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最近流行曬南瓜,懷舊是河南人的通病? | 豫記

2021-02-16 豫記

南瓜是舶來品,原產於南美洲,自明代被引種到中國,無論是居家過日子食用,還是節日裡做成燈籠玩耍,南瓜似乎無所不能。微信群裡不知是哪個河南老鄉曬出了自家種的老南瓜,大傢伙兒立刻就有了睹物思鄉的感覺。就像西晉某年秋風漸起時,身處洛陽的張翰想起故鄉吳中蓴菜羹和鱸魚膾那樣,對故土的思念油然而生。

 

麗娃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看群友爭相回憶

潛水的我想起外婆偷南瓜的辛酸往事

 

圍著那張老南瓜照片,群裡的老鄉開始回憶。

 

有人憶起了南瓜臊子撈麵條的滋味;有人回味嫩南瓜擦成絲兒做餡,包包子的垂涎欲滴;有人描述著用青皮帶花的脆南瓜,切絲塌菜饃的美。

 

有人說起大火熱油中撒一把剛從樹上摘下的鮮花椒,爆炒酸辣南瓜絲的香;還有的講述用黃皮的面南瓜,熬製一碗清素甜淡的米粥喝,養生怡心。

 

我靜靜潛水,看群友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老味道、老做法、老記憶和老鄉情,思緒浮沉。

 

很多往事,恰恰就像那一個個躺在記憶草叢中的老南瓜,讓我摘拾起,幾許沉甸甸苦澀又甜蜜的往昔。

 

故鄉在豫西山區,小時候,我跟下放到農村的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教書很忙,照顧我們兄妹的是年邁勤勞的外婆。

 

外婆生於1905年,時年70多歲的她經歷過很多饑荒苦難,在她眼裡,土地和糧食才是最靠得住的,對於金錢,她一直看得很淡。

 

那時候是大集體,媽媽代課工資很低,用她的話說,鄉村老師就是「巧要飯的」,外婆拼命出工出力,想要餵飽一家幾張嘴,仍是不容易。

 

為了不讓我們挨餓,外婆什麼辦法都想過,開荒種地、養豬養雞;外婆什麼事情都敢做,包括偷公家地裡的糧食和莊稼。

 

青黃不接的季節,外婆下地薅草時,草籃子下面總塞著幾把剛剛灌漿結籽的青麥穗,回來後在鍋裡煮熟,搓去皮吹乾淨,一把把香香的麥籽兒,就是我的零食。

 

秋天外婆下地裡偷玉米穗,回家後她的大襠褲褲腰裡,別著一圈兒青玉米穗,寬大的黑大襟上衣遮著。

 

外婆喜滋滋地將裹著青包衣的玉米穗,塞到做飯時的灶膛裡,烤得噴噴香,給我們剝開啃著吃。

 

那時正上小學的我,老實木訥,讀了幾篇熱愛集體、學習雷鋒、公而忘私的課文,不理解外婆的苦心,反而為她的舉動感到羞恥。

 

有一次,外婆讓我和她一起下地薅草,回家路上,她發現生產隊菜園子邊上,有幾條南瓜秧子伸了出來,結了個青綠半大小南瓜。

 

外婆要摘了它,因她的籃裡裝滿了草,她就讓我把籃子裡的半筐草倒出來,把南瓜放在我籃子底,再用青草蓋住帶回家。

 

膽小的我不幹,我怕被看園子的人抓住,就和外婆說那是生產隊的南瓜,我們不能偷集體的東西。

 

外婆看我只動口不動手,就一把奪過我的籃子,將南瓜摘下放進籃子裡,用草埋起來,然後將籃子塞到我手裡,讓我趕緊擓著回家去。

 

一路上,我的心跳得快要蹦出來,生怕被誰逮住丟人現眼,緊張得渾身冒汗。不光彩的罪惡感,壓在我心頭,很長時間難以消散。

 

等長大懂了些事情,尤其是前些年看了母親回憶錄中寫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外婆和她經歷「三年自然災害」饑荒,下地上工的村民們,都要靠偷生產隊的糧食才能活命,如果不偷,只能等餓死的情節,我才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古訓多麼確切。

 

也只有那時,我才徹底理解了外婆的行為,對她「偷竊」的汙點終於釋懷。

 

 

曾經那麼討厭的南瓜

竟然如此神通廣大

 

