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記者 陳超】6月11日,新亞強矽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亞強」)IPO審核獲通過,公司將於主板上市,公開發行不超過3889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12億元。其中9.04億元用於年產2萬噸高性能苯基氯矽烷下遊產品項目,7580萬元用於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21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新亞強是一家專業從事有機矽精細化學品研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主要產品以六甲基二矽氮烷為核心的有機矽功能性助劑和苯基氯矽烷兩大產品類別,包含十多種有機矽產品,其中有機矽功能性助劑廣泛應用於有機矽新材料、製藥、電子化學等領域,苯基氯矽烷是合成下遊苯基系列應用材料的基礎原料。
新亞強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此前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公司IPO曾一度停滯,此次,新亞強IPO過會,但招股書透露出的財務數據卻前後矛盾,問題重重。
說不清研發人員工資
招股書披露,新亞強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但公司研發實力卻遭到質疑。公開信息顯示,新亞強目前擁有5名核心技術人員,其中僅有1人為博士,其餘4人為本科、大專、專科學歷。正因如此,新亞強的主要在研項目多是與杭州師範大學、武漢大學開展的產學研合作。
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末,新亞強共擁有25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 12 項、實用新型專利 13 項;12項發明專利中,5項發明受讓於吉林新壓強、3項發明專利受讓於杭州師範大學,3項發明於2013年10月30日原始取得、1項發明於2015年5月5日取得。13項均為2017年原始取得的實用新型專利。
另外,新亞強招股書披露,公司研發人員僅25人,僅佔員工總數7.04%。同時披露,2019年,公司研發費用中人員人工費用588.26萬元,折算研發人員年薪為23.5萬。
然而蹊蹺的是,在同一份招股書中的第95頁,新亞強介紹各崗位人員年平均工資時又披露,2019年公司研發人員平均工資為15.77萬元,這與研發費中人員人工相差了7.7萬,差異率接近50%。
新亞強究竟付了研發人員多少工資,公司的高新技術認證是否符合要求?對此,本網曾多次聯繫新亞強,但公司並未給予回應。
機器設備大增,產能為何不增?
說不清的不止是研發人員的工資,還有公司的產能。招股說明書披露,報告期內,公司機器設備原值由2017年末的1.12億元大幅增加至2019年末的1.45億元,增幅30%。照理說,公司大幅添置機器設備,產品產能也應該相應提高。但蹊蹺的是,2017年至2019年,新亞強主要產品產能卻保持不變。
另外,招股書還顯示,近年來,公司產能利用率逐年走低,銷量小幅下滑。2016年至2019年,六甲基二矽氮烷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3.58%、66.00%、66.36%和62.44%。銷量分別為5194.30噸、4784.89噸、4130.41噸和4153.51噸。
同期公司存貨餘額增長較快,分別為5164.11萬元、6304.99萬元、11,550.15萬元和11,170.77萬元,並且存貨周轉率分別為2.22、2.71、3.85和2.99,各期均低於行業平均值。
此次,新亞強募集資金9.04億元將用於年產2萬噸高性能苯基氯矽烷下遊產品項目。那麼,新亞強此前大幅添置的設備都幹什麼去了?在產能利用率走低的情況下卻還要大幅擴產原因又是什麼?
環保問題層出不窮
另外,作為一家化工企業,新亞強還曾因環境汙染問題被當地政府處罰。2019年5月23日,江蘇宿遷市宿豫生態環境局進行現場核查發現,新亞強二廠區內共貯存有約5900桶200L規格包裝桶,其中約3700桶盛裝一苯基三氯矽烷和二苯基二氯矽烷的前餾分、約830桶盛裝因汙水處理設施改造無法處置的生產廢水、320個為空桶,其餘為盛有產品的包裝桶。盛裝前餾分的包裝桶有部分腐蝕嚴重,並有少量物料滲出,有刺激性氣味。
宿遷市宿豫生態環境局責令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範對危廢焚燒爐排放的有毒有害大氣汙染物進行監測,改正貯存的危險廢物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誌、未採取相應防範措施造成危險廢物滲漏和不按照國家規定申報登記危險廢物的環境違法行為,並處以罰款9萬元。
2019年5月13日,宿遷市宿豫區環境保護局就公司超過重點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水汙染物的環境違法行為對新亞強責令改正並處以10萬元罰款。2019年6月3日,宿遷市宿豫區環境保護局就公司未按規定對危廢焚燒爐排放的有害大氣汙染物進行監測、未設置危險廢物識別標誌、未按規定申報登記危險廢物及未採取防範措施造成前餾分和噸袋裝危險廢物滲漏造成汙染行為對公司責令改正並處合計9萬元罰款。
最後,新亞強的的實際控制人之一,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初亞賢先生還涉嫌經營著與新亞強同業的關聯企業。對此,本網將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