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的諾獎得主:詹姆斯·布坎南

2021-02-07 經濟學原理






作    者:風靈 

來    源:風靈(ID:flthinking)


 

人盡皆知,詹姆斯·布坎南是經濟學科最高榮譽——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但他卻長期被經濟學界視為圈外人,這似乎很有些奇怪。

 

布坎南的職業生涯,似乎一直處於某種緊張狀態之中,他的經濟學思想的某些極為重要的方面也是如此。他曾經在著名的維吉尼亞大學任教,但因該校的內部問題而離開,後來30多年的時間裡,他在一些不太知名的學校裡執教。


公共選擇革命始於20世紀60年代的維吉尼亞大學,但是這場革命是在70年代的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才紮下了根,而公共選擇革命在公共經濟學的幾個理論前線上取得勝利,則是在80年代的喬治·梅森大學。布坎南在其職業生涯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既是一位有著圈外人思想的內行,又是一位對專業領域的既有狀態有內行主張的圈外人。正如布坎南所說,如果諾貝爾委員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組成的,他將絕無可能獲得諾獎,因為歐洲對他的研究工作的讚賞,遠比老家美國的研究共同體對他的讚賞多得多。

 

諾獎得主中挑戰主流經濟學的人,當然並非只有布坎南一人:弗裡德裡希·哈耶克,貢納·米達爾,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羅納德·科斯和道格拉斯·諾斯都獲得了諾獎,他們也在方法論、政治和研究領域等方面拒絕傳統的經濟學智慧。然而,某種意義上,布坎南更加特別——他特別為他的南方傳統和他所代表的對主流經濟學專業的思想挑戰感到自豪。正如他自己所說:

 

「有多少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來自田納西州中部的農村男孩,在又小又窮又偏遠的公立學校接受教育,並就讀於一所陷入困境的州立師範學院?又有多少幾乎只在南方大學工作的學者,不管是哪個專業,曾獲得過諾獎?又有多少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同行既避免使用形式化的數學技術,也避免擴展到求助於實證檢驗?」


布坎南出生在田納西州的農村,在當地的公立學校接受教育,然後進入本地的大學——中田納西州州立師範學院(Middle Tennessee State Teacher’s College),他靠給奶牛擠奶來支付學費和書本費,完成了學業。之後,他在田納西大學參加了一年的經濟學研究生學習,在那裡他沒學到多少經濟學,但增長了許多生活見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海軍服役,然後在軍方補貼的幫助下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剛到芝加哥時,是一位自由意志主義的社會主義者,但他在上了弗蘭克·奈特的價格理論課程六周之後,就被轉變成了古典自由主義者。布坎南仍然保留了自由意志主義的價值觀,但他現在明白市場而非政府與這些價值觀更為一致。也是在芝加哥,布坎南發現了克努特·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的公平稅收原則。對布坎南最後的思想影響是義大利公共財政傳統。這種傳統強調的是真實的政治,而不是理想的政治。

 

布坎南從奈特那裡獲得了理論框架,接受了經濟學不是科學的觀點。從維克塞爾那裡,布坎南學到了必須在交換的框架裡理解政治。只有在集體選擇的一致規則下,才能保證公共部門的效率。從義大利人那裡,布坎南得知公共財政必須有國家理論作為假設,並且這種假設最好排除功利主義和黑格爾的理想主義。一旦將這三種要素結合在一起,布坎南對公共部門經濟學的貢獻的框架就定下來了。

 

布坎南在方法論和分析理由上挑戰公認的凱恩斯學說。比如,凱恩斯主義財政理論,在加總的層面上違反了民主社會的政治規範,從根本上誤解了債務負擔的性質。財政理論家關注加總單位,無法解決誰為創造公共物品付款以及何時付款的問題。這是一個基本問題——機會成本和經濟決策的原則被遺忘了。

 

