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時間是個神奇的東西,它與食物相連,孕育了食物生長,又在大自然的調和之下,二次加工食物,重生、轉化後形成各種美味。
時間的味道在鹹菜、醬菜、乾菜、腊味等食物中都能找到答案!
鹹菜很鹹
配稀飯就剛剛好
「頭伏蘿蔔二伏芥,進入三伏種白菜」,醃菜的材料一般都在夏日播種,秋收,醃製,無論是蘿蔔、芥菜還是白菜,都是做鹹菜的好選手。
蘿蔔乾,是近些年最火的鹹菜,沒有之一。
它對不愛蘿蔔的朋友很友好,醃製之後口感立馬升華,沒有生蘿蔔的澀味,哏啾的口感,加點辣椒,真的上頭。
芥菜是鹹菜中的名門望族,一大家子都是寶,葉用型的雪裡蕻、莖用型的榨菜、薹用型的芥蘭、根用型的大頭菜,都是它的親戚。
河南人記憶裡多是芥菜絲,從大缸裡現撈出來的整顆芥菜,拿回家自個切絲,炒或者涼拌,都是極佳的。
前段時間有幸嘗了大名鼎鼎的登封芥菜絲,不同於一般的醬黑色,它是白色的,味道更嗆一些,也很好吃。
醃白菜好做,水靈的白菜醃過之後依然多汁,本來令人嫌棄的白菜梆子,最令食客欲罷不能。
童年時期唯一接受的蒜製品,就是臘八蒜。
第一,它長得好看,在醋的浸泡下,呈現小清新的綠色;第二,它味道好,褪去了辛辣,中和成了酸甜口味。
有蒜離不了姜,河南有一種姜,洋姜。
名叫姜,也不算是姜,裡面的果肉是白色的,生吃起來汁水多,脆生生的,還有點回甘。
鹹菜空口吃很鹹,但是配上稀飯和饃就剛剛好,反正鹹菜河南人沒有吃煩過。
食物的本味
鎖在醬菜裡
鹹菜除了口感好,就只剩下了鹹。
醬菜就不一樣,醬菜入口鹹,留在舌尖的是食材的本味。
春天的韭菜極嫩,適合炒,清香的味道,嫩脆的口感,讓無數食客停不了筷子。
韭菜老了就會開花,韭菜花更適合做成韭花醬。
傳統的韭花醬是用磨盤碾出來的,上了年紀的人對此尤其講究,小時候就曾在毛毛雨天陪奶奶找磨盤做韭菜花醬。
韭菜的甘甜以及微微辣全都濃縮醬裡,配粥、就饃都很完美。
醬豆也是經典,醬豆就是黃豆醬,做醬豆呢,一定要找大晴天。
新鮮的黃豆煮熟,與麵粉混合之後,恆溫捂出菌絲,再與陽光見面,曬後封壇發酵,經過一段時間,便做好了。
還有一種讓人難以想像的醬,就是西瓜醬。
沒吃過的人可能覺得這是什麼黑暗料理,其實是在醬豆封壇之前加入西瓜瓤,就是香甜的西瓜醬了。
對季節變化敏感的人,最渴望能把時令的味道留下,春天的香椿芽和夏天的十香菜因此得以留存。
當然,愛這個味道的人視若珍寶,接受不了的趨之若鶩。
手巧的人還會自己做豆瓣醬,大家肯定也都見過。
美食界
奇妙的化學反應
它很黑醜,但很美味,用來形容松花蛋再合適不過了。
鴨蛋和石灰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在時間的牽引下,兩者發生反應,凝固變黑,就成了松花蛋。
我最愛的皮蛋瘦肉粥,靈魂就是松花蛋。
松花蛋也叫皮蛋,涼拌皮蛋,在涼菜界佔有一席地位,不過我覺得黃皮蛋涼拌更好看。
黃皮蛋是用雞蛋做的,將鴨蛋換成雞蛋,其它步驟基本一樣。
荊芥皮蛋是河南的特色,兩種奇妙味道的碰撞,是無法拒絕的味覺盛宴。
除了和石灰反應,鴨蛋和雞蛋也愛和鹽一起玩,玩著玩著就成了鹹鴨蛋,鹹雞蛋。
我對鹹鴨蛋的印象最早來源於汪曾祺先生文章裡的高郵鹹鴨蛋,滋滋冒油的鴨蛋黃畫面感過於強,後來知道在河南人也會自己做鹹鴨蛋。
大學室友,每次中秋回來,總要帶一些鹹鴨蛋給大家吃,剝開的一瞬間,學過的文章便在腦海浮現,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
還有鹹雞蛋,沒鴨蛋那麼齁鹹,一刀兩半,早上配白粥吃。
