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網-北美站 HEA 2017年7月14日原創】近日,樂視困局纏身已到危急關頭,媒體和自媒體們紛紛出馬撰文刷新讀者眼球,而另一邊的中國手機用戶們仍在擔心著自己的手機還在樂視售後待修。面對諸多亟待解決的事宜,賈躍亭在無奈中乘坐飛機回到洛杉磯「閉門造車」,但美國那邊隨即又傳來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北美本土第一大電視機廠商Vizio因2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交易夭折後,樂視未能兌現1億美元分手費而將其告上加州聯邦法庭。
據HEAUS了解,2015年12月,雙方開始併購意向的談判,2016年6月終於達成協議,然今年3月,因樂視方資金危機導致雙方交易流產,Vizio向樂視索賠其尚未支付的1億美元「分手」費,以賠償其「被利用的精神損失費」。
Vizio之所以如此大動肝火,正如其在遞交的長達43頁對樂視「不稱職」的控訴文件中指出,樂視版圖因資金問題而呈崩塌之勢,迫切希望利用併購Vizio向外界留下一個財務健康、信任度高、正在全球化的企業假象。樂視還被指控透過槓桿完成對Vizio的併購,取得Vizio的用戶群和一些關鍵的決策信息,而這些信息都是Vizio耗時耗力所累積。而在國內媒體界面新聞的報導中,則將其表達為「Vizio的控訴等於公開指責樂視是小偷行徑」。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樂視試圖通過交易來獲取在北美市場擁有龐大用戶的Vizio的客戶機密信息的一種手段,但是在此前的報導中,Vizio也曾有過窺探用戶隱私的前科。在雙方併購流產的前一個月,Vizio公司因其智能電視技術涉嫌非法搜集用戶收視數據而被罰220萬美元。
在併購失敗之後,樂視自然沒有按照條款給予對方一億美元的分手費,而是提出了一個代替方案:雙方籤訂一個聯合分銷協議,協議中表示,樂視分兩次向對方支付共5000萬美元的費用,剩下5000萬美元則轉變成向樂視合資公司的投資。
然而Vizio表示,樂視從未打算真正支付這筆「分手費」,而是打算將這筆交資金用於降低60%的負債。回溯到今年3月的併購流產之後,Vizio的指控則正好對應樂視方面在併購交易失敗後的聲明:二者將延續合作關係,樂視將Vizio的產品引入大陸,Vizio將樂視產品加入自己的平臺內。Vizio指出,樂視希望透過這種合作方式作為藉口,以避免支付1億美元的分手費。
據HEA北美站了解,關於這場尚未真正牽手便分手的「鬧劇」之前,雙方為實現「在一起」的可能而溝通跨度長達3年。在這期間,關於Vizio被收購一事,最早起源於矽谷以專家通過Twitter發布的消息表示,Vizio或被谷歌、蘋果任一方收購。隨後事件發生轉變,來自中國的樂視成為邀約方之一,報價在11-15億美元,隨後傳出阿里巴巴報價25億美元參與競購,華人文化也現身其中爭奪北美消費電子領導品牌。
據了解,隨著三星、LG在北美市場的出貨量以2000萬的基數不斷攀升,而來自中國的TCL彩電業十分強勢的踏入2000萬俱樂部中,本國本土品牌Vizio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在關於出售原因中,Vizio CTO和營銷負責人Mathhew McRae在當時的講話表示:「希望企業能做到很大的規模,不只是提供給金字塔尖的用戶群體。」
另一方面,樂視也曾滿懷信心:預測2017年兩家公司的電視銷量有望突破2000萬臺,屆時將有超過5000萬的全球大屏用戶,而賈躍亭對此的預期是L+V的每年智能電視安裝基數將超過1000萬臺,用三年時間,樂視大屏生態有望躋身全球TOP.3品牌。這種預期被業內調侃為「L+V>LV理論」。
根據當時的數據統計預測,Vizio在2016年的出貨量能夠達到800萬臺,尚未上到千萬級別,而網際網路領軍品牌樂視超級電視的出貨量則更低。值得一提的是,在Vizio的代工廠名單中,為飛利浦電視代工的冠捷和目前主打夏普電視的鴻海的身影也出現其中,分別為其代工350-400萬臺、100萬臺。
據HEA北美站了解,成立於2002年的Vizio作為北美第二大電視機製造商,同時還是顯示器生產商,並在智能音響等家居領域有一定涉足。據了解,在Vizio創立之前,其創始人美籍華人William Wang(王蔚)開辦過一家名叫MAG Innovision的顯示器公司。與賈躍亭的境遇相似,王蔚在40歲時賠掉了4000萬美元,其後抵押房子60萬美元與2002年創立Vizio,先後在北美市場超過夏普、索尼、松下等當年巨頭。Vizio一度成為僅次於三星的美國第二大電視品牌, 其產品銷往全美8000多家零售商,實現連續9年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兩年前的7月,Vizio提交的IPO上市申請資料中顯示,Vizio定位於網際網路娛樂平臺,同時擁有數據業務子公司Inscape和軟體開發和圖像處理技術。Vizio的定位也被業內看作是其選擇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出身的樂視,而非出價更高的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