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柔敦厚,詩經情懷

2021-03-01 小軒讀書


詩經離我們有多遠?

詩經離我們幷不遠。

有段時間未讀詩了。2016年5月28日,帶著對《詩經》的一份持之以恆的喜愛,參加了銀川日報社在銀川市圖書館舉行的「詩經離我們幷不遠」開卷讀書沙龍活動。主講是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楊勝利老師。楊老師不僅古典文學講得好,而且是健美和自由騎行愛好者,據說幾乎騎遍了中國所有鄉村路。


(此圖片來自寧夏在線記者)

參加活動的很多人都是楊教授的學生,上至80歲的耄耋(mào dié)老人,下至18歲的青蔥學生。其中有一位叫羅翠香的老人,20年前在老年大學聽過楊老師的課。至此,只要是楊老師的課,她就一節不落。這次她聽說有楊老師的詩經講座,年屆78歲的她因之前出過車禍,腿不太好,所以早早出門,8:30就趕到了圖書館等待,比開講時間提前了一個小時。


(此圖片來自寧夏在線記者)

看到這樣的畫面

我非常感動

同時也在想

等我80歲的時候

還會有這樣的讀書學習熱情嗎

還能以詩經情懷去面對生活嗎

楊老師的鐵桿粉絲很多,而我是首次聽楊老師講課。面對不同年齡和知識層次的書友,在2個小時內講好《詩經》,實屬不易,考驗老師的功力和水平。

一開講,就聽見此起彼伏的相機和手機拍照的聲音。因之大家互相的幹擾,幾分鐘後才慢慢進入楊老師的詩經情境。而我,回到家後又回放了兩遍錄音,才真正覺出楊老師講課的「好」來。

楊老師首先從時間維度上講,《詩經》離我們很遙遠,有2500多年歷史了;從思想維度上講,我們離《詩經》很遠,是因為如今人們已失去了詩經情懷。現在開展諸多的讀經活動,就是想找回當年那種書香彌漫、溫文而雅的詩經情懷。隨後,楊老師以《論語》名句切入,以《關雎》為例,分享了《詩經》的人文意義以及如何去閱讀和理解詩經。

 

楊老師引用《禮記·經解》篇記錄的孔子名句「溫柔敦厚,詩教也」指出,溫柔敦厚是《詩經》的核心,溫柔敦厚是詩經情懷。《詩經》是在溫柔敦厚的語境下進行的情感表達,正是這種溫柔敦厚的語境,讓古人養成了溫柔敦厚的性格。今天讀《詩經》,是為了使我們從繁雜的生活中超拔出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為了讓現在的人重拾古時優秀的品質,而常讀詩便可以滋養心靈、讓人變得溫柔敦厚。詩教就是要我們做溫柔敦厚的君子、淑女,以正直、樸素、溫和、不忌刻的方式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以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

 




《論語·陽貨第十七》中,孔子以「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之言,對弟子講述了讀《詩經》的作用,即「弟子們,為什麼不研讀《詩經》?讀《詩經》,可以溫柔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觀得失,陶冶合群性情,抒暢個人的憂怨。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事奉君主;還可以知道很多鳥獸草木的名稱。」

 

《論語·季氏第十六》中,孔子以「不學詩,無以言」給兒子講述了學習《詩經》的價值意義。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

對曰:「未也。」

「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陳亢問伯魚(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在孔子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

伯魚回答說:「沒有呀。有一次他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學《詩》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我回去後就學《詩》。

「又有一天,他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快步從庭裡走過,他問學禮了嗎?我回答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就不懂得怎樣立身。我回去後就學禮。我就聽到過這兩件事。」

陳亢回去高興地說:「我提一個問題,得三方面的收穫,聽了關於《詩》的道理,聽了關於禮的道理,又聽了君子不偏愛自己兒子的道理。」


楊老師對「不學詩,無以言」的解讀是,不學詩,就不會藝術地說話,就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改變別人的情緒。我們要通過讀詩學詩,藝術地說話,達到與溝通交流者的情緒共鳴,從而最終實現溝通目標,讓其為自己而改變


