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2021-02-07 近現代史研究資訊

  寫完這本《沙茶》專書後,重新翻閱內容,許多有趣且難忘的人事物一一浮現腦海,趁著記憶猶新之時,將為何投入這項研究的始末紀錄下來。


  「沙茶」,在我有記憶以來,偶爾出現在家裡冰箱內,它不像醬油、米酒與醋如此常見,或許是親戚朋友贈送,有時候會在餐桌上見到它,玻璃罐映照著深褐色的油漬光澤,聞起來味道香濃,嚐起來口感沙沙的,神奇的是,當沙茶醬搭配醬油、醋與蔥花,總是能讓各種肉類與食材變得無比美味。小時候奶奶家住在行天宮附近,家族聚餐常去臺北松江路上的自助火鍋城,大人小孩均喜愛火鍋圍爐的聚餐方式,對當時還是兒童的我來說,「吃火鍋」相當有趣,自己去冷藏櫃選取各式食材,也可自行調配沙茶醬料,甚至可以胡亂烹煮,這種新奇的體驗不僅讓我對「吃火鍋」充滿了期待,同時也是我對「沙茶」的最初印象。


  爾後在我成長與求學過程裡,「沙茶」也經常出現在生活中,大學社團康樂活動、教會團契聚會、碩士階段在東京大學的留學生聚餐,以及博士階段在紐約的聚會,只要以「火鍋」方式聚餐,大抵少不了「沙茶醬」。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在紐約大雪紛飛的寒冬,經常去法拉盛(Flushing)華人超市購買來自臺灣的「沙茶醬」,剎那間拉近自己與故鄉的距離,也撫慰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不過,當時的我並不瞭解「沙茶」背後的故事,只覺得這是一個來自臺灣、讓我倍感親切、美味方便的調味品而已。


  非常巧合的是,我的學術研究領域是日治時期在海外的臺灣社群,博士論文探討一九〇〇到一九三七年期間,去到廣東潮汕地區經商的臺灣人,性質上類似當代我們所瞭解的「臺商」,從中探討他們為何冒著風險到廣東汕頭經營事業,在當地如何與中國人以及日本人互動,以及與臺灣家鄉之間的連結。爾後我到高雄進行研究,在鹽埕區一帶看到許多掛著「廣東汕頭沙茶牛肉爐」招牌的店家,也有賣「沙茶麵」的麵攤,令我感到十分好奇,究竟今日臺灣坊間常見的「沙茶醬」與我博士論文研究的「廣東汕頭」有何關係?仔細詢問,許多店家告訴我,他們的父執輩多是二次戰後到高雄發展的潮汕移民,來臺後為了謀生,不約而同地賣起潮汕原鄉十分普遍的「沙茶麵」和「炒沙茶牛肉」。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我十分興奮,原來一直被我視為臺灣「本土」醬料的「沙茶」竟然是個「舶來品」,也因此開啟了我的沙茶研究之旅。


  從二〇一五年開始,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我訪談了臺灣許多地區的沙茶餐廳與商號,由南而北包括屏東、高雄、臺南、臺中、新竹與臺北等地,我由衷感謝他們熱忱分享家族故事、創業歷程與珍藏照片,同時也讓我品嚐難忘的「沙茶菜餚」,包括沙茶麵、炒沙茶牛肉與沙茶牛肉爐。謝謝他們為戰後臺灣的餐桌增添難忘的沙茶滋味!我也感謝「高雄潮汕同鄉會」、「臺南潮汕同鄉會」以及「臺北潮州同鄉會」慷慨分享出版刊物,讓我得以瞭解戰後1960年代以降,在臺潮汕人的生活樣貌與移民變遷歷程。我也要謝謝臺北醫學大學提供新進教師研究經費,讓我能有充分資源進行田野調查與訪談。


  最後,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部分章節內容曾發表於國內外中英文期刊,經過大幅改寫與增補後融入此書,包括:〈移民與食物:二次戰後高雄地區的潮汕移民與沙茶牛肉爐〉,《師大臺灣史學報》,第八期(二〇一五年十二月),頁93-128、〈吳元勝家族與臺北沙茶火鍋業的變遷,一九五〇-一九八〇年代〉,《中國飲食文化》,第十二卷第一期(二〇一六年四月),頁53-89,以及英文期刊 「An accidental journey: shacha sauce and beef consumption in Tainan since 1949,」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ese Societies, Volume 14, Issue 2 (December 2019), pp.107-116.


  邀請各位讀者,讓我們一起開始這趟「沙茶之旅」吧!


