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北海溼地由火山噴發形成,而在距離僅為1.5公裡範圍內,同時形成了堰塞湖和火口湖,成因特殊,極為罕見。同時北海溼地「浮毯」的生長速度較快,水陸交錯過渡特點明顯,不僅溼地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而且生態環境多樣,形成較為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
經過60萬年的積累,北海溼地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其特殊的生態環境孕育了各種珍貴鳥禽和奇異花草。這裡生長有100多種珍稀名貴植物,今天請跟我們一起帶著好奇,走近溼地裡的那些珍貴的植物們,如「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蓴菜」、「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五種鳶尾蘭、睡蓮、野菱、綬草和鵝毛玉鳳花……」
蓴菜(學名: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又名蒪菜、馬蹄菜、湖菜等,是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性喜溫暖,適宜於清水池生長。由地下葡萄莖萌發鬚根和葉片,並發出4-6個分枝,形成叢生狀水中莖,再生分枝。深綠色橢圓形葉子互生,長約6至10釐米,每節1-2片,浮生在水面或潛在水中,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夏季抽生花莖,開暗紅色小花。屬於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嫩葉可供食用,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勝在口感的圓融、鮮美滑嫩,為珍貴蔬菜之一。蓴菜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常食蓴菜具有藥食兩用的保健作用。主產於中國浙江、江蘇兩省太湖流域和湖北省、騰衝北海溼地。
在汾湖東北部有一個湖泊叫元蕩,它是分湖流域最大的一個湖蕩。但它又名「蓴菜蕩」,這裡有一個古老傳說。
相傳三國時期的東吳,吳國太最疼愛的女兒——孫尚香遠嫁蜀漢劉備,她日思夜想,悶悶不樂,茶飯不思,似病非病。這可嚇壞了兒子孫權。因孫權是一位孝子,故母親的病成為他心頭的一塊大石,朝廷的御醫們都束手無策,最後孫權身旁的重臣魯肅獻策,在民間尋訪杏林高手和靈丹妙藥。於是便詔告天下,尋找名醫妙方。
不多時,朝廷收到了一張秘方,上面寫著:「澤國有寶,厥名為蓴。非萍非藻,可以為羹。玉碗調味,瓦釜徐烹。理氣清火,歙精安神。能養肌膚,卻老回春。日服一盂,龜鶴同庚。」這張秘方的主藥即是「蓴菜」。吳江盛產蓴菜,古時分湖蓴菜、鶯湖蓴菜、龐山湖蓴菜、元蕩蓴菜都很出名。其中元蕩蓴菜與眾不同,葉較小而稍厚,莖較短而略粗,粘液澈如明鏡,脆、嫩、柔、滑,人稱「小葉蓴菜」。用元蕩蓴菜製作的「蓴菜羹」不但是一道久負盛名的江南美食,而且有藥用價值能治病。其實獻方者就是用元蕩裡所採的「小葉蓴菜」所製成的羹。說也奇怪,這蓴菜羹真像靈丹妙藥,吳國太按此方吃了一個月的蓴菜羹,漸漸覺得舒服起來,這個病很快就好了。
孫權知道後,龍顏大悅,並知道了奉獻那張秘方的人是住在吳江元蕩的一位民間草藥醫生,便下了一道聖旨,讓他進宮,要給他封官加爵,並賜以金銀。那位民間醫生,到了宮裡,卻一一婉言不受,只提出一個要求,要孫權賜石碑一塊,上面刻上「欽賜蓴菜蕩」五個大字,立在元蕩邊上。
蓴菜湯
