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家長束手無策,巧用「魚缸法則」,給娃適度的自由空間

2020-12-23 莓果媽媽

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5歲的涵涵很活潑,媽媽很滿意孩子的性格,經常帶涵涵串門玩,而涵涵也喜歡交朋友,只是到了小朋友家之後,涵涵有些太過放鬆,好像在自己家似的,一會兒在客廳裡跳來跳去,一會兒又跑到了沙發上,一會兒竄到了人家臥室中,一點兒也不認生。涵涵媽媽制止了幾次都不管事,只能不停地向朋友道歉。涵涵這種任性的表現,讓涵涵媽媽很尷尬,下次再不會帶他來串門了。

孩子性格外向,本來是件好事情,但遇到這麼任性的孩子,相信家長們也承受不了吧?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就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家長說該吃飯了,他卻拿起畫筆要畫畫;出門前講好了逛街時不買娃娃了,可走到玩具店前依舊是駐足不前,不給買個新娃娃還會哭鬧不停。面對這樣任性的孩子,家長們應對的戰鬥力基本為零。

難道家長們就這樣「束手就縛」了嗎?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是一味的壓制,還是採用合適的方式,來「馴服」這些不易就範的「小野馬」呢?辦法還是多多的,但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任性的原因都有哪些。

一、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自我意識覺醒導致任性。

這一點是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提出來的,他認為,孩子任性不聽話,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階段。孩子從2歲開始,就會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注重自我感受的表達,對行動自由、言語自由有了自己的想法。此時,孩子會做一些家長認為不合理的行為,當家長詢問其原因時,孩子還可能回答不上來。

2、家長過分約束孩子,反而適得其反。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嚴,不讓孩子幹這個,那個地方也不讓去。在這些家長眼中,孩子就得管,而孩子就是要在家長的約束下才能成才。當孩子見識到了外面寬廣的世界後,心理會發生變化,越來越不服從家長的束縛,會以其自己的方式來反抗,輕者孩子表現出任性的舉動,重者還可能和家長對著幹,或者離家出走。

3、毫無原則的家長,也會促使孩子更任性。

話又說回來,凡事講究個度,若是家長對孩子太過放任,一點兒原則也不講,那就會進一步強化孩子的任性行為。孩子在對家長不斷地試探中來對家長的容忍邊界做判斷,若是家長第一次嘴軟了,鬆口了,孩子會在下一次變本加厲。若家長此時拒絕,則孩子會任性得更加厲害。

另外,孩子若是由爺爺奶奶隔代撫養長大的,出現任性性格的比例也會多一些。當家長意識到孩子已經進入到自我個性表達期時,就要特別關注了,不能讓任性的孩子自由地發展下去,那樣,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二、任性對孩子的影響。

1、自控力差。

相信大家都見過因為達不到目的而在地上打滾、撒潑的孩子吧?孩子拗起來,家長拉都拉不起來,這種情況若是持續下去,不但對孩子的身體成長不利,還容易養成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習慣。自控力差,沒有自律的孩子,長大進入到工作崗位後也無法成大事。

2、性格偏執。

孩子若是摸透了家長的脾氣,會有形成自己的獨特個性,家長管得嚴了,孩子要反抗,管得鬆了,孩子便「無法無天」,在這種不斷變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對孩子的性格形成,也往往有偏執的一面出現。

3、社交能力不足。

任性的孩子一般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即便是和同齡的孩子玩耍,也不會顧及小夥伴們的感受,他可能會強迫同伴接受他的想法,若是遇到其他小夥伴的反對意見,則可能會出現煩躁、憤怒等失控情緒,面對這樣的情況,相信其他小夥伴也是會敬而遠之的,時間久了,孩子就沒有朋友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法則,稱之為「魚缸法則」,現在已經普遍應用到家庭教育當中了。對於任性的孩子而言,家長不妨提供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讓孩子在既定範圍內享受到一定的自由,當然,這些自由不單單局限於空間,還有表達的自由、選擇的自由等等。

三、巧用「魚缸法則」,給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

1、何謂「魚缸原則」。

有一個故事,在某公司的魚缸中生長著幾條小魚,年復一年,魚還是那麼大。直到某一天,魚缸被打碎了,小魚被放養到池塘中,等過幾天魚缸買回來後,發現小魚竟然長大了。小魚成長需要空間,孩子成長也需要適度的空間,在魚缸的束縛下,孩子會缺乏創新性,而脫離了魚缸,孩子雖然放飛自我,但還是需要有一個度加以約束,不能讓孩子無限制地享受「自由」。

2、家長要把握好自由空間和適度邊界的「度」。

即使將小魚放養到池塘中,也是有邊界的,這就是適度。而池塘顯然是比魚缸要大得,這就是自由空間。家長在面對孩子任性表現時,不妨事先制定好規則,明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協商進行,什麼事情是底線,不能觸碰。最好將規則紙面化,也可以在每次可能有越界的情況出現前,家長提前預知,提出警告,管理好孩子的日常行為。