相關焦點

  • 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出版
    「沙茶火鍋」更是冬季暖身的最佳飲食選項,但我們從未想過,從沙茶醬料出發,就可以追溯臺灣與世界的歷史痕跡。   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潮汕人,移居東南亞的經驗讓他們帶回沙嗲滋味,經改良成為沙茶。戰後大批潮汕移民跟隨國府撤退來臺,將當地的沙茶菜餚傳入臺灣,透過飲食改變了臺灣常民的生活,也讓沙茶與牛肉的組合成為臺灣飲食的新風貌。
  • 《 中國飲食文化》16卷1期出刊
    導論-味道與飲食:戰後臺灣飲食文化的變遷郭忠豪傳說與滋味:追尋臺灣「三杯雞」菜餚之演變郭忠豪(KUO Pio Chung-Hao)三杯雞 ; 土雞城 ; 食譜 ; 醬油 ; 九層塔 ;Three-Cup Chicken ;Native Chicken Village ;cookbooks ;soy sauce ;basil
  •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出版
    出版社:衛城出版出版時間:2020-12頁數:408裝幀:平裝定價:NT$480元ISBN:9789869938136   內容簡介: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
  • 雷碧秀:《現代臺灣地區的出版文化與社會變遷(1950-2010)》出版
    ,以具體的出版實例,梳理東西文化在臺灣地區如何碰撞與交流,傳播新知的物質基礎如何發生變化,新式出版如數位出版如何改變人們的認識與知識結構,新知的傳播如何影響了社會階層的變動,從一個新的視角,分析臺灣地區出版文化的變遷。
  • 新書速遞:《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醫療化」論點的當代多元演化,與來自性別與社會研究的商榷/傅大為性別與科技交會的護理史:本土案例/張淑卿/盧孳艷賽伯格的悲歌:東亞的性別、勞動與健康/林宜平從臥房政治到公共政策:不孕與人工生殖技術治理的法規範變遷/雷文玫第四篇 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生命政治與社會偏差:初探臺灣的鴉片類藥物治理史/陳嘉新在臨床試驗中的東亞族群/郭文華/廖恩琪翻譯/
  • 文化│ 臺灣茶為何又如何本土?從內銷轉向與高山化談起
    3但日治時代臺灣茶產業最重要的變革之一,或許是紅茶的引進;早在日治初期,總督府的幾次調查報告均建議引進印度、錫蘭等地的製茶技術與體系,而紅茶在當時的利潤遠高於烏龍、包種等茶種,種植與出口份額因此逐漸增加。紅茶的引入,是繼烏龍與包種之後,臺灣茶產業在全球茶葉貿易體系中掙扎與調適的第二次重大轉折。
  • 罐 專訪|蘇富比郭東傑談 貝學仁與貝夫人珍藏:中國戰後美術史的珍貴拼圖
    © Mee-Seen Loong1972年,貝學仁(Sheridan Bell)與貝夫人(Sallie Bell)從美國抵達臺灣,透過美國海軍醫院院長夫人–華登夫人(Jeanne Watten)所創辦的「藝術家畫廊」(The Art Guild),而結識了活躍於藝術圈的陳庭詩、莊喆、席德進、朱為白、何懷碩等,自此結下深刻友誼。
  • 新書:李佩蓁《地方的視角:清末條約體制下臺灣商人的對策》
    期刊論文李佩蓁,〈制度變遷與商業利益——以中英商人在臺灣樟腦貿易的行動為中心(1850-1870〉,《新史學》,30卷1期(2019年3月),頁1-53。(有審查制度,THCI一級期刊)李佩蓁,〈商民樂從?──臺灣釐金制度與官商利益結構(1857-1886)〉,《臺灣史研究》,25卷2期(2018年6月),頁61-95。
  • 《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出版
    從清治末期到戰後初期,基隆城一直有著無限可能,作為實體和想像邊境的一部分,在帝國和民族國家的交界處佔有重要位置。作者從在地認同、社會團體、宗教文化、福利領域等面向,以可謂首當其衝站在臺灣現代變遷最前線的港都基隆為中心,檢視一段臺灣人民族起源的歷史。
  • 政治大學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蔡偉傑主講:大清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內陸歐亞移民本土化比較研究
    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論文見《中國邊政》、《臺灣史研究》、《蒙藏季刊》、《蒙古學研究:美國蒙古學會學刊》、《國際關係》( 蒙古國立大學)、《歷史人類學學刊》等學術期刊。另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經濟觀察報書評》、《四季書評》等報章媒體上發表書評與文章。
  • 伊維德:過番歌——清末民初以來客家與閩南方言説唱中的海外移民
    王靜怡在《歌謡古琴與音樂考級:馬來西亞華人個體音樂行為的變遷》(《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中簡要討論了此類俗曲在馬來西亞的傳播。自廣東華僑到達美國之後, 西方學者開始關注此類俗曲文本。
  • 新書:《殖民地官僚政治史──朝鮮、臺灣總督府與日本帝國》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究殖民地官僚的制度與機能,勾勒殖民地文官體制的整體面貌、帝國/中心與殖民地/邊陲的階序關係、臺灣與朝鮮兩處殖民地官僚結構的組成與差異;第二部討論殖民地高級官僚人材,聚焦在臺灣總督府與朝鮮總督府高級文官的學歷、資格,因應各自條件所形成的官僚體系特性與流動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