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六一豫記
昨天一則好人好事登上了廣州地區的微博熱門,兩名男子救助當街摔倒流血不止的老人,其中一位仗義出手的「英雄」就是豫記成員之一,他叫王冰。
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
豫記| 撰文
WUDIAN| 版式
老人當街犯病摔倒
豫記人克服暈血見義勇為
「再遇到事情,還是會救人」
昨天下午兩點多在廣州的大街上,一名65歲左右的男子轟然倒下,右手被摔碎的酒瓶割傷,血流不止。
老人趴在地上紋絲不動,來往的行人也不敢輕易上前搭救,危急關頭一名青年男子迅速上前查看情況。
隨後,他與一戴黑框眼鏡黑衣男子交流以後,決定用繩子扎住傷者右臂方便止血,把口罩揭下來保持呼吸均勻,不停與他溝通,防止休克。
在等120過程中,黑衣男子清理傷者身邊玻璃殘渣,防止二次傷害,青年男子則協調小區巡邏人員。
十餘分鐘後,醫護人員到達,黑衣男子幫忙翻身,確認老人沒事以後悄然離開。
如果沒有好人心的救助,如果不是醫護人員及時趕到,這位老人的生命恐怕就要定格在這個冬天了。
這兩位救人者裡的黑衣男子就是豫記媒體人,他叫王冰。
認識王冰的人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因為他暈血,還很嚴重。
據王冰本人自己回憶,直到確認老人安全,看到地上那攤變黑的血跡,他才想起自己暈血,腿一下就軟了。
之後,閉上眼都是血腥味和那灘黑血,一個晚上都睡不好,五點多醒來再也睡不著了。幸虧第二天離開廣州,否則再住幾天估計就得去看心理醫生了。
王冰救人後有感
面對一條生命,他選擇壓抑了生理的不適,他選擇克服了自身的難受。
而當別人稱讚他時,他只是淡淡說道,「救人沒有什麼,舉手之勞而已,加上懂一些急救常識,所以就出手了。」
他還說,再遇到這種事情,我還會去救人,就算救不回來,至少能延遲他的生命。
這種行為,絕不是頭腦一熱而為,是深入骨子裡的俠義精神。
早在12年前,王冰還在鄭州的時候,街上遇到便衣警察抓一個小偷,被幾個團夥圍住,危機時刻,他就選擇了挺身而出,和便衣警察站在一起,與小偷團夥對峙,等來了支援的民警。
作為豫記,有第一時間記錄的敏感,也有第一時間救人的衝動,這是河南媒體人與生俱來的大義,走到哪兒,都不會見死不救,走到哪兒,都會見義勇為。
在外豫記人
不僅為家鄉盡力
任何危急時刻總會挺身而出
豫記從一開始的400名河南籍媒體人組成的小圈子,到現在1500+的成員遍布全世界,廣州救人這件事,其實只是千名媒體人在外做的好事之一。
比如今年年初,在疫情中,豫記的成員們多半都是資深媒體人,憑著自己的新聞直覺,早在剛開始的時候,就陸陸續續開始給家鄉捐款捐物。
十幾名在外駐馬店籍媒體記者,籌集款項購買了牛奶和糧油送給一線的醫護人員,希望他們在流汗的時候不要再操心吃飯的問題。
一開始是在中原媒體人群裡溝通事宜,後來1500+豫記成員為了保證信息的真實和流通,選派了30多名代表和一些本土媒體人組建了一個叫「河南疫情後援群」的微信群。
「河南疫情後援群」截圖
後來,通過這個群, 信陽籍在京的新聞系統工作人員L先生,大力動員協調電影人關注河南、捐贈戰疫物資。其中,僅演員吳京就給信陽捐贈了三輛負壓救護車、10000件防護服,這背後少不了L先生的呼籲和倡導。
原新聞出版研究院職工、現北京某國企職員劉志永(河南登封籍),自費購買500個N95口罩,在物資最緊缺的時候寄送給信陽市羅山縣人民醫院。
我覺得,捐款捐物不是豫記們最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危急時刻的挺身而出。
供職於各大媒體的豫記成員們,幫助家鄉對接各種防疫資源,並爭取捐助。
中華兒女雜誌記者餘維峰,幫助家鄉對接各種資源,爭取捐助。
原北京日報記者、現北京律師王維維,也廣泛通過多方渠道呼籲大家提起對於河南疫情的重視,為家鄉爭取援助。
還有一群遠在三千裡外南粵大地的信陽師院校友,看到生活了四年的小城水深火熱,想方設法買了3000隻N95口罩,通過豫記平臺的協調,以母校的名義捐獻給了信陽中心醫院。
校友代表說,這是送給信陽的情人節禮物。
這種事情太多了,不僅協調物資,許多無法解決的燃眉之急,都經過媒體人們的奔走傳播,得到了解決,比如找人修理在駐馬店遂平爆胎的蒙古牌照物資供應車等等。
今年,河南人終於洗清了多年被黑化的外衣,其中在外河南媒體人的傳播作用不可忽視。
但你仍然不知道的是,河南籍媒體人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個縮影。
河南向來不缺平民英雄
在大義面前,不僅豫記媒體人從未缺席,千千萬萬的普通河南人也從未缺席。
2005年,一輛從杭州開往溫州的火車駛向兩個在鐵軌上玩耍的小孩,恰逢在溫州打工的商丘人李學生從農貿市集出來,看到這一幕。
千鈞一髮時刻,來不及多想,李學生扔下手中青蔥飛奔而去,一手抓住其中一個小男孩,將其使勁甩到鐵軌外。
但是,就在他又去抓遠處的小女孩時,火車來到了跟前……年僅37歲的李學生和小女孩,雙雙遇難。
電影《李學生》劇照
2016年,在一份「中國好人」廣州市候選人名單裡,出現了一個河南人的名字,這個人便是趙木生。
據說,他的《獻血證》上的血量累計高達20000cc之多,相當於5個人的血液總和。
這還不算完,15年間,他扶貧濟困捐款捐物700多萬元。哪裡有地震、災害,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去捐款。
2017年杭州西湖區桐廬野魚館燃氣爆炸,周口90後的哥黃亞鋒第一時間衝到了爆炸現場,不顧危險,前前後後救出十幾個人。
2018年一個普通的下午,信陽董家河鎮綠之風小學的李芳老師,在護送學生回家時,面對突如其來疾行的摩託三輪車,用血肉之軀,為學生豎立一道安全防線……
李芳老師
無論是李學生,還是趙木生,再或者是黃亞峰、李芳,在他們的故事流傳之前,他們都只是一位堅守在各行各業的普通人。
但在大愛大義面前,面對生死抉擇,利己利他面前,面對個人選擇,這些默默無聞的河南人用他們的英雄氣概、淳樸善良,構築起河南脊梁。
我敢說,沒有一個省份比河南人更具有俠肝義膽精神。
河南,這片歷經20多個朝代定都的厚土,英雄人物從未落幕,英雄氣概代代相傳。
我們相信,無數平民英雄,就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