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聞】來自臺灣的先秦兩漢史研究新訊

2021-02-28 先秦秦漢史

研討會訊息

1)第13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8年5月4日至5日(週五至週六)

地點:臺灣師範大學教201演講廳、教202國際會議室(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教育學院2樓)

內容簡介:敦煌文獻中的程式工具箱初探(王三慶)

 

2)道教經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8年5月12日(週六)

地點: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國際會議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10:30-12:00

從《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談中國古代天文學(蔡翊鑫,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莊宏誼(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15:00-16:30

道教經典《鬼谷子》探究(謝耀德,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與談人:高振宏(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學術活動

1)林志鵬:書類文獻與抄撮體的交疊:談北大竹書《周訓》的文體特色

時間:2018年5月2日(週三)10:00-12:00

地點:政治大學百年樓330309會議室(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主講人:林志鵬(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2)顧史考:從上博楚簡的兩場對話看孔子的另一種面目

時間:2018年5月10日(週四)10:00

地點: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5樓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主講人:顧史考(Scott Cook,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教授)

 

3)陳登武:古代中國士人的書寫策略與史料真偽問題

時間:2018年5月31日(週四)14:00-16:00

地點:國史館4樓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

主講人:陳登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4)【系列演講】創時講堂:如何改寫中國美學史與繪畫史

時間:2018年5至6月,共6場

地點:創時講堂(臺北市金山南路2段222號6樓)

主講人:羅青(知名現代詩人)

5月16日(週三)19:00~21:00
第一講:老子為何要騎青牛出關?──如何重讀《老子》
運用「人類文化地理學派」的最新考古發現,重新研讀先秦典籍,以《老子》第八十章為核心,與其他八十章,輪流逐一雙雙對照,重新闡釋《老子》,更新二千年來的《老子》研究。

5月19日(週六)14:30~16:30
第二講:莊子為何喜愛引用顏回?──如何重讀《莊子》
從《莊子》傳承儒家《詩經》、《論語》的寫作風格出發,剖析儒家「興」、「遊」觀念對《莊子》內七篇的影響,闡釋孟子、莊子如何在孔子之後成為發揚儒家傳統最重要的傳人,更新二千年來的《莊子》研究。

5月23日(週三)19:00~21:00
第三講:儒家「興遊美學」──唯一可與「模擬再現」抗衡的美學體系
重新闡釋西洋美學的重點:「模擬再現(Mimesis)」傳統。指出儒家「興遊美學」為中國美學的核心特色,與佛家結合成「禪宗」,與道家結合成「山水畫」,與詩家結合成「情景交融」…與食衣居住結合成烹飪、服裝、建築之道,足以與「模擬再現(Mimesis)」分庭抗禮,更新近百年來的中國美學研究。

 

5)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六十四)——中臺灣場(三)

時間:2018年5月3日(週四)14:00-17:00

地點:中興大學文院大樓612室(臺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主講人:徐暢(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蔡宗憲(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講 者:徐暢(北京師範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講 題:東漢三國基層行政中的「制度掾」──傳世與出土文獻的交互印證
與談人:李昭毅(中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出版訊息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1分

時間:2018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容簡介:
從鬥形爵的稱謂談到三足爵的命名(李春桃)

秦漢的糧食計量體系與居民口糧數量(代國璽)

2)東吳哲學學報第37期

時間:2018年2月

出版單位:臺北:東吳大學

莊子之「天地」觀念探析(張榕坤)

 

3)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3期

時間: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政治大學東亞觀念史集刊編輯部

知識型的符號混成與內部殖民:重探儒家的天人合一與自我創造性轉化(劉紀蕙)

 

 

4)故宮學術季刊第35卷第2期

時間:2017年12月

出版單位: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商周時期銅鏡的出現與使用(吳曉筠)
再探古蓼國: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鄝公銅器談起(張蒞)

 

5)漢經學史

時間:2018年3月

出版單位: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作者:程元敏 著

 

6)多民族社會の軍事統治:出土史料が語る中國古代

時間:2018年4月

出版單位: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作者:宮宅潔 編

 

