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柯權力理論看陳凱歌最喜歡的電影作品《孩子王》

2020-12-26 瑪蒂爾蜜

陳凱歌曾提到阿城的《樹王,棋王,孩子王》中,他最喜歡的是「孩子王」,因為他非常的關心我們的教育文化問題。

陳凱歌看完小說後最深的感受就是希望以後的孩子們不要再接受他小時候接受的那種教育:培養成不會獨立思考的社會機器。

而從福柯的權力理論看《孩子王》中的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更清晰的看到社會教育的病症:

影片一開場是一個固定機位的長鏡頭,村長把煙丟給畫外的老杆,老杆唯唯諾諾的應和村長的談話,直到老杆接過教師的委任書,村長的話語態度轉變,叫幫忙照顧下自己的孩子,老杆拿起委任書就走,態度和言語也強硬了起來。第一場戲通過一個固定機位告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權力中的轉變:老杆服從於村長——村長有求於老杆——老杆罵著髒話離開,從而定下了整部片子的基調。

身邊的知青朋友得知老杆即將去做「孩子王」,一同為其慶祝,言語之間滿是羨慕嫉妒,老杆也順著杆往上爬發表了一段自我演說。一直想做音樂老師的女知青積極的在他面前表現,並主動提議老杆幫忙問問。

來到學校的老杆發現教材不適應現在學生的基礎,改從字典開始教,從而導致老杆沒按照教材教學觸犯了上級規定而被辭退的悲劇,最後老杆在辭職前留給了王福的勸告,是他自身經驗所得出來的結論——王福,以後什麼都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

王福抄字典,在片中反覆被強調的情節在一種否定的文本表現中,結合王福一家的經歷和老杆的遭遇,給予了觀眾肯定的暗示。

這涉及兩個問題的思考:

1、什麼是文化,誰來定義?這是對於我們教育制度乃至文化的深層次提問

2、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始終逃不開權力的掣肘,而當權力被賦予某一個人的時候,人隨之又被權力異化。

