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榮,1986年生,臺灣基隆人,文學博士。現任職於鄭州大學漢字文明研究中心,曾任職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主要從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漢字學、兵學思想等方向的研究,已出版專書一部(《先秦符節研究》,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博士論文《先秦兩漢傳世與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2015)。近年於學術會議發表專業相關論文及《簡帛研究》《華學》《楚學論叢》《中國文字學報》《出土文獻》等刊物已刊登論文多篇。主要從事出土文獻整理研究及語言文字學有關的考釋工作,特別關注涉及兵學思想的材料,亦曾長期參與臺灣地區簡帛文獻整理有關的重大科研項目課題組,任《重編國語辭典》《異體字字典》編修委員。主持過古代漢語有關的教改專案,在研專案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簡帛及傳世文獻中的兵家學派研究」。
本研究定名為「先秦兩漢傳世及出土文獻中的兵學研究」,意旨在於針對先秦、兩漢出土及傳世文獻中屬於「兵學」的材料進行研討,以發掘其中豐富的學術價值及文化意義。
本文主要分為「研究正文」及「附錄資料」兩大部分,在研究正文分為五章,第壹章為「緒論」,對於本研究的目的、方法與研究價值進行概述;第貳章為「兵學文獻概述」,對兵學文獻的內容名義、發展及流變、國別系統先做討論,以釐清兵學文獻的特質與發展歷程,之後的「兵學傳世文獻簡述」是對於目前所見與兵學有關的傳世文獻作內容介紹,「兵學出土文獻簡述」則對出土文獻材料中與兵學有關的文獻作內容介紹。第參章「《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所見兵學文獻疏證」以《漢書‧藝文志‧兵書略》中著錄的兵學文獻為討論對象,逐一針對書目的內容與「兵權謀」、「兵形勢」、「兵技巧」、「兵陰陽」四種對兵家的分類進行研究,之後為「先秦諸子中的兵學」對先秦諸子中的兵學思想做討論。第肆章「兵學出土文獻考論」分為「古陣法探論」、「兵陰陽文獻研究」、「《墨子》兵學研究」、「古兵學佚籍研究」、「傳世兵書簡本研究」五個主題,對於兵學出土文獻進行研究。第伍章「結論」則總結以上的討論,並對於兵學文獻研究的未來提出展望。
「附錄資料」包括「兵學研究文獻要目」、「漢至唐《藝文志》、《經籍志》所載兵學文獻對照表」,將有關的研究資料做彙編整理,提供學界參考。
本研究期望藉由「典籍著錄」、「傳世文獻」、「出土文獻」三種類型的材料,並以「疏證整理」、「研究考釋」、「資料彙編」三方面對出土兵學文獻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釐清先秦兵家的性質樣貌 4
二、文獻材料相關的整理與彙編 5
三、兵學文獻的釋讀與補苴 6
四、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合證運用 7
第二節 研究回顧及文獻檢討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2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4
第貳章 兵學文獻概述 17
第一節 兵學文獻的內容及定義 17
第二節 兵學文獻的發展及流變 19
一、兵學文獻的起源 20
二、兵學文獻構成的內涵 24
三、兵學文獻的發展與整理歷程 28
第三節 兵學文獻的國別系統 34
一、齊系統 34
二、魏系統 43
三、趙系統 44
四、其他系統 44
五、小結 45
第四節 兵學傳世文獻簡述 46
一、孫子兵法 46
二、六韜 47
三、尉繚子 48
四、司馬法 49
五、吳子 50
六、荀子 51
七、墨子 52
八、管子 53
九、鶡冠子 54
十、商君書 55
十一、呂氏春秋 56
十二、淮南子 57
