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河南年夜飯#來稿:
我是王冰,河南洛陽人,2014年到廣西南寧工作,如今,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因為疫情不能回老家過年,年味漸濃,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老黨來南寧和我一起過年。
對於一個洛陽人來說,過年沒吃上餃子等於這個年沒過。之前擔心今年過年吃不上餃子,好歹隨著老黨的到來,這個問題解決了。
2017年冬至前幾天,特別想吃餃子,看到洛陽本地一家媒體報導十月底將開通洛陽到南寧的航線,當時並未當真,覺得只是說說而已。後來,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上網檢索,還真有從南寧直達洛陽的飛機,果斷訂票。
進了機艙,熟悉的鄉音在耳邊飄起,一瞬間,鼻子酸酸的,「鄉近情更怯」來形容此刻的心情真不為過。
當然,落地後我還是先和家人去喝了碗羊湯。
喝完羊肉湯,和母親一起去買肉和大蔥,為中午包餃子做準備。
沒多大會,母親叫我吃飯,因為父親沒有回家,中午就我倆人。滿滿一大碗餃子,蘸汁已經調好。隨後,母親端了一碗餃子湯給我,這是我多年來吃餃子的習慣。
別人的任性,是為了「想走就走的旅行」,我的任性,只為「想回就回的家」。
王又又| © 撰文
XIAXIA| © 版式
相隔千裡終團圓,共坐檀桌前。
舉筷入口皆思念,同襯此時意。
有餃子,才叫過年呢!
進門餃子出門面,還沒到家,媽便打電話問:「過年想吃啥餡的餃子呀?」
自大學畢業留在鄭州,每年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數。每次回家,媽都會興致勃勃張羅著吃餃子。
「這在外面吃不著吧。」
「有速凍水餃,想吃的時候也能吃。」
「那哪能一樣啊,餃子還得自己捏的好吃!」
春天的韭菜,夏天的豆角,還有大蔥、香菇,都是做餃子餡的好食材。
「今年吃素餃子吧,蓮菜、香菇、蝦米,三鮮餡的,怎麼樣?」我跟電話那頭的母親說道。
因為父親不吃肉餃子,以前過年,我們家總習慣性準備兩種餃子餡:韭菜大肉和素三鮮。
說是三鮮,實則「五六鮮」都有了。
一把嫩的掐出水來的翠綠韭菜,五個新鮮雞蛋,一塊豆香四溢的老豆腐,和切得碎碎的蓮菜、香菇、蝦米做成餡,用香油拌了,一下子滿屋飄香。
三十吃過晌午飯,我跟姐姐擀餃子皮,父母親包餃子,伴隨著春節序曲的喜氣洋洋,一家人忙活的熱腳朝天。
父親去世後,家裡有幾年沒做過素餃子了。
在我們家,第一口餃子一定是祖先先吃。
晚上餃子煮好,先撈出一碗擺在祖先供桌前,拜三拜。一邊拜還一邊念念有詞,保佑家裡人平安健康,沒災沒難……
求神拜佛,有用沒用另說,無非尋一個心理安慰。
以前三十兒吃餃子,我和姐姐吃完肉餡的,總要搶父親幾個素餃子吃。春節期間大家都不缺油水,連日大魚大肉,吃的人皮膚都冒油。蓮菜脆生生的,香菇、蝦米味道極其鮮美,配上韭菜的清香,十分解膩。
本以為,大年三十吃素餃子的人不多,後來才知道,這也算不上什麼稀罕事。
鹿邑有個習俗,大年三十待春晚倒計時一過,也要吃一碗素餃子,以表對牲畜的尊重。
這農耕時代留下的傳統,教習人們懂得感恩,尊重萬物。如今,大家耕地做農活早已機械化,牲畜不再重要如過去,但傳統就是傳統,存在,就是它的意義。
餃子配醋
不僅美味,更養生
前些年姜文電影《邪不壓正》上映時,裡面有個片段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彭于晏飾演的李天然從美國回北平的第一天,其名義上的養父亨大夫接他回家。進家門時,正好遇見姜文飾演的房東藍先生推著二八大槓自行車出門打醋。
亨大夫:「藍先生,你這到底是幹嘛?」
藍先生:「我呀,打瓶醋。」