時至今日,無論哪一個主題都依舊是深刻並值得反思的。

相關焦點

  •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由於福柯所從事研究的階段性,這使得諸多對福柯話語理論的理解和引用僅局限於「話語實踐」,把話語看成一個生產主體和社會現實的機器,無視「非話語實踐」(或權力)對主體性和社會現實的微觀建構。本文將採用歷史實證主義的方法,通過對福柯的「話語與權力」思想的文獻進行分析,強調福柯的話語和權力是不可分離的,「話語和權力」的互動是理解現實秩序建構的關鍵。
  • 喬姆斯基與福柯之辯:人性、公正、權力
    如果從純精神角度看這個問題,行為主義可概括為武斷地禁止建立一個人類行為的科學理論。此外它還開始直接研究現象及現象之間的關係,僅此而已。這在其他領域裡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在智力或人類行為領域也絕對行不通。在此意義上說,我不認為行為主義是一種科學。我現在回答您的問題,回到福柯先生談到的問題上來。
  • 《孩子王》理想主義終究敵不過時代的大火,陳凱歌當年太有天分了
    陳凱歌是一開始就是極具野心的導演,他的能力有起伏,野心倒始終如一。20世紀80年代,陳凱歌憑藉《黃土地》一躍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領軍人物,1993年憑藉《霸王別姬》斬獲坎城金棕櫚大獎,作為導演他已經足夠成功,他的作品也很有代表性,但是在其作品序列中,於1987年創作的《孩子王》卻很少被人提起。
  • 1996年,陳凱歌說服了四國外商投資他的電影《荊軻刺秦王》
    1996年,陳凱歌說服了四國外商投資他的電影《荊軻刺秦王》,這部片光是修建27殿秦王宮就花費了7000萬,惹得投資商不快怒斥:「給你這麼多錢,你建這個玩意兒幹嘛?整得比華納整個片場還大!」陳凱歌信心滿滿的回覆到:「沒關係,我的這部片子一定能大爆回本!」
  • 霸王別姬導演陳凱歌,因代孕作品被狠批,生不出孩子怎麼辦?
    這句經典的臺詞來自電影《霸王別姬》,豆瓣評分9.6,是知名導演陳凱歌的作品。在2020演員請就位第二季中,陳凱歌影視作品《寶貝兒》中涉及代孕而引發爭議,代孕本身是敏感題材,同時也是犯法的,法律規定禁止代孕。
  • 22年前,陳凱歌拍了一部飽受爭議的「偉大電影」
    作為當今華語影壇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批人,陳凱歌和同年代的電影人們出生在了一個最不幸的年代,同時卻成長在一個最美好的時代,因此,他們也有了和時代相互成就的機遇。在這番碰撞當中,產生了許多值得人們深刻反思的作品。但是這些帶有前瞻性的作品,往往在誕生之初並不受到觀眾的肯定。所以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誕生了許多在上映之初飽受爭議,但是後來在歷經時間的洗滌之後卻被成為偉大的電影。
  • 現代性的生死斷裂:1976年福柯與鮑德裡亞視野中的生死邊界
    蘇俄大清洗則以一種近似換喻的權力修辭將全社會的憤慨和仇恨引向所有那些被冠上病人、變態者、瘋子惡名的人民公敵。接受納粹剃髮與消毒後的猶太婦女來源:USHMM美國大屠殺紀念館資料圖在18世紀後期的西方現代政治圖景上權力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一次深層斷裂。此前君王對臣民享有生殺予奪大權,生命個體被懸置在生死無常的狀態。
  • 福柯:反對「性壓制」是個陷阱,「性」其實是知識構建的權力表象
    在他看來「性」是一個權力/知識構建的體系,正如弗洛伊德的理論中闡述用「超我」(superego)去克制「本我」(id)所與生俱來的欲望時,性從一個行為狀態轉變成了一個具體的社會形式。而精神分析學家將許多症狀包括歇斯底裡症都歸因於「性」壓抑的存在,使得「性」這個概念反倒慢慢具有了社會形態,最終衍生出來。
  • 著名導演「陳凱歌」造就中國電影巔峰,第五代導演的成名之路!
    7月,由吳天明擔任新廠長的西安電影製片廠投資的《孩子王》搬上銀幕。陳凱歌於1988年應美國亞洲文化交流基金會及紐約大學的邀請,赴美訪問《邊走邊唱》。1987年,執導由謝園、楊學文、陳紹華主演的劇情片《孩子王》;該片獲得第4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他在這部電影中採用了散文化的敘事風格,並憑藉該片獲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等獎項 ;同年,赴美國進修電影。1990年返回中國。
  • 陳凱歌不優雅嗎?因為李成儒只喜歡霸王別姬
    在這一時期的開始,兩個大佛李成儒和陳凱歌是相連的。他們見面的原因很簡單,李成儒在評論中說,他沒有看到《無極》的原版,因為他當時受到評論的影響(很多評論說《無極》是一部爛電影)。此外,他還喜歡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他認為陳凱歌導演自《霸王別姬》以來沒有其他作品可以超越,他希望導演凱歌再拍一部以李媛為背景的高分影片。
  • 陳凱歌導演為拍電影,斥巨資12億元打造,現門票一年過十億