《論語·泰伯第八》中,孔子以「興於詩,立於禮,成于樂。」之言,對理想人生作了描述,也講述了學詩的重要性。古代的詩包括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等,古代的禮包括哲學的思想與科學的精神。此句意為,人的修養境界興起於以詩言志,成熟自立於以禮治身,成功於凱旋奏樂。也就是真正的人生修養從《詩經》開始,既服從內心,又符合社會規範,最後就能達到理想境界。

 

《論語·為政第二》中,孔子評價《詩經》最有名的一句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思無邪」出自《詩經·魯頌·駉》,原句:「思無邪思,馬斯徂。」意思是,(魯君有)正確的想法,養出的馬兒能跑很遠。

《論語·八佾第三》中,孔子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意思是,《關雎》這首詩,快樂卻不是沒有節制,悲哀卻不至於過於悲傷。

由此可見,《詩經》能夠穿越時空、流傳至今,幷居《五經》之首,是因其思想純正,傳遞的都是真善美的正能量,弘揚的是溫柔敦厚的情懷。

關於詩的作用論述還有很多,如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雲:「詩者,持也,持人性情。」又如近代詩人、文論家王闓運在《湘綺樓論詩文體法》中曾說:「詩,承也,持也;承人心性而持之,以風上化下,使感於無形,動於自然。」

我最認同的還是「溫柔敦厚,詩教也」。在這句話裡,我找到了辜鴻銘先生《中國人的精神》中關於「溫順論」的本源。辜鴻銘先生認為:

在古老的中國式人性中最先打動你的一點是,真正的中國人從不野蠻、不殘忍,也不兇惡,就是溫順。

中國人的「溫順」,不是傷心而柔弱的人的那種溫順,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或暴虐,從容、冷靜、練達,沒有任何刺激你的東西。

沙龍活動互動環節,書友們或以朗誦或以交流體會等形式,分享了自己讀學《詩經》的感悟。對於書友的提問和分享,楊老師逐一作了解答和回應。

我結合自己學習辜鴻銘先生的「溫順論」以及《論語》關於學詩論述的一些體會,也與在場的書友作了分享,並得到了楊老師「高度共鳴」的首肯。

同時,楊老師又升華了我的認識,再次道破了學習《詩經》的玄機:人為什麼要溫順、溫柔敦厚?因為,溫柔敦厚,是文明之道,是一種人文精神,是一種態度情懷。我們要通過學詩,去做溫柔敦厚的君子,以溫柔敦厚的態度待人,以溫柔敦厚的情懷面對生活,從而實現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和諧。

 


溫柔敦厚,詩經情懷。

《詩經》是所有美好事物的緣起。

當「溫柔敦厚」在心裡烙下印跡之時,我對美好有了自己的理解:

內心湧動善念的那一刻,平靜、溫暖而美好。

於是,我把「美好的人,讀美好的書;讀美好的書,過美好的生活」這句話,送給了參加《詩經》學習的所有書友。

這句話的前半句,來自一位五年前送我堅版繁體字《詩經》的朋友。

而這位朋友正是一位溫柔敦厚之人。

 


