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蔣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

2021-02-20 古文字微刊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對《詩經》字詞研究的重要價值

第二節  本書涉及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材料的説明

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進行《詩經》文本校勘和解讀的研究史述要

第四節  兩個關鍵概念的説明

(一)關於「《詩》無達詁」

(二)關於「字」、「詞」之別

第二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

第一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證實或補證前人校改今本《詩經》文字的正確意見

(一)「歌以訊之」之「訊」當為「誶」之訛(含「執訊」之「訊」不當為「誶」之訛)

(二)「往近王舅」之「近」可能為「䢋」之訛

第二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證明前人某些校改《詩經》文字的意見實係「以不誤為誤」

(一)「克順克比」、「比於文王」之「比」不當為「從」之訛

(二)「駿惠我文王」之「惠」不當為「疐」之訛

(三)「貳」不當為「貨(忒)」之訛(含「不僭不賊」之「賊」可能為「貨[忒]」之訛)

(四)用為虛詞的「止」不當為「之」之訛

(五)「三壽作朋」之「作」不當為「亡」之訛(含「無競維人」之「無」不當為「乍[作]」之訛)

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的新嘗試

(一)「戎有良翰」之「戎」可能為「我」之誤字

第四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時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第三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辨明《詩經》某字之讀法

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啟示我們在《詩經》某字和當時語言中的某詞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繫,從而得到前所未見的新解讀

一、前人成果舉要

(一)「不遐有佐」之「佐」當讀為「差/左」(含《詩經》「不遐」、「不瑕」之「遐/瑕」與金文「不叚」之「叚」記録的是同一個詞)

(二)「體無咎言」之「言」當讀為「愆」

(三)「畏此罪罟」、「罪罟不收」、「天降罪罟」之「罟」當讀為「蠱」(含「烈假不瑕」當讀為「厲/癘蠱不遐」)

(四)「惠於宗公」之「公」當讀為「功」(含「肇敏戎公」之「公」當讀為「功」)

(五)「甘與子同夢」之「甘」當讀為「敢」

(六)其他(「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右」即甲骨祭名「又」;「既阻我德」當讀為「既沮我值」;「曷惠其寧」、「駿惠我文王」之「惠」即甲骨虛詞「叀」;「職思其X」之「職」當讀為「式」;「眉壽」之「眉」當讀為「彌」;「土田附庸」之「附」當讀為「僕」)

二、我們的新嘗試

(一)「月離於畢」之「離」和「雉離於羅」、「鴻則離之」、「魚麗於罶」之「離/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

(二)「振古如茲」之「振」可能讀為「夐」

(三)「無貳無虞」之「虞」可能讀為「嘩」

第二節  先秦秦漢岀土文獻啟示我們《詩經》某字當讀為某詞,從而幫助我們取捨舊説、理解故訓

一、前人成果舉要

(一)「俾爾彌爾性」之「性」當讀為「生」,理解為「生命」(含:「彌」當訓「終」;「眉壽」之「眉」當讀為「彌」;「似先公酋」之「酋」當讀為謀猷之「猷」)

(二)「有兔爰爰」之「爰」的本字是「𠓗」,故可訓為「敏疾」

(三)「茀祿爾康矣」之「茀」的本字是「祓」,故可訓為「福」

(四)其他(「薄」、「鋪」當讀為「搏」;「龍」當讀為「寵」;表「樂」義的「衎」當讀為「侃」;「以介XX」、「介爾XX」之「介」 當讀為「匃」;「具禍以燼」之「燼」當讀為「盡」;「陟降厥士」之「士」當讀為「使/事」