十三、太白陰經 58
十四、附論:鬼谷子 59
第五節 出土兵學文獻簡述 65
一、銀雀山漢墓竹簡 65
二、馬王堆漢墓帛書 71
三、定州八角廊漢簡 74
四、青海大通上孫家寨漢簡 74
五、張家山漢墓竹簡 75
六、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76
七、睡虎地秦墓竹簡 78
八、其他零散文獻:敦煌寫本、法藏敦煌西域文獻 79
第六節 小結 80
第參章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所見兵學文獻疏證 81
第一節 概說 81
第二節 兵權謀 82
一、《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 83
二、《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 84
三、《公孫鞅》二十七篇 85
四、《吳起》四十八篇 88
五、《範蠡》二篇 88
六、《大夫種》二篇 88
七、《李子》十篇 89
八、《娷》一篇 90
九、《兵春秋》一篇 90
十、《龐煖》三篇 91
十一、《兒良》一篇 92
十二、《廣武君》一篇 92
十三、《韓信》三篇 93
【小計】 94
【小序】 95
第三節 兵形勢 97
一、《楚兵法》七篇圖四卷 98
二、《蚩尤》二篇 99
三、《孫軫》五篇圖二卷 100
四、《繇敘》二篇 102
五、《王孫》十六篇圖五卷 103
六、《尉繚》三十一篇 104
七、《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 105
八、《景子》十三篇 107
九、《李良》三篇 107
十、《丁子》一篇 108
十一、《項王一篇》 109
【小計】 110
【小序】 110
第四節 兵陰陽 112
一、《太壹兵法》一篇 113
二、《天一兵法》三十五篇 115
三、《神農兵法》一篇 116
四、《黃帝》十六篇圖三卷 118
五、《封胡》五篇 121
六、《風后》十三篇圖二卷 121
七、《力牧》十五篇 122
八、《鵊冶子》一篇圖一卷 124
九、《鬼容區》三篇圖一卷 125
十、《地典》六篇 126
十一、《孟子》一篇 126
十二、《東父》三十一篇 129
十三、《師曠》八篇 129
十四、《萇弘》十五篇 131
十五、《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 132
十六、《闢兵威勝方》七十篇 134
【小計】 136
【小序】 136
第五節 兵技巧 143
一、《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 145
二、《五子胥》十篇圖一卷 145
三、《公勝子》五篇 147
四、《苗子》五篇圖一卷 148
五、《逢門射法》二篇 148
六、《陰通成射法》十一篇 149
七、《李將軍射法》三篇 149
八、《魏氏射法》六篇 150
九、《彊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 151
十、《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151
十一、《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 152
十二、《蒲苴子弋法》四篇 153
十三、《劍道》三十八篇 153
十四、《手搏》六篇 154
十五、《雜家兵法》五十七篇 154
十六、《蹴 》二十五篇 155
【小計】 156
【小序】 157
【大計】 159
【大序】 159
第六節 先秦諸子中的兵學 166
一、儒家 168
二、道家 170
三、法家 171
四、雜家 173
五、墨家 177
六、縱橫家 178
第七節 小結 181
第肆章 兵學出土文獻考論 183
第一節 前言 183
第二節 古陣法探論 185
一、《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十陣》疑難字詞考 187
