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田」變「一塊田」 增產增收有奔頭

2020-12-18 神木市人民政府

「條條田」變「一塊田」 增產增收有奔頭

索引號:6108210014/-2020-002857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9:56

近年來,神木市不斷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堅持走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之路,形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新格局,實現了現代農業發展的良好起步。

小田連片變大田 沙地成沃土

「過去我們的田地以戶承包,大部分都是條條的和塊塊的,每戶種植十幾塊地,經過高標準農田整理,小塊小塊的田和土,整理成了幾十畝、幾百畝的大塊,現在一戶只需種植1塊地,省時又省力,最關鍵的是經過整理的土地還變成了高產田。」12月5日,與土地打了幾十年交道的錦界鎮河灣村村民高保鎖笑容滿面地說。

如今,走進河灣村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只見一塊塊錯落有致的農田猶如列兵布陣一樣整齊劃一,田間道路又寬又直,田邊溝渠四通八達。

「河灣村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後,把村裡5500多畝的條條田、塊塊地進行了土地整理、土壤改良,配套修建了排洪渠,灌溉井,把低產田改造成機器可以下地耕種的高產大塊田,」河灣村村黨支部書記暴滿堂說,現在的農田經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恆景肉牛養殖場還在村裡租種了1000畝青儲玉米種植基地。眼下,村裡的農田變成了農民搶種糧食的「香餑餑」。

近年來,神木市先後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0餘萬畝,完成田型調整6萬多畝,灌溉渠道200多公裡,生產道路300多公裡,小型水利工程設施40餘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1萬畝,實現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汙染、產量高」的穩定保量的糧田。

農業機械化種植 節約農民種植成本

近年來,神木市堅持從轉變生產方式入手,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按照承包關係、土地性質、經營權「三個不變」原則,平整復墾眾多田埂壟溝、碎田邊界、尾水溝渠、田間道路,將「條條田」整理成「一塊田」,有效擴增耕地面積。通過實施土地集中連片整治,消除了過去千家萬戶「劃田而種」的制約,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目標,為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便利。

「過去我們村是沙土地,地塊小不好耕種,一個年輕勞力一天最多種玉米3畝,土地整理後,現在農田都標準化了,田與路相連,大型農業機械都能直接開到田裡,一天可耕種20畝,種地就像坐在車上『旅遊』,輕鬆很多。」神木市爾林兔鎮皖豐源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奮忠說。

欄杆堡鎮張家坬村的種植戶劉國清表示,「在沒有經過寬幅梯田整理前,每逢下雨,田間土路就泥濘不堪,糧食或農產品運輸不方便。如今,水泥路不僅修到家門口,砂礫石路直通田間地頭,還可以機械化耕種,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檔次。」

如今,高標準農田、寬幅梯田建設推動全市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目前,神木市已有12家農機專業合作社,有各類農機具3.9萬臺,主要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以上。

高標準農田推進農業產業發展 農民增收有保障

「以前,播種機、收割機下不了地,現在機耕路修到田邊,水管通到地頭,再也不需要靠天吃飯,家中的玉米種植面積也由之前的20畝擴大到100畝,玉米畝產可增加300-500斤,今年僅青儲玉米就實現收入2萬元。」嘗到高標準農田改造甜頭的河灣村民張軍堂深有感觸地說。

近年來,神木市實施高標準農田,修建、改建生產路、田間道,方便農民耕作的同時,通過應用高效節水灌溉方式從源頭上杜絕了水資源的「跑冒滴漏」現象,有效利用水資源,真正實現旱能澆、澇能排,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大量耕地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神木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楊利勝介紹道:「高標準農田和寬幅梯田建設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把原來的荒山、荒坡和『三跑地』變為『三保田』,增加了耕地數量,提高了耕地質量。」

「整理成寬幅梯田後,土壤變肥,種植選擇也變多了。溼度規模化種植,在解放勞動力的同時,還增加了收入。今年種植的穀子,畝產可達800斤,畝產增加300斤,僅種植年收入可增加上萬元。」種植戶劉國清說。

如今,寬敞的田間生產道路為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和現代農業建設創造了條件,良好的生產條件吸引了外來投資者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項目,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解決了農民的就業問題,也幫助了村集體、村民增收致富。