儘管那時候缺乏食物,但自幼病弱挑食的我,很討厭吃南瓜。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一年中總有那麼一段日子,要以高產的南瓜、紅薯代飯,家裡很少有食用油,就只能吃煮南瓜、蒸南瓜,天天吃、頓頓吃,難免吃得胃裡泛酸,看見南瓜就厭煩。

 

秋天摘下來的南瓜,可以儲存一個月甚至更久,天冷時,它們就被外婆存在門後或床下,過來過去時,我少不了拿腳恨恨地踢上幾下。

 

我們那裡叫南瓜為倭瓜,受氣包一樣的南瓜們,在我眼裡實在是又難看又窩囊。

 

後來參加工作到了城裡,發現菜市場的南瓜,身價卻是年年見長。

 

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三高富貴病人越來越多,從前能活命的南瓜,又成了人們的養生佳品,尤其有益於糖尿病人。

 

本草藥書記載,南瓜性溫味甘,能排毒養顏、強身健體、健脾和胃。全株各部均可供藥用,南瓜子富含胺基酸,有清熱除溼、驅蟲的功效,南瓜藤有清熱作用,南瓜蒂可安胎、根治牙痛。

 

而我也漸漸轉變了對南瓜的態度。

 

前些年小區剛建成,樓下有幾小片空閒土地,有鄰居老人們,整飭後種些蔬菜,自給自足,也能吃些不施農藥化肥的純天然食物。

上下班路過時,我第一次發現,能養人救命的南瓜,生命力竟如此旺盛,並且憨實質樸接地氣。

 

春天時將一粒種子撒進土裡,不用怎麼管理,發芽後的南瓜苗,貼著地,縱橫伸展著毛茸茸的方形藤蔓,在荒蕪的雜草間,龍鬚昂揚、恣肆奔突、氣勢如虹。

 

夏天到來時,碩大的金黃色花朵,像一把把鮮豔的小傘,綴滿綠葉之間,花朵尚未完全凋謝,小小的瓜蒂已牢牢坐好了胎,不聲不響安安靜靜地積蓄著能量,一天比一天膨脹。

 

直到某個時刻,你會驚訝地發現,它們像高產媽媽生下了一群健壯的孩子,在漸漸衰黃的草叢間,淘氣地晾曬著圓鼓鼓的肚皮,好像在喊叫著:「快來啊!快把我們搬回家裡去。」

 

 

萬聖節的南瓜燈

讓南瓜變得可愛

 

開始覺得南瓜可愛,是因為一個有趣的節日——萬聖節。

 

兒子小時候,是院裡的孩子王,每年萬聖節,總有他的小夥伴們,戴著面具、披著鬥篷,結伴Cos成各種小鬼,上門來我家討要糖果吃。

 

有一次,一個小姑娘手裡還提著一盞可愛的南瓜燈。萬聖節的南瓜燈,絕對是這個節日歡樂的亮點。

 

人們把南瓜挖空,雕刻出眼睛、鼻子和彎彎上翹的大嘴巴,裡面點上蠟燭,一個笑臉南瓜頭就成了。據說,萬聖節的晚上,誰家門口放著南瓜燈,說明這家人歡迎孩子們上門討糖果。

 

南瓜燈源於愛爾蘭。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裡,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裡放著的。

 

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新大陸後不久,就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就像火雞是感恩節的必備菜餚一樣。

 

貌不驚人的南瓜,正是因它平凡百搭、營養豐富、隨遇而生,在如今已然富足的生活中,牢牢佔據著食譜的一頁。

 

除了上面眾群友說的吃法以外,南瓜還能做成如南瓜鬆餅、南瓜羹、南瓜湯圓、南瓜布丁、南瓜盅等精緻美味的甜品,裝點國人考究的餐桌。

 

在寒冷的秋冬季節,南瓜以盤碗中的美味金黃,以及夜色裡的溫暖明亮,驅散了那些散落在我記憶裡的苦澀憂傷,代之而起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懷想。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麗娃,出生在汝州,生活在鄭州,業餘碼字,用寫作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推薦閱讀

中原新晉網紅汝州小傳:等汝多時,問君約否?

鄭州的六大公園,來頭都不小,你知道幾個?