二、《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十問》、《十陣》對比研究 203
三、《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官一》再探 218
四、小結 246
第三節 兵陰陽文獻研究 247
一、兵陰陽家內涵概論 248
二、兵陰陽與望軍氣 262
三、《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地典》研究 283
四、《張家山漢墓竹簡‧蓋廬》再探 306
五、《馬王堆漢墓帛書‧太一避兵圖》的圖像考察 319
六、小結 361
第四節 《墨子》兵學研究 361
一、前言 362
二、《墨子》書的著錄與兵技巧 363
三、《墨子》城守諸篇的組成問題 365
四、《墨子》城守諸篇的內容來源 374
五、〈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的文本問題 379
六、小結 384
第五節 古兵學佚籍研究 385
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陳》文本字詞考 385
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陳公治兵》校理 410
三、小結 424
第六節 傳世兵書簡本研究 424
一、《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尉繚子》簡本探論 425
二、簡本《尉繚子》性質與特點 425
三、疑難字詞考論 430
四、小結 438
第七節 結語 439
第伍章 結論 441
附錄一:兵學研究文獻要目(修訂稿) 449
附錄二:漢至唐《藝文志》、《經籍志》所載兵學文獻對照表 487
引用及參考書目 499
早在論文完稿之前,這篇謝誌該用怎樣的面貌呈現,已經在我的心頭反覆思索,考慮許久,也許是我想得太多,但在花蓮度過的上千個日子,感受到的點點滴滴、一景一物,遠比能用筆墨描述的還糾結許多,原以為要說的話,很多又藏回心底。
博士班的日子,是我在花蓮這段奇妙旅程的續集,雖然旅程的基本劇情和我起初遙想的相去不遠,這必然是一段只能艱辛耕耘亦不能輕言放棄的旅程,但其中的每一天,都是一幕幕未知卻充滿期待的情節,矛盾的只是總希望它能早一些圓滿落幕,但又希望自己能再抓住更多美好的片刻。
仔細一想,博士班的這段時間,應該是自己有生以來對所見所聞想得最多,對學術思辨的字裡行間腦袋動得最快,每個禮拜都要說很多話,也不斷嘗試著教學相長的衝擊,體會身邊人事物的冷暖溫熱。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天,望著臺下和我一樣都是初來乍到的同學們,我們彼此相望,猜測,莫名的緊張感不停竄升,直到自己掙扎開口,緩緩將準備已久的計畫表誦讀出來,原來臺下的人們等待著我,我也期待著他們。此後每週的授課時光成了我生活的重心,也是我每週最傷腦筋也最期待的事情,在三年的授課中我知道了下個世代的想法和擔憂,年輕人對於未來不是沒有想法和期待,而是少了一些勇氣和方向感,驅使自己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夢想,承擔起該有的責任,盡自己所能。在課程中引導大家思索生命現場的各種場景,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學相長的威力和可貴,我常常不覺得自己是個教學者,而也是個學習者,學著思考生命中曲折與坦途之間,那些無盡的歧路我們如何謹慎且勇敢的做出選擇,雖然常有人說老師這個志業的社會地位和工作尊嚴不若以往,但我始終覺得有機會能當老師的人,都是很有福氣的人,因為你總陪著一群又一群曾經跟你一樣的迷惘的孩子們成長,縱使歲月老去,也無損對人事的歷練與智慧的光芒。謝謝同學們對我不論是課程或生活上的支持和鼓勵,身為老師,我更應該勇敢向前,不是只在課堂上高談闊論。
