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2019年10月12日 09:17 來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年第9期 作者:朱振明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

  當下是一個建構「話語體系」的時代,談話語必談米歇爾·福柯。由於福柯所從事研究的階段性,這使得諸多對福柯話語理論的理解和引用僅局限於「話語實踐」,把話語看成一個生產主體和社會現實的機器,無視「非話語實踐」(或權力)對主體性和社會現實的微觀建構。本文將採用歷史實證主義的方法,通過對福柯的「話語與權力」思想的文獻進行分析,強調福柯的話語和權力是不可分離的,「話語和權力」的互動是理解現實秩序建構的關鍵。

  關鍵詞

  福柯/話語/權力/話語理論

  作者簡介

  朱振明,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

  基金項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中國對拉美軟實力傳播研究」(項目編號:17YJA860029)的研究成果。

 

  傳播學當下是一個「建構話語體系」的時代,逢「話語」必談福柯。在以《話語與社會變遷》而聞名的英國話語分析學者諾曼·費爾克拉夫看來,福柯對話語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的普及做出了貢獻,他「對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話語』概念的流行,話語分析作為一種方法的流行,可以部分地歸因於這種影響。」①不過,由於福柯的研究存在著階段性——前期的考古學更多強調話語形成的規則性與條件——後期的系譜學更關注話語歷史性中權力的作用,致使諸多對福柯話語理論的引用只關注話語的「話語實踐」特徵,把話語看成一個生產主體和社會現實的機器,而無視「權力」對主體性和社會現實的微觀建構。本文將採用歷史實證主義的方法,通過對福柯的「話語與權力」思想的文獻分析,強調福柯的話語和權力是不可分離的,「話語和權力」的互動是理解現實秩序建構的關鍵。本文分為五個部分:第一是福柯的思維理路;第二是福柯話語的界定與分析;第三是福柯權力的界定與特徵;第四是福柯的「話語與權力」關係;最後是福柯「話語與權力」思想的傳播學意義。

  一、福柯的思維理路

  (一)哲學的作用

  康德的《什麼是啟蒙?》是福柯「當下哲學」的重要依據。在康德看來,啟蒙就是人類用自己的理智擺脫自己所加之於自身的不成熟狀態。福柯認為,「康德的作品是第一次一個哲學家從內部緊密地把自己作品的認識意義、對歷史的反思與特殊時刻的特殊分析聯繫在一起。對作為歷史差異的『今天』的反思以及把『今天』作為一種特殊哲學任務主旋律的思考是『什麼是啟蒙』的新穎之處。」②早在1967年,福柯在尼採的影響下就指出,「哲學的作用是分析作用。實際上,哲學已經不是去喜歡說永久存在的東西。[現在],哲學擁有更艱難和難以捕獲的任務:去說發生的事情。」③於是在福柯處,哲學的任務不但是要分析過去被我們合理化的現實,而且還要超越這種合理化過程所帶的限制,生產新的主體。福柯所做的批判「不是去尋找具有普世價值的形式結構,而是對一些事件的歷史研究,這些事件使我們成為我們自己、成為我們的所做、所思與所說東西的主體。」④這體現於福柯對三種實踐的研究:以主客體關係為特徵的知識領域的話語實踐、以主體間關係為特徵的權力領域的非話語實踐、以主體與自我關係為特徵的倫理領域的倫理實踐。

  (二)解構的認識論

  一方面,福柯深受德國哲學家尼採的系譜學以及法國哲學家巴什拉、格魯特、康吉萊姆等人影響。沿襲尼採,福柯解構了傳統的單一的、線性的、宏大的歷史,繼尼採的「上帝之死」後,提出了「人之死」,這種觀念意味西方哲學史上的宏大或大寫「理性」或大寫的形上學「主體」的消失,即作為主體的人不再是空洞的存在,而是具有實實在在地生活、工作、言說等實證性的存在。福柯對歷史性的認知集中在斷裂和非連續性之上,摒棄了對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的合理化(或單數的、大寫合理性)認識,轉向對人類社會的、具體的或複數的「合理性」的關注,強調「經驗」成了新的主體性建構的主要場所。從「經驗」(如瘋癲、性等)角度出發,「福柯把自己的作品界定為一種『思維的批判史』,對它的理解表現為對『體驗焦點』的分析,該分析把『可能知識的形式』、『個體行為的規範模式』以及『主體的可能存在方式』構合在一起。這種分析策略體現在:首先,涉及『話語實踐』,話語實踐依據真實與虛假間的遊戲來構成和組織可能的認識形式;其次,用權力、技術以及對他者行為的引導程序來研究行為的規範模式;最後,研究個體通過『自我實用主義』或自我關係技術實現主體化的形式。」⑤從巴什拉等人那裡,福柯也認識到人類思想的軌跡不是線性的,而是具有非連續特徵;在宏大的思想連續性下面、在精神的宏大與均質化表象下面、在科學的頑強變遷下面,看到了斷裂的介入。⑥於是,在福柯那裡,話語的條件性和非話語實踐的構建性成了其研究的興趣點。

