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田」變「一塊田」 增產增收有奔頭
近年來,神木市不斷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堅持走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形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新格局,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起步。
小田連片變大田 沙地成沃土
「過去我們的田地以戶承包,大部分都是條條的和塊塊的,每戶種植十幾塊地,經過高標準農田整理,小塊小塊的田和土,整理成了幾十畝、幾百畝的大塊,現在一戶只需種植1塊地,省時又省力,最關鍵的是經過整理的土地還變成了高產田。」12月5日,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錦界鎮河灣村村民高保鎖笑容滿面地說。
如今,走進河灣村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只見一塊塊錯落有致的農田猶如列兵布陣一樣整齊劃一,田間道路又寬又直,田邊溝渠四通八達。
「河灣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後,把村裡5500多畝的條條田、塊塊地進行了土地整理、土壤改良,配套修建了排洪渠,灌溉井,把低產田改造成機器可以下地耕種的高產大塊田,」河灣村村黨支部書記暴滿堂說,現在的農田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恆景肉牛養殖場還在村裡租種了1000畝青儲玉米種植基地。眼下,村裡的農田變成了農民搶種糧食的「香餑餑」。
近年來,神木市先後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0餘萬畝,完成田型調整6萬多畝,灌溉渠道200多公裡,生產道路300多公裡,小型水利工程設施40餘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1萬畝,實現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汙染、產量高」的穩定保量的糧田。
農業機械化種植 節約農民種植成本
近年來,神木市堅持從轉變生產方式入手,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按照承包關係、土地性質、經營權「三個不變」原則,平整復墾眾多田埂壟溝、碎田邊界、尾水溝渠、田間道路,將「條條田」整理成「一塊田」,有效擴增耕地面積。通過實施土地集中連片整治,消除了過去千家萬戶「劃田而種」的制約,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目標,為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便利。
「過去我們村是沙土地,地塊小不好耕種,一個年輕勞力一天最多種玉米3畝,土地整理後,現在農田都標準化了,田與路相連,大型農業機械都能直接開到田裡,一天可耕種20畝,種地就像坐在車上『旅遊』,輕鬆很多。」神木市爾林兔鎮皖豐源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奮忠說。
欄杆堡鎮張家坬村的種植戶劉國清表示,「在沒有經過寬幅梯田整理前,每逢下雨,田間土路就泥濘不堪,糧食或農產品運輸不方便。如今,水泥路不僅修到家門口,砂礫石路直通田間地頭,還可以機械化耕種,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檔次。」
如今,高標準農田、寬幅梯田建設推動全市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目前,神木市已有12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各類農機具3.9萬臺,主要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以上。
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產業發展 農民增收有保障
「以前,播種機、收割機下不了地,現在機耕路修到田邊,水管通到地頭,再也不需要靠天吃飯,家中的玉米種植面積也由之前的20畝擴大到100畝,玉米畝產可增加300-500斤,今年僅青儲玉米就實現收入2萬元。」嘗到高標準農田改造甜頭的河灣村民張軍堂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神木市實施高標準農田,修建、改建生產路、田間道,方便農民耕作的同時,通過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從源頭上杜絕了水資源的「跑冒滴漏」現象,有效利用水資源,真正實現旱能澆、澇能排,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大量耕地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神木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楊利勝介紹道:「高標準農田和寬幅梯田建設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把原來的荒山、荒坡和『三跑地』變為『三保田』,增加了耕地數量,提高了耕地質量。」
「整理成寬幅梯田後,土壤變肥,種植選擇也變多了。溼度規模化種植,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今年種植的穀子,畝產可達800斤,畝產增加300斤,僅種植年收入可增加上萬元。」種植戶劉國清說。
如今,寬敞的田間生產道路為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創造了條件,良好的生產條件吸引了外來投資者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項目,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也幫助了村集體、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