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難都要衝上去救人,這就是古道熱腸的河南人!|豫記

2020-12-18 品質中國

豫六一豫記

昨天一則好人好事登上了廣州地區的微博熱門,兩名男子救助當街摔倒流血不止的老人,其中一位仗義出手的「英雄」就是豫記成員之一,他叫王冰。

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

豫記| 撰文

WUDIAN| 版式

老人當街犯病摔倒

豫記人克服暈血見義勇為

「再遇到事情,還是會救人」

昨天下午兩點多在廣州的大街上,一名65歲左右的男子轟然倒下,右手被摔碎的酒瓶割傷,血流不止。

老人趴在地上紋絲不動,來往的行人也不敢輕易上前搭救,危急關頭一名青年男子迅速上前查看情況。

隨後,他與一戴黑框眼鏡黑衣男子交流以後,決定用繩子扎住傷者右臂方便止血,把口罩揭下來保持呼吸均勻,不停與他溝通,防止休克。

在等120過程中,黑衣男子清理傷者身邊玻璃殘渣,防止二次傷害,青年男子則協調小區巡邏人員。

十餘分鐘後,醫護人員到達,黑衣男子幫忙翻身,確認老人沒事以後悄然離開。

如果沒有好人心的救助,如果不是醫護人員及時趕到,這位老人的生命恐怕就要定格在這個冬天了。

這兩位救人者裡的黑衣男子就是豫記媒體人,他叫王冰。

認識王冰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因為他暈血,還很嚴重。

據王冰本人自己回憶,直到確認老人安全,看到地上那攤變黑的血跡,他才想起自己暈血,腿一下就軟了。

之後,閉上眼都是血腥味和那灘黑血,一個晚上都睡不好,五點多醒來再也睡不著了。幸虧第二天離開廣州,否則再住幾天估計就得去看心理醫生了。

王冰救人後有感

面對一條生命,他選擇壓抑了生理的不適,他選擇克服了自身的難受。

而當別人稱讚他時,他只是淡淡說道,「救人沒有什麼,舉手之勞而已,加上懂一些急救常識,所以就出手了。」

他還說,再遇到這種事情,我還會去救人,就算救不回來,至少能延遲他的生命。

這種行為,絕不是頭腦一熱而為,是深入骨子裡的俠義精神。

早在12年前,王冰還在鄭州的時候,街上遇到便衣警察抓一個小偷,被幾個團夥圍住,危機時刻,他就選擇了挺身而出,和便衣警察站在一起,與小偷團夥對峙,等來了支援的民警。

作為豫記,有第一時間記錄的敏感,也有第一時間救人的衝動,這是河南媒體人與生俱來的大義,走到哪兒,都不會見死不救,走到哪兒,都會見義勇為。

在外豫記人

不僅為家鄉盡力

任何危急時刻總會挺身而出

豫記從一開始的400名河南籍媒體人組成的小圈子,到現在1500+的成員遍布全世界,廣州救人這件事,其實只是千名媒體人在外做的好事之一。

比如今年年初,在疫情中,豫記的成員們多半都是資深媒體人,憑著自己的新聞直覺,早在剛開始的時候,就陸陸續續開始給家鄉捐款捐物。

十幾名在外駐馬店籍媒體記者,籌集款項購買了牛奶和糧油送給一線的醫護人員,希望他們在流汗的時候不要再操心吃飯的問題。

一開始是在中原媒體人群裡溝通事宜,後來1500+豫記成員為了保證信息的真實和流通,選派了30多名代表和一些本土媒體人組建了一個叫「河南疫情後援群」的微信群。

「河南疫情後援群」截圖

後來,通過這個群, 信陽籍在京的新聞系統工作人員L先生,大力動員協調電影人關注河南、捐贈戰疫物資。其中,僅演員吳京就給信陽捐贈了三輛負壓救護車、10000件防護服,這背後少不了L先生的呼籲和倡導。