相關焦點

  • 黑土地有了「田保姆」 ,助農新模式讓鄉親省心更增收
    黑土地有了「田保姆」 ,助農新模式讓鄉親省心更增收 2020-12-18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通海:農戶投資安裝「田保姆」促節水減肥增效
    為此,通海農戶在依靠現代農業科技實現增產增收的同時,在栽田種地上可謂花樣翻新,在逐步完善田埂水泥化、溝渠三面光的基礎上,如今又全面推廣水利灌溉噴灌化,噴灌設施建設省工省時、節水減肥和農作物提質增效,被農戶譽為栽田種地好幫手的「田保姆」。
  • 黑土地有了「田保姆」,助農新模式讓鄉親省心更增收
    預計實現糧食增產6261萬斤,增加農民收入4383萬元;社會化服務農戶1.9萬戶,解放農村勞動力2.3萬人,務工創收2億元。實施「保底式」託管,讓農民吃上「定心丸」農業生產託管能否順利開展,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農民認不認可,接不接受。
  • 三棵樹社區:稻田輪作豆谷「香」 「一田兩用」巧增收
    據了解,三棵樹社區有水田1900多畝,當地群眾在黨委政府和社區兩委引導下,開展水果豌豆和稻穀輪作,盤活土地資源,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增加稻田收益,讓三棵樹的稻田裡春來豌豆甜,秋來稻花香,「一田兩用」成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三棵樹社區的水果豌豆五月底採收完畢,緊接著放水、整田,準備栽秧。
  • 服務到田邊 種地心不慌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4月24日中午,一場暴雨過後,江西新建縣石埠鎮留田村的田野特別清新,新栽插的禾苗生機勃勃。乘著中午雨歇,石埠鎮農業服務中心農藝師歐陽建寧又活躍在這片田間地頭。 「剛拋栽兩天的秧苗最怕水浸,要是被水浸過後就麻煩了,趕快排灌清溝,讓水跑出大田。」在留田村龔木英的田頭,歐陽建寧對著龔木英急切地說道。
  • 牛膝增產用什麼
    牛膝作為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至1750米的山坡林下,牛膝的根呈圓柱形土黃色,莖有稜角或四方形,綠色或帶紫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作為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中藥材,在種植牛膝的時候,怎樣增產增收就成了很多農戶關心的重要問題,今天就為您介紹一下牛膝種植時候的增產管理和施肥方法,種植牛膝的朋友們不要錯過!
  • 培育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今年,貴州出臺《貴州省全面推行壩長制工作方案》,全面推行壩長制,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以黨建為引領,落實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立足「五個三」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加快推進「六個轉變」,將壩區培育成我省農業現代化的樣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打造成為我省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聚寶盆」,助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
  • 解碼藏糧於地的「滕州樣本」: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
    這是滕州著力改善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助力鄉村振興的一次有益探索,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豐收的「滕州樣本」。土地增產:「望天田」變成了「豐收田」施工方負責人介紹蓄水池等水利設施連日來,在滕州東郭鎮北夏莊村,山區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收尾工作,工人們正在修築溝渠。遠處,數臺挖掘機機械轟鳴,緊張作業,土地綜合整治已見成效。
  • 「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推進北京市場
    扎賚特旗大米產量少,全旗90萬畝水稻田,年產出加工成米也就30萬噸,遠遠不夠北京的供應量。「大一點的超商都滿足不了。過去我們多次聯繫、開發北京市場,卻都以失敗告終。」魏建明說。去年,扎賚特旗將「我在扎賚特有一畝田」推進北京市場。
  • 昔日撂荒地 今朝豐收田
    ●本報記者 賴 鋒 特約記者 張炳鋒 今年,五華縣打出系列「組合拳」,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流轉撂荒水田進行集約承包復耕複種,讓不少曾經的「撂荒地」在早造、晚造皆喜獲豐收,變成了一片片「豐收田」,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和「米袋子」安全。