相關焦點

  • 淺談《古月照今塵》的家國情懷
    近日小弟拜讀清羨兄所撰寫的《讀歌曲古月照今塵裡的家國情懷》一文,略讀幾遍之後敬佩清羨兄對於歌曲的體悟力以及對於中華民族的情懷,筆者的此篇拙作正是在清羨兄的啟發之下寫成
  • 風雅頌的詩經
    風雅頌的詩經 | 詩經又稱詩三百,「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風又稱《國風》,閭巷之情詩。
  • 柯小剛┃周行的遠思:《詩經·卷耳》大義發微
    即使在最別具一格的《毛詩》解法中,《卷耳》仍然是一篇「思念憂勤」之詩,在這一點上與別家說法並無二致,只不過其所思懷者不是夫君,而是賢人。[ 「君子」一詞在先秦政教結構中本指士大夫貴族,與庶民「小人」相對而稱。在《論語》裡,我們看到孔子對這兩個詞的運用有明顯的道德化傾向,不再從社會地位出發。在《詩經》中,「君子」多指婚姻中的男方,同時又蘊含有道德教化含義。
  • 情懷 生命旅程的隨身水壺
    心情自然是兩面的,既然情懷的定義為高尚的,自然是好的那面,也就是說你摔下情懷是無奈之舉。沒有好心情能否活著,當然《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裡說,石頭也是有生命的,看你如何活著了。情趣&興致:這就不必多解釋了,我是喜歡極簡風/手工藝...,即便我生活窘迫,那些還是我所愛,從沒摔碎在水泥地上。
  • 詩經關雎篇講義
    爰會諸同好,共習《詩經》,講論所及,大率文字故訓之儔。蓋經義大旨,巨密邃深,非餘淺學所能夢見。徒摘句雕蟲,識其小者而已。每日所述,都為一篇。牽率舊說,無所創獲。湊泊滅裂,亦所不免。譬之一葉一花,偶然拾掇,不得見夫鄧林之茂蔚也。不揣淺陋,布之小號。海內博雅君子,必有以教我。是為序。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本毛詩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 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二十六) 《詩經》中的韻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
    二、葉(xie)音從唐朝開始,人們開始有意識地解決《詩經》的押韻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葉(xie)音,這裡的「葉」也可以寫作「協」,也就是使《詩經》的韻更加和諧、協調。具體的做法就是將一些不押韻的字的讀音進行修改。這種做法,被宋代大學者朱熹廣泛地推廣應用。
  • 新書丨蔣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對《詩經》字詞研究的重要價值第二節  本書涉及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材料的説明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進行《詩經》文本校勘和解讀的研究史述要第四節  兩個關鍵概念的説明(一)關於「《詩》無達詁」(二)關於「字」、「詞」之別
  • 盧文端:本土意識需國家情懷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 讀書班 | 安大簡《詩經》討論紀要(2019.10.4)
    (寐)」。這三組音例是指見、明二紐的相通關係在假借字中的反映。但乍一看也有反例,如《詩經·大雅·抑》:『夙興夜寐,灑掃庭內』。這種情況可以得到解釋,此處『寐』 與 『內』押韻,這實際上是為了押韻而犧牲精確性的例子。」趙彤認為:「渾言固可通用。『寤寐』,反義並列,屬於析言了。『寤寢』古書好像也沒有。晝寢還是強調『睡』,不論是否睡著。」孟蓬生指出:「根據現代漢語語法學者的觀點,寢是自主動詞,寐是非自主動詞;如同視(現代漢語的看)是自主動詞,見是非自主動詞。
  • 情懷又係乜?
    近期興起嘅袋裝奶茶,咪就係我哋細個嘅打包汽水咯,潮流哩家嘢,輪迴嚟嘅,以前七八十年代興嘅喇叭褲啊,宜家咪一樣可以興翻,所以我至話,你要識得有情懷,識得念舊,因為如果你冇情懷,你只會對應該珍惜嘅嘢你冇感覺,你會覺得:「哦,拆咪拆咯,發展係咁架啦!」係,我知,情懷哩家嘢唔可以當飯食,咁愛情夠唔可以當飯食咯,又咁多人想拍拖?
  • 中和十年 | 讀不完中和的滿架好書,道不盡聯合出版的家國情懷
    中和出版十年嘉慶,步江城子韻致陳翠玲女史並中和暨聯合出版全體同仁,書路漫漫,以為共勉。有同行留言:「瀏覽了中和十年的系列文章,從心底裡佩服,中和在一個缺乏情懷的時代裡營造了一個情懷的童話。中和是在坎坷中開放的花朵。祝賀,祝福!」有作者留言:「在這個紙質出版空間萎縮的時代裡,眾多名家薈聚於『中和』,為全球華人提供思想財富,堪稱傳奇。
