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車臣被沙俄徵服以來,動亂這個詞就和車臣綁定在了一起。''俄國有難,車臣必亂'',這句話雖帶有些調侃的意味,卻深刻的反映了車臣和俄羅斯的關係。
當下車臣的局勢十分平靜,但是車臣戰爭留下的傷痕卻難以抹去。車臣將會徹底融入俄羅斯還是會再次爆發脫離俄羅斯的戰爭,這個問題誰都無法回答。
車臣是俄羅斯一個持續流血的傷口
車臣位於北高加索山區,領土面積為1.6萬平方公裡,對於面積超過1700萬的俄羅斯來說,車臣就是一個彈丸之地,然而這個彈丸之地卻控制著中亞到黑海和東歐平原的商道。
對於俄羅斯來說,得到車臣不僅能控制商道,而且車臣所在高加索山區對俄羅斯的國防十分重要。從18世紀50年代開始,沙俄的軍隊就開始對高加索地區進行徵服戰爭。
憑藉著強大的國力,沙俄很快取得了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地區。正當沙俄官員們正在為取得高加索地區而慶祝時,車臣人的反抗才真正開始。
車臣人信仰伊斯蘭教,對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十分反感。宗教和利益的對立使得車臣人與俄羅斯天生八字不合,在整個19世紀,車臣人不斷發動的反俄起義。在車臣歷史上,出現了曼蘇爾和哈姆扎特這樣的英雄人物。
車臣人持續不斷的反抗讓沙俄政府十分頭疼,在19世紀初擔任高加索地區軍政長官的葉爾馬羅夫在給沙皇的報告中對車臣與俄羅斯有著十分寫實的描述,葉爾馬羅夫認為:''只要還有一個車臣人尚在,那麼車臣地區將不會擁有和平。因為車臣人對自由和獨立的渴望遠遠超過帝國疆域內的任何一個民族''。
沙俄政府對待叛亂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不斷升級對車臣人的打擊和報復。俄羅斯和車臣的歷史在這種''一暴還一暴''的循環中延續,延綿不斷的流血衝突讓車臣人對俄羅斯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
暴力雖然使車臣人屈服,卻無法去除車臣人的仇恨。在此後,但凡俄羅斯遇上大的動亂無力顧及邊疆時,車臣人就會趁勢揭竿而起,組織武裝宣布車臣獨立。在十月革命後,車臣人曾經發動起義謀求獨立,被蘇聯紅軍殘酷鎮壓。
在蘇德戰爭期間,隨著德軍兵鋒一度踏進史達林格勒,車臣人看到了獨立的希望,再次舉行了獨立起義。
史達林的隔離政策讓車臣人對俄羅斯更是恨之入骨
車臣人的起義再次被無情鎮壓,主張車臣獨立的強硬分子被處決,數十萬流放西伯利亞。手腕強硬的史達林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車臣問題,開始了強制遷徙和隔離政策,把40萬車臣人趕出了自己的老家,驅逐到了廣闊的哈薩克斯坦地區。
在流放和遷徙過程中,由於飢餓和寒冷,約有14萬車臣人死亡,死亡人數佔車臣總人口的40%左右。幾乎每個車臣家庭都有去親人在這場浩劫中無辜慘死,這無疑加重了車臣人對蘇聯的憎恨。
赫魯雪夫上臺後,開始批判和反思史達林的政策。在赫魯雪夫的支持下,大批車臣人回到了車臣。車臣人在回歸家園後,不僅沒有感激蘇聯政府,反而因為悲慘的流放史更加憎恨蘇聯,這給車臣問題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因素。
車臣趁著蘇聯解體再次獨立
蘇聯解體後,繼承蘇聯的俄羅斯政府一片混亂,根本無暇顧及高加索地區。以杜達耶夫為首的車臣分裂分子看準時機,在1991年11月宣布車臣獨立。
為了繼續分裂俄羅斯,車臣分裂勢力得到了國際反俄勢力的大力支持。美國國務卿貝克在1992年到訪車臣,並為車臣帶來了超過60億美元的援助。
由於宗教原因,土耳其和沙特等伊斯蘭國家也在暗中支持車臣,在暗中派出宗教人員前往車臣宣揚恐怖主義的教義,並為車臣武裝分子提供了大量的武器。
車臣的行為早就引起了俄羅斯政府的注意,然而1992年的葉爾欽政府正在為經濟問題而苦惱,對車臣的分裂行為有心無力,只能採取曖昧的態度。為了穩定車臣的武裝分子,讓自己騰出手解決其他問題。
葉爾欽派出的特使和杜達耶夫達成了《關於撤軍和財產分配條約》。在這份協議籤訂後,俄羅斯政府把軍隊和政府工作人員撤出了車臣,並給予了車臣高度的自治權,還為車臣留下了大量的武器裝備。
這一條約實施後,車臣已經取得了實質上的獨立。為了完全控制車臣,車臣極端分子開始了駭人聽聞的種族清洗。截至到1994年,車臣境內約有2萬名俄羅斯人被害,還有許多俄羅斯人淪為奴隸。
除了奴隸制,車臣境內的經濟形勢異常糟糕。以極端教義作為行為指南的杜達耶夫根本不懂得如何治理國家和發展經濟,為了政府的政策運營,車臣政府竟然以綁架勒索作為主要的財政資金來源。
杜達耶夫的倒行逆施讓人震驚,他所推行的政策體現了車臣政府政教合一的特點。在原教主義的指導下,車臣政府既愚昧又崇尚暴力。這樣反人類反文明的政府,遲早要被時代所淘汰。