鳶尾蘭(學名:Oberonia iridifolia Roxb. ex Lindl.):莖短,不明顯。葉近基生,5-6枚,二列套疊,兩側壓扁,肥厚,基部有關節。花葶從葉叢中央抽出,長20-25釐米,超過葉的1倍,近圓柱形,下部兩側有狹翅;總狀花序長達16釐米,直徑5-6毫米,下垂,密生數百朵小花;花紅褐色;花瓣卵狀長圓形,長0.9-1.1毫米,寬約0.6毫米,邊緣具不規則齧蝕狀齒;唇瓣輪廓為寬卵形或近半圓形,長寬各約1.5毫米,不明顯的3裂。蒴果橢圓形。花果期8-12月。生於林中樹上,海拔1300-1400米。產中國雲南,尼泊爾、錫金、印度、緬甸、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分布。
在騰衝北海溼地,鳶尾蘭是溼地特有的保護植物,良性的phi水質及萬年的草木根係為它的生長提供了肥沃的養料。在春末夏初,北海溼地上開滿了美麗的紫藍色鳶尾蘭,就如一幅童話般的畫卷。
睡蓮(學名:Nymphaea L.),多年生水生草本;根狀莖肥厚。葉柄圓柱形,細長。葉橢圓形,浮生於水面,全緣,葉基心形,葉表面濃綠,背面暗紫。葉二型:浮水葉圓形或卵形,基部具彎缺,心形或箭形,常無出水葉;沉水葉薄膜質,脆弱。花單生,浮於或挺出水面;花萼四枚,綠色;花瓣通常八片。果實倒卵形,長約3釐米。花大形、美麗,浮在或高出水面,白天開花夜間閉合;萼片近離生;花瓣白色、藍色、黃色或粉紅色,成多輪,有時內輪漸變成雄蕊;藥隔有或無附屬物;心皮環狀,貼生且半沉沒在肉質杯狀花託,且在下部與其部分地癒合,上部延伸成花柱,柱頭成凹入柱頭盤,胚珠倒生,垂生在子房內壁。漿果海綿質,不規則開裂,在水面下成熟;種子堅硬,為膠質物包裹,有肉質杯狀假種皮,胚小,有少量內胚乳及豐富外胚乳。
從東北至雲南,西至新疆皆有分布;朝鮮,日本,印度,俄羅斯,北美也有。生於池沼、湖泊等靜水水體中。許多公園水體栽培作為觀賞植物,根狀莖食用或釀酒,又入藥,能治小兒慢驚風。
在北海溼地的夏季裡,乳白色的野生睡蓮依著綠色的花萼紛紛綻放,給人帶來一縷縷清香,帶來夏日的清新時光。
莫奈一生中共留下500多幅素描和2000多幅油畫。但其作品在國人中知曉度最高的要數《睡蓮》系列。莫奈一生畫的睡蓮作品有數十幅之多,很多都屬於組畫,所謂「組畫」,是指畫家在同一個位置上,面對同一物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畫作。區分它們的,僅僅是大師對光與色的瞬間捕捉,這也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特色之一。《睡蓮》系列作品,從1897到1926年,莫奈總共畫過181幅。
克洛德·莫奈 《睡蓮》 系列
1890年,莫奈經濟狀況豐足,讓他得以購置其自1883年在吉維尼租下的一所房子和大花園。憑著無比的魄力和決心,他毅然把花園改建,加入了一個大池塘。從此這個花園給予莫奈無盡靈感,也成為他創作生涯最後三十年的核心題材。莫奈曾向一位畫室訪客解釋道:「我花了不少時間了解我的睡蓮,當初栽種的時候只是純粹為了樂趣,並沒有打算以它們入畫。風景映像往往需用上多於一天的時間才能過目不忘、銘刻於心。我在頃刻間發現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原來我的池塘是多麼的美妙——隨後我便開展繪畫的歷程。自那一刻,我幾乎再沒有其他繪畫的題材了。」
克洛德·莫奈 《睡蓮》 系列
海倫娜·紐曼稱,莫奈的《睡蓮》系列是現代藝術發展過程中最具標誌性的畫作系列之一。莫奈不再以清晰的透視畫法繪圖,而開始注意顏色、紋理及環境效應等元素,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更為抽象的創作風格。
野菱(學名:Traps incisa var. sieb.)為菱科菱屬四角刻葉菱的變種。分布在中國臺灣地區以及中國大陸的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福建、湖南、江西、雲南北海溼地等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出處】
1.《綱目》云:野菱自生湖中,葉、實俱小,其角硬直刺人,其色嫩青老黑。
