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詆毀中國,饒毅怒懟卻爆出一段往事,他憑什麼能硬剛?

2020-12-15 曼話歷史

引言:諾獎得主關於中國的不當言論惹怒饒毅

昨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再次開炮,這次將矛頭對準了發現愛滋病毒的法國科學家、200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呂克蒙塔尼耶。原因很簡單,這位法國科學家竟然說:

新冠病毒傳播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洩漏所致,而中國實驗室受到來自美國的重大的資金,甚至可能是技術援助。

也不清楚這人是何居心,不惜同時得罪中國和美國,難道僅僅是為了博眼球?

不管目的為何,對此饒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人在學術道德上存在問題,一直都在從事偽科學研究:

他沒有坦白他已經被法國和世界科學界所嚴厲批評,他已經喪失基本標準,從事偽科學多年。他也不一定知道,在中國有嚴厲批評他、批評上海引進他的一些科學家。

饒毅重提了一件舊事,2010年上海交大要引進蒙塔尼耶,還希望國家支援3個億。當時饒毅就表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指出國家應該一分錢都不投入這種不負責任的項目,還應該考慮對交大出現如此重大事故追責。

可惜最後饒毅的意見沒有得到採納,蒙塔尼耶順利成為交大的講席講授。值得注意的是,饒毅恰恰在當年落選中科院院士。

饒毅上一次開炮也與武漢病毒所有關,那還是在疫情高峰時期寫信給武大副校長舒紅兵,請其夫人武漢病毒所所長王延軼主動辭職。

雖然就目前來說,饒毅的意見再度石沉大海,但是充分展現了一位知識分子愛國憂民的情懷。那麼,饒毅哪來的勇氣硬剛交大、武大,多次怒懟諾貝爾獎得主呢?

饒毅的底氣來自哪裡?

1、知識分子的良心

饒毅骨子裡有著江西人直言不諱的品性,看到不合理的事情就要說出來。2010年他曾和施一公聯名在《科學》雜誌發表《中國的科研文化》一文,直指中國科研的弊病:

在中國,為了獲得重大項目,一個公開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並不如與某些人拉關係重要。

他本可以不聞不問,不做得罪人的事,但憑著自己的良心最終還是做了,或因此落選院士。饒毅也表示永不參加院士評選。這次疫情他也為大眾發聲,發出了給舒紅兵的信。

2、中國人的愛國

饒毅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愛國者。他對交大引進蒙塔尼耶完全是出於公心,不希望國家受到損失,花巨資做無用功。饒毅自從1985年出國之後,多年都在國外任教,已經取得很大成就,衣食無憂。但還是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決然放棄良好的條件,回國支援中國生命科學的發展。他甚至還給自己最好的哥們施一公做工作,把他也勸回國來。饒毅回國後帶領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進入世界前50名,幫助清華大學建立生命科學學院,積極組織籌建中國民辦高校的希望——西湖大學。

3、生命科學學者的專業

饒毅是生命科學方面的專家,長期從事神經生物學研究,加上他曾長期擔任院長、校長,對於教育、科研也很有發言權。所以我們看到饒毅雖然是「大炮」,但是他都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聲,對科研問題、生物醫學問題、教育問題等貢獻自己的意見,從沒有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隨意開炮,秉承著一名學者基本的專業素養。

應該說饒毅用良心和專業作為愛國的支撐,所以這種愛國是理性的,有價值的。饒毅身上充分展現了一名中國科學家應有的素養,因此在別人眼中他是光芒萬丈的,他本身也是底氣十足的。為愛國科學家饒毅點讚!

