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平在介紹村情
工人日報客戶端9月8日電「高書記,我家的牛都好著呢,你放心吧!」9月8日下午6點剛過,一縷淡淡的夕陽開始慢慢爬上寧夏西吉縣馬建鄉龐灣村的山坡,剛在牛圈裡幹完活的村民馬志賢迎面看見駐村第一書記高士平領著《工人日報》記者走過來,不用多說就知道來意。
從曾經的貧困戶,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到現在成為家中有了十幾頭大肉牛的養殖專業戶,高士平對馬志賢一家沒少操心。今天一見面,馬志賢就知道「高書記」又擔心自家的牛了。
高士平是土生土長的西吉人,2007年從部隊轉業,現任縣軍人事務管理局副局長。2019年4月,在全力衝刺脫貧摘帽的關鍵時期,被派駐到「最難啃的硬骨頭」——馬建鄉龐灣村擔任第一書記。
高士平在接受記者採訪。
進村第一天就吃了個「下馬威」。召集村民開會,等了大半天,稀稀拉拉只來了10幾個人,有年長的村民勸他,「龐灣就是這個樣,各種問題你也解決不了,趁早回縣裡去吧……」
聽到這話,高士平心裡難受。當時的龐灣村還是一個深度貧困村,也是出了名的落後村、上訪村。村民因為原村幹部辦事不公,對村「兩委」意見較大,群體上訪、越級上訪時有發生。此時的龐灣村只有一名支書、一名婦聯主席,曾是二星級的村黨組織面臨被降成零星級。村民不要說脫貧致富,人人都仿佛有一肚子怨氣沒處撒。鄰裡之間也是經常發生衝突,出警率居全縣首位。
高士平走組串戶,一戶一戶交心談心,深挖矛盾糾紛根源,逐人逐項一家一家解難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村「兩委」改選也終於有了基礎。選舉那天,會議從晚上8點開到凌晨4點。最終,終於補選了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婦聯主席,配齊了村會計,新的村「兩委」班子成立,4名年富力強、辦事公道、致富有方、熱心勤快的黨員和群眾進入村「兩委」班子。
高士平在村民馬志賢家的牛圈裡。
寧夏西吉縣馬建鄉龐灣村全景。
高士平帶領新班子,又成立了村監委會,創新開設「廉情診所」,把熱心為名辦事的馬玉龍選為主任,每天詳細記錄來訪群眾反映的問題,經村委會核實研究後答覆解決。
「廉情診所」開展以「坐診」「巡診」「看診」「問診」「會診」為一體的「五診」活動。「坐診」:傾聽群眾訴求,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深入摸排村級治理及村幹部作風等問題;「看診」:對村級各項惠農政策落實、村級事物決策、公開落實等進行全面監督,堅決杜絕優親厚友等不公平問題,杜絕違規操作問題對群眾反映問題答覆處理情況進行回訪,確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疑難雜症,通過「五診」活動的開展,全面提升村幹部公信力和群眾滿意度,不斷凝聚了民心,轉變了民風。
不到幾個月,「診所」的筆記寫了「兩大本」,但也帶來了一個可喜的變化——從此,村民有事找村幹部解決,不再越級上訪,昔日「上訪村」開始昂首邁向「產業村」。
高士平又全力按照縣委部署推進網格化管理的模式,為村民「私人訂製」幫扶計劃,並按月跟進幫扶效果。同時,瞄準養殖產業,邀請西吉縣農牧局的專家進村開展肉牛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推動龐灣村牛存欄量由原來的214頭發展到756頭,羊存欄由原來的3000多隻增加到5000多隻,成功創建養殖示範村,讓群眾一心撲在發展產業上。
到今年5月,全村建檔立卡戶從過去的87戶392人,成功脫貧81戶382人,貧困發生率從37%下降到0.69%,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至9850元。
今天的龐灣就是全力衝刺脫貧摘帽的西吉的縮影。西吉縣位於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地帶,六盤山西麓,是寧夏人口第一大縣、回族聚居縣,也是寧夏最後1個貧困縣。
西吉境內地形地貌複雜、溝壑縱橫、生態脆弱、水資源匱乏,乾旱、寒潮霜凍、冰雹等異常氣候及氣象災害頻發。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被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扶貧的三西地區之一,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1個縣區之一。這裡集中了寧夏、固原最難的扶貧問題、最艱巨的脫貧任務。
在西吉,曾有貧困村238個,分別佔寧夏、固原市的22%和38%,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7372戶155581人,分別佔寧夏、固原市的18.96%、38.64%。6年多來,累計脫貧出列貧困村238個,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51241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4%下降到2019年的0.95%,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222.3元提高到2019年的10416.2元,淨增4193.9元。
西吉縣委常委、政府常務副縣長張永強表示,全縣幹部職工正在持續發力防鬆勁,嚴把標準防闖關,鞏固成果防返貧,一刻不停、一天也不耽誤,堅決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工人日報記者 康勁 王偉偉 劉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