相關焦點

  • 啥是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過去,我親眼見過不少人,滿口河南普通話,卻說自己是安徽人、山東人、蘇北人。只有廝混得熟了,才會悄悄說上一句:老哥,俺也是駐馬店類。臨走,還撂下一句:看來,客家人真的就是從河南遷到廣東來的。這是最簡單的河南家常飯菜,並不精細,也沒有繁多的花樣,如同樸實的河南人一樣,但是,它們以實實在在的品性滿足著河南人的胃,滋養著河南人的身軀,支撐著在外的人走得越來越遠。
  • 屬於每個河南人的詩和遠方!|豫記
    豫六一豫記說河南不適合發展旅遊?你錯了!河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河南的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還有許許多多的歷史文化待發掘。於是,深耕河南的文化公司和旅行公司走到了一起,成立了豫記文旅。豫記文旅是詩和遠方的牽手天天聽、天天說河南的歷史文化深厚,相信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總的來說就是,地下文物全國首位,地上文物全國第二。
  • | 豫記
    河南人記憶裡多是芥菜絲,從大缸裡現撈出來的整顆芥菜,拿回家自個切絲,炒或者涼拌,都是極佳的。 >豫記區域合伙人是什麼?看這6問6答就夠了豫記發布區域合伙人計劃:與同道中人為老家盡點本份!如你有意向,敬請聯繫我們聯繫微信號:janesnake請備註「豫記合伙人+有意向區域」如「豫記合伙人  南陽」期待與你相遇
  • 走在希望的中原|豫記
    那時正流行「嘲諷河南人」,倒也並未在意,但真正演出之時,我臨時將「鄭州票販子」改成了「阜陽票販子」,一是劇本主要作者,正是阜陽人;二是我對彼時阜陽火車站的看法,惡劣於鄭州多倍。這位阜陽人,是我當時的頂頭上司,亦師亦友的老領導,只記得當時丫氣得,「你,你,你真是個河南人!」
  • 再難都要衝上去救人,這就是古道熱腸的河南人!|豫記
    豫六一豫記昨天一則好人好事登上了廣州地區的微博熱門,兩名男子救助當街摔倒流血不止的老人,其中一位仗義出手的「英雄」就是豫記成員之一,他叫王冰。豫記成員只是在外河南人的一部分,河南人普遍見義勇為,在好人好事、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是佔比最多的,王冰、豫記以及全體河南人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這就是河南!這就是俠肝義膽、古道熱腸的河南人!
  • 一億河南人本色裡的俠肝義膽!|豫記
    豫六一豫記◎ 網約車司機艾先生12月8日13時40分,滴滴司機艾師傅為送患病嬰兒去醫院救治,一路闖了3個紅燈。在本以為遭受嬰兒家屬的冷漠對待之後,被證實這場事件是個誤會,艾師傅勇敢地站出來,為嬰兒家屬澄清。
  • 河南人過年為啥必須包餃子? | 豫記
    我是王冰,河南洛陽人,2014年到廣西南寧工作,如今,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因為疫情不能回老家過年,年味漸濃,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老黨來南寧和我一起過年。 河南人愛餃子,愛醋,愛蒜。除了生吃蒜瓣這門絕技,一口一個臘八蒜,也能把不吃蒜的人看的目瞪口呆。 臘八蒜清爽生脆,和葷餡的餃子最配。 「咔滋」一聲,蒜咬一半。趁著嘴裡蒜香醋香的馥鬱,來上一口熱乎的餃子,連日的辛苦便在這大肆咀嚼間被熨平。
  • 河南哪些小城的會議顛覆了歷史? 豫記
    孟津是洛陽一個不起眼的小城,這裡的黃河鯉魚好吃,早在唐代李白就寫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這事兒得從最近熱播的《羋月傳》說起,歷史上的羋月名叫羋八子,從陪嫁逆襲為宣太后,好強的羋八子以太后之位攝政,權傾朝野,上位後就命臣子攻打韓、趙、魏等郭家,欲求中原霸主之位。其中,趙國最難纏,在損失二萬多將領和幾座城池後繼續和秦國死纏。本來這場持續3年的戰爭已經進入膠著狀態,但公元前279年發生的兩件大事卻讓這兩個大國態度發生轉變。
  • 最近花卷的這個做法超火,一切一卷像朵花,朋友圈每天都在曬
    最近大夥真的是在家呆太久,憋出了一身才華,油條、涼皮、油餅、糖餅、各種花樣麵食輪番上陣,昨天更是有小夥伴在群裡直播做豆皮,這才華真的是閃閃發光啊,這最近做啥都是朋友圈說了算,前幾天剛做了炸糖餅,這兩天又出了個新式花卷,真是忙不贏的節奏啊,反正今天在家也是沒事兒,蒸點南瓜和面做花卷好了
  • 暴雨下的河南溫度:生活有多殘酷,就有多溫柔丨豫記
