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代,有一個以超高技藝著稱於世、被隋書稱為「巧思過人」的傑出巧匠,他就是宇文愷。宇文愷,字安樂,原是朔方夏州(今陝西靖邊紅終界公社自城子)人,後遷居長安,是一個精通建築工程和水利工程的專家。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滅掉後周建立隋朝後,決定在關中平原上原來西漢長安的東南十多裡處,那個北臨渭水,西傍灃河,東依灞、瀘二水,南對終南山,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山明水秀,風景宜人的地方,營建一個取名為「大興城」的新都。宇文愷被任命為營新都監,負責規劃設計和督造這個新都。這是一項規模極其宏偉的工程,技藝卓越、才智超群的宇文愷受命後,僅用一年左右時間就完成了「大興城」的全部勘察、規劃、設計和籌備工作,於第二年六月便開始正式動工興建。
宇文愷首先建造的是「宮城」和「皇城」。宮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位置在大興城的最北邊,東西廣二幹八百二十米,南北長一千四百九十に米,周長達八點六公裡多,城牆高約十二米。在官城裡,宇文愷又用牆將它分隔為中、西、東三部分。西部是安置官女學習技藝的地方;東部是「東官」,專供太子居住和辦理政務。中部為「大興宮」,是皇帝起居、辦公和朝見群臣的主要官殿。皇城也稱子城,建在官城南面,是中央官署區,東西廣和官城相等,也是二千八百二十米,南北長一千八百四十三米,周長達九公裡多。在皇城裡,宇文愷修了五條南北大街和七條東西大街,其中最北的一條北街,介於宮玻和皇城之間,名為橫街,寬達四百四十ー米,是大興城內最寬廣的一條大街,實際上是當時京城舉行重大慶典的一個大廣場。宇文愷把官城和皇城集中在一起,安排在整個大興城東西中軸線的北端,這不僅比過去歷代宮廷雜處於坊裡之間的都城規劃分區明確,更適應封建統治者防禦保衛的需要,同時也顯示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絕對權成,這顯然是勝過歷代都城設計規劃的。
官城和皇城建造起來後,宇文愷又建造了外郭城,外郭城也稱「羅城」,圍在官城和皇城的東西南三面。城的形制非常規正,東西廣九千七百二十ー米,南北長八千六百五十一米,周長達三十六點七公裡多。城牆高六米,共十二座域門,每面開三門。在外郭城裡,宇文愷共修了南北大街十條,東西大街十四條。其中南北大街正中間的一條,南出外郭城正城門,北邊直至宮城的正門,究達一百五十米,稱為「天街」,是貫通大興城南北的一條南中軸主幹道。其他各城門的大街寬度也都在百米以上,即使沿城牆的各城街,最窄也都在二十五米左右。宇文愷用這筆真寬廣、縱橫交錯的十條南北大街和東西十四條大街,巧地使外郭域形成了猶似圍棋局那樣整齊的方格網布局,各街之間形成了一百多個稱為裡的方格。各裡都築有裡牆,牆基寬約二點五至三米,高三米。
每個「裡」裡,除有一條大街或十字大街之外,還有規劉整齊的縱橫曲、巷和沿裡牆的牆銜道,各「裡」都各自成為獨立的居民區,儼如座小城市。排水問題是城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宇文愷在這個問題上解決得非常巧妙。在大興城各大街的兩側,他都開挖了明的排水溝,「天街」兩側的排水溝溝寬三點三米,深達二點一米。在「都會市」、「利人市」中有些一米左右的小巷道下面,他又讓人用磚砌了排水暗溝,通向大街兩側的明溝。由於大街上的排水溝寬,而且是明溝,因此,宇文愷就在交叉路口處都架上了橋。在這些大街的兩側和排水溝邊,他又讓人都種植上以榆,槐為主的行道樹,株行距離整齊劃劉ー,形成了一條條寬廣筆直的林萌道。這樣,不僅解決了大興城的排水問題,同時為大興城的壯麗景色增添了異彩,還改善了大興城的小氣侯。
風景區是現代城市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千四百年前,宇文愷在設計大興城時就已經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大興城東南隅地勢變化較大,林木繁茂,低洼處自然形成水面,風景很幽美,在秦漢時就是有名的風景區,宇文愷充分利用這一自然條件,把這一片風景區開闢修建為「芙蓉園」,因為水面彎曲,也稱為「曲江」。芙蓉園南北長約二千米,東西寬約一千四百米,周長約七公裡。宇文愷在曲江池的周圍修建了許多樓亭行宮種上各種花卉和樹木,使芙蓉園成為遊覽勝地。中國古代的能工巧匠數不勝數,創造出無數智慧的結晶,也深遠影響著歷史與建築發展。能工巧匠代代有,江山自有人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