相關焦點

  • 饒毅:中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欣賞著一類人,就是在自己的領域上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人,因為他也和這些人一樣,為自己的領域而奉獻,他們從來都是一類人。饒毅曾經就說過,我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都不是院士,他們分別是屠呦呦和張亭棟。
  • 感念「屠呦呦獲諾獎五周年」,痛憶饒毅競選院士失敗九年
    那麼,屠呦呦此次為何能被推上熱搜呢?今天,還是一個日子,那就是頂級流量明星肖戰的29歲生日。肖戰以「給29歲的我」,直接炸翻微博,熱搜久久居高不下。今天,又正是2020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的日子,亦即五年前屠呦呦得的那個獎。也上了微博熱搜。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這樣問題就來了:Jacques Benveniste何許人也,咋能在《自然》發偽科學的文章呢?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愛爾蘭諾獎得主謝默斯去世 公認當世最好的英語詩人
    遺憾的是,這位199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於8月30日因突發疾病在都柏林一家醫院離世,享年74歲。愛爾蘭總統希金斯當天稱讚希尼「對愛爾蘭文學、良知和博愛貢獻巨大」。總理肯尼說,「希尼的離世給愛爾蘭國家、語言和文學帶來了巨大悲痛」。   謝默斯被公認為是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和天才的文學批評家,也是葉芝之後最著名的愛爾蘭詩人。
  • 特立獨行的諾獎得主:詹姆斯·布坎南
    作    者:風靈 來    源:風靈(ID:flthinking) 人盡皆知,詹姆斯·布坎南是經濟學科最高榮譽公共選擇革命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維吉尼亞大學,但是這場革命是在70年代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才紮下了根,而公共選擇革命在公共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前線上取得勝利,則是在80年代的喬治·梅森大學。布坎南在其職業生涯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既是一位有著圈外人思想的內行,又是一位對專業領域的既有狀態有內行主張的圈外人。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劉驍騫/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6-21 10:23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獨家專訪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2012年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2017年諾貝化學學獎得主阿希姆·弗蘭克、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等六位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
  • 黃有光:從降低企業用能成本說到一位諾獎得主的錯誤
    在此文的第4頁,張教授敘述了一個在1960年春天,包括好幾位後來的諾獎得主與其他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的『經濟學歷史上最有名的辯論聚會』:「科斯問:『假若一家工廠,因生產而汙染了鄰居,政府應不應該對工廠加以約束,以抽稅或其他辦法使工廠減少汙染呢?』所有在座的人都同意政府要幹預 ― 正如今天香港的環保言論一樣。但科斯說:『錯了!』跟著來的爭論長達三個小時,結果是科斯屹立不倒。」
  • 諾獎得主 Joachim Frank:我獲獎大部分是靠運氣
    8月10-12日,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辦,包括Kip Thorne、Thomas J.Sargent、Michael Levitt、朱棣文在內的20餘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以及中科院院士曹春曉、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剛等諸多中外頂級學者專家應邀出席,共同打造史無前例的中國最高級別智慧盛宴,探討全球科技創新成果、描繪未來中國科技創新藍圖
  • 諾獎得主、院士共話提升科學素質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溫競華)在8日舉行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上,1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世界科學院及中國兩院院士、300位社會科學組織代表及青年科學家共話攜手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應對全球風險挑戰。
  • 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原標題: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 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近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表示,自己是中國科技的頭號粉絲,喜歡用微信支付、支付寶、滴滴等。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所有事情。
  • 諾獎得主見證丨2020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排行榜正式發布
    京領作為高端國際化教育資源與服務平臺,世界國際化學校排名評價、品牌傳媒、科研教育推動者,持續、深入地對中國國際學校競爭力水平進行研究與分析,深度挖掘國際學校特色,優化評價標準,推動行業升級,促進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
  • 健康絲綢之路國際合作論壇於廣州隆重召開——諾獎得主與中國專家...
    諾獎得主暢談中國抗疫會上,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Michael Levitt)通過預先專程錄製的視頻,與中國專家進行隔空對話,共同研討新冠肺炎對人類的影響。 麥可・萊維特現為美國斯坦福醫學院癌症研究所教授,因發明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模型,成為2013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他不但是一位化學家,更是一位頂尖的數據分析專家——在今年2月份曾精準預測了湖北疫情結束的時間,引發全世界高度關注。
  • 遇害中國博士父母抵美,冒雨出席校園追悼會,諾獎得主中文致哀
    據美國《世界日報》14日報導,中國留美博士範軼然日前在芝加哥遭槍擊,不幸身亡。13日其父母抵達芝加哥,並在14日前往兒子生前就讀的芝加哥大學,身穿黑色羽絨服出席學校舉辦的悼念會。數百名師生在雨中舉蠟燭默哀,追悼會上,諾獎得主彼得·漢森用中文向範軼然的父母致意。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現在談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經濟抗「疫」錄: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現在談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中新社北京2月13日電 (梅亞雯)新冠疫情仍在持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M.Romer)接受中新社採訪時指出,現在評估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眼下最重要的是拯救生命。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13日公布,2月12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5152例,新增死亡病例254例。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