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廣告,也是一種資訊
鄧旭,廣西鄧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廣恩村人,一位水產養殖專業戶,他既非水產專業出身,也非水二代。說起他如何與水產結緣,的確是一個很不體面的原由:電魚!然而從12歲起開始電魚到至今,鄧旭就與水產不離不棄。2016年他養殖草魚,230多平方米養出18萬斤草魚,成本控制在2.6-2.8元/斤,當地收魚價在5.5元/斤,利潤率達到100%。真正的養殖「牛人」!
廣西鄧旭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 鄧旭(中)
因為「電魚」,與水產結下不解之緣
鄧旭說,小時候家境貧困,缺衣少穿,為了填飽肚子改善夥食,從12歲起,他就開始在家附近的野外河流小溪電魚。那時候,有關部門對電魚行為打擊並不像現在那麼嚴厲,每天所電的魚,除了供應自家人食用外,多餘的拿到菜市場去賣,也能換回一些零用錢。鄧旭發現,魚的確是個好東西,好吃更能賺錢。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都到野外電魚,持續了很長時間。
因為喜歡「釣魚」,成為水庫養殖人
到了2004-2005年時,年約20歲的鄧旭做了點小生意,手頭已積攢了好幾十萬元,此時的他卻又喜歡上了釣魚,經常與一班釣友到各大小水庫、河流去釣魚。2007年一次釣魚時,正好有個小水庫尋求承包人,鄧旭就以3萬多元的價格承包了這個約100畝的小水庫,目的很簡單,就是供應自己和朋友們釣魚。平時投了點雞屎肥水,沒曾想到第二年底,水庫清塘抓魚上市,居然賺了10萬元。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相對手頭上的生意,嘗到甜頭的鄧旭覺得搞水產養殖大有可為,從此便心無旁騖,一頭扎進水產養殖這個行業。
由於看中水庫養殖效益可觀,2008-2010年三年間,鄧旭就四處打探承包水庫,於是在陸川縣一帶承包了大小共5個水庫,養殖面積達到了2700多畝。鄧旭也因此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千萬。
因為「難管理、價廉、天災、病害」,轉身池塘養殖
但幹事業從來就不可能一帆風順,鄧旭也一樣!
儘管水庫養殖租金便宜,但水面太寬太大,管理十分困難,庫區附近的村民經常三更半夜到水庫網魚,甚至很多非村民也到水庫釣魚、偷魚。鄧旭和工人每天開著小船到處巡邏,制止,所以他和工人常與村民、當地人鬧矛盾,時常打架,各種衝突事件不斷發生。時間長了鄧旭對此感到十分無奈。因此他覺得非轉變養殖思路不可。
又是一年放苗季,鄧旭調整了養殖策略,在大水庫只放了少量魚苗不投料,讓其自然生長,小水庫投放草魚、羅非魚、鯽魚、花白鰱等魚苗,進行全投料精養。
然而,更讓他困惑痛苦的是魚價低迷、寒潮天災以及魚病暴發.
這一年,魚價行情很低迷,羅非魚價格3元多/斤、草魚4元多/斤,飼料養殖盈利很困難。
鄧旭清楚地記得2010年底,水庫有一批達上市規格的羅非魚,正是由於價格太低,鄧旭捨不得賣魚,想等待年後價格回暖再賣。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寒災破滅了他的夢想,儘管當時採取了燒鍋爐給羅非魚加溫,最終也無法挽救這些羅非魚,冷死了10多萬條約20多萬斤的魚,加上加溫燃料、人工等投入,這一場寒潮致鄧旭損失將近100萬元左右。
吸取教訓,2011年他再不敢養殖羅非魚,兩個小水庫只養草魚,共400多畝,投苗40多萬尾。到了六月份草魚已有0.5-0.8斤規格,但由於天氣高溫,其中一個小水庫的草魚出現了嚴重的爛鰓、出血病。他便賣藥治療,潑了一個多月花了5萬多元藥錢都無濟於事。魚還是每天持續死亡,死了一個多月後所剩無幾。
最後投料起捕抓魚時,鄧旭傻眼了:投17多萬尾魚苗,餵了70多噸飼料,浪費了藥費5萬多元,最後只剩下了一千多條魚,真是欲哭無淚。又損失了40多萬元。
