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局在2013年9月出版的新校本《史記》,在點校稿付印前和試印的「徵求意見本」印出後,都曾囑我審讀過一部份內容。當時在有限的時間內,我盡自己所能,呈上一些看法。這些參考意見,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被正式印行的新本所吸收。後來在利用《史記》從事研究的過程中,又陸續發現一些值得斟酌的問題,每有所識,又隨手寫下,希望能夠對進一步完善《史記》的校勘,多少有一點參考的價值。
一、秦始皇本紀
【一】《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
(秦王政)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
上文今新點校本俱無校勘注記說明[1]。
〖今案〗
這段文字中的「端和」,是指秦將楊端和,秦王政九年曾率軍攻魏之衍氏,十一年又從王翦、桓齮為末將「攻鄴,取九城」[2]。循《史記》紀事通例,此處「端和」上似脫一「楊」字。惟上述記載的文字譌誤,尚遠不止此,清人梁玉繩嘗考述云:
此必有錯簡缺文。蓋三將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楊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獨缺,只存「伐趙」二字,而錯出於「端和將河內」句下也。「圍邯鄲城」上又重出「端和」二字。[3]
按照梁玉繩這一看法,上述文字相關的內容可姑且訂正為:「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伐趙。」即王翦將上地兵下井陘,楊端和將河內兵圍邯鄲城。雖然「羌瘣伐趙」一句話,仍明顯存在問題,但前面這兩句話文義經過這樣的調整,已經變得十分順暢。
今施之勉校勘《史記》,依循梁玉繩這一路徑,在北宋初年編著的《冊府元龜》中,檢得其迻錄《史記·秦始皇本紀》同一內容,正是書作:
(秦王政)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圍邯鄲城。羌瘣伐趙,[4]
藉此確切證實梁氏所說信而可從[5]。
不過,這一錯譌由來已久,同樣是在《冊府元龜》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另有其他地方採錄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文字卻與今本《史記》完全相同[6];同樣的情況,還見於北宋中期蘇轍撰著的《古史》[7]。《冊府元龜》同一書中迻錄《史記》,出現這種前後牴牾的情況,是由於編纂像這樣篇幅多達千卷之巨的大書,資以利用的《史記》,當不止一部,其中有的寫本已經舛錯如今傳世諸本,祗有個別寫本,還保存著比較接近原本的正確寫法,因而這一段文字也就彌足珍貴,我們完全可以依據《冊府元龜》的引文來校改今本《史記》。
儘管《冊府元龜》保存的這段文字比較接近太史公原書的樣貌,但「羌瘣伐趙」這一句話,同樣已經出現錯謬。據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存楓山文庫舊藏元彭寅翁刻本《史記》所附校記、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存三條西實隆公在手錄元彭寅翁刻本《史記》上所施批校、以及明萬曆二十四年馮夢禎校刻的南監本《史記》,此「羌瘣伐趙」之「趙」字俱作「代」[8],然檢馮夢禎刻南監本,則同今通行本一樣,也是刻作「羌瘣伐趙」,而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注云楓山文庫舊藏和三條西實隆公手錄彭寅翁刻本《史記》上的校語,另外還有「桃源史記抄引古本」《史記》以及其他一些《史記》舊校,都是「『伐』字作『代』而無『趙』字」[9],因知瀧川資言的說法,並不十分準確。「羌瘣代」這一寫法即使確是承自古本,當然也還存在譌誤,但至少單純就上下文義上而言,若是據此把「羌瘣伐趙」改訂為「羌瘣伐代」,總要更順暢一些(視「伐」字因與「代」形似而在寫錄過程中奪落,後人復以文意不足而徑自補寫「趙」字)。又從當時的軍事地理形勢來看,王翦和楊端和既然已經分別率軍從南北兩側向趙都邯鄲及其附近地區發起進攻,羌瘣似乎也沒有必要再單獨另外統領一支軍隊來「伐趙」。代地由於面臨北部匈奴的威脅,一直屯有重兵[10]。嬴政此番出兵,意在滅趙,當然最好一舉消滅趙國佈置在北邊的這些軍隊;即使秦軍的實際能力暫時還有所不逮,至少也需要對這支軍隊適當加以牽制阻遏,以防其南下援救邯鄲。所謂「羌瘣伐代」,正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趙王遷被俘後,「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一直維持到六年之後,始被秦軍滅除[11],亦足證代地的軍事實力,不容小覷,秦軍不能不對其有所防範。
基於以上認識,我想可以考慮在這裡增入一條校勘記,注出「羌瘣代」這一異文,並做相應說明,以供讀者參考。
[1]《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卷六《秦始皇本紀》,頁296。
[2]《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頁290,頁294。
[3]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五,頁174。
[4]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影印宋版殘本)卷一八三《閏位部·勳業》採錄《史記·秦始皇本紀》,頁455。
[5]施之勉《讀史記會注考證札記》之《秦始皇本紀》,原刊《大陸雜誌》第39卷第4期,此據大陸雜誌社編《史記考證研究論集》(臺北,大陸雜誌社,1975,《大陸雜誌史學叢書》第四輯印本),頁12。
[6]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明崇禎刻本)卷二一六《閏位部·徵伐》採錄《史記·秦始皇本紀》,頁2583。案殘存宋本《冊府元龜》闕佚這一部份內容。
[7]宋蘇轍《古史》(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影印該院所藏南宋浙本)卷七《秦始皇本紀》,頁66b。
[8]瀧川資言著、水澤利忠校補《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影印原排印本)卷六《秦始皇本紀》,頁158。
[9]瀧川資言著、水澤利忠校補《史記會注考證附校補》卷六《秦始皇本紀》,頁186。
[10]《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頁2954—2955。
[11]《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頁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