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13: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傳承紅色文化 邁向鄉村振興
市委宣傳部精準幫扶汕尾市東尾村文化立村產業興村
原本雜草叢生的田埂修出一條7米寬的遮浪路,村口的水塘裡種上了太空蓮供觀賞採摘,農會舊址、赤衛隊舊址修繕成為教育基地和紅色景點,紅色展館、紅色文化廣場、農產品展銷中心、農家樂、婚紗攝影基地……正一步步從規劃藍圖變成實景圖。走進汕尾市紅海灣開發區遮浪街道東尾村,映入遊客眼帘的是村容整潔、景觀錯落有致的南粵古村,富有人文氣息和生活品位的新農村。
4年前,深圳市委宣傳部開始對口幫扶省定貧困村東尾村。依託東尾村的紅色文化底蘊,毗鄰紅海灣遮浪4A景區的地理優勢,駐村扶貧工作隊將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多維發展鄉村旅遊作為推進東尾村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著力點,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1000多萬元、省新農村建設資金1500萬元,推動東尾村實現全體貧困戶穩定脫貧和貧困村摘帽,並一躍成為鄉村旅遊的新標杆。
就業幫扶 從借房住到建房住
陳響草家是東尾村少有的無房戶,以前借住在親戚家的老宅裡。家裡多年只有他一個勞動力,母親看病、妹妹上學,負擔很重。去年,家裡終於蓋起來了兩層小樓。記者看到,樓房外立面裝修同其他村民的新家一樣漂亮,不過室內基本還是毛坯。
「等攢多些錢,要好好裝修,不著急。」陳響草說,他去年參加了「南粵廚師」幫扶培訓,現在汕尾一家酒樓當幫廚,月收入4500元,比培訓前多了近2000元。村黨支部書記陳德松介紹,工作隊進駐後,教育幫扶、就業幫扶、購買醫療保險等惠民政策為這個家庭減輕了經濟負擔,才能攢下錢起新樓,「黨的政策好,咱們奮鬥的精氣神也不能丟。」
4年來,工作隊組織東尾村貧困戶參加培訓達300人次,6次參加深圳、汕尾的招聘會。
目前東尾村貧困戶在珠三角就業人數達30人,佔全村貧困戶有勞動力人口總數的45%,34戶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均有在外就業人員,實現每戶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基本目標。
產業幫扶 從老字號到鄉村旅遊新景點
東尾村有一家百年老字號,手工製作海鮮味的沙琪瑪,當地人稱之為「遮浪瑪仔」。
「『遮浪瑪仔』現有10多名工人、其中2名貧困戶,正面臨著升級換代的瓶頸期,我們幫扶一把,對擴大就業、拉動經濟是有幫助的。」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張志銳表示,比如,傳統的包裝比較簡單,分量比較大,如果改成精美的小包裝,更契合休閒食品的發展趨勢。工作隊與「遮浪瑪仔」第四代傳人莊紀成溝通後,2019年投入15萬元幫扶資金,今年計劃再追加45萬元,支持興建新廠房,添置新的生產線、包裝線,每年可為貧困戶和村委創造6萬元以上分紅。
「工作隊不但帶來了扶貧資金,更重要的是引入先進的營銷理念。」莊紀成說,新廠房專門開闢了體驗區,重點吸引親子遊客戶,現場體驗「遮浪瑪仔」的生產,這是打造東尾鄉村旅遊的重要一環。
工作隊還統籌東尾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以人均1萬元的額度,投資參股紅海灣國營旅遊公司,資金年收益率為8%。目前,該項目為貧困戶發放收益分紅累計約25萬元。
立體幫扶 從修一條致富路到辦十大民生項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東尾村距離汕尾市區27公裡,距離遮浪4A景區約3公裡,紅海灣大道是連接市區景區的交通大動脈。長期以來,村民們想走紅海灣大道並不順暢。
「以前我去市場趕集賣雞,要繞道X141縣道,途經擁堵的東洲街道中心區,晚上回來縣道又沒有路燈,非常不方便。」貧困戶吳湖說,工作隊走訪調查時,大夥提出如果能修一條路從村裡直達紅海灣大道就好了。
張志銳表示,為東尾村修一條「四好農村路」是市委宣傳部重點推進的民生幫扶項目之一。工作隊對原來的田埂進行了裁彎取直,投入200多萬元,修建了長1.1公裡、寬7米的水泥路直達紅海灣大道,不但節約了村民的出行時間、方便遊客進出,也是長溝、宮前等村通往外界的主幹道,成為整個「遮湖老區」的一條致富路,被命名為「遮湖路」。
遮湖路的修建是深圳市委宣傳部精準扶貧、為民解憂的一個縮影。
4年來,深圳市委宣傳部共投入幫扶資金1000萬元,推動實施了村文化活動廣場、遮湖小學辦學環境升級改造等10個民生幫扶重點項目,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為提升環境發展鄉村旅遊打下了堅實基礎,有力帶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
資料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石義勝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發布廳推薦
發布廳邀請您關注「i深圳」
「i深圳」app二維碼
原標題:《扶貧合作 | 市委宣傳部精準幫扶汕尾市東尾村文化立村產業興村》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