2.《綱目拾遺》記載:刺菱乃小菱也,生杭州西湖里,六橋一帶多有之,以其四角尖如針芒刺手,故名……其菱大者如蠶豆,小者如黃豆,味絕鮮美,雖至秋老,亦不甚大。所述特徵與本種頗似。
【性狀】
性狀鑑別:野菱果實扁三角狀,有四角,兩側兩角斜向上開展,寬2-3cm,前後兩角向下伸長,角較尖銳。表面黃綠色或微帶紫色,果殼木化而堅硬。果肉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甜微澀。細果野菱果實較小,寬1-2cm。
綬草(學名:Spiranthes sinensis (Pers.) Ames):植株高13-30釐米。根數條,指狀,肉質,簇生於莖基部。莖較短,近基部生2-5枚葉。葉片寬線形或寬線狀披針形,極罕為狹長圓形,直立伸展。花莖直立,長10-25釐米,上部被腺狀柔毛至無毛;總狀花序具多數密生的花,長4-10釐米,呈螺旋狀扭轉;花小,紫紅色、粉紅色或白色,在花序軸上呈螺旋狀排生;萼片的下部靠合,中萼片狹長圓形,舟狀,長4毫米,寬1.5毫米,先端稍尖,與花瓣靠合呈兜狀。花期7-8月。
生於海拔200-34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下、草地或河灘沼澤草甸中。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蒙古、日本、阿富汗、不丹、印度、緬甸、越南、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地也有分布。此種有栽培,全草民間作藥用。
綬草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也是一種認識頗久的植物。早在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首詩《國風•陳風•防有鵲巢》提到了「邛有旨鷊」,意思是綬草哪裡會長在山上呢?這裡的「鷊」,據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合輯的《毛詩序》所注,即為「綬草」,並通過對綬草長在山上等違背自然規律的現象的質疑,指出這首詩是「憂讒賊也」。此後歷代典籍中有關綬草的記載也很多,只是很多是以其別名的形式出現,這其中既有盤龍參、盤龍花、龍抱柱之類聽起來比較高雅的,也有豬鞭草、蛇崽草、豬獠參等聽起來稍顯粗鄙的,值得一提的是,廣西那邊綬草曾有一個別名「扭蘭」,倒是將綬草和蘭科植物有了一些聯繫。
中國臺灣歌曲「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蘭花草也指的是綬草。綬草是世界上最小的蘭花之一,十分珍貴和稀有,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名錄。
騰衝北海溼地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絕佳氣候,贏得「綬草」的青睞,成為它喜愛的生長樂園。
鵝毛玉鳳花,蘭科玉鳳花屬植物。植株高35-87釐米,塊莖肉質,長圓狀卵形至長圓形,莖粗壯,直立,圓柱形,具3-5枚疏生的葉,葉之上具數枚苞片狀小葉,葉片 長圓形至長橢圓形,總狀花序常具多朵花,長5-12釐米,花序軸無毛,花瓣直立, 鐮狀披針形,不裂,花期8-10月;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尼泊爾、印度、緬甸、越 南、寮國、泰國、柬埔寨和日本等地。生於海拔190-2300米的山坡林下或溝邊。
北海溼地的秋天是繽紛多彩的,有綠色的茭白和蘆葦,桃紅色的金鳳花,紫色的水葫蘆花,更重要有大片的鵝毛玉鳳花肆意盛開,讓人流連忘返。
騰衝北海溼地,
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用60萬年生生不息的力量,
讓多少珍稀的植物樂棲其中……
請各位熱愛大自然,愛好博物的探索者,
帶著你的好奇心,前來用心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