關於債務負擔的爭議迫使布坎南重新審視經濟科學的概念基礎。他因此寫了一本薄薄的小書《成本與選擇》(Cost and Choice)。經濟學的機會成本邏輯將在廣泛的議題上產生令人驚訝的結果,從債務負擔到徵兵制,從外部性問題到官僚決策的選擇背景。布坎南強迫經濟學同行們重新審視經濟學的概念基礎,這是他圈外人地位的特點。換句話說,債務負擔的辯論是布坎南職業生涯中的典型事件,他被視為圈外人,因為他要求經濟學家們關注這一學科最基本的原則。布坎南宣布現代的技術皇帝沒穿衣服,由此發揮的重要思想作用超出了他對這一問題本身的實質貢獻。

 

20世紀70年代,布坎南的作品變得更具哲學性。《自由的界限:在無政府與利維坦之間》(The Limits of Liberty: 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一書闡述了政治經濟學中契約論者的觀點。之後他又出版了幾本論文集。20世紀90年代,布坎南與尹合作,解決了關於報酬遞增與職業道德的積極作用的相關問題。與其他致力於研究技術和政策對報酬遞增的影響的學者不同,布坎南關注的是報酬遞增對具體的制度和實踐的影響。他關心的是理解亞當·斯密從專業化中獲取遞增報酬的論點,以及制度環境如何引導人類產生「交易、以物易物和交換(truck, barter and exchange)」的傾向,以實現報酬遞增的收益。

 

布坎南在方法論、社會哲學和公共政策經濟學,以及政治學等領域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桑德莫(Sandmo)認為,布坎南的「主要成就是向經濟學家同行們引入了經濟學思維的新方式,特別是公共部門和經濟與政治之間的相互作用方面。」首先,在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布坎南打破了主導政治學的浪漫主義政治觀,也打破了市場失靈和通常的公共經濟學的經濟處理方式。其次,布坎南重述了邏輯一致的主觀主義,來挑戰現代經濟學的形式主義。最後,布坎南重新將經濟學引入其姊妹學科道德哲學,並奠定了現代政治經濟學的基礎。

 

在布坎南的整個職業生涯中,他的研究計劃驚人地一致。指導他研究的基本命題可以簡要地概括如下: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但它是一門「哲學」的科學,應該注意奈特和哈耶克提出的反科學主義的批評。

•經濟學討論的是選擇和調整的過程,而不是靜止的狀態。均衡模型只有當我們意識到它的局限時才有用。

•經濟學討論的是交換,而不是最大化收益。交換和套利應當成為經濟分析的中心。

•經濟學討論的是個體行為者,而不是集合的實體。只有個人才會選擇。

•經濟學是一種規則下的遊戲。

•正確的研究經濟學不能脫離政治。不能忽視對不同的遊戲規則的選擇。

•作為一門學科,經濟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它在解釋自發秩序原則中發揮的教導作用。

•經濟學是基礎性的學科。

 

從他早期對社會選擇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的批評,到後期關於憲法設計的著作,布坎南一直都強調這八點。

 

最後,重要的是認識到布坎南用以解決政治經濟學問題的方法論模式,以及他怎樣通過這種模式將以上八個命題編織成一種連貫的社會理論框架。關於這方面,布坎南就「政治內部的政策」和遊戲規則的系統性變化這二者引入了關鍵的區別。持久的改革不是來自於既有規則下的政策變化,而是來自於治理規則的變遷。因此,布坎南絕不是一名保守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名積極尋求社會和政治弊病根源的知識分子。

 