  另一方面,福柯還從尼採那裡了解到:「我們被過程、運動和力量所貫穿;我們不知道這些過程和這些力量,哲學的作用無疑就是分析這些力量,分析它的現狀。」⑦在這種認識論的背景下,福柯避開業已存在的從生產關係和意義關係來理解主體的路徑,從權力關係出發來分析主體化的過程。不過福柯提出一種不同於傳統的基於法律與制度模式上的權力,擴大了權力的界定維度,從可讓度的、單向傳播的權力觀轉向了相互作用的權力關係。也就是這讓複雜的權力關係與知識和話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總之,福柯既不打算從所有事件與所有可能的道德行為中提出普世的結構,而是處理講述我們所思、所說與所做的話語,並把它們當做另類的歷史事件來處理;也不打算從「我們是什麼」的形式出發來推導我們不可能認識或做的東西,而是從使我們成為我們自己的偶然性中提煉出不再像現在這樣存在、做與思考的可能性。⑧

  (三)考古-系譜學方法論

  福柯主要採用了體現話語生成的、表現為解析話語生成條件的歷史橫向維度的考古學,以及解析權力與知識/話語間互動關係的歷史縱向維度的系譜學,即權力關係如何作為知識形式和主體性形式的模具來發揮作用。具體地,「考古學更多是這樣一種研究,其試圖尋找認識和理論成為可能的原因;根據何種秩序空間,知識才得以形成;依據何種歷史先驗並在何種實證性元素中觀念(Idées)才可能出現,科學才得以構成,哲學中的體驗才得以表現,合理性才得以形成、解體和快速消失。」⑨雖然,考古學分析對象主要是科學話語,但這種方法也可以用於其他領域,因為「考古學試圖描述的不是具體結構中的科學,而是不同的知識領域。」⑩福柯的「系譜學」也不是一門學科,也是一個研究領域,其「絕不是為了追溯過去,重建歷史敘事的連續性,而是從多元性、擴散、偶然性等出發,去恢復特殊性的事件」。(11)對福柯而言,系譜學作為對起源的分析,其存在於身體和歷史的構合之中,進行系譜學研究就必須顯示浸淫於歷史的身體又要把歷史看成身體的解構者。(12)「系譜學」分析試圖重構知識與認識對象及認識主體發生關係的方法,展示知識、權力、主體、客體等在縱向上互動關係的歷史性。考古學更多出現在福柯20世紀60年代的著作中;在20世紀70年代,考古學轉向了系譜學,福柯的研究從對「認識型」的關注轉向了對話語體制歷史決定性的研究。

  (四)福柯的問題化

  在了解福柯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之後,有必要認識福柯是如何選擇並形成自己的研究問題,即「問題化」。在福柯看來,思維是一種歷史事實,因此有自己的歷史。(13)福柯於是把自己的工作定位為「思維的批判史」,致力於研究思維的問題構建方式以及為回應這些問題所實施的策略。在「思維史」框架下,福柯的「問題化」不是去再現一個早已存在的對象,也不是通過話語來創造一個不存在的對象,而是「一套話語或非話語實踐,這些實踐讓某物進入真實-虛假的遊戲中,把它構建為思考的對象。」(14)如自古典時期開始,通過理性話語,即科學與非科學、理性與非理性、道德與非道德的區分,藉助管理與紀律程序,人被賦予一定的秩序,在此實踐中出現了作為研究問題的「瘋癲」(理性/非理性)、「性慾」(道德/非道德)、「疾病」(科學/非科學)等話語。在《瘋癲史》中,問題是了知「瘋癲」如何、為何在某個既定時刻通過一定的制度實踐和認識機器被構建成要研究的問題。同樣,《規訓與懲罰》的「問題構建」分析的是,18與19世紀之交藉助懲罰實踐和懲治機構來實現的犯罪與懲罰關係的變化,以顯示「處罰由技術和策略閱讀格柵代替了法律格柵」(15);在《診所的誕生》中,福柯又努力展示在醫療機構中,一種解剖-病理學知識如何發展起來(如新的客體、新的概念、新的陳述規則、新的話語實踐等出現),並為一種具有豐富科學生產性的醫學奠定了基礎。(16)因此,福柯的工作更多被描述為對與某個既定時期相對應的「問題化」一般形式的研究,研究「問題化」的形式就是在(問題的)特殊的歷史形式中來探討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的分析方法。由於話語實踐/非話語實踐是結構「問題化」的主要手段,因此「話語」和「權力」便成了理解福柯思想的重要理論工具。

