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再控制孩子,善用「魚缸法則」,自由空間更助寶寶快樂成長

2020-12-23 小意觀育兒

孩子頑皮,自覺性又差,這就讓父母開始習慣性地去管著孩子的生活起居,比如到點睡覺,今天需要喝多少水,吃什麼水果,玩多久的玩具,有些家長甚至是定鬧鐘來提醒自己。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已經可以稱之為吹毛求疵,是指著孩子別受到一點影響,健康長大。但父母別忘了,孩子終究是一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家長照顧了孩子的身體卻忽略了孩子的心靈。

控制式教育讓孩子難以忍受

我聽身邊的寶媽抱怨過養育一個孩子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位寶媽對待孩子真的是無微不至了,孩子的一日三餐搭配均衡,每日蔬果也必不可少,閒暇時間還有堅果麥片。而孩子的作業,寶媽也是要每天監督完成,睡覺時間也是每天固定,興趣、補習班也是數不勝數。

她們家的孩子就是按著時間表走的,忙起來不比成年人累。但寶媽卻覺得現在的孩子都那麼優越,當然是從小開始培養才能防止孩子受到任何壞的影響。

可之後孩子的時間表排得越來越滿,孩子開始產生牴觸心理。興趣班和補習班用各種理由請假不願去上課,一次兩次的,寶媽也沒太在意以為真是孩子不舒服。

直到次數多了起來寶媽才覺得不對勁,在孩子又一次要請假時這位寶媽終於爆發了。媽媽直言揭穿了孩子的藉口,並拒絕了請假,而孩子也在上學後第一次和媽媽起了爭執,表示自己不想再上課。

這讓以教育為傲的媽媽百思不得其解,之前孩子明明完成得好,為什麼突然就受不了了呢?其實這位寶媽起初利用時間表會讓孩子很有自律性,但當媽媽的意思開始偏了之後,各種習慣性的條條框框會讓孩子產生壓抑感,自己的所有時間都不再屬於自己,這樣孩子就會無法忍受,從而起了叛逆心理。

想要讓孩子出色,又不會產生叛逆行為,家長可以嘗試一下「魚缸法則」

"魚缸法則"是什麼?

據說有個孩子到了父親的公司,看到魚缸的魚漂亮所以想要抓一條,一不小心就摔壞了魚缸,公司的人只好把魚先養在池子裡。過了幾個月,公司員工要把魚放回新魚缸時,魚已經變大了三倍。

原來池子比魚缸寬敞,所以魚在池子裡活動的範圍變大,活動得就更頻繁,也就長得更快了些。可見充足的空間是有利於健康地成長。所以「魚缸法則」的意思就是充足的空間更適合成長

而"魚缸法則"用在孩子身上就是:給予孩子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在自己的世界裡盡情地想像、創造和長大。我們總需要有一段獨處的時間來為自己補充能量,孩子也是一樣的。自己的獨享時間可以讓孩子在吸取知識時,有片刻的放鬆,不至於繃得太緊。

父母總是會忘記孩子的學習也是很辛苦的,不能因為害怕孩子落後別人,就像趕鴨子一樣,一窩蜂地亂催。孩子內心不嚮往成功的話,家長再怎麼費力驅趕,他也只會用放棄的心理與家長對抗。

父母的控制對孩子會造成什麼影響?

1、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依附於別人的想法

標新立異是我們現在追求的潮流,與別人不同、更好的想法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然而總是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從小習慣聽家長的安排,處理事情沒有一點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孩子心中很難有自己的目標,也不懂自己需要什麼,做事想法都跟著大家一起。

如此孩子很難會超越別人獲得成功,對日後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有很大的影響。

2、孩子壓抑自己,父母有所不知

被家長控制的孩子一般很少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每次孩子有什麼想法時,都因為不敢忤逆父母而選擇放棄,就算被事情壓得無法喘息,也不敢表露出來。這樣長期以來,孩子就會因為情緒的積壓而變得孤僻、敏感,心理上也會有更大機率出現問題。

3、當承受不住的時候放棄最有效

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當父母不斷地逼近孩子的極限,在孩子承受不住時,他們就會開始有放棄的想法,以此來讓父母對自己沒有那麼高的期望和需求。他們會先厭學,然後反抗父母,之後就是對所有事情都自暴自棄。

控制永遠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監獄為什麼會是懲罰犯人的地方呢?是因為監獄不只可以限制他們的行動,讓他們受到相應的懲罰,並且監獄的監視本身就是一種懲罰。那種時時刻刻被人盯著的感覺,沒有一個人會喜歡。

所以父母想要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就別再想著控制孩子的生活,善用"魚缸法則"讓孩子自己努力進步。

父母怎麼善用"魚缸法則"?