    本文來源: 豫六一豫記隨著雨帶北移,淮河、黃河形式嚴峻起來。20日,河南防汛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為Ⅱ級。大概也就是從那天開始,網絡上不斷爆出河南暴雨受災的視頻和圖片。在大災面前,有許多瞬間非常戳人。看到這些,或許你就會明白,為啥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和人種從來沒有斷代。為啥河南多災多難,歷盡滄桑,依然堅強不息。
  • 河南人最懷念的老鄉,竟然是嶽飛 豫記
    河南是嶽飛的家鄉,也是嶽飛常年帶兵打仗的地方,河南的許多地方都留下過嶽飛的足跡,在河南人的生活中,他幾乎是被人們最廣泛紀念的一位老鄉
  • 河南的ou年,離不了ou肉 | 豫記
    河南人都知道,牛年叫ou年,牛肉叫ou肉。
  • 說河南話就文化不自信了?可去球吧!|豫記
    豫六一豫記如題所示。事情得從一條微博說起。前幾天,桐哥微博發了一條他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上的演講視頻,講河南人的文化自覺及文化傳播。因為他相信河南話的力量,相信它可以凝聚起一億人的心。正如黃章晉在評論區所說,「河南人在河南講傳播,說河南話才是自信且正確的。」
  • 河南為什麼簡稱豫?「豫」字是什麼意義?
    所以說河南省簡稱豫是一個長久的歷史傳承,沒有什麼複雜的緣由。有一個好玩的問題是,大禹劃分九州的時分,為什麼會給這塊中央取名叫豫州?如今有一種普遍的解釋是說,由於河南地域在幾千年前有很多大象。大家看「豫」這個字,是一個予加一個象,它的象形含義就是「牽著大象」,所以叫豫州。
  • 河南18地市都是啥性格?丨豫記
    豫六一豫記河南從豫A到豫U 共有18個城市,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一座城市、一種生活、一種文化。說古老,很多人要笑了。畢竟在大家心目中,鄭州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2003 年,它被確定為中原城市群九個中心城市之一,被譽為中原之崛起城市,這都和平頂山人的勤奮脫不開關係。經常看文章的人一定知道,我司的王又又是安陽人。她每次說起安陽,提到的一定不是什麼勞什子甲骨文和殷墟,而是安陽既暗黑又讓人慾罷不能的美食。
  • 鋤頭,連接大地最好的橋梁 | 豫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梁永剛| © 撰文WUDIAN| © 版式推薦閱讀河南人為什麼喜歡「谷堆」著吃飯?看一個人可不可交,吃一次飯就知道了 點擊下面小程序了解豫記區域合伙人計劃↓↓↓以下連結也可幫你了解合伙人計劃↓豫記區域合伙人是什麼?
  • 江華手書:河南人說給河南人的話
    三日之會,足見了您的誠心與河南、及鄭州市官員的誠意。無論從任何的意義上言,今日之河南形象重振之重要,要比河南歷史上任何時代都重要和迫切。幸而有幸,在這個時間,豫記、河南的未來相逢於此。本想手書感言,三言兩語便罷,卻猶如小時候放手牧羊不小心脫了韁繩,言之所及,便撒歡似無了方向。
  • 不辭長作河南人
    這次回家鄉,是以一個在外豫記的身份,參加豫記十年的大聚會,同時見證「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的項目啟動。比如最近以一篇《我不是河南人》刷屏的秦朔老師,一直以為是溫文爾雅的上海人,原來是出生在開封,祖籍
  • 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你知道河南為什麼稱為豫嗎?
    這樣的簡稱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省的簡稱「豫」。那麼,河南為什麼要簡稱「豫」呢?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遊,東接安徽、山東,北界河北、山西,西接陝西,南臨湖北。河南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在古代,其實在今天也是,一切的發展都不開水資源。有這麼一句話,黃河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河南是黃河文化的源頭。河南的地位可見一斑。
  • 「豫記」10年:一群以夢為馬者在中原大地上的篤情行走
    鍵指財經11月27日,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河南省委網信辦、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指導,豫記主辦的河南形象全球化傳播暨這就是河南啟動儀式在鄭州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120餘名河南籍知名新聞工作者相聚鄭州,共話新媒體時代如何提升河南對外形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