俄羅斯國家利益是車臣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隨著俄羅斯局勢的穩定,經濟發展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俄羅斯主要以出口石油天然氣拉動經濟,車臣地區既是重要的石油產區,也是俄羅斯石油出口管道的必經之路。
如果放任車臣分離勢力繼續發展,將嚴重影響到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安全。對於俄羅斯來說,無論是為了國家安全還是經濟發展,車臣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不然俄羅斯的南部地區將永不得安寧。
俄羅斯部隊的內部人員在蘇聯解體後和車臣武裝分子關係密切,為了謀取私利,俄羅斯軍隊高層把大量的先進武器私下賣給車臣武裝分子。
當時俄羅斯軍隊武器的登記庫存和實際庫存嚴重不符,為了銷毀證據,掩蓋軍隊內部的腐敗行為,俄羅斯軍隊內部一直在積極鼓動政府發動對車臣的進攻。
大意和輕敵讓俄軍損失慘重
在國內眾多勢力的支持下,葉爾欽於1994年12月發表公開聲明,宣布收復車臣,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
開戰之初,車臣政府進行了緊急動員,約有10萬車臣人嚴陣以待。在人數、裝備、火力等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俄軍十分輕視車臣部隊,全軍上下信心滿滿。
許多士兵都認為:''車臣戰爭只是到車臣首都格羅尼茲對天空放幾槍就結束了''。當時俄羅斯國防部長甚至對葉爾欽放話說:''對付這群土匪,根本不需要詳細的作戰計劃。
盲目的自信和輕敵的心態很快讓俄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開戰後不久,俄羅斯軍隊很快就推進到了格羅尼茲城下。正當俄軍以為攻下格羅尼茲就能結束戰爭時,真正的煉獄才正式開始。
格羅尼茲攻堅戰 俄羅斯裝甲兵永遠的痛
杜達耶夫作為阿富汗戰場的老兵,對俄軍的戰術十分了解,為了避免俄軍的火力。杜達耶夫先轉移部隊,在俄軍轟炸之後才派部隊進入格羅尼茲。
杜達耶夫部隊並非土匪,而是有著嚴密組織的武裝集團。格羅尼茲的車臣武裝分子分散成一個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配有狙擊手、RPG操作員等。事實證明,這種小組模式十分適合巷戰。
而俄軍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在進城之前,俄軍沒有做好充分的戰前偵察。俄軍所使用的地圖都是野戰用的大比例圖,可以說俄軍在對城內情況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派裝甲部隊貿然進入格羅尼茲。
俄軍希望以裝甲車作為屏障,掩護地面部隊清除城內的武裝分子。剛一進城,俄軍就遭到了火箭彈和地雷的襲擊。
俄軍在格羅尼茲城內暴露了不善巷戰的特點,其自身所攜帶的重火力在市區也無法展開,沒有火力支援且不適應戰場環境的俄軍成為活靶子。
在格羅尼茲攻堅戰中,俄軍曾在一夜之間陣亡千人。俄軍先入城的裝甲旅在格羅尼茲遭到沉重打擊,全旅126輛裝甲車輛共被擊毀121輛。戰鬥結束後,全旅只有10個人倖存,堪稱全軍覆沒。
格羅尼茲攻堅戰是俄軍戰史上最恥辱的回憶之一,擁有強大火力的俄軍之所以遭到慘敗,完全是因為犯了準備不足和輕敵的兵家大忌。在現代戰爭中,火力壓制已經不是決定戰爭的因素,精確打擊才是主流。
內憂外困讓葉爾欽政府無奈停戰
在戰場上無法抵擋俄軍的武裝分子在逃逸後開始竄入俄羅斯其他地區,製造了一些列恐怖襲擊和綁架劫持事件,持續不斷的恐怖襲擊給葉爾欽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打擊藏匿在民宅中的武裝分子,俄羅斯軍隊使用無差別火力攻擊武裝分子,這導致大量的平民死亡。車臣境內的俄羅斯人也損失慘重,俄軍魯莽的行為遭到了俄羅斯國內的批評。
在國內外反對的浪潮中,葉爾欽不得已宣布停戰,並撤出車臣,第一次車臣戰爭宣告結束。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軍隊陣亡3800人,受傷近2萬人,還有1700人失蹤。車臣地區有10萬平民因戰爭死亡,可以說車臣獲得了慘勝。
俄羅斯則因為打不過境內的一個小共和國,國際威望一落千丈,西方國家也因為車臣戰爭停止了對俄羅斯的援助。第一次車臣戰爭讓俄羅斯認清了自己的國情,也讓俄羅斯人認清了西方國家企圖肢解俄羅斯的企圖。
在普京上臺後,俄軍再次對車臣開戰。俄軍再也沒有給車臣武裝分子任何機會,以小代價輕鬆贏得了第二次車臣戰爭。這讓車臣問題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