級專業隊出現,各種行業體協也加入進來。市級專業隊建立在各級體校的基礎上,尖子隊員進省隊,省隊優秀球員進國家隊,你只要專心踢球,將來退役之後的就業出路國家給你保障,行業體協尤為吃香,八一隊有軍籍,火車頭體協出來進鐵道部門,前衛體協當警察......哪有不認真的踢球的道理?而且當時是全行業辦體育,家長們很直觀的就能看到孩子的未來,所以大力支持孩子去訓練。
那時不但沒有天價學費,而且進了專業隊不但管食宿,而且踢球算工齡,每月還有生活費發。當時誰的孩子進了專業隊,父母就是省了大心,孩子們只需心無旁騖的訓練就好。在那個時代,足球是不缺後備人才的。
1994年,中國足協開始推動職業聯賽,那時的職業隊就是把原來的專業隊賣給企業,企業先買40%的所有權,剩下60%的所有權在當地足協手中,美其名曰"共建",然後逐漸演變為直接、全部賣給企業,甲A聯賽實質上就是企業球隊聯賽。如果這時候,不急於砍掉專業隊,解散行業體協足球隊,現在的中國國家隊還不至於無人可用。
1994年到2004年,這是個被耽誤的十年,中國足球就是在這十年中,被假球、黑哨動搖了根基,被一刀切轉變成偽職業隊,以至於青訓沒人做了,成年隊全奔著錢去了。留下的病症一直到今天還沒根治,時不常的發作一下,很要命!在那個十年間,如果中國足協能看到下面青訓荒廢、中間官員腐敗、上層球員沒出路這些嚴重隱患,並用認真負責的態度解決掉這些問題,中國足球就真的不會變成這樣一堆爛攤子。
現在適齡的國青隊、國奧隊球員都是出自那個被耽誤、荒廢的十年間,眼下,我們需要為之前的荒唐還債、埋單。
"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中國足球就是這樣煉成天下無敵的葵花寶典的,非但沒變成女神,連雄起也僅僅只能是個想法,中國足球就這樣絕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