3、家長要有選擇地尊重孩子的行為。

同時,家長也不是限制孩子的各種行為,不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始終是獨立的個體,禁錮得了身體,卻是禁錮不了思想,因此,家長也是要懂得放開手,給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間,並注意傾聽其聲音,及時糾偏。只有在尊重孩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家庭關係,才能夠培養出知書達理的下一代。

過去的研究和經驗已經證明,孩子只有在一定約束下才能順利成長,而孩子其實也希望在較為明確的界限內活動,對於孩子來說也有把握的尺度。所以,家長們不應該對任性的孩子太過焦慮,也不要放任自流,而應該將「事先採取約束、事中適當說服、事後有序管理」合理調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在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您的孩子有過任性的行為表現嗎?您是採取哪些措施來改善的呢?歡迎留下您的想法和建議,一起參與話題討論。

相關焦點

  • 家長別再控制孩子,善用「魚缸法則」,自由空間更助寶寶快樂成長
    想要讓孩子出色,又不會產生叛逆行為,家長可以嘗試一下「魚缸法則」。"魚缸法則"是什麼?據說有個孩子到了父親的公司,看到魚缸的魚漂亮所以想要抓一條,一不小心就摔壞了魚缸,公司的人只好把魚先養在池子裡。過了幾個月,公司員工要把魚放回新魚缸時,魚已經變大了三倍。原來池子比魚缸寬敞,所以魚在池子裡活動的範圍變大,活動得就更頻繁,也就長得更快了些。可見充足的空間是有利於健康地成長。所以「魚缸法則」的意思就是充足的空間更適合成長。
  • 家長說一句孩子頂一句,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吼,來試試「魚缸法則」
    吼叫不管用,試試「魚缸法則」孩子在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家長的管教方法很重要,如果在這個時候沒有管好,孩子在今後只能是越來越叛逆,但如果在2-3歲的時候管好了,今後也就省力了。如果你家孩子也是越管越叛逆,不妨試試魚缸法則,魚缸法則是說,給孩子的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做好自我管理,在這期間家長儘量少幹預。魚缸法則:有人把熱帶魚放進一個魚缸中,他們會被按時餵養,但在幾年後,你會發現身材變化不大,但當人們把魚放在院子中的噴泉裡,魚兒只用了兩個月的時候,長大三倍。
  • 孩子叛逆難管教,不需要打罵,想讓他們改正,試試魚缸法則
    孩子的叛逆除了是孩子本身的天性,還有跟他們成長環境是離不開的,所以我們在分析過孩子的叛逆原因後,就應該摒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了。近年來「魚缸法則」成了流行的一種趨勢,它適用於教育的範圍很廣,用來應對孩子的叛逆也是非常不錯的。
  •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魚缸法則」家長可以試試,比打罵更管用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越管越叛逆,但偏偏家長不管還不行,但畢竟孩子還小,打罵過去家長心裡也會十分後悔、心疼,但當時除了這樣我們當家長的還能怎麼做呢?其實孩子越管越叛逆,很一小部分原因就因為孩子的性格使然,剩下的原因一般都是孩子的叛逆期。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在這三個時期中,父母應該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父母要學會善用「魚缸法則」,比你吼破喉嚨還要管用。那什麼是"魚缸法則"?首先來看看孩子要經歷的三個叛逆期,然後再來告訴大家!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生理變化迅速,更渴望獨立與自由,希望與父母同等的地位,常常為因為不被理解而拒絕溝通,而故意做出很多叛逆的行為來。「魚缸法則」是什麼呢?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何不試試「魚缸法則」,比大吼大叫好得多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聽過「terrible two」這個英文單詞呢?它的意思是「糟糕的兩歲」,在英語的語境中,一般用來形容孩子。那麼為什是糟糕的兩歲,而不是三歲呢?因為2歲左右,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 熊孩子屢教不改,家長巧用「費斯汀格法則」,不做無效溝通和打罵
    在孩子發育尚不完全的時候,孩子的思想觀念還不完善,這個時候孩子特別容易闖禍。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外面,這種孩子就被叫做熊孩子。對於熊孩子,家長教育起來那叫一個頭疼,無論怎麼說教他們就是不改,每天都調皮搗蛋,搞得家裡烏煙瘴氣的。
  • 世界上最偉大的四大教育法則(建議收藏)
    01 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 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 2歲是給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巧用這4招,孩子長大少走彎路
    可是等孩子長大之後他們才發現,他們已經沒辦法管教孩子了。事實證明,想要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趁早!2歲是娃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教育孩子時巧用這4招,日後孩子將更好管教。為什麼說給孩子立規矩要趁早?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教育的含義,那就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而習慣的養成並非是一朝一夕,這需要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用心去培養。那麼,家長要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 魚缸法則: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
