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5歲的涵涵很活潑,媽媽很滿意孩子的性格,經常帶涵涵串門玩,而涵涵也喜歡交朋友,只是到了小朋友家之後,涵涵有些太過放鬆,好像在自己家似的,一會兒在客廳裡跳來跳去,一會兒又跑到了沙發上,一會兒竄到了人家臥室中,一點兒也不認生。涵涵媽媽制止了幾次都不管事,只能不停地向朋友道歉。涵涵這種任性的表現,讓涵涵媽媽很尷尬,下次再不會帶他來串門了。
孩子性格外向,本來是件好事情,但遇到這麼任性的孩子,相信家長們也承受不了吧?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就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家長說該吃飯了,他卻拿起畫筆要畫畫;出門前講好了逛街時不買娃娃了,可走到玩具店前依舊是駐足不前,不給買個新娃娃還會哭鬧不停。面對這樣任性的孩子,家長們應對的戰鬥力基本為零。
難道家長們就這樣「束手就縛」了嗎?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是一味的壓制,還是採用合適的方式,來「馴服」這些不易就範的「小野馬」呢?辦法還是多多的,但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導致任性。
這一點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提出來的,他認為,孩子任性不聽話,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孩子從2歲開始,就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注重自我感受的表達,對行動自由、言語自由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時,孩子會做一些家長認為不合理的行為,當家長詢問其原因時,孩子還可能回答不上來。
2、家長過分約束孩子,反而適得其反。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嚴,不讓孩子幹這個,那個地方也不讓去。在這些家長眼中,孩子就得管,而孩子就是要在家長的約束下才能成才。當孩子見識到了外面寬廣的世界後,心理會發生變化,越來越不服從家長的束縛,會以其自己的方式來反抗,輕者孩子表現出任性的舉動,重者還可能和家長對著幹,或者離家出走。
3、毫無原則的家長,也會促使孩子更任性。
話又說回來,凡事講究個度,若是家長對孩子太過放任,一點兒原則也不講,那就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任性行為。孩子在對家長不斷地試探中來對家長的容忍邊界做判斷,若是家長第一次嘴軟了,鬆口了,孩子會在下一次變本加厲。若家長此時拒絕,則孩子會任性得更加厲害。
另外,孩子若是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長大的,出現任性性格的比例也會多一些。當家長意識到孩子已經進入到自我個性表達期時,就要特別關注了,不能讓任性的孩子自由地發展下去,那樣,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二、任性對孩子的影響。
1、自控力差。
相信大家都見過因為達不到目的而在地上打滾、撒潑的孩子吧?孩子拗起來,家長拉都拉不起來,這種情況若是持續下去,不但對孩子的身體成長不利,還容易養成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習慣。自控力差,沒有自律的孩子,長大進入到工作崗位後也無法成大事。
2、性格偏執。
孩子若是摸透了家長的脾氣,會有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家長管得嚴了,孩子要反抗,管得鬆了,孩子便「無法無天」,在這種不斷變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也往往有偏執的一面出現。
3、社交能力不足。
任性的孩子一般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即便是和同齡的孩子玩耍,也不會顧及小夥伴們的感受,他可能會強迫同伴接受他的想法,若是遇到其他小夥伴的反對意見,則可能會出現煩躁、憤怒等失控情緒,面對這樣的情況,相信其他小夥伴也是會敬而遠之的,時間久了,孩子就沒有朋友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法則,稱之為「魚缸法則」,現在已經普遍應用到家庭教育當中了。對於任性的孩子而言,家長不妨提供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在既定範圍內享受到一定的自由,當然,這些自由不單單局限於空間,還有表達的自由、選擇的自由等等。
三、巧用「魚缸法則」,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
1、何謂「魚缸原則」。
有一個故事,在某公司的魚缸中生長著幾條小魚,年復一年,魚還是那麼大。直到某一天,魚缸被打碎了,小魚被放養到池塘中,等過幾天魚缸買回來後,發現小魚竟然長大了。小魚成長需要空間,孩子成長也需要適度的空間,在魚缸的束縛下,孩子會缺乏創新性,而脫離了魚缸,孩子雖然放飛自我,但還是需要有一個度加以約束,不能讓孩子無限制地享受「自由」。
2、家長要把握好自由空間和適度邊界的「度」。
即使將小魚放養到池塘中,也是有邊界的,這就是適度。而池塘顯然是比魚缸要大得,這就是自由空間。家長在面對孩子任性表現時,不妨事先制定好規則,明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協商進行,什麼事情是底線,不能觸碰。最好將規則紙面化,也可以在每次可能有越界的情況出現前,家長提前預知,提出警告,管理好孩子的日常行為。
3、家長要有選擇地尊重孩子的行為。
同時,家長也不是限制孩子的各種行為,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始終是獨立的個體,禁錮得了身體,卻是禁錮不了思想,因此,家長也是要懂得放開手,給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間,並注意傾聽其聲音,及時糾偏。只有在尊重孩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家庭關係,才能夠培養出知書達理的下一代。
過去的研究和經驗已經證明,孩子只有在一定約束下才能順利成長,而孩子其實也希望在較為明確的界限內活動,對於孩子來說也有把握的尺度。所以,家長們不應該對任性的孩子太過焦慮,也不要放任自流,而應該將「事先採取約束、事中適當說服、事後有序管理」合理調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在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您的孩子有過任性的行為表現嗎?您是採取哪些措施來改善的呢?歡迎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議,一起參與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