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銀行IPO在下半年進入擴容期。上周,齊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魯銀行」、832666.OC)首發申請順利過會,成為年內繼廈門銀行、重慶銀行及上海農商行後,第四家A股IPO過會的商業銀行。如果順利上市,齊魯銀行也將成為A股第40家上市銀行。
作為新三板的「盈利王」,齊魯銀行的盈利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今年前三季度,齊魯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8.54億元,同比增長19.76%;淨利潤逆勢提升9.68%至18.48億元。其中,報告期內該行利息淨收入增長9.74%至45.9億元,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6.25億元,增速高達49.36%。
大零售業務是齊魯銀行的優勢所在。早在2013年,齊魯銀行就確定大零售轉型的戰略,經過幾年的發展成效顯著。截至6月末,該行個人金融資產達到1427.78億元,較年初增長10.2%,個人存款總量連續多年穩居山東省內城商行首位。
山東國資企業合計持股40.64%
12月10日證監會官網披露,齊魯銀行首發申請獲得通過。至此,齊魯銀行不僅成為首家由新三板轉A成功的上市銀行,年內繼廈門銀行、重慶銀行、上海農商行之後,第四家A股IPO過會的商業銀行,也即將成為除了青島銀行、青農商行之外,總部位於山東的第三家在A股上市的銀行。
據了解,齊魯銀行成立於1996年6月,是一家由國有股份、中資法人股份、外資股份和眾多個人股份等共同組成獨立法人資格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齊魯銀行曾歷經3次更名,於2004年引入澳洲聯邦銀行入股,成為山東省首家、全國第四家與外資銀行實現戰略合作的城商行。2015年6月,齊魯銀行在新三板掛牌交易,成為新三板首家掛牌城商行。
天眼查APP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澳洲聯邦銀行持有齊魯銀行7.37億股,佔該行總股本的17.88%,為該行第一大股東。濟南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及其關聯方濟南城市建設投資集團分別持有齊魯銀行10.25%、6.3%股份,分別為該行第二、第四大股東。兗州煤業(600188.SH、1171.HK)為齊魯銀行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為8.67%。濟南西城置業及其關聯方濟南西城投資的持股比例分別為4.44%、3.72%,濟鋼集團的持股比例為4.12%。
穿透股權關係來看,齊魯銀行前十大股東中,濟南市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兗州煤業、濟南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濟南西城置業、濟鋼集團、濟南西城投資公司、中國重型汽車集團等七家擁有山東國資背景的公司,共持有齊魯銀行40.64%。
齊魯銀行稱,由於該行各股東持股比例較為分散,該行不存在控股股東及實控人,這一點也成為監管部門重點關注的方面。
在發審委會議中,監管部門要求齊魯銀行說明認定無實際控制人結論是否客觀、謹慎,依據是否充分;董事會提名和薪酬委員會提名董事的過程與程序,董事候選人的推薦情況;高級管理人員是否存在股東提名、推薦及具體情況,以及濟南市國資委是否對下屬企業入股齊魯銀行進行過統籌安排或審批核准程序,對下屬企業2020年9月出具的各項聲明及齊魯銀行認定無實控人是否不持異議。
此外,發審委會議中,齊魯銀行非保本理財中的違約債券情況、同業投資中存在兌付風險的非標投資、「齊魯智慧盈」業務、資產業務、表外業務等方面,都受到監管問詢。
前三季度淨利潤提升9.68%
作為新三板的「盈利王」,齊魯銀行的盈利能力一直保持穩步提升之勢。
同花順數據顯示,在2015年掛牌上市後,2015年至2019年,齊魯銀行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2.32億元、51.54億元、54.26億元、64.02億元、74.07億元,同比增長19.84%、21.79%、5.27%、18%、15.69%;淨利潤分別為11.87億元、16.42億元、20.15億元、21.52億元、23.38億元,同比增長8.89%、38.33%、22.71%、6.83%、8.61%。
今年前三季度,齊魯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8.54億元,同比增長19.76%;淨利潤18.48億元,同比增長9.68%。其中,前三個季度,該行營業收入分別為19.33億元、20.01億元、19.21億元,同比增長18.44%、10.38%、4.1%;淨利潤分別為6.95億元、6.21億元、5.33億元,同比增長9.83%、9.65%、9.5%,均保持向上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監管指標,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累計實現淨利潤1.5萬億元,同比下降8.3%,較上半年9.4%的降幅已有明顯收縮。以此來看,齊魯銀行年內業績可謂逆勢提升。
利息淨收入是齊魯銀行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今年前三季度,齊魯銀行實現利息淨收入45.9億元,同比增長9.74%,佔當期營收的比例約為78.4%。
同期,該行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6.25億元,增速高達49.36%,約佔當期營收的10.67%,成為報告期內該行營收增量貢獻最高的部分。