亨大夫:「打醋?走反了,在東邊,南小街二店五店都有。」
藍先生:「那不是我吃的醋。」
李天然:「您的醋可真夠講究的。」
藍先生:「那可不,就是為了這點兒醋,我才包的這頓餃子。改天請你們吃餃子啊!」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生活中大多數人會為了一口餃子去買醋,而因為一瓶醋包頓餃子的,確實少見。
但不可否認,醋對餃子的美味程度,的確有直接影響。
餃子和醋是絕配,這對CP之所以能徵服我們的味蕾,也多虧父母打小的培養。
自我有記憶以來,吃餃子就不能少了醋加香油的兩摻蘸料。
尤其到了春節前夕,醞釀個把月的臘八醋即將啟封。
蒜瓣的辛辣,在與陳醋多日的朝夕相處中,逐漸釋放、融合。原先白胖的蒜瓣,披上青翠的綠衣,多出一絲文雅;淹蒜瓣的陳醋,也沾染上蒜瓣的爽辣。
河南人愛餃子,愛醋,愛蒜。除了生吃蒜瓣這門絕技,一口一個臘八蒜,也能把不吃蒜的人看的目瞪口呆。
臘八蒜清爽生脆,和葷餡的餃子最配。
「咔滋」一聲,蒜咬一半。趁著嘴裡蒜香醋香的馥鬱,來上一口熱乎的餃子,連日的辛苦便在這大肆咀嚼間被熨平。
除了臘八蒜、臘八醋,什麼老乾媽、小米椒……餃子蘸料越發豐富,前段時間,我還在超市看到專門配餃子的「餃子醋」。
其實,除了美味,餃子配醋也有助養生。
餃子皮是死面,餡料也多肉少蔬菜,吃下去並不容易消化。而醋中,含有醋酸,剛好可以彌補胃酸不足,幫助消化。
餃子
河南人年夜飯上的信仰
前段時間,我們在網上發了一個關於「這就是河南年夜飯」的話題,其中,有一道便是餃子。
但萬萬沒想到,就是這碗餃子,引起了網友大戰。
很多人說,「我們大年三十兒就不吃餃子啊!」
每個地方過年都有不同的習俗,有的地方吃元宵,有的地方吃粽子,還有的地方習慣做一桌雞鴨魚肉、生猛海鮮。
但在河南,餃子幾乎就是人們年夜飯的信仰。
「餃子」,意為「更歲交子」,本就有新舊交替、辭舊迎新之意。這麼看來,簡直是春節最應景的食物了。
而除了「餃子」,它還有扁食、疙瘩、嬌耳等多種叫法。
有的地方,例如焦作、濟源和汝州,葷餡叫餃子,素餡叫扁食。
而在滑縣,餃子叫「小包」,就是「小包子」的意思,聽著也十分可愛。
為什麼餃子有這麼多名字呢?這跟餃子的起源和流傳有關。
東漢時期,張仲景為百姓治病,發明了「驅寒嬌耳湯」。「嬌耳」一名,就此流傳下來。
除此以外,「扁食」算是餃子別名中流傳度最廣的。而這個名字,其實是一門小語種發音。
宋朝時,餃子傳入蒙古,「扁食」便是餃子在蒙古族中的音譯。並且,這種叫法直到元、明,一直是餃子的官方稱謂。
「餃子」一詞是清朝時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的。沒想到,後來者居上,如今竟成了普遍的叫法。
但無論大家管餃子叫啥,三十這天,餃子都不能缺席。
在豫東鄲城地區,餃子甚至可以當做禮品相送。
「十五包,十六送,老人吃了不生病。」由外甥給姥姥送餃子,送的時候,帶上蔥和蒜,「不帶蔥不中,不帶蒜不算」,讓老人吃了餃子耳聰目明。
總之,河南人對餃子的感情,簡單而熾烈。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的年夜飯五花八門。要大雞(吉)大利,要年年有魚(餘),要招財進寶(八寶飯)……可最終,總得來盤餃子才算圓滿。
吃完餃子,放完炮,歡歡喜喜年來到。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就是河南·年夜飯,
鎖定除夕晚6點的豫記!
推薦閱讀
燴菜的香,只有河南人才懂
在河南,你受待見的程度,取決於能吃上幾個扣碗
© THE END
投稿郵箱:yujimedia@163.com
商務合作:salome1203(微信添加)
豫記系頭條號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