1、給孩子獨自面對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有些動物會在孩子學會捕食後就選擇離開,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生活,它們用最直接的方式讓孩子成長,獨當一面,這也就說明孩子的獨立性是十分重要的。

那麼父母就不能事事都替孩子準備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為自己的事情負責,這樣會更激勵孩子想要努力,也會為了孩子未來的成長奠定了堅固的基礎。家長可以讓孩子嘗試完成自己的日常需求,爭取獨自完成。

2、充足的空間才能茁壯地成長

面對孩子的成長,家長需要給孩子自己的時間,比如放假的時候,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是想要當天晚上完成作業,然後隔天休息,還是想隔天完成作業。放假時給孩子一段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

有休息的時間,孩子才更有動力去學習和努力,這樣才不會讓孩子覺得任務永遠都完成不了而產生放棄心理。

3、父母的保護是適度的

我們可以理解父母想要保護孩子的想法,但是保護過了頭那便是控制,而且保護從來都不會讓孩子更加進步。居安思危就是要讓孩子自己面對風暴才能有動力前行,絕對的安逸只會讓人墮落。

父母都是想要孩子成才的,所以總是不留餘力地幫助孩子,但是這種強烈的期盼只是讓家長陷入了教育的誤區。孩子沒有理解父母的想法,父母又只想著孩子成功,一個勞心勞力,一個疲憊不堪,雙方都沒有討到好處。

所以父母需要開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別再用控制來對待孩子,適當的放手才能讓孩子成長得更好。

