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號子
八山一水一地田的辰溪,是個山清水秀好地方。這裡大山上生長的油茶林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可以與橄欖油相媲美的高級食用油——茶油,更孕育了流傳數百年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奇葩——茶山號子。《五溪瑰寶》欄目帶大家走進辰溪,領略發聲方法獨到、音樂旋律奇特的茶山號子。
山間的清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辰溪茶山號子」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米慶松和孫女米嫣然,正在一起練習茶山號子--《早晨歌》。平時只要有閒暇時間,米慶松就會帶上孫女一起練習。
米慶松教孩子唱「茶山號子」
自古以來,辰溪的瑤鄉人民除了耕作稻田以外,還經營大片油茶林,茶山號子就是大夥在冬季翻挖茶山時唱的勞動口子。號子的節奏直接決定著挖山速度的快慢。米慶松告訴記者:對於辰溪瑤家人來說,流行了200多年的「茶山號子」人人耳熟能詳,個個都可以哼唱幾段。每逢縣裡或鄉鎮的節目慶典或大型文藝演出,茶山號子更是不可或缺。
2019年辰谿縣第三屆茶山號子賽歌會
茶山號子來源於集體勞動,當機器代替了人力,茶山號子也遭遇了生存危機,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間,茶山號子進入一個低谷期,辰溪的向雲長、向啟和、劉成田、向儀其等一大批優秀茶山號子歌手的門下,幾乎都沒有新徒弟。當時,茶山號子的傳承差點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當時,不願絕技失傳的茶山號子歌手們紛紛選擇將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子女。
資料圖 茶山號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向行鋼
茶山號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向行鋼,父親是茶山號子歌手向儀其,16歲時,他就開始學習唱茶山號子。向行剛說,茶山號子氣勢磅礴,寬廣宏亮,激越高亢,因而唱起來時有一定的難度。「唱茶山號子需要很用力,16歲後聲音定型後才可以學。」
近年來,為了傳承發展茶山號子,辰谿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每位茶山號子民間藝人建立個人檔案,建立了一對一的傳承機制。民間藝人每年帶一名徒弟,縣裡都會給予資金補貼。同時,辰谿縣還舉辦賽歌會,採取以賽代訓的方式,為茶山號子藝人提供展示和交流平臺。
向行鋼和米慶松都是茶山號子的傳承人,他們有著一樣的經歷。先和父親學習茶山號子,後來都師從「湘西歌王」舒黑娃進行系統學習。每年我市的重要比賽和展演都是他們兩位一起搭檔演出,平時有時間他們經常會進行技藝切磋。米慶松表示:會將茶山號子這一文化,逐步向各學校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