而如何在碩士班所鋪墊的有限基礎上,持續開展博士班期間以致往後的學術路線及性格,也一度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學術界關注的重點議題和對材料的討論,進展之快只能用拔腿狂奔來形容,也因此我一度陷入不知所往的困惑,我想成為這樣的學者嗎?我能在這個領域中做出貢獻嗎?但比這更現實的便是博士論文題目,一決定向前,就很難回頭了,然而學仁師的閒話家常與談笑風生始終都是解開迷團的鑰匙。最後努力拼搏的方向,並不是我踏入研究以來最熟悉的路線,但卻是在文字、訓詁、文獻、文化、思想各種角度上都能觸動我心的主題,當然論文的完成只是雕塑出可見的雛形,遠遠未達庖丁解牛的自得完美。
在論文答辯的當下,老師們給的每個建議與指正,都是推著我離真理更近一步的能量,感謝洪國樑師遠道擔任答辯主席,並在文獻學與《漢書‧藝文志》的觀念與問題上給予當頭棒嚇,花蓮是您青春歲月中難忘的地方,也是學生多年來割捨不斷的土地,自從當年一心想出外闖蕩開始,學生想著的就是不能讓您失望,也要讓您放心,在花蓮默默的辛勤耕耘,最後一定要請您驗收果實。感謝季旭昇師繼碩士論文之後,再次對學生的思路與論述點出要害,直指核心,處理問題不止是讀書萬卷,也需要經驗找到突破口,「射箭畫靶」、「畫靶射箭」箇中的醍醐之處,學生會繼續細細體會,離「最好的說法」更近一些。感謝沈寶春師不遠百裡而來,一一指出學生病入膏肓的「文字癌」,學生也自覺抱歉,讓師長們讀起拙文少了暢快流利,還費心挑出種種病灶,學生知道了論文不止是「論」,還要「精緻」跟「美感」。感謝魏慈德師平日在學習及生活上的關懷,每和您閒話家常總能對學術現況有更深的體悟,您繼碩士論文以來賜正提攜,總讓學生反思論文中最基本也是最精到的問題,希望之後還能跟您交換論學的體悟。感謝世新大學的啟蒙恩師徐士賢老師,不止是大一國文的《史記》、《左傳》,那年的夏天您帶我認識了龍宇純先生的學問,也認識了文字學,只是沒想到當初萌芽的興趣能夠堅持到今天,樂此不疲且一往情深。
而在論文答辯中總是沈默的指導教授─許學仁師,一如以往對我的未來許下期待,論文從選題到撰寫的兩年過程裡,老師付出了許多苦心,時常提醒新出或漏收資料的蒐羅,或是撰寫過程中猶豫無從下筆的時候,老師的隨機點撥總讓我恍然大悟,整體的撰寫也未曾原地踏步太久。和老師七年的師生之情緣起於自己簡單且天真的想法,還發生了一些趣事,以當時想像未來難以預料,但走過了回頭一看,卻是滿心的感謝與不捨,讀博士班期間事情多了,心情複雜了,回家的次數少了,但每逢佳節總能在老師及師母的關懷之下毫不孤寂,不論是端午的粽子和應景食物或冬至的甜美湯圓,飽餐一頓和老師、師母閒聊之後再回到宿舍,是最平凡的幸福,「吃飽了要好好寫論文」是老師帶著笑意的叮嚀,我知道,我也努力去達成了,這些美好的回憶都會好好的整理放在我心中,感受無法一一寫出,因為道不盡,也只想珍藏起來。然而,能在今年和老師一起從東華畢業,覺得欣慰和高興,這也是不停驅使我前進的動力,因為沒有老師在的校園,一定會覺得很不習慣,老師退休後要繼續努力他的終身志業,而我也要開始學著獨當一面,去挑戰工作與生活中無盡歧路與坑洞,如老師一直交代的:要將所學好好貢獻給國家跟社會。我也將持續的在自己千瘡百孔的初步成果當中,仔細填補每一個空隙,每一次的補強都是讓自己成長,將研究步向完備之境的過程。
遲至博士班才第一次去大陸,幾次的往來,開始感受到不同的學術氛圍與生活方式,也認識許多同道的好友先進,以及在學界不論是聲名及學術成就都擲地有聲的師長,開拓了眼界,也是這段期間很慶幸的事,和劉釗老師初見就要求簽書的鬥膽到在臺灣兩個月的相處,至今仍感謝您對於學生的關懷與鼓勵,如老師說的,這樣的緣分會持續下去。和郭永秉老師的「話很投機一整晚」也是奇妙緣分,一起吃了冬至湯圓,走了一趟太魯閣,都讓我感受到青年學人的活力,您學術的態度和理念的堅持,都是弟該學習加緊跟上的。謝謝陳偉武老師與田煒老師對我冒昧拜訪的盛情款待。謝謝張顯成老師、鄧章應老師對我兩次參加論壇的關照與幫助。謝謝徐在國老師評閱拙著的用心,及惠賜重要的研究資料。謝謝董珊老師、王蘊智老師的關心和鼓勵。
謝謝楚字典工作小組的大家,雖然計畫已經解散多年了,但我們始終都沒有散開,各自在出土文獻這塊土地上耕耘,平時互通消息,分享資料,都讓我們的研究能量加乘,每當在開會的時候我們齊聚一堂,天南地北閒聊,就會想起自己剛踏入研究領域的時候,那種青澀懵懂的曾經,願我們都能繼續在學術之路上,即便遭遇風雨也能耐心期待雲過天晴的陽光。