7)聖武天皇宸翰『雑集』「周趙王集」研究

時間:2018年2月

出版單位:東京:汲古書院

作者:安藤信廣 著

相關焦點

  • 【學聞】:來自臺灣的先秦兩漢史研究新訊——以《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第148期 ( 2018-04-01)為主
    :2018年5月28日(週一)地點:佛光大學雲起樓406會議室(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10:00-10:30主持人:潘美月民國時期整理經學文獻的成就(林慶彰) 10:40-12:00經學與語言文字學(莊雅州)先秦兩漢經學中的音樂影響論及反映論研究(林明昌) 15:10-17:00劉逢祿《尚書今古文集解》析論(蔣秋華)   4)第7屆漢傳佛教與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學聞】來自臺灣的先秦兩漢史研究新訊——以《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第161期( 2019-05-01)為主
    時間:2019年6月3日(週一)15:30-17:30地點: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302室(臺北市思源街18號) 3)【演講】瑪飛利:Heaven Is Empty: ACross-Cultural Approach to 「Religion」 and Empire in AncientChina
  • [學聞]先秦秦漢史11月學術動向(以臺灣為主)
    先秦秦漢史11月學術動向(以臺灣為主)
  • 學聞丨「出土文獻與先秦經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Sociales傳世〈交君子叕簠〉刻銘字形及其出土地域的核定趙平安清華大學>關於清華簡《殷高宗問於三壽》的若干研究宗靜航香港浸會大學《清華簡》(壹-肆)字體分類淺議BCPD-LG.17 主持 Chair:蕭敬偉(香港大學)何景成吉林大學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先生逝世!
    〈試說〈季康子問於孔子〉的榮駕鵝〉,《屈萬裡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等,頁53-63,2006年12月。〈上博六〈莊王既成〉、〈申公臣靈王〉、〈平王問鄭壽〉、〈平王與王子木〉新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3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
  •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 44/45期目錄及摘要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44期 (2018 / 03 / 01)
  • 關於 TID 臺灣室內設計大獎 Taiwan Interior Design Award
    TID Award 在大中華地區為室內設計專業進步的重要競賽平臺 研究當代華人生活形式與區域文化的重要場域凝聚了當代臺灣設計菁英的設計創意思維之外,更成為觀察大中華地區室內設計發展的最重要平臺,記錄與觀察來自兩岸各地設計作品,所呈現的各式各樣當代「生活空間」的面貌,更是作為研究當代華人生活形式與區域文化的重要場域。
  • 別處研究室新項目:書適/Susi Art Salon 在臺灣
    早自1980年起,臺灣各地呈現房地產的熱市,許多老舊社區、眷村也逐漸改建為集合式的住宅。中央新村相關的限建規定也在1990年左右解除。卸下職務的「國大代表」家族賣房産搬遷海外,新購入者多數進行改建。同時新店溪畔更多高樓社區的出現、建商鄰戶並和收購的方式加大基地,近年來中央新村已有過半的房舍完全改建為高樓大廈,亦成為新店溪畔最昂貴的社區之一。
  • 學聞丨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南師範大學召開
    來自新加坡、日本、越南和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等中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7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共收到論文60餘篇,將收入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三輯。17日上午九點,大會在行政樓七樓第一會議室開幕。開幕式由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吳辛丑主持。
  • 施添福 | 社會史、區域史與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研究方法論為中心
    來自歷史學研究的啟發,不僅讓我經常可以從研究困境找到出路,而重現了研究生機;同時也使我深深體會到,跨學科的視野或保持學科邊界的開放性,是獲得研究上活水源頭的重要途徑。  今天我有幸受邀,以「社會史、區域史和地域社會」為題,向各位報告我研究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一些想法,主要就是想以這一段跨學科的思考和實踐經驗為重點。