    現在,世界信息化已經非常成熟,網絡方面已經越來越發達,所以現在很多人周末邀請朋友和家人去看電影,而且近年來,電影這種精神文化消費品也越來越受年輕人的歡迎,晉一導演又於九點,配合這部電影,開始建造橫店電影城,而且到了現在,這座飲食城成了我國最大規模的電影拍攝基地,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陳凱歌導演為拍電影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見】官方簡介: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0.15-1984.6.25),法國哲學家,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陳宥維和陳凱歌是什麼關係,為何陳凱歌一直保陳宥維?
    在這個節目單中,陳宥維作為陳凱歌組的一個學員,也是一個新人演員。在節目當中也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無論是演技還是臺詞功底都不是特別好,表現甚至有點差。比如陳宥維和孫千搭檔出演《甄嬛傳》中經典橋段時,孫千飾演孫儷的封后之作「甄嬛」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難免會有不到位的地方。但跟陳宥維飾演的「允禮」相比要好很多,特別是陳宥維飾演中毒樣時那種「葛優躺」的姿勢,直接給人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 陳凱歌為拍電影斥資12億建秦王宮,邀眾多大腕出演,票房十分慘澹
    陳凱歌早在1984年就憑藉處女作《黃土地》打響了名聲,該片曾獲第3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他的第二部作品《孩子王》也備受第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組委會青睞,給他授予了一個導演特別獎。但真正讓陳凱歌一鳴驚人的是《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是中國首部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電影,也是陳凱歌導演事業的巔峰。
  • 拍過《霸王別姬》的陳凱歌,怎麼會拍出《無極》
    以《霸王別姬》為分界線,前面四部都是在體制內拍的電影,沒有明星,也沒有絢麗的攝影。除了主旋律電影《大閱兵》,另外三部《黃土地》《孩子王》和《邊走邊唱》,基本奠定了陳凱歌個人的導演風格:注重寫意,善於營造氛圍,主題深奧晦澀,喜歡在電影裡探討宏大命題,而且,一般人看不太懂。
  • 《霸王別姬》導演是陳凱歌父親?網友質疑的到底是什麼?
    1984年,陳凱歌導演了首部電影《黃土地》。不管是張藝謀,陳凱歌還是其它中國內地的大導演的作品。那時非常流行參加歐洲電影節,大家都把作品往歐洲電影節送。1988年,陳凱歌帶著自己的電影《孩子王》前往坎城電影節。電影節上播放的電影《孩子王》。那些老外看得很迷糊,放完後反響不太大。
  • 《孩子王》主演謝園去世,享年61歲,陳凱歌緬懷:他是天生的演員
    葛優哀悼:觀眾會永遠記住謝園對中國電影、電視劇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與謝園合作《孩子王》的陳凱歌導演發文悼念:"他是天生的演員","我最喜歡一張《孩子王》的法國海報,謝園從竹屋的窗裡向外看去,不知是在看什麼,眼睛裡滿是柔情。我們今天也這樣看你,我的老同學!"
  • 張藝謀、陳凱歌「背叛」大哥的日子
    願為大哥肝腦塗地1985年,陳凱歌拍出《孩子王》。吳天明對張藝謀說,咱還拍啥,差得太遠了。張藝謀觸動很深,也想著和陳凱歌較一把勁。1987年,中影公司舉辦第一屆電影展,因為與西影有矛盾,陳凱歌的《孩子王》受到牽連,未被列入展出名單。吳天明租了放映室,找人用英文寫了海報,說明《孩子王》的放映時間、地點。中影不讓貼,吳天明就自己舉著海報去外賓桌前轉。工作人員攆他好幾回,宣傳處長柏雨果拿著相機,想著誰打吳天明就拍誰。
  • 鄧皓琛評《米歇爾·福柯傳》︱福柯的法國,法國的福柯
    在這裡,有必要交代《福柯傳》的身世。該書根據2011年巴黎出版的增訂本譯出。而早在1988年,身為記者的埃裡蓬便以《福柯傳》在法國,乃至西方世界打響名堂。在被譯成多國文字的大潮下,該傳記第一版的中文譯本便在1997年面世(謝強、馬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從時間上看,這幾乎同步於方塊字吹響對福柯思想全面譯介的號角。
  • 王朔談中國導演:陳凱歌不爺們,撈錢不願做惡人,傍上好作家走紅
    在另一篇文章《大片不是好電影》中,也有提到過對於陳凱歌導演的評價,準確的是說,陳凱歌導演是如何成名的:那時作家比導演紅,一個年輕導演傍上一個好作家,拿著劇本一拍就紅了,作品也不寒磣啊,現在說的好作品,都是那個時候作家作品改的,陳凱歌、張藝謀的都是好作家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