原新聞出版研究院職工、現北京某國企職員劉志永(河南登封籍),自費購買500個N95口罩,在物資最緊缺的時候寄送給信陽市羅山縣人民醫院。

我覺得,捐款捐物不是豫記們最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

供職於各大媒體的豫記成員們,幫助家鄉對接各種防疫資源,並爭取捐助。

中華兒女雜誌記者餘維峰,幫助家鄉對接各種資源,爭取捐助。

原北京日報記者、現北京律師王維維,也廣泛通過多方渠道呼籲大家提起對於河南疫情的重視,為家鄉爭取援助。

還有一群遠在三千裡外南粵大地的信陽師院校友,看到生活了四年的小城水深火熱,想方設法買了3000隻N95口罩,通過豫記平臺的協調,以母校的名義捐獻給了信陽中心醫院。

校友代表說,這是送給信陽的情人節禮物。

這種事情太多了,不僅協調物資,許多無法解決的燃眉之急,都經過媒體人們的奔走傳播,得到了解決,比如找人修理在駐馬店遂平爆胎的蒙古牌照物資供應車等等。

今年,河南人終於洗清了多年被黑化的外衣,其中在外河南媒體人的傳播作用不可忽視。

但你仍然不知道的是,河南籍媒體人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個縮影。

河南向來不缺平民英雄

在大義面前,不僅豫記媒體人從未缺席,千千萬萬的普通河南人也從未缺席。

2005年,一輛從杭州開往溫州的火車駛向兩個在鐵軌上玩耍的小孩,恰逢在溫州打工的商丘人李學生從農貿市集出來,看到這一幕。

千鈞一髮時刻,來不及多想,李學生扔下手中青蔥飛奔而去,一手抓住其中一個小男孩,將其使勁甩到鐵軌外。

但是,就在他又去抓遠處的小女孩時,火車來到了跟前……年僅37歲的李學生和小女孩,雙雙遇難。

電影《李學生》劇照

2016年,在一份「中國好人」廣州市候選人名單裡,出現了一個河南人的名字,這個人便是趙木生。

據說,他的《獻血證》上的血量累計高達20000cc之多,相當於5個人的血液總和。

這還不算完,15年間,他扶貧濟困捐款捐物700多萬元。哪裡有地震、災害,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去捐款。