相關焦點

  • 【巔峰對話:瞰見2021——專訪諾獎得主】
    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獨家專訪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裡希、2012年諾貝經濟學獎得主埃爾文·羅斯、2017年諾貝化學學獎得主阿希姆·弗蘭克、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等六位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Jacques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他50歲也就是1985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一個很有可能拿諾獎的頂級科學家做偽科學,此事如何處理?
  • 諾獎得主、院士共話提升科學素質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溫競華)在8日舉行的「科學素質與全球挑戰」電視專題論壇上,10位諾貝爾獎得主、30位世界科學院及中國兩院院士、300位社會科學組織代表及青年科學家共話攜手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應對全球風險挑戰。
  • 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智博會期間,包括麥可·萊維特在內的多位專家學者來到重慶,13位諾貝爾獎得主,4位圖靈獎得主,2名菲爾茲獎得主、7位中國兩院院士匯聚一堂,在2019重慶全球科學家高峰會上進行了「智慧碰撞」。諾獎得主說「我的工作像重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7位諾獎得主聯名反對美聯儲理事提名
    7位諾獎得主聯名反對美聯儲理事提名卜曉明美國媒體2日報導,包括7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美國100多位知名經濟學者聯名致信美國國會參議員,敦促參議員們抵制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提名朱迪·謝爾頓擔任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理事
  •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 《科學家請回答2020》今日頭條上線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美國應複製中國抗疫經驗,加大檢測數量 劉驍騫/央視新聞客戶端 2020-06-21 10:23
  • 諾獎得主約翰·納什因車禍去世 終年86歲
    另據新華網 5月19日,納什剛剛從挪威國王手中接過被譽為數學界諾獎的阿貝爾獎,並成為有史以來唯一一位諾獎和阿貝爾獎雙料得主。事故發生時,他和妻子剛領完獎回到國內。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主人公的原型、美國數學家約翰·納什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援引警方的話說,計程車司機當時試圖超車,車輛卻失控,撞上防護欄。
  •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73歲諾獎得主、WLA副主席萊維特:我智慧型手機玩得很溜 2020-10-22 0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現在談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經濟抗「疫」錄:諾獎得主保羅·羅默:現在談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中新社北京2月13日電 (梅亞雯)新冠疫情仍在持續。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Paul M.Romer)接受中新社採訪時指出,現在評估疫情的經濟影響為時尚早,眼下最重要的是拯救生命。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13日公布,2月12日,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5152例,新增死亡病例254例。
  • 世界上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是哪個?這國:若比人均我們必然是第一
    我們都知道,諾貝爾獎雖然在和平獎和文學獎這兩項上尤為不靠譜。但是在其他的科學領域上,還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獎項的。許多的科學家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得到諾貝爾獎,而反過來說,其實並不是諾貝爾獎本身有多重要,而是諾貝爾獎得主們的研究成果,賦予了諾貝爾獎價值。很多人都想知道,世界上諾獎得主最多的國家是哪個?
  • 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原標題:諾經濟學獎得主讚譽塞在東地中海區域發揮作用 來源:駐賽普勒斯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處據《賽普勒斯郵報》6月16日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傑佛裡·薩克斯在6月12日接受塞通社採訪時,讚揚賽普勒斯在東地中海地區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
  • 諾獎得主 Joachim Frank:我獲獎大部分是靠運氣
    因在開發冷凍電鏡的過程中貢獻卓越,Joachim Frank教授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翻閱近些年諾獎資料,不難發現諾貝爾獎曾多次授予結構生物學領域,對此,Frank教授認為,了解分子結構對醫學和人體健康都十分重要。對分子結構以及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了解得越深入,我們對人類疾病和健康的了解就越豐富。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 前面的話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圖源:http://www-sk.icrr.u-tokyo.ac.jp/sk/library/image-e.html前面的話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去世後,出現了一些文章,多是源於他自傳的故事,少有對他科學貢獻的介紹。本文研究了小柴昌俊的科學貢獻,並從中總結了若干成功經驗。
  • 諾獎得主威廉·凱林獲獎後和實驗室歡呼慶祝,並特別提及妻子
    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61歲的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在接到獲獎電話時正值當地時間凌晨4時50分,隨後睡意全消,並向諾獎官方發送了自己的一張即時自拍照。
  • 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諾獎得主自稱是中國科技產品的頭號粉絲 近日,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表示,自己是中國科技的頭號粉絲,喜歡用微信支付、支付寶、滴滴等。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所有事情。
  •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裡納:基礎教育投資需要持久的投入
    南極臭氧洞發現者、諾獎得主莫裡納:基礎教育投資需要持久的投入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裡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