與此同時,較好的費用把控力度使得齊魯銀行利潤空間進一步擴大。前三季度,該行營業支出合計為38.2億元,同比增長18.53%,低於同期營收增速;成本收入比為27.91%,較報告期初下降1.52個百分點。而2016年至2018年,齊魯銀行的成本收入比分別為31.1%、31.29%、31.49%。
需要注意的是,前三季度,齊魯銀行信用減值損失合計為21.39億元,同比增長39.9%。
大零售業務優勢突出
由於總部位於濟南市,立足於經濟總量領先、農業根基穩固的山東省,早在2013年齊魯銀行就確立了大零售轉型的戰略目標。經過幾年的發展,齊魯銀行的大零售業務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優勢。
此前齊魯銀行曾在招股書中介紹,2016年至2018年,該行個人存款、個人貸款平均增速分別超過20%和40%。在2018年,齊魯銀行的個人存款規模、增量均居山東省內城商行首位,濟南地區個人存款市場佔比連續六年持續提升,個人存款增量連續三年穩居濟南地區首位。
中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齊魯銀行總資產3286.79億元,負債總額3054.23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6.88%、7.22%。報告期末該行各項貸款餘額1596.67億元,較年初增加194.03億元,增長13.83%,貸款佔資產比48.58%,較年初提高2.97個百分點。各項存款餘額2302.58億元,較年初增長222.47億元,增長10.69%。
截至6月末,齊魯銀行公司貸款總額超過1040億元,較年初增長13.84%;個人貸款總額457.99億元,較年初增長10.7%,佔貸款總額的比例分別為65.22%、28.72%。截至6月末,齊魯銀行儲蓄存款總額合計達到978.72億元,約較年初增長14%,佔比約為41.84%。
齊魯銀行進一步介紹,截至6月末,該行個人金融資產達到1427.78億元,較年初增長10.2%,個人存款總量穩居省內城商行首位。
儘管服務對象以規模較小的中小微企業為主(招股書顯示,2016年至2019年6月末,齊魯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佔比均超過85%),但該行資產質量水平較為穩定。2016年至2019年6月,齊魯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68%、1.54%、1.64%、1.63%。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齊魯銀行不良率1.47%,較年初的1.49%進一步下降0.02個百分點。期末該行撥備覆蓋率214.22%,較年初增長10.13%。
但另一方面,隨著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張,以及年內疫情衝擊下,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強,齊魯銀行也需要通過外部補充的方式提升資本充足水平。
截至三季度末,齊魯銀行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及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5.19%、11.76%、9.5%,分別較期初增加0.47、0.61、-0.66個百分點。
此次齊魯銀行擬公開發行新股不低於發行後總股本的10%,且不超過發行後總股本的25%,並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將全部用於補充該行核心一級資本,提高該行資本充足水平。
視覺中國圖
長江商報新聞APP
長江驅動力 經濟風向標
獨家深度推薦:
三全食品預計全年淨利超過去7年之和 陳澤民家族加速拓展財富年內增逾80億
全國抗疫企業「會師」健博會 邁瑞醫療擬投45億武漢建第二總部基地
陝西煤業投資隆基股份四年賺超百億 擬30億加碼主業未來三年將分紅120億
君正系雙輪驅動投資華泰保險6年賺42億 杜江濤夫婦受益螞蟻上市財富勁增225億
中國寶武三重組億噸鋼鐵巨無霸起航 或實控8家A股公司2019年盈利近200億
均瑤健康「遲到」20年上市成乳酸菌第一股 王均金家族實控四家A股公司年盈利28億
TOD模式2.0時代武漢樣本 267公裡在建地鐵沿線商業規模待起
武漢四大商業體兩家易主轉型形成新格局 漢商集團一個月投入9.7億併購強化大健康
綠地控股時隔五年160億開啟二次混改 多元化格局下「引資源」 謀求戰略協同
民生銀行換帥:中行系高迎欣接任董事長 洪崎執掌六年資產規模翻倍至近7萬億
貴州茅臺1.83萬億市值成A股「一哥」 業績穩健增長產品需求已趨多元化
完美世界回A四年市值增長253億 3200餘人從事遊戲研發堅持內容為王
光大集團384億受讓光大銀行股權或推整體上市 手握13家上市公司總資產逾5萬億
中國太保及長江電力推進GDR發行 A+G上市公司或將添至三家
中國核電上市五年經營現金淨流入千億 新增5000億度核能發電減少煤耗1.5億噸
紫金礦業39億收購加碼銅資源儲備 上市12年累計派發現金紅利230億
國泰君安擬21億回購股份用於股權激勵 授予價格「五折優惠」設置多維度考核機制
福耀玻璃客戶囊括全球前二十汽車廠商 累計派現174億為股權融資總額24倍
中遠海運集團重組三年綜合運力世界居首 10家上市公司完成股權激勵全覆蓋
旭輝集團低溢價高權益拿地助業績增長 成立東南區域集團衝刺500億目標
海信系啟動混改引戰投優化治理 旗下兩上市公司單日市值增長近27億
小熊電器上市後市值增長百億 一季度淨利逆勢增逾80%
新消費:百貨業"雲購物"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按下加速鍵
平安銀行淨利增逾13%創轉型新高 「大零售大對公」均衡格局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