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訊息
1)第13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8年5月4日至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教201演講廳、教202國際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教育學院2樓)
內容簡介:敦煌文獻中的程式工具箱初探(王三慶)
2)道教經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8年5月12日(週六)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10:30-12:00
從《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談中國古代天文學(蔡翊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莊宏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15:00-16:30
道教經典《鬼谷子》探究(謝耀德,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與談人:高振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學術活動
1)林志鵬:書類文獻與抄撮體的交疊:談北大竹書《周訓》的文體特色
時間:2018年5月2日(週三)10:00-12: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會議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講人:林志鵬(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2)顧史考:從上博楚簡的兩場對話看孔子的另一種面目
時間:2018年5月10日(週四)10:00
地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講人:顧史考(Scott Cook,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教授)
3)陳登武:古代中國士人的書寫策略與史料真偽問題
時間:2018年5月3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講人: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4)【系列演講】創時講堂:如何改寫中國美學史與繪畫史
時間:2018年5至6月,共6場
地點: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222號6樓)
主講人:羅青(知名現代詩人)
5月16日(週三)19:00~21:00
第一講:老子為何要騎青牛出關?──如何重讀《老子》
運用「人類文化地理學派」的最新考古發現,重新研讀先秦典籍,以《老子》第八十章為核心,與其他八十章,輪流逐一雙雙對照,重新闡釋《老子》,更新二千年來的《老子》研究。
5月19日(週六)14:30~16:30
第二講:莊子為何喜愛引用顏回?──如何重讀《莊子》
從《莊子》傳承儒家《詩經》、《論語》的寫作風格出發,剖析儒家「興」、「遊」觀念對《莊子》內七篇的影響,闡釋孟子、莊子如何在孔子之後成為發揚儒家傳統最重要的傳人,更新二千年來的《莊子》研究。
5月23日(週三)19:00~21:00
第三講:儒家「興遊美學」──唯一可與「模擬再現」抗衡的美學體系
重新闡釋西洋美學的重點:「模擬再現(Mimesis)」傳統。指出儒家「興遊美學」為中國美學的核心特色,與佛家結合成「禪宗」,與道家結合成「山水畫」,與詩家結合成「情景交融」…與食衣居住結合成烹飪、服裝、建築之道,足以與「模擬再現(Mimesis)」分庭抗禮,更新近百年來的中國美學研究。
5)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六十四)——中臺灣場(三)
時間:2018年5月3日(週四)14:00-17:00
地點:中興大學文院大樓612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講人:徐暢(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蔡宗憲(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 者:徐暢(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講 題:東漢三國基層行政中的「制度掾」──傳世與出土文獻的交互印證
與談人:李昭毅(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出版訊息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1分
時間:2018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從鬥形爵的稱謂談到三足爵的命名(李春桃)
秦漢的糧食計量體系與居民口糧數量(代國璽)
2)東吳哲學學報第37期
時間:2018年2月
出版單位:臺北:東吳大學
莊子之「天地」觀念探析(張榕坤)
3)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3期
時間: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政治大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編輯部
知識型的符號混成與內部殖民:重探儒家的天人合一與自我創造性轉化(劉紀蕙)
4)故宮學術季刊第35卷第2期
時間: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商周時期銅鏡的出現與使用(吳曉筠)
再探古蓼國: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鄝公銅器談起(張蒞)
5)漢經學史
時間:2018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作者:程元敏 著
6)多民族社會の軍事統治:出土史料が語る中國古代
時間:2018年4月
出版單位: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作者:宮宅潔 編
7)聖武天皇宸翰『雑集』「周趙王集」研究
時間:2018年2月
出版單位: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安藤信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