經歷了多次沉重打擊,不但沒有使鄧旭退縮,反而激勵他進行品種改良研究以及對魚生長習性的深挖。既然水庫養殖面積太大,難管理、抗寒能力差、發病風險高,面對瓶頸,他又思考著轉變。
到了2012年,他抽身轉向小面積的池塘養殖——既能較好的管理又能提高抗風險的能力的養殖方式。
鄧旭與幾位朋友一起合夥租地搞養殖,但漸漸地,鄧旭發現,他們的養殖方式與當地人一樣,主要以豬雞糞肥水養殖,而且他們墨守成規、不思進取、不努力追求效益。鄧旭覺得這不是想要的養殖事業(模式),於是便退出這個合夥圈,自己租了約20畝地挖塘,在挖了大約4畝地時,由於特殊原因,剩餘的地不準再挖。
此時,流水養殖模式已經很流行,多年行業浸淫,鄧旭也見識了不少地方利用流水養殖收穫高效益。玉林地區水資源十分豐富,山泉活水河流小溪到處都是,鄧旭所挖池塘的位置正好可以引山泉水作為水源進行流水養殖。於是,鄧旭將所挖的4畝地改造成6口小塘,除去塘基等,平均每口塘面積約230多平方米。
其中兩口塘用來培育改良品種試驗,多年耗巨資培育的良種——脆鱗草魚和軟骨鯽魚,終於在2016年獲得成功。
兩口塘流水養殖草魚與鯽魚。
還有最後兩塘口放了大量的花白鰱,目的是根據花白鰱的生活食性,重新利用流水養殖塘排出的水(含豐富的殘餌、魚糞等 ),此舉不但環保還能進一步創新效益。
鄧旭多年摸索設計流水養殖塘
因為喜歡「折騰」,成為養殖牛人
鄧旭表示,流水養殖並非隨便簡單地引水入塘、挖個排水口就了事,而是要較精準地計算水流速度、單位時間換水容量來設計入水口和出水口的大小,入水口的高低、出水口最佳位置在哪裡?池塘水位深度幾米最為科學?在保持快速生長、儘量少生病或不生病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單位面積達到最高產,這的確花費鄧旭幾年的心血來觀察和總結。經過長時間的探索,他的池塘進、排水口不斷補了又開、開了又補,終於,達到了他比較滿意效果。2016年養殖,投苗2造,1口流水養殖塘,大約230平方米收穫2-3斤規格的草魚約18萬斤(折合畝產達50萬斤/1年2造0,鯽魚畝產更多,產量是周邊同樣流水養殖池塘的10倍。
視頻:鄧旭的流水養殖塘
鄧旭繼續表示,2017年他又摸索出了一套在不需要任何電力動力設備下,流水養殖收集魚糞方案,目的是為流水養殖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汙染,讓中國的綠水長流、人民生活更健康,鄧旭稱這才是他的目標。這麼多年的努力與幾番折騰,目前自己的願望就是把這些經驗分享給大家,也算是為水產行業做出了一點點貢獻。
後記:鄧旭有很多池塘改造的絕活
我國是世界水產養殖大國,其中淡水魚養殖產量所佔的比例最大。鄧旭稱,全國能利用山泉水、江、河、小溪進行流水養殖模式改造的面積超過一半,即是有溪流的地方都可建設流水養殖塘。目前多數養殖戶還依舊沿用傳統方法養殖,肥水、死水、或裝很多增氧設備。模式老舊,產量上不去,若遇上病害多發、行情低迷價格低廉時,養殖風險就更大。再有死水養殖魚品質無法保障,存在食品安全及環保隱患,他呼籲有條件的養殖戶最好對池塘改造流水養殖。
鄧旭稱,儘管目前有部分養殖戶也懂得利用流水養殖,但由於進排水口和池塘水深淺設計不規範,也無法取得高產高收益。如果利用科學依據來設計,提高生長速度、節省成本等,至少可比目前的收益增加30-40%。
而對於沒有條件改流水養殖的死水養殖塘,經過多年研究與摸索,鄧旭稱他也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通過精準的計算,降低養殖成本20-30%,發病率也下降50%,如此可實現死水塘比目前常規養殖高20-30%利潤。(視頻和圖片由鄧旭提供)
本文為「水產前沿」獨家稿件,版權合作,敬請聯繫wx@fishfirst.cn。
未獲書面許可,一律禁止轉載!謝謝合作!
廣告,也是一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