相關焦點

  • 鄧皓琛評《米歇爾·福柯傳》︱福柯的法國,法國的福柯
    ;而在1970年法蘭西學院的開講辭《事物的秩序》中,福柯也簡要地提及杜梅齊爾作品對自己所起到影響,稱「是他,讓我懂得要放棄傳統的闡釋法或語義形式法,以新方法來分析話語中的內理;是他,讓我懂得在話語與話語之間,通過諸種比較的互動,梳理出各功能關係的體系;是他,讓我懂得如何去描述一套話語的轉換及其與具體制度的聯繫」。
  • 福柯:反對「性壓制」是個陷阱,「性」其實是知識構建的權力表象
    在加裡古廷的論述中,福柯並不否認壓制的事實。維多利亞時代的確曾給女人「束胸」,審查文學,並開展聲勢浩大的反自慰運動。但是他發現的一個事實是,現代權力不是簡單依靠壓制來完成了,甚至反對壓制並不是一種抵抗現代權力的有效手段。
  • 現代性的生死斷裂:1976年福柯與鮑德裡亞視野中的生死邊界
    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比較了鮑德裡亞和另一位後結構主義思想大師米歇爾·福柯在1976年的兩個文本——鮑德裡亞是1976年出版的《象徵交換與死亡》,福柯則是1976年在法蘭西學院的講座「必須保衛社會」。他們各自在象徵交換與權力層面對生命與死亡邊界進行了反思重構。福柯與鮑德裡亞立足於生命與死亡的現代性批判,闡述了現代性話語與種族、文化、社會、歷史意義上的他者之間挪用與排斥的矛盾關係。
  • 喬姆斯基與福柯之辯:人性、公正、權力
    由於獲得了非凡的能力使得他能夠闡明自己的思想、理解別人的話語,並且以一種我認為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方式做出了這一切……因為一個人在談話中所說的大部分東西是新的,而我們所聽到的大部分東西也是新的,只有極少一部分同我們的經歷相類似。這種行為決非偶然,它以一種難以描繪的方式適應環境。事實上,它同被稱之為創造性的東西有許多相同點。
  • 傳播的六種話語知多少?從傳播的定義看傳播學的研究(下)
    傳播學是我們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學習中不可忽視的部分,甚至日漸成為了工具性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家建立起傳播學的系統論,更好地理解我們在學習的內容。傳播是權力1.代表人物及其理論(1)奧斯汀霍爾認為,大眾傳播的編碼與解碼,其實就是語義空間中的階級鬥爭,在話語裡面蘊含著權力的對抗。(7)福柯對微觀政治權力的分析古典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等學者將權力定義為對他人的控制,主要表現在外顯的物質權力。而在福柯等人的視野裡,權力逐漸被泛化為一切對他人具有影響力和操縱能力的存在。
  • 從福柯權力理論看陳凱歌最喜歡的電影作品《孩子王》
    而從福柯的權力理論看《孩子王》中的文化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更清晰的看到社會教育的病症:影片一開場是一個固定機位的長鏡頭,村長把煙丟給畫外的老杆,老杆唯唯諾諾的應和村長的談話,直到老杆接過教師的委任書,村長的話語態度轉變,叫幫忙照顧下自己的孩子,老杆拿起委任書就走,態度和言語也強硬了起來。
  • 現代性的意義已經殆盡了嗎:哈貝馬斯與西方哲學的十字路口
    但是,過於注重《現代性的哲學話語》的論爭性質卻有可能忽視其(或許是更重要的)思想史意義。哈貝馬斯的論辯不只是在具體觀點上與對手「短兵相接」,而是通過重構現代性哲學話語的承傳脈絡,獲得一個戰略性的俯瞰位置,將論題帶入了更為開闊的思想史視域。
  • 新聞的「話語圖示」——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新聞話語圖示包含宏觀歷時(內容)和微觀共時(形式)雙重書寫維度。(一)新聞話語圖示的宏觀歷時(內容)維度在歷時的書寫觀下,新聞「話語圖示」主要被界定為內容性的特徵。新聞傳播學亦稱此類研究為「內容分析」。研究將單篇報導視為宏觀社會意義的原子,通過整體賦值、概括單篇的意義屬性。然後通過統計方法超越所有單篇,概括歷時過程中話語內容的總體樣態與走向。
  • 新聞的「話語圖示」 ——論對外新聞傳播中的跨語言書寫