2017年杭州西湖區桐廬野魚館燃氣爆炸,周口90後的哥黃亞鋒第一時間衝到了爆炸現場,不顧危險,前前後後救出十幾個人。

2018年一個普通的下午,信陽董家河鎮綠之風小學的李芳老師,在護送學生回家時,面對突如其來疾行的摩託三輪車,用血肉之軀,為學生豎立一道安全防線……

李芳老師

無論是李學生,還是趙木生,再或者是黃亞峰、李芳,在他們的故事流傳之前,他們都只是一位堅守在各行各業的普通人。

但在大愛大義面前,面對生死抉擇,利己利他面前,面對個人選擇,這些默默無聞的河南人用他們的英雄氣概、淳樸善良,構築起河南脊梁。

我敢說,沒有一個省份比河南人更具有俠肝義膽精神。

河南,這片歷經20多個朝代定都的厚土,英雄人物從未落幕,英雄氣概代代相傳。

我們相信,無數平民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相關焦點

  • 一億河南人本色裡的俠肝義膽!|豫記
    豫六一豫記◎ 網約車司機艾先生12月8日13時40分,滴滴司機艾師傅為送患病嬰兒去醫院救治,一路闖了3個紅燈。在本以為遭受嬰兒家屬的冷漠對待之後,被證實這場事件是個誤會,艾師傅勇敢地站出來,為嬰兒家屬澄清。
  • 屬於每個河南人的詩和遠方!|豫記
    之於廣大海內外遊客來說,河南如同一座浩瀚的天然歷史博物館,豫記文旅就是要讓老家河南成為一本看得見、摸得著、進得去的中國歷史文化教科書。豫記文旅是詩和遠方的牽手天天聽、天天說河南的歷史文化深厚,相信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總的來說就是,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
  • 啥是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過去,我親眼見過不少人,滿口河南普通話,卻說自己是安徽人、山東人、蘇北人。只有廝混得熟了,才會悄悄說上一句:老哥,俺也是駐馬店類。很多人把清歡理解成「清淡歡愉」,或者淡泊之樂,亦有人說是看透繁華之後回歸樸素自然。對於我這個在外河南人來說,人到中年,經歷過生活的萬般捶打後才真正明白,最能熨帖人的,不過就是這一碗麵條、半個饃、一碟芥菜絲兒而已。
  • 河南18地市都是啥性格?丨豫記
    豫六一豫記河南從豫A到豫U 共有18個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一座城市、一種生活、一種文化。說古老,很多人要笑了。畢竟在大家心目中,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好多閩臺人自稱「河洛郎」,他們的老家就是洛陽。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歷史,洛陽獨自霸佔了十三朝。誰要是說它沒名氣,那咱倆就得幹一架了。建國前,中國的地圖上根本沒有「平頂山」這仨字,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
  • 暴雨下的河南溫度:生活有多殘酷,就有多溫柔丨豫記
    本文來源: 豫六一豫記隨著雨帶北移,淮河、黃河形式嚴峻起來。20日,河南防汛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為Ⅱ級。大概也就是從那天開始,網絡上不斷爆出河南暴雨受災的視頻和圖片。在大災面前,有許多瞬間非常戳人。看到這些,或許你就會明白,為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和人種從來沒有斷代。為啥河南多災多難,歷盡滄桑,依然堅強不息。
  • 走在希望的中原|豫記
    更重要的是,由豫記主辦的河南形象全球化「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得到了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鄭州市委宣傳部和鄭州市委網信辦的助力指導,全省主流媒體協同豫記共同完成這一重大傳播任務。會議期間,豫記成員們踴躍行動,不僅僅是把酒言歡,更多的是建言獻策,積極行動。
  • 河南人過年為啥必須包餃子? | 豫記
    一邊拜還一邊念念有詞,保佑家裡人平安健康,沒災沒難…… 求神拜佛,有用沒用另說,無非尋一個心理安慰。以前三十兒吃餃子,我和姐姐吃完肉餡的,總要搶父親幾個素餃子吃。春節期間大家都不缺油水,連日大魚大肉,吃的人皮膚都冒油。蓮菜脆生生的,香菇、蝦米味道極其鮮美,配上韭菜的清香,十分解膩。
  • | 豫記
    沒吃過的人可能覺得這是什麼黑暗料理,其實是在醬豆封壇之前加入西瓜瓤,就是香甜的西瓜醬了。 對季節變化敏感的人,最渴望能把時令的味道留下,春天的香椿芽和夏天的十香菜因此得以留存。 白蒿、薺薺菜、香椿芽都賊好吃,沒趕上就要下一年。
  • 河南哪些小城的會議顛覆了歷史? 豫記
    這一地帶的歷史讀起來很酸爽:張良曾離此地不遠的博浪沙刺殺秦始皇,趙匡胤則在附近的封丘縣黃袍加身,關羽在這裡殺文丑……這裡,還發生過一次既家喻戶曉又鮮為人知的會盟:漢末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卓。說這次會盟家喻戶曉,是因為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這段跌宕起伏、戲劇化十足的歷史。話說董卓這個混蛋在京城洛陽燒殺擄掠胡作非為,引起天下人共憤。
  • 河南為何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
