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對《詩經》字詞研究的重要價值
第二節 本書涉及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材料的説明
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進行《詩經》文本校勘和解讀的研究史述要
第四節 兩個關鍵概念的説明
(一)關於「《詩》無達詁」
(二)關於「字」、「詞」之別
第二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
第一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證實或補證前人校改今本《詩經》文字的正確意見
(一)「歌以訊之」之「訊」當為「誶」之訛(含「執訊」之「訊」不當為「誶」之訛)
(二)「往近王舅」之「近」可能為「䢋」之訛
第二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證明前人某些校改《詩經》文字的意見實係「以不誤為誤」
(一)「克順克比」、「比於文王」之「比」不當為「從」之訛
(二)「駿惠我文王」之「惠」不當為「疐」之訛
(三)「貳」不當為「貨(忒)」之訛(含「不僭不賊」之「賊」可能為「貨[忒]」之訛)
(四)用為虛詞的「止」不當為「之」之訛
(五)「三壽作朋」之「作」不當為「亡」之訛(含「無競維人」之「無」不當為「乍[作]」之訛)
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的新嘗試
(一)「戎有良翰」之「戎」可能為「我」之誤字
第四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校正今本《詩經》文字時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第三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辨明《詩經》某字之讀法
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啟示我們在《詩經》某字和當時語言中的某詞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繫,從而得到前所未見的新解讀
一、前人成果舉要
(一)「不遐有佐」之「佐」當讀為「差/左」(含《詩經》「不遐」、「不瑕」之「遐/瑕」與金文「不叚」之「叚」記録的是同一個詞)
(二)「體無咎言」之「言」當讀為「愆」
(三)「畏此罪罟」、「罪罟不收」、「天降罪罟」之「罟」當讀為「蠱」(含「烈假不瑕」當讀為「厲/癘蠱不遐」)
(四)「惠於宗公」之「公」當讀為「功」(含「肇敏戎公」之「公」當讀為「功」)
(五)「甘與子同夢」之「甘」當讀為「敢」
(六)其他(「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之「右」即甲骨祭名「又」;「既阻我德」當讀為「既沮我值」;「曷惠其寧」、「駿惠我文王」之「惠」即甲骨虛詞「叀」;「職思其X」之「職」當讀為「式」;「眉壽」之「眉」當讀為「彌」;「土田附庸」之「附」當讀為「僕」)
二、我們的新嘗試
(一)「月離於畢」之「離」和「雉離於羅」、「鴻則離之」、「魚麗於罶」之「離/麗」記錄的是同一個詞
(二)「振古如茲」之「振」可能讀為「夐」
(三)「無貳無虞」之「虞」可能讀為「嘩」
第二節 先秦秦漢岀土文獻啟示我們《詩經》某字當讀為某詞,從而幫助我們取捨舊説、理解故訓
一、前人成果舉要
(一)「俾爾彌爾性」之「性」當讀為「生」,理解為「生命」(含:「彌」當訓「終」;「眉壽」之「眉」當讀為「彌」;「似先公酋」之「酋」當讀為謀猷之「猷」)
(二)「有兔爰爰」之「爰」的本字是「𠓗」,故可訓為「敏疾」
(三)「茀祿爾康矣」之「茀」的本字是「祓」,故可訓為「福」
(四)其他(「薄」、「鋪」當讀為「搏」;「龍」當讀為「寵」;表「樂」義的「衎」當讀為「侃」;「以介XX」、「介爾XX」之「介」 當讀為「匃」;「具禍以燼」之「燼」當讀為「盡」;「陟降厥士」之「士」當讀為「使/事」
二、我們的新嘗試
(一)「殿天子之邦」之「殿」的本字是「奠」,故可訓為「鎮」、「定」
第四章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
第一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的已有成果
(一)「肇敏戎公」之「肇」當訓為「敏」
(二)「克鹹厥功」之「鹹」當解為「事畢」
(三)《詩經》中部分「以」當解為「帶領」
(四)「不競不絿」之「絿」意思與「柔」相近
(五)其他(「福履」之「履」確可訓為「祿」;「敦商」、「鋪敦」之「敦」訓為「迫」、「伐」;「雨無正」之「正」義為「合適」、「適當」;《詩經》一些「率」當改解為範圍副詞;某些舊訓為「順」的「若」當改訓為「善」;「何天之休」、「對揚王休」之「休」當為名詞,理解為「蔭庇」、「庇佑」;「不遲」當解為「不耽擱」、「不延遲」;《敬之》諸句理解;「惠而好我」之「惠而」即「惠然」;「不廷」指不朝;「捨命」猶「致其君命」;「暴虎」指徒步搏虎;「文人」、「神」可指祖先;「公姓」之「姓」、「友生」之「生」指族人;「應侯」為人稱)
第二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弄清《詩經》字詞意義的新嘗試
(一)「聿懷多福」之「懷」可能應理解為「接受」
(二)「予懷明德」之「懷」可能應理解為「感懷」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