    新聞話語圖示包含宏觀歷時(內容)和微觀共時(形式)雙重書寫維度。(一)新聞話語圖示的宏觀歷時(內容)維度在歷時的書寫觀下,新聞「話語圖示」主要被界定為內容性的特徵。新聞傳播學亦稱此類研究為「內容分析」。研究將單篇報導視為宏觀社會意義的原子,通過整體賦值、概括單篇的意義屬性。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內容提要:政治研究的傳統範式,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到啟蒙主義思想家和行為主義政治學家,大多聚焦於政治結構、價值、權力運行及其分配上。沃達克將政治學與語言學、傳播學結合起來,開創了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來看看這些傳播學考點都會嗎?
    考前基礎點睛·傳播學篇今天,小田心帶來的是「傳播學」的重點基礎知識。不管是報考哪個院校,只要考新傳,「傳播學」就是逃不掉的一門課!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導和信息傳播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批判學派萌芽於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開始興盛,80年代成為傳播學研究中的主流之一。起源於歐洲,是對歐、美等國持不同於美國實證分析、經驗研究派別立場,堅持批判觀和方法進行的研究的總稱。其核心是在社會和文化的境遇裡分析與理解傳媒的內容、運行機制及其效果。
  • 答問︱侯旭東:在關係中理解「權力」及其運用
    這種關係,作為「結構」,歷朝均存在,不過與社會學一般理解的社會結構不同,它為時人所感知與追求,亦為後代史家所反覆記述與貶斥,社會學意義上的結構往往是現代學者在表象與本質二分的假設下分析出的認識,並不為時人所感知,亦不會為史家所著述。從功能角度看,其作用可以從時人的主位與今人的客位兩個角度來看。
  • 2020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發展報告
    疫情下的傳播生態及其治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視域下的信息傳播及其治理成為新聞傳播學關注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信息疫情」或「信息流行病」是其中的關鍵詞。這方面產出了比較豐富的成果,不少學術報刊推出「專題」或「特稿」。新媒介格局帶來傳播生態的變化,引發學者新的思考。
  • 《詞與物》:特立獨行的福柯
    我一到下午是看這本書——《福柯的生死愛欲》,先不是這位怪異的、極端自我的(大學時期多次自殺未遂)特立獨行的人物對死亡本身的狂熱迷思,以及酷愛
  • 語言與權力:哈薩克斯坦青年為何愛說英語?
    哈薩克斯坦青年對英語的偏好,本質上是希望通過英語所附著的「海歸」「高薪」「時尚」等社會和文化意義來凸顯其精英身份,以完成身份區隔。在社會語言學看來,語言選擇是一種社會、文化和語言上的「身份行為」,通過它來建立、維護和轉化身份。藉此視角,我們看到了英語是哈薩克斯坦青年個人身份意識覺醒之後的主動選擇。可是,一切到「選擇」這就結束了嗎?
  • 傳播學理論卷拿下130分,全靠這份必背清單/ 考前復盤
    傳播的定義及基本特徵元傳播第二節 傳播學是研究社會信息系統及其運行規律的科學理解五種基本類型,如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傳播學是一門影響廣泛的新興學科,試舉例說明(論述題,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史,2020)從「人找信息」變為「信息找人」,請辨析(辨析題,武漢大學334,2020)精神理論對傳播學構建的意義(論述題,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史,2020)談談你對「雙重偶然性」的理解(簡答題,河南大學
  • 傳播學應確立學術文化主體性
    與會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共同探討媒介變遷及其對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刻影響。  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吳予敏認為,傳播學大體上分為修辭傳播和媒介傳播兩個主要領域。修辭傳播滲透於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並浸潤著民族的言語行為與文化交往。但以往偏重以媒介為重心的傳播研究,忽略了修辭傳播的文化價值和深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