(本文內容皆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任性家長束手無策,巧用「魚缸法則」,給娃適度的自由空間
    涵涵這種任性的表現,讓涵涵媽媽很尷尬,下次再不會帶他來串門了。孩子性格外向,本來是件好事情,但遇到這麼任性的孩子,相信家長們也承受不了吧?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後,就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家長說該吃飯了,他卻拿起畫筆要畫畫;出門前講好了逛街時不買娃娃了,可走到玩具店前依舊是駐足不前,不給買個新娃娃還會哭鬧不停。面對這樣任性的孩子,家長們應對的戰鬥力基本為零。
  • 孩子越管越叛逆怎麼辦?「魚缸法則」家長可以試試,比打罵更管用
    說到孩子的叛逆期,相信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只有青春期的孩子才會有叛逆期,其實不然,一個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一般都會經過三個叛逆期:1、2~3歲2~3歲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還可以叫做孩子的自我意識成長期。為什麼這麼叫呢?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比你吼一萬句都有用
    事實上,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在這三個時期中,父母應該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父母要學會善用「魚缸法則」,比你吼破喉嚨還要管用。那什麼是"魚缸法則"?首先來看看孩子要經歷的三個叛逆期,然後再來告訴大家!
  • 家長說一句孩子頂一句,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吼,來試試「魚缸法則」
    究竟怎麼樣做才能讓孩子明白大人的用心良苦?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小看孩子了。家長說一句孩子頂一句,越管越叛逆曉曉家的寶寶屬於典型的越管越叛逆,每次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曉曉都會覺得,自己上輩子是不是欠了孩子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折磨自己呢?
  • 孩子叛逆難管教,不需要打罵,想讓他們改正,試試魚缸法則
    孩子的叛逆除了是孩子本身的天性,還有跟他們成長環境是離不開的,所以我們在分析過孩子的叛逆原因後,就應該摒棄「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了。近年來「魚缸法則」成了流行的一種趨勢,它適用於教育的範圍很廣,用來應對孩子的叛逆也是非常不錯的。
  • 別再大聲斥責孩子!斯託夫人:用「自然法則」教育孩子更有效
    我是DuDu的全能辣媽,每天分享一點育兒知識,和你共同討論孩子成長路上的那些事兒。如果把你平時對孩子的大吼大叫繪成一本書,你能看到什麼?其實對於「大吼大叫」這個問題,早在兩百多年前,斯託夫人就給了我們答案,她表示:用「自然法則」教育孩子更有效。所以別再大聲斥責孩子了,只有學會了控制情緒,才能遠離「惡媽媽」。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何不試試「魚缸法則」,比大吼大叫好得多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聽過「terrible two」這個英文單詞呢?它的意思是「糟糕的兩歲」,在英語的語境中,一般用來形容孩子。那麼為什是糟糕的兩歲,而不是三歲呢?因為2歲左右,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 家有熊娃不服管教,家長善用「熱爐法則」,讓孩子自覺遵守規則
    家長可以試試善用"熱爐法則",讓孩子知道明確規則,嚴肅對待的重要性。何為"熱爐法則"?"熱爐法則"是指組織中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就如同要觸碰滾熱的火爐,都要受到處罰。善用"熱爐法則"育兒有何積極意義?1、對孩子起到警示作用家長善用熱爐法則,會讓孩子更加明確了規則的存在,以及知曉在觸犯規則後迎接他的是相應的懲戒。所以孩子不會一如既往的肆意妄為,在做事情之前下意識的"警齡",下意識的考慮規則的界限。做出更正確的抉擇。
  • 給孩子衝奶粉時,這4種「水」家長儘量別用,對寶寶的成長不利
    相信有孩子的家長都會記得孩子小的時候,深夜即使再困也要挺著起床給寶寶衝奶粉喝,那種滋味真是又幸福又難熬。 不過雖然喝奶粉的寶寶這麼多,可並不是每個家長都明白正確的衝奶粉方式,尤其是最關鍵的衝奶粉的水,到底該如何選擇,也是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選擇。
  •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自由空間
    如果說晚會很成功,那男生節的活動就更勝一籌。據說是女生們發揮著美院獨特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男生們勾勒出不一樣的年少模樣。把時而成熟、時而賣萌的照片在微信上傳給我的外甥,我看了後說:都是還沒長大的寶寶。是啊,十七八歲的小哥哥小姐姐,剛剛在殘酷的高考中解放出來,又擺脫了家長的束縛,釋放的青春,怎麼可能不瘋狂?
  • 寶寶跌倒哭泣時,比起「別哭了」,家長用這3句話安慰孩子更管用
    有些時候,家長可能還會控制自己不要摔倒易疼的地方,孩子他們不懂也不會控制自己,都是實打實的摔下去,疼痛可想而知,而且孩子的痛感本就比較強。比起"別哭了",家長可以試試用以下3句話安慰孩子,可能更管用。四、家長可以用著這3句話安慰孩子第一、"抱抱你,給你吹吹就不疼了"家長在抱起跌到娃的時候,家長可以對孩子說"來抱抱,疼的話幫你吹吹就不疼了。"
  • 世界上最偉大的四大教育法則(建議收藏)
    01 魚缸法則 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 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本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 育兒視角看《包寶寶》:影片「吞噬」的愛,是家長控制欲的體現
    包寶寶的成長,不只是外貌的成長,他的心智也在慢慢的成熟,獨立。面對包寶寶的渴望獨立,包媽媽卻做不到對孩子放手,她總是擔心孩子做不好,擔心孩子會受傷。因為不滿媽媽的控制,寶寶開始無視母親的一些想法與意見,他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生活,面對這樣改變的寶寶,媽媽覺得非常的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她覺得孩子翅膀硬了,連媽媽的話都不聽了。
  • 寶寶添加輔食餵米湯?難怪孩子營養跟不上,家長快收手別再害娃了
    但事實上,歐洲營養協會的研究人員曾經就此做過研究,發現米湯對孩子營養的補充是遠遠不足的,因為它們缺少嬰兒成長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這對於在半周歲內,還依賴母乳補充營養的孩子來說,如果在此階段,讓孩子喝了大量米湯的話,會填滿孩子胃部空間,使他們無法喝得下母乳。
  • 寶寶睡前三個煩人表現,家長別覺得煩,這樣的孩子或許更有安全感
    其實寶寶睡前三個煩人表現,家長別覺得煩,這樣的孩子或許更有安全感27歲的麗麗就是一個新手媽媽,她的寶寶已經兩歲了,自從寶寶出生以後她幾乎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她既嘗到了初為人母的喜悅,但同時寶寶有時候的一些行為也會讓他感到特別費解。
  • 寶寶說話太晚?不願說話?家長用這4招,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科學研究,一歲左右的孩子通常可以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但是,由於成長環境不同,每個孩子的情況也不同。有些孩子在兩歲左右就已經非常靈敏了,口齒伶俐,甚至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但是有的寶寶在三歲左右還未開口說話,或者不願意表達。大家都明白,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未來尤其重要。
  • 孩子想哭別阻止,哭出來的孩子更快樂,更善於表達感情
    那麼小王這樣做是否有用呢?剛開始還是有用的,但是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再和家長交流。小王就很疑惑,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家孩子變成這樣的呢?由此可見,家長阻止孩子哭泣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反而是允許孩子哭泣會讓他更善於表達自己,那麼家長應該怎麼理解這種現象呢?接下來,我們再來詳細探究一下。三、怎麼理解,會哭的孩子更快樂,更善於表達感情?
  • 寶寶常幹這兩件「壞事」,家長該偷笑而非制止,孩子正在變聰明呢
    文丨美媽很帥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總有一些不可思議的行為。在成人看來,寶寶的這些「小怪癖」令人非常苦惱,又髒又存在安全隱患,脾氣好有耐心的父母會心平氣靜地制止寶寶幹「壞事」,而沒耐心的家長則直接開吼,並威脅寶寶再幹「壞事」就打。
  • 《威廉的洋娃娃》:打破「性別標籤」,孩子成長才有自由的空間
    不要用"性別標籤"給孩子設限。三、繪本講解的技巧這個繪本很短很簡單,我們應該怎麼講可以吊起孩子的興趣、引起孩子的思考呢?1、在讀之前——提出問題在給孩子讀繪本之前,可以用提問進行簡單的引入,比如:"寶寶,你認為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區別在哪?""男孩子可以要一個洋娃娃嗎?"
  • 別再用別人家的孩子,來打擊自己家孩子,成長的這3點父母要明白
    相信這是很多孩子的噩夢,短則十幾年,長至一生,生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在孩子心裡烙下自卑和自責的印記,正如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所說:「父母費了大力氣,辛辛苦苦把孩子教壞之後,然後又抱怨他怎麼變成這樣的人」。父母們趕緊覺醒吧!不要再用別人孩子否定自家孩子,聰明的父母,去做好這3點,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