當博士班的奇妙旅程要劃下終點的此刻,不得不感嘆當自己騎著單車仰望藍天及享受廣大校園靜中謐安詳的時候,大環境的變遷與就業結構的改變,甚至如久治不癒的傷口,只能繼續惡化,正撲天蓋地的向在學院中一心問學論道的研究生們襲來,並且無法逃避抵禦,我曾對大環境感到焦慮,甚至怨懟,為何安身立命在今天卻是遙不可及?我知道對於大環境的抱怨與謾罵於事無補,因為永遠都有在用心努力之後得到成功的人,沒有隨便的成功,也沒有永遠的僥倖,只是如何在厚植實力之外,沈著等待時機,勇敢的讓自己踏出第一步,去走一條還是人煙稀少的路,是不是最好的選擇留待後續論斷,因為自己能掌握的,就不能任憑其他因素幫你決定。這個選擇也許不是大富大貴,但卻是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也足夠了。
後山七載,感謝東華中文系的師長與助理在就學工作與生活的協助與鼓勵,謝謝李正芬主任在學術之路遭遇迷惘的鼓勵,堅持自己耕耘的專業領域和為人群付出,都是您教我的事。謝謝巫俊勳老師從碩士班以來的支持與關懷,學生會繼續努力也提攜學弟妹。感恩謝明陽老師對學業及工作的關心,您對學術的嚴謹與有條不紊,都是學生該學習的。謝謝張啟超老師持續給予TA的機會,您的多才多藝和與人為善,學生會努力學習。謝謝吳冠宏老師分享學界新知與生活及學業上的關心,在生活當中實踐和體會「道」,是學生要繼續修為的。謝謝看著我學習成長的系辦助理語宸姊,您跟我分享許多社會現況與對人生的想法,都讓我收穫很多,也更堅定自己的勇氣與選擇。謝謝惠芯,在我碩博之際的幫助與鼓勵,我會努力當個好人好老師的。東華中文系的親朋好友們,在我離開之後,你們就等待我的祝福吧。
最後,要對我的家人深深的感謝與致歉,感謝父母親一直以來的支持與包容,走在文科這條路上,有家人的支持和包容是我遠比許多人幸福的理由。厚重的論文內容為何不是你們在乎的,有沒有錢生活,有沒有按時吃飯,何時回家是你們最溫暖的關心,但從未改變的耐心傾聽,等待我能展翅高飛的那天,我很任性的到了花蓮,晃眼七年,又很任性的遠走去工作,你們心裡雖然擔心,但還是放手讓我去挑戰這個世界,在而立之年來臨之際,我也努力的完成學業,開始找自己的一片天,這是我對你們的回報。但我永遠是那個常常哭鬧著早上要跟阿嬤、媽媽去菜市場,纏著爸爸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愛哭愛跟路的孩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感謝父母讓我有這些兄弟可以倚靠,在阮囊羞澀的時候給予援助,在千頭萬緒的時候給予支持和分享,也許我們現在都已往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走去,也有不同的個性和信念,但不需要理由的相挺,就是真正的兄弟。我們不再因為搶玩具而吵鬧打架,而是在人生路上彼此扶持下去。我要感謝家人,雖然讀書是跟自己的對話和戰鬥,但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沒有你們不可能有今天的我,如果有了一些成績和榮耀,也是我們一起擁有的。
很多人說過,花蓮的土會黏人,身為花蓮人的大學摯友,也在我剛到花蓮的時候說起這個狀況,我心想也許有天會真正的體驗到。如今,我就要離開這裡,這是我七年以來跟花蓮之間最長的離別,帶著歡喜的心,也許還有些遺憾,但那已無關緊要。我想說,花蓮的土不止會黏人,而是你不能忘記在黑夜看見的銀河星鬥,不能忘記太魯閣的陡峭與泱泱溪水,不能忘記慕谷慕魚的綠水巨石,不能忘記七星潭的海浪競逐,拍打石灘的旋律,不能忘記早上從擷雲莊出門,看著藍天遠望青翠山巒,然後騎著單車緩緩前往文學院,走著那一條最熟悉的路。離別之情雖然湧上心頭,「如果有一天我要離開花蓮」的假設雖然要成真,但我不會掉淚,因為有一天我將再回來。謝謝這片美好土地給我的一切。
德榮
寫於東華大學擷雲二莊五舍207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
寫於2015年7月
(感謝洪德榮博士授權發佈)
微刊投稿:hanzixueweikan@126.com
網站連結:http://www5.zzu.edu.cn/hz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