二、我們的新嘗試

(一)「殿天子之邦」之「殿」的本字是「奠」,故可訓為「鎮」、「定」

第四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

第一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的已有成果

(一)「肇敏戎公」之「肇」當訓為「敏」

(二)「克鹹厥功」之「鹹」當解為「事畢」

(三)《詩經》中部分「以」當解為「帶領」

(四)「不競不絿」之「絿」意思與「柔」相近

(五)其他(「福履」之「履」確可訓為「祿」;「敦商」、「鋪敦」之「敦」訓為「迫」、「伐」;「雨無正」之「正」義為「合適」、「適當」;《詩經》一些「率」當改解為範圍副詞;某些舊訓為「順」的「若」當改訓為「善」;「何天之休」、「對揚王休」之「休」當為名詞,理解為「蔭庇」、「庇佑」;「不遲」當解為「不耽擱」、「不延遲」;《敬之》諸句理解;「惠而好我」之「惠而」即「惠然」;「不廷」指不朝;「捨命」猶「致其君命」;「暴虎」指徒步搏虎;「文人」、「神」可指祖先;「公姓」之「姓」、「友生」之「生」指族人;「應侯」為人稱)

第二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的新嘗試

(一)「聿懷多福」之「懷」可能應理解為「接受」

(二)「予懷明德」之「懷」可能應理解為「感懷」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焦點

  • 學聞丨「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 學聞丨2019年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相關專業碩博論文一覽
    1.以下各單位按學校首字音序排列;2.論文大致按照甲骨文-兩周金文-戰國文字-秦漢文字-字書-出土文獻與古典學研究-通論排列;3.感謝各校同學提供論文信息,或有訛誤與遺漏,請各位讀者糾正。,指導教師:朱鳳瀚謝能宗:《周禮》之「國野制」與兩周城鄉關係,指導教師:朱鳳瀚楊    坤:兩周宗法制度的演變,指導教師:朱鳳瀚何曉歌:周代前期棺槨飾研究,指導教師:韓巍劉芳瀅:演變與接受——先秦秦漢文獻中的舜故事發展研究,指導教師:何晉王夢醒:漢代良家子研究,指導教師:陳蘇鎮戴    震:鄉論、「清議」與選官制度,
  • 谷中信一《先秦秦漢思想史研究》(孫佩霞譯)出版
    2015-12頁數: 456定價: 75.00裝幀: 平裝叢書: 早期中國研究叢書ISBN:9787532577583 內容簡介:《先秦秦漢思想史研究》通過對先秦秦漢流傳文獻與出土文獻的分析考證,全面論述了中國先秦秦漢時期的道家、管子、墨家等三大流派,並對一些先秦秦漢思想史中的重大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 學聞丨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召開
    來自新加坡、日本、越南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中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7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共收到論文60餘篇,將收入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三輯。17日上午九點,大會在行政樓七樓第一會議室開幕。開幕式由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吳辛丑主持。
  •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教
    本書立足於考古新材料,結合有關傳世文獻,廣泛借鑒前人成果,運用縝密的邏輯分析,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和考證,就某些重要議題加以論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見解,豐富和發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論建構,對出土文獻研究亦有積極意義。作者以敏銳的問題意識,抓住核心線索,提綱挈領,小中見大、以點帶面,系統揭示出早期道教與方術、民俗的互動融合。
  • 訪談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060:魯家亮
    1999年秋,「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召開,饒宗頤先生、李學勤先生、裘錫圭先生、龐樸先生等知名學者與會,得地利之便,我和幾位同學抱著追星的心態、以萌新的身份圍觀了這場學術盛宴,會上如聽天書,會後記住了郭店楚簡、《太一生水》、《語叢》這些新名詞,大概對出土文獻有了一點模糊的印象。
  • 近期新書簡錄(20210127)
    編者按:本公眾號將不定期發佈信息較為簡略的新書資訊,題為「近期新書簡錄」,供讀者參考。歡迎各位讀者朋友提供資訊。此外,書中還結合具體實踐重點討論了文例研究的價值和作用,尤其是在綴合甲骨和校勘釋文方面。》是一部有關陝西雞寶出土的青銅器與金文的作品,分「吉金文字、交相輝映」「鴻功令德、銘傳萬世」「天人之際、智慧存焉」三個單元,從人文、歷史、藝術、信仰等不同角度解讀上古遺存,引導大家走進神秘奇譎、波瀾壯闊的青銅器與金文世界,欣賞生動有趣、儀態萬方的金文藝術,解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的金文故事,領略格物致知、窮理盡性的金文智慧。
  • 【推介】洪德榮《先秦兩漢傳世及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