  • 新書: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紐約大雪紛飛的寒冬,經常去法拉盛(Flushing)華人超市購買來自臺灣的「沙茶醬」,剎那間拉近自己與故鄉的距離,也撫慰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不過,當時的我並不瞭解「沙茶」背後的故事,只覺得這是一個來自臺灣、讓我倍感親切、美味方便的調味品而已。
  • 陳水雲等丨「北派渡海」 ——跨海詞學家在臺灣大學的教學研究及其影響
    他們不僅為臺灣接續了從大陸而來的「北派」詞學傳統,而且還作為大學教授傳播現代詞學理念,培養起一批詞學研究新人,為臺灣光復初期乃至後來整個臺灣地區的詞學研究事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3]喬大壯在臺大任職時間雖短,相關授課資料如今也不易見,但作為首位在臺灣傳授中國詞學之人,他為臺大中文系開啟了詞學教學和研究的新方向,也為臺灣詞學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出版
    「沙茶火鍋」更是冬季暖身的最佳飲食選項,但我們從未想過,從沙茶醬料出發,就可以追溯臺灣與世界的歷史痕跡。   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潮汕人,移居東南亞的經驗讓他們帶回沙嗲滋味,經改良成為沙茶。戰後大批潮汕移民跟隨國府撤退來臺,將當地的沙茶菜餚傳入臺灣,透過飲食改變了臺灣常民的生活,也讓沙茶與牛肉的組合成為臺灣飲食的新風貌。
  • 臺灣民主,民主臺灣
    「被動革命」概念點出一個特殊時空下的各方力量競逐的(不)平衡作用,我認為對分析臺灣的民主化有具體的幫助。第一章分析的人民主權以及新的憲政秩序的成形,在1990年代的臺灣,立刻遭遇挑戰。除了國家認同的持續爭議外,另外則是來自新的社會力量的嗆聲。第二章分析的是起自1980年代末期的許多新成立的社會運動團體,從1990年代後半開始,這些團體及其網絡,已變成市民社會很重要的組織性力量。
  • 臺灣美食趣(一)
    每個周日,跟隨我們兩岸青年一起深入吃臺灣玩臺灣,讓周末的心情,跟隨臺灣的美食佳餚、特色餐廳及夜市小吃吃遍全臺灣的美食,因為美食、小吃、夜市就是代表臺灣一張最好的名片
  • 新書丨蔣文:《先秦秦漢出土文獻與〈詩經〉文本的校勘和解讀》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先秦秦漢出土文獻對《詩經》字詞研究的重要價值第二節  本書涉及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材料的説明第三節  利用先秦秦漢出土文獻進行《詩經》文本校勘和解讀的研究史述要第四節  兩個關鍵概念的説明(一)關於「《詩》無達詁」(二)關於「字」、「詞」之別
  • 【推介】洪德榮《先秦兩漢傳世及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
    現任職於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曾任職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漢字學、兵學思想等方向的研究,已出版專書一部(《先秦符節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博士論文《先秦兩漢傳世與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2015)。近年於學術會議發表專業相關論文及《簡帛研究》《華學》《楚學論叢》《中國文字學報》《出土文獻》等刊物已刊登論文多篇。
  • 《臺灣音畫》創作劄記
    《臺灣音畫》創作劄記 從1994年到2005年的11年間,我先後應臺灣省立交響樂團、臺北愛樂管弦樂團和南華大學之邀,幾乎每年都到臺灣訪問,或講學授課,或參加會議,或發表作品,或出任評委。   從北管樂隊聽到的曲牌和鑼鼓經,成了我創作這首《鹿港廟會》的快板部分的主要素材:由雙簧管、單簧管和小號疊奏的高亢吹腔,模擬著迎神的嗩吶;由銅管和鑼鼓輪替的的火爆節奏,把節日的喜慶一層層推到高潮。   慢板部分的旋律來自那歌仔戲樂隊的一首小曲。他們說,這個曲子名叫《農村酒歌》,是被吸收到「歌仔戲」的臺灣本地歌謠小調。
  • 臺灣汽車旅館開到廣佛了
    臺灣汽車旅館開到廣佛了 ——記臺灣四季旅館集體董事長紀玉蓮女士 她是臺灣精品汽車旅館的大姐大
  • 華東校園~~2017「精彩臺灣~原鄉好客嘉年華」圓滿完成活動!
    每年七月份暑假第一周(本次7月1日至7月5日)華東臺商子女學校校園熱鬧展開「認識臺灣」暑期研習營!今(2017)年主題為「精彩臺灣~原鄉好客嘉年華」。五天四夜內容相當精彩豐富,第一天有「彩繪臺灣」—彩繪臺灣有關的小隊旗,以及「臺灣好多族」—介紹臺灣的各個族群,包括原位民、客家人、閩南人等等;第二天有「創意花布」—利用客家花布來製作小天燈、「好客好精神」—介紹客家文化及製作「擂茶」,供大家享用;第三天有「大自然洗禮」—認識原住民祭儀、「幸福圖騰」—體驗編織原住民的頭飾及紋面,還有製作竹筒飯,晚上還有具有原住民特色的「原民豐年祭」—娜魯灣營火聯歡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