    河南為何簡稱「豫」?許多人都認為和大象有關,其實是這樣的導語:我國省份眾多,而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簡稱,並且其中都蘊含著十分獨特的意義。對於我的家鄉河南,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為何河南的簡稱為「豫」呢?
  • 河南人最懷念的老鄉,竟然是嶽飛 豫記
    河南是嶽飛的家鄉,也是嶽飛常年帶兵打仗的地方,河南的許多地方都留下過嶽飛的足跡,在河南人的生活中,他幾乎是被人們最廣泛紀念的一位老鄉
  • 河南的ou年,離不了ou肉 | 豫記
    ou肉是春節餐桌上少不了的涼菜,ou年當然少不了ou肉,河南人都有自己青睞的ou肉品牌。 藍家夏夏| © 撰文XIAXIA| © 版式河南人王敏的記憶裡有一盤涼拌牛肉。 一整塊熟牛肉,用刀切片裝盤和大蔥一起涼拌即可,這就是所謂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烹飪,色澤鮮豔、裡外紅潤、吃起來純香不膩,咀嚼生津。 家鄉於我,是童年,是鄉愁,是忘不掉的味覺記憶。相信大多數河南人和王敏一樣,胃裡都藏著一款好吃的牛肉,那是專屬於老家的味道,新年的味道。
  • 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在鄭舉行
    11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指導,豫記主辦的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0餘名河南籍知名新聞工作者相聚鄭州,共話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河南對外形象傳播
  • 河南並沒有大象,為何使用「豫」作簡稱?3000年古墓揭開了謎底
    我們常見的「豫」字其實有很多種解釋,《爾雅》記載:「豫,樂也」,《易經》中則說:「豫,悅豫也(豫,喜豫說樂之貌也)。」但這些都不是它的本意,《說文》記載的才是:「豫,象之大者。」也就是說,河南省的簡稱,原本跟象有著密切的關係。
  • 說河南話就文化不自信了?可去球吧!|豫記
    豫六一豫記如題所示。事情得從一條微博說起。前幾天,桐哥微博發了一條他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上的演講視頻,講河南人的文化自覺及文化傳播。本來沒啥毛病,可壞就壞在桐哥這段演講是用河南話講的。於是,評論區出現這麼一條留言:「河南人什麼時候在公共場合自覺說普通話才是真正的自信了!你們搞形象傳播,連個普通話都不說,河南形象就是土老帽。我在河南上的大學,大學教授上專業課用河南話,真替他害臊。
  • 河南為什麼簡稱豫?「豫」字是什麼意義?
    這些字固然看起來有點奇異,但其實每個都有長久的歷史來源。這樣的簡稱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省的簡稱「豫」。「豫」字除了作為河南省簡稱運用之外,最多也就在「猶豫」這個詞裡呈現過,除此之外根本上就見不到了,也是一個比擬奇異的字。那麼河南省為什麼簡稱豫?「豫」這個奇異的字是什麼意義?「豫」字最早的呈現要歸功於一個起名者,他就是大禹。
  • 「豫記」10年:一群以夢為馬者在中原大地上的篤情行走
    鍵指財經11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指導,豫記主辦的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0餘名河南籍知名新聞工作者相聚鄭州,共話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河南對外形象傳播。
  • 鋤頭,連接大地最好的橋梁 | 豫記
    種地可不是這嗎?要輕鬆,那就不是種地了! 除了玉米,高粱更是個難伺候的主,還要鋤第三遍,鋤時還不能順著地壟,要橫著鋤,這是為啥?原來是要給高粱棵子培土,以防遇到大風倒伏。 鋤頭上有眼,在技藝精熟的老把式手中,一張鋤運用自如遊刃有餘,簡直達到了人鋤合一的境界,令人嘆為觀止。 我祖父就是這樣的好手,雨後的莊稼地裡,滿地都是青綠,一叢叢野草緊貼著莊稼苗混長,不仔細看很難找出身陷重圍的青苗。
  • 不辭長作河南人
    這次回家鄉,是以一個在外豫記的身份,參加豫記十年的大聚會,同時見證「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的項目啟動。這些「豫記」,對家鄉的變化的熱情謳歌,對家鄉好人好事的傳播,也都不遺餘力。還有在外的媒體人,寫了一系列的書反駁,比如「這就是河南」的總策劃翟宏為,就是《河南人惹誰了》的作者之一。
  • 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子雨中救人顯擔當
    光明網訊 5月14日,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迎來幾個特殊的人,他們拉著學校趙學鋒部長的手,連聲說著「謝謝!謝謝學校培養了這麼好的學生!謝謝你們了」。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幾個人是一個車主的家屬,是專門來學校感謝冒雨救人的兩個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