    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孫儷曾說過:當孩子出現不高興、傷心難過的情緒時,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說教,而是一個簡單的擁抱,這時候的理解和支持對孩子才最有效。在這個故事裡,媽媽沒有講一句沒有感情的大道理,而是陪著孩子去實際體驗,讓他自己用眼睛看,用心體會,然後他自己理解了,就成為了屬於他自己的道理,因此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父母「掏心掏肺」的道理,其實是害娃元兇1)講道理是拉開親子關係的元兇
  • 孩子背誦能力差,家長可巧用7±2法則提供幫助,增強記憶效率
    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最長的,家長也是這個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所以家長最清楚自己的小孩到底適合哪種訓練記憶力的方法,盲目地把孩子送入培訓機構只會白白浪費錢。所以家長們在培養孩子記憶力的時候要做到勞逸結合,運用合理的方法去培養孩子。
  • 家長掀開家裡地磚讓孩子任性玩土,網友酸了:這是一個寵娃狂魔
    說起帶娃,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痛並快樂著,痛哭是因為孩子天生活潑,有用不完的精力,快樂的原因是因為孩子的天真無邪讓人覺得乾淨,不過有時候帶娃卻要下大本錢,日前,網絡上有一條視頻,讓網友們很羨慕,視頻中兩個孩子在家裡的地磚下挖土,是哪個家長這麼豪橫,給孩子在家裡建了一個沙場?
  • 還在和孩子「相愛相殺」?刺蝟法則告訴家長:育兒也要保持距離感
    刺蝟相處之道所折射出的真理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刺蝟法則"。何為"刺蝟法則"刺蝟法則強調人際關係之中,二者之間理應保持恰當適宜的心理距離。與人交往之際,不越過對方的臨界距離線,留有對方自我的空間,方能實現更好的交往。
  • 孩子「嘴笨」表達力差是天生的?抓住語言敏感期,孩子變成巧嘴娃
    孩子上課回答問題,別人的娃語言利落,表達清晰,可是自己的娃,卻咋都說不清,賊費勁。 03 如何幫娃變成「巧嘴巴」 語言發展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智力水平的重要標誌。
  • 孩子優秀離不開家長的培養,巧用光環效應,孩子出類拔萃
    大多數的家長都是用光環效應的思維在看待自己的孩子,看不到孩子優點,只是看到了缺點,往往會讓孩子失去信心,甚至會覺得自己不適合學習,厭惡學習。光環效應的弊端有哪些?家長如何巧用光環效應,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呢?1、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孩子不可能是沒有缺點的,甚至很多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渾身都是毛病,其實這種想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 菜當:同時給孩子自由空間和規矩意識
    一天一篇,堅持原創,專心帶娃,專注家庭教育研究,專寫教育孩子的文章!■文 | 菜當致力於創造最簡美好生活內容提要孩子的成長,自由空間必不可少,孩子需養成自主能力;規矩意識也必不可少,孩子要融入群體生活。
  • 孩子害怕失敗怎麼辦?巧用「一張紙實驗」,培養敢於面對挫折的娃
    因此作為家長不如藉助物理的一個小實驗,巧用"一張紙實驗",培養敢於面對挫折的娃。什麼是"一張紙實驗"呢?實驗準備:兩個同等大小的杯子,有重量的物體,一張普通的A4紙實驗一:將兩個同等大小的杯子平行擺放在一條線上,將一張A4紙輕輕地搭在兩個杯子之上,駕成橋梁的形狀,然後將身邊有重量的物體輕輕放在A4紙上。
  • 家有熊娃不服管教,家長善用「熱爐法則」,讓孩子自覺遵守規則
    家長可以試試善用"熱爐法則",讓孩子知道明確規則,嚴肅對待的重要性。何為"熱爐法則"?"熱爐法則"是指組織中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就如同要觸碰滾熱的火爐,都要受到處罰。善用"熱爐法則"育兒有何積極意義?1、對孩子起到警示作用家長善用熱爐法則,會讓孩子更加明確了規則的存在,以及知曉在觸犯規則後迎接他的是相應的懲戒。所以孩子不會一如既往的肆意妄為,在做事情之前下意識的"警齡",下意識的考慮規則的界限。做出更正確的抉擇。
  • 娃記憶力差?巧用「7±2」效應,組成記憶模塊,娃記得又快又牢
    看看,「老母親」們都被不爭氣的娃們虐成了啥樣?而娃們的不爭氣,說到底還是腦子太不爭氣,搖頭晃腦背半天書,卻記不住所要學的東西,或者是剛背下過後不久就忘,這才是孩子們被虐哭、老母親們被氣壞的根本原因。當然,受限於篇幅,這裡有不少問題是無法在一篇文章中能予以全部涵蓋和解答的,但儘管如此,本文仍試圖從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的角度和兒童記憶策略發展過程去分析兒童記憶的「奧秘」,揭開能為我們所利用的記憶真相,去幫助那些希望能幫孩子提高記憶效果的家長。下面,我們就先來剖析一下兒童短時記憶容量的特點,這有助於幫助我們家長指導孩子如何科學記憶,提高記憶效果。
  • 父母的語言可激發孩子潛能,巧用「3T原則」,幫孩子塑造大腦
    孩子回答我:「媽媽等我,我在家,拿了購物袋。」我費力解讀了一番,終於清楚,他實際上想表達的內容是:「媽媽等我幫她拿購物袋。」 3歲的孩子不能熟練地運用語言描述簡單的事情,是發育遲緩或者智力有問題嗎?其實不盡然,首先需要回顧一下,作為家長平時是用什麼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又注意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