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全面完成19座書報亭回收拆除工作,勝浦徹底告別了「書報亭時代」,而在不久之後有10座「紅浦驛站」點綴在街頭,為居民提供早餐售賣、圖書借閱、充電、法制教育、自動售藥等服務,全力打造具有勝浦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城市客廳」。
在「歷史遺留的退」與「新形式的進」之間,是「1+1>2」的強音,也是勝浦街道推動基層治理精細化的有效探索。
近年來,勝浦街道從群眾關注的小事、急事、難事做起,以「繡花功夫」細化城市治理,積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精細化整治,補齊弱項短板
散落在勝浦街道街頭小巷,售賣報刊雜誌的書報亭,曾是城市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設立的初衷是便民服務,解決部分動遷和殘疾居民的生計問題的同時為城市帶來更多人文書香。但經過十五六年的發展,大部分書報亭逐漸喪失原有功能,變成了賣零食、早餐、配鑰匙、修自行車等的小門店,普遍存在破舊老化、妨礙交通、亂擺亂放等現象,影響了城市形象。更有甚者,私自將書報亭轉讓給不符合承租條件的商戶經營,出現了私拉電線使用電磁爐或使用液化氣鋼瓶賣炒飯等情況,安全隱患極大。
為徹底解決這一城市管理「頑疾」,勝浦街道疏堵並重,通過執法、管理、服務三管齊下,強力推進整治。一方面,依託食品安全、「431」火災隱患整治和安全生產排查等行動,街道城管條線聯合其他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亂擺亂放、超範圍經營的書報亭進行整治;另一方面,從承租人的實際需求出發,積極對接位於轄區的企業,由社區出面鼓勵這部分承租人再就業,為其解決生計問題。
「勝浦範圍內有5家品牌早餐配送企業我們經過招投標選定了其中2家。今後,將由他們統一向『紅浦驛站』的早餐經營者配送原料。」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黨工委委員、辦事處副主任鄭哲說,每個「紅浦驛站」面積約24平方米。其中,早餐經營點佔地約2平方米,均採用玻璃牆封閉,這些早餐點的經營種類主要為牛奶、麵包等輕餐飲,以杜絕出現以往書報亭「煙燻火燎」的經營模式。
「融合式」管理,海棠花紅映滿園
民生無小事,為了讓群眾更滿意整體環境,打造更宜居家園,勝浦街道在精細化管理上動足了腦筋,也下足了功夫,融合式「黨建+」,以「柔性治理」化解「硬性矛盾」,海棠花紅映滿園。
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推進各項工作。針對「殭屍車」、亂停車、搶車位等不文明的現象,按照「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的原則,利用現有資源對轄區停車場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安裝道閘系統等智能化停車管理設備,升級改造後的三座停車場,對原先收費標準也進行下調。而對於居民熱議的、出現在主要交通路口的「紅浦驛站」,是街道整合「紅色力量」的新引擎、蓄能池。不僅用於城管、網格、公安、交警、環衛等一線工作人員巡查值守以及開展政策、法規宣傳和有關業務諮詢,黨員、群眾志願服務等活動,還面向居民提供充電、雨具、開水、藥品、輪胎充氣等便民服務。細節關乎成敗。勝浦街道正是從城市環境最細小的環節、最貼近民生的專項入手,一個個攻堅,一點點提升,用情用心用力贏得民心。
精益化提升,探索治理新模式
城市的治理,不僅要做到細緻入微,更要在提升功能和服務上精雕細琢,勝浦街道力求以文明新風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居民心中。
持續推動黨建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立足「紅色管家」書記項目,啟動「紅色夥伴」計劃,開通服務自貿區企業人才招聘直通車和「浦樂居」,企業整租房熱線,主動服務經濟發展,展現大格局;自謀資金渠道,建設「民生實事工程」,提升勝浦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開展「蜂巢行動日」,推動機關全體黨員幹部下沉一線,用「大數據+鐵腳板」構建基層治理的「紅色網格」;推動「紅浦」區域化黨建共同體建設,建立社區大黨委、老書記工作坊、紅管成長營等機制,有效激發黨組織和黨員活力,讓昔日的治理難點變成了一個個亮點,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精益化」水平。
(江蘇法制報通訊員歸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