  • 文禮雅樂 | 弦歌《詩經·鹿鳴》
    本次與您分享,文禮書院本部學子與國際部學子在第一屆全球古典教育論壇上的演出——《詩經·鹿鳴》。鹿 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
  • 餘國春: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民身份認同
    原標題:有話要說/正本清源 愛護青年/來源:大公報青少年是祖國的棟梁和未來,他們的人格發展、道德觀念、價值觀和民族情懷都將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 九巴車隊中的平治情懷
    情懷總是美好的,雖然不能重回當年的輝煌的風採,但若干年後的回憶會令現在的我們更為珍惜。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印記,與其埋怨現在的不如意,不如用自己的腳步去記錄那些不起眼的細節,說不定那一瞬間也是未來極為珍貴的回憶。最後送上亞洲電視《我愛香港》對此車型的經典片段,祝各位週末愉快!
  • 陳明珠:關雎之始與王道政治​——試探《詩經·國風·周南·關雎》漢代經說大義
    《詩經》經學,亦基於漢人傳說。漢代傳《詩》者,有今文魯、齊、韓三家詩和古文毛詩。後三家亡佚,毛詩獨傳,今文三家之義只能從後人輯佚中窺探一二。中國現代學術的建立,經歷了一個去經學化的歷程,在現代觀念中,《詩經》只是上古的歌謠集子,《關雎》即便是《詩經》首篇,也未必有什麼深意。但《詩經》之為「經」,本就隱含了一種編織意味。《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也。」
  • Benz Sprinter救護車、雪糕機車、哪個觸動你的香港情懷?
    小編發現當中最受歡迎的可謂是「懷舊玩具墟」,這著實讓港人再次重溫了兒時的玩具情懷:近半世紀歷史的塑膠熱狗巴士車仔、牛頭角下村場景模型、懷舊雪山雪糕車模型應有盡有,這不僅吸引家長攜小朋友到場「趁墟」,還有90後情侶希望可在此找到昔日的動畫節目如鐵甲萬能俠作為收藏品。
  • 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須記》講述一代京劇大師的家國情懷
    原標題: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須記》講述一代京劇大師的家國情懷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張漫子)60多年前,京劇大師梅蘭芳返鄉祭祖演出,泰州「萬人空巷看梅郎」。近日,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京韻悠揚,原創現代京劇《梅蘭芳·蓄須記》晉京連演兩場,讓數千名北京市民感受一代京劇名家的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
  • 杜葉錫恩的包容民主和大愛情懷 是香港永恆財富
    筆者:盧文端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在「懷念杜葉錫恩情繫香江65載暨全港青少年進步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精闢而滿懷深情地詮釋了杜葉錫恩一生令人仰之彌高的兩大閃光品質:包容民主精神和大愛情懷杜葉錫恩是香港的驕傲,她的包容民主精神和大愛情懷已經融入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成為香港歷史的輝煌部分。  張曉明主任出席懷念杜葉錫恩的活動時,寫下了「仁者壽」的條幅。「仁者壽」出自《禮記.中庸》:「大德必得其壽」,是說懷有仁愛之心、胸懷寬廣的人容易長壽。杜葉錫恩是大德之人,胸懷寬廣,高風亮節,具有崇高的追求和高尚志趣,熾愛人生、熾愛人民,堪稱中國古人所說的「仁者」。
  • (1)我的臺啤小情懷
    現在寫臺灣的文章何其多,我沒有野心寫出甚麼與眾不同,只是很想把這個可愛的地方紀錄和介紹給更多的人。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值得一寫再寫的地方, 一份滷肉飯的幸福。我的臺啤小情懷講到臺灣, 第一個想寫的東西是臺灣啤酒 (Disclaimer: 不是酒鬼) 。
  • 《詩經·魏風·碩鼠》「碩鼠」駁議
    最近李鵬輝先生又梳理了漢以後的一些典籍及學者的看法,指出螻蛄有石鼠、鼫鼠、五技鼠之名,並根據安大簡《詩經》寫作「石鼠」的情況,同意《碩鼠》中的「碩鼠」是螻蛄的說法。[1]但是這裡面可能尚有討論的餘地。首先說「鼫」就是「碩鼠」之「碩」的後起專字,也寫作「石」,「石」、「碩」是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