  • 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
    (中國減貧故事)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中新社合肥12月22日電 題:安徽「新農人」的田園夢:無荒田、年增收中新社記者 吳蘭隆冬時節,顆粒歸倉,原本農閒時節,但在安徽農村,有很多回鄉逐夢田園的「新農人」,
  • 好消息:2020年迎來「一戶一田」制,你期待嗎?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地區開始試行「一戶一田」的措施,就是利用交換的方式或者是出租的方式將閒散土地集中起來,利用大型機械操作,發展連片種植,實現規模化管理,減少勞動力,提高農民的收入。從實際的情況來看,如果不想種地的農民,也可以把土地出租出去,避免造成荒地浪費,也有一些租金收入,有利於幫助農民增產增收。通過這種合理的措施,很好地解決了農村土地閒散問題,整合了土地資源,將土地的利用率發揮最大。
  • 潼南壽橋:花椒成林 蝦田成片 魚兒成群 特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該鎮有平灘河、觀音河等5條溪流貫穿鎮域全境,形成谷寬坡緩、河田交錯的自然地勢,具有發展生態養殖業的水源和優良地理條件。由於氣候等因素影響,壽橋的小龍蝦上市時間早於湖北,錯峰售賣讓當地的小龍蝦不僅價格賣得俏,而且銷路更是不用愁。尹經友曾經是貧困戶,一心想脫貧的他在2012年得知壽橋鎮黨委、政府要大力發展稻蝦種養,他毫不猶豫地就發展了15畝,當年收益達16萬元。
  • 有田燒 | 有田一望,知人間煙火
    而有田燒(ありたやき,aritayaki)也不例外,有田指的是日本佐賀縣西部山間的一座小鎮,擁有「日本景德鎮」的美譽,生產出的瓷器,便命名為「有田燒」。在開篇我們提到的茶道之祖千利休,他非常欣賞質樸的高麗茶碗,有好茶自然要追求好茶碗。
  • 「我的扶貧故事」條條通組路 串聯幸福家丨普定縣穿洞街道長田村駐...
    2018年9月,初為人父的我接到通知——到普定縣穿洞街道長田村擔任作戰隊員,我憂喜參半,憂的是尚在襁褓不足兩月的孩子,還有年邁且身體狀況不佳的父母,扛起家庭重擔的妻子,喜的是偉大的脫貧攻堅工作令我心生嚮往。
  • 馮學榮:「耕者有其田」是一個邏輯悖論
    耕者一旦有了田,他就可以將田賣掉,進而變回「耕者無其田」。人們嘗試解決這個悖論,所以禁止農民轉讓土地。但是一旦禁止土地流轉,那麼土地就不是真正屬於農民。 我們來看看三個近代史人物的自述。「耕者」一旦「有」了田,他出於各種各樣的財務需要,會將耕地變賣掉,因此有田者會轉化為無田者,所以在舊社會的狀態下,不存在「耕者有其田」這個口號,也沒有人將這個當成社會理想。 在舊社會優勝劣汰的自然狀態下,聰明能幹的人家購置的田產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土地兼併,這些人擁有大量的田產,那麼擁有了大量田產,是不是都自己耕呢?不是。
  • 南條愛乃推特粉絲數量超越田村由加莉 南條王國指日可待
    ACGN圈有個說法,就如同某作品粉絲多人氣高漲成為「教派」一樣,聲優的粉絲增多則會被稱作「王國」,聲優的粉絲自然就成了「國民」。田村由加莉,比較讓人難忘的代表角色是「以炮會友」的高町奈葉(魔法少女奈葉)和古手梨花(寒蟬鳴泣之時)大魔王的Twitter所在地非常配合的就是「田村王國」,而南條由於沉迷《最終幻想14》無法自拔,所在地自然是「艾歐澤亞
  • 土地加入「託田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小孟鎮體仁寨村村民仇士儉,4.5畝家庭承包地加入「託田所」,與去年相比,今年種植玉米小麥,每畝降低成本46元,每畝增加收入170元。4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實施項目,村均增收近萬元。  高永成說,該區制定了服務各環節的標準,促進了全區糧食生產託管服務標準的形成,帶動提升了全區糧食生產服務質量,今年5月,兗州區被命名為「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 廣西鹿寨縣長田村四位人大代表群像
    長田村是「十三五」貧困村,有13個自然屯,總人口266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8戶683人,已於2018年完成整村脫貧摘帽。朱海生所說的扶貧產業路,是從長田村到養豬場的1000米水泥路,這條路是鎮人大和長田村委多方籌資修建的。去年,全國遭遇非洲豬瘟,很多人都不敢養豬了。長田村「兩委」班子建議朱海生組建養豬合作社。
  • 廢材也可以逆襲:沢田綱吉彭格列十代目,上條當麻抵禦一切的右手
    沢田綱吉沢田綱吉作為《家庭教師reborn》裡面的主角,一開始只是並盛中學不起眼的學生,外號廢材綱,沒有朋友,受人欺負,考試常年不及格,體育運動細胞也沒有,走兩步就可以摔倒的一個人。但是在他接受裡包恩的教育訓練之後,慢慢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