    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漢字學、兵學思想等方向的研究,已出版專書一部(《先秦符節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博士論文《先秦兩漢傳世與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2015)。近年於學術會議發表專業相關論文及《簡帛研究》《華學》《楚學論叢》《中國文字學報》《出土文獻》等刊物已刊登論文多篇。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二講:經學訓詁的自然與自覺
    第1講華學誠 教授文獻學方法與語言學著作研究第2講郭錫良 教授談談古書閱讀與文獻語言學第3講張民權 教授萬光泰與《元朝秘史》音韻研究第4講孫玉文 教授音變構詞研究與文獻學方法第5講王 寧 教授文獻語言學的特點和方法
  • 新書丨《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彙編》
    《日本先秦兩漢諸子研究文獻彙編》(五輯,共三十冊)作者:石立善(上海師範大學)、
  • 文獻語言學系列講座第八十三講:談談王力先生的漢語方言分區
    >文獻語言學的特點和方法第6講姚振武 研究員試論上古漢語語法的綜合性第7講張  赬 教授語篇視角的上古文獻語法研究第8講楊榮祥 教授論上古漢語的連動共賓結構的衰落第9講劉  釗 教授出土文獻與山川崇拜第10講
  • 新書 | 《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出版
    主編《儒學研究論叢》一至四輯,著有《姚際恆及其尚書禮記學》、《郝敬及其四書學研究》、《明代左傳研究文獻與學術》及《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錢穆論姚際恆》、《朝鮮正祖時期儒臣對於〈左傳〉杜註的辨正》等專書及多篇期刊、研討會論文。
  • 徐世虹主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輯出版
  • 新書丨蘇芃:《〈春秋〉三傳研究初集》(附序、後記)
    《〈春秋〉三傳研究初集》(以下簡稱《初集》)收文一十有五,皆與《春秋》經傳有關。《初集》特點有二:一是關注文本校勘、訓詁;二是重視宋前古寫本、古注、類書以及各類出土文獻之利用。蘇芃君治學興趣廣泛,根柢深厚,《初集》綜合運用文字、音韻、訓詁、語法、詞彙、歷史、地理、版本校勘等各種知識,多方網羅資料,參考各家之説及相關研究文獻,於文本校勘、句讀、注釋、輯佚、古書流變諸方面新見迭出,多所發明。隱公元年《左傳》鄭莊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前人多以「繄我獨無」為句。
  • 趙容俊:先秦中國醫學基礎理論形成的考察
    出土文獻所見之先秦經脈學説除上述傳世文獻的記載之外,若以反映先秦醫學成就的出土文獻資料而言,最早記述脈學內容的馬王堆出土醫書中,如《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等,此時僅見「脈」之稱,且其內容亦為後世稱之為「經脈」的「主幹」部分而已。
  • 【學聞】來自臺灣的先秦兩漢史研究新訊
    ) 與談人:高振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學術活動1)林志鵬:書類文獻與抄撮體的交疊:談北大竹書《周訓》的文體特色時間:2018年5月2日(週三)10:00-12:00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會議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主講人:林志鵬(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 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的建立與中華書局
    葛兆光與陰法魯先生在頤和園         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是1959年北大中文系和中華書局聯合創辦的我國第一個新型的培養古文獻整理人才的專業它的任務不僅是標點、斷句、拾遺補缺,還有校勘、注釋、輯佚、序跋等工作,在這些工作中都可以加進整理者的思想意識和觀點。        這些工作環節都建立在整理者對古典文獻所進行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反映了整理者的理解和考證工作所達到的深度、廣度以及科學性的程度。
  • [學聞]先秦秦漢史11月學術動向(以臺灣為主)
    演講宮本一夫:《中國冶鐵技術傳播》地點: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大樓二樓演講廳(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演講時間:2016年11月11日(週五)15:00-17:00 魏慈德:出土文獻對於尚書研究之進展  地點: 中山大學文學院7樓文LA7006(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 論壇 | 「文獻學與學術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文學院將於2018年12月15﹣16日舉辦「文獻學與學術史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旨在充分挖掘和利用傳世、出土及各類新發現的文獻,既使文獻學的研究拓展思路,充分與其他專門研究相結合,又使學術史的書寫更具根柢、言之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