奇奇怪怪的食物總也有美味藏匿,比如毛豆腐。
毛豆腐,是臭豆腐的半成品,發酵產生的白色細絲的茂盛程度標誌著毛豆腐的好壞。
可愛的小白毛茁壯成長就代表毛豆腐離上餐桌不遠了,物極必反,臭中帶香的毛豆腐,炒成菜食客的筷子就難以停下。
不只豆腐塊,也有毛豆腐卷。同是豆腐,豆腐乳就稍微沒那麼黑暗一些。
開封蘭考的豆腐乳,據說明朝時期已經盛行,醬紅透明,細膩黏軟,鹹中透香,香中帶甜。
光曬、風乾
都是大自然的味道
陽光暴曬一段時間可以使蔬菜迅速脫水,成就了另一種美味,乾菜。
乾菜,是蔬菜界的標杆,最懂為人處世的哲學,從不嫌貧愛富。
做好之後,便和之前的脆嫩水靈毫不相干了,重新泡發後,口感就變得勁道有勁。
與肉食一起烹飪的時候,看似是個配角,實際絲毫不遜色,甚至略勝一籌,又不會覺得喧賓奪主。
和素菜一起做包子,也好吃。
做乾菜沒有什麼大講究,只要樂意做,無所不成乾菜,黃心烏、蘿蔔纓等葉子菜可以做,南瓜、刀豆等時令蔬菜也可以做,曬乾之後,可以存放小半年。
除了蔬菜,水果曬乾也是常見的,當火紅的柿子掛滿枝頭,離變成柿餅也不遠了。
最有季節氣息的當然是滿身年味的腊味了,冬季做辣腸十分普遍。
豫南的信陽對腊味尤其鍾愛,雞鴨魚豬都難逃被做成臘肉的命。
我信陽的朋友說她媽媽從十一前後就開始準備食材了,做成的腊味能吃整整一個年。
腊味很排場,當配菜或者硬菜上餐桌都不會有違和感。
儘管現在網上什麼都可以買到,只有媽媽做的腊味充滿著家鄉的味道,每年堆滿行李箱、後備箱帶走的除了食物,滿滿的都是鄉愁。
好味知時節
時間的神秘之處還在於可遇而不可求,很多美味都是在焦急的等待情緒之後才可以吃到。
到過南方的人會發現,那裡的大米不香,是因為南方熱,水稻生長周期短,糖分難以沉澱。
在黃河邊的水稻,一年就那麼一季,當然香甜了。
還有一些美味有著最佳食用期,應季也就那麼幾個月,錯過了就沒了。
讓大多數河南人慾罷不能的野菜,只要一開春,漫山遍野的人都在剜,生怕沒吃到這春天的味道。
白蒿、薺薺菜、香椿芽都賊好吃,沒趕上就要下一年。
洋槐花也是如此,只有那個花開的季節,才最新鮮、最香甜。
三門峽盧氏的花菇,就是香菇界的「曇花」。
哪怕是同一地帶生長的香菇,只有特定的溫度和環境下,傘蓋上才能出現漂亮的小雲朵,長成花菇。
不只是食物季節性強,生活在中原的人們時令感也是槓槓的。
出了中原,二十節氣差不多就宣告失靈了,偏南或者偏北的城市甚至難以感受到四季分明。
這便是大自然賦予專屬中原人民的寶藏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
藍家夏夏| © 撰文
XIAXIA| © 版式
推薦閱讀
河南的主食是什麼味道?
在河南,哪些村兒有來頭?
© THE END
點擊下面小程序
了解豫記區域合伙人計劃
↓↓↓
以下連結也可幫你了解合伙人計劃
↓
豫記區域合伙人是什麼?看這6問6答就夠了
豫記發布區域合伙人計劃:與同道中人為老家盡點本份!
如你有意向,敬請聯繫我們
聯繫微信號:janesnake
請備註「豫記合伙人+有意向區域」如「豫記合伙人 南陽」
期待與你相遇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豫記好物
投稿郵箱:yujimedia@163.com
商務合作:salome1203(微信添加)
豫記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本帳號是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