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是舶來品,原產於南美洲,自明代被引種到中國,無論是居家過日子食用,還是節日裡做成燈籠玩耍,南瓜似乎無所不能。微信群裡不知是哪個河南老鄉曬出了自家種的老南瓜,大傢伙兒立刻就有了睹物思鄉的感覺。就像西晉某年秋風漸起時,身處洛陽的張翰想起故鄉吳中蓴菜羹和鱸魚膾那樣,對故土的思念油然而生。
麗娃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看群友爭相回憶
潛水的我想起外婆偷南瓜的辛酸往事
圍著那張老南瓜照片,群裡的老鄉開始回憶。
有人憶起了南瓜臊子撈麵條的滋味;有人回味嫩南瓜擦成絲兒做餡,包包子的垂涎欲滴;有人描述著用青皮帶花的脆南瓜,切絲塌菜饃的美。
有人說起大火熱油中撒一把剛從樹上摘下的鮮花椒,爆炒酸辣南瓜絲的香;還有的講述用黃皮的面南瓜,熬製一碗清素甜淡的米粥喝,養生怡心。
我靜靜潛水,看群友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老味道、老做法、老記憶和老鄉情,思緒浮沉。
很多往事,恰恰就像那一個個躺在記憶草叢中的老南瓜,讓我摘拾起,幾許沉甸甸苦澀又甜蜜的往昔。
故鄉在豫西山區,小時候,我跟下放到農村的母親一起生活,母親教書很忙,照顧我們兄妹的是年邁勤勞的外婆。
外婆生於1905年,時年70多歲的她經歷過很多饑荒苦難,在她眼裡,土地和糧食才是最靠得住的,對於金錢,她一直看得很淡。
那時候是大集體,媽媽代課工資很低,用她的話說,鄉村老師就是「巧要飯的」,外婆拼命出工出力,想要餵飽一家幾張嘴,仍是不容易。
為了不讓我們挨餓,外婆什麼辦法都想過,開荒種地、養豬養雞;外婆什麼事情都敢做,包括偷公家地裡的糧食和莊稼。
青黃不接的季節,外婆下地薅草時,草籃子下面總塞著幾把剛剛灌漿結籽的青麥穗,回來後在鍋裡煮熟,搓去皮吹乾淨,一把把香香的麥籽兒,就是我的零食。
秋天外婆下地裡偷玉米穗,回家後她的大襠褲褲腰裡,別著一圈兒青玉米穗,寬大的黑大襟上衣遮著。
外婆喜滋滋地將裹著青包衣的玉米穗,塞到做飯時的灶膛裡,烤得噴噴香,給我們剝開啃著吃。
那時正上小學的我,老實木訥,讀了幾篇熱愛集體、學習雷鋒、公而忘私的課文,不理解外婆的苦心,反而為她的舉動感到羞恥。
有一次,外婆讓我和她一起下地薅草,回家路上,她發現生產隊菜園子邊上,有幾條南瓜秧子伸了出來,結了個青綠半大小南瓜。
外婆要摘了它,因她的籃裡裝滿了草,她就讓我把籃子裡的半筐草倒出來,把南瓜放在我籃子底,再用青草蓋住帶回家。
膽小的我不幹,我怕被看園子的人抓住,就和外婆說那是生產隊的南瓜,我們不能偷集體的東西。
外婆看我只動口不動手,就一把奪過我的籃子,將南瓜摘下放進籃子裡,用草埋起來,然後將籃子塞到我手裡,讓我趕緊擓著回家去。
一路上,我的心跳得快要蹦出來,生怕被誰逮住丟人現眼,緊張得渾身冒汗。不光彩的罪惡感,壓在我心頭,很長時間難以消散。
等長大懂了些事情,尤其是前些年看了母親回憶錄中寫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外婆和她經歷「三年自然災害」饑荒,下地上工的村民們,都要靠偷生產隊的糧食才能活命,如果不偷,只能等餓死的情節,我才知道「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古訓多麼確切。
也只有那時,我才徹底理解了外婆的行為,對她「偷竊」的汙點終於釋懷。
曾經那麼討厭的南瓜
竟然如此神通廣大
儘管那時候缺乏食物,但自幼病弱挑食的我,很討厭吃南瓜。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一年中總有那麼一段日子,要以高產的南瓜、紅薯代飯,家裡很少有食用油,就只能吃煮南瓜、蒸南瓜,天天吃、頓頓吃,難免吃得胃裡泛酸,看見南瓜就厭煩。
秋天摘下來的南瓜,可以儲存一個月甚至更久,天冷時,它們就被外婆存在門後或床下,過來過去時,我少不了拿腳恨恨地踢上幾下。
我們那裡叫南瓜為倭瓜,受氣包一樣的南瓜們,在我眼裡實在是又難看又窩囊。
後來參加工作到了城裡,發現菜市場的南瓜,身價卻是年年見長。
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三高富貴病人越來越多,從前能活命的南瓜,又成了人們的養生佳品,尤其有益於糖尿病人。
本草藥書記載,南瓜性溫味甘,能排毒養顏、強身健體、健脾和胃。全株各部均可供藥用,南瓜子富含胺基酸,有清熱除溼、驅蟲的功效,南瓜藤有清熱作用,南瓜蒂可安胎、根治牙痛。
而我也漸漸轉變了對南瓜的態度。
前些年小區剛建成,樓下有幾小片空閒土地,有鄰居老人們,整飭後種些蔬菜,自給自足,也能吃些不施農藥化肥的純天然食物。
上下班路過時,我第一次發現,能養人救命的南瓜,生命力竟如此旺盛,並且憨實質樸接地氣。
春天時將一粒種子撒進土裡,不用怎麼管理,發芽後的南瓜苗,貼著地,縱橫伸展著毛茸茸的方形藤蔓,在荒蕪的雜草間,龍鬚昂揚、恣肆奔突、氣勢如虹。
夏天到來時,碩大的金黃色花朵,像一把把鮮豔的小傘,綴滿綠葉之間,花朵尚未完全凋謝,小小的瓜蒂已牢牢坐好了胎,不聲不響安安靜靜地積蓄著能量,一天比一天膨脹。
直到某個時刻,你會驚訝地發現,它們像高產媽媽生下了一群健壯的孩子,在漸漸衰黃的草叢間,淘氣地晾曬著圓鼓鼓的肚皮,好像在喊叫著:「快來啊!快把我們搬回家裡去。」
萬聖節的南瓜燈
讓南瓜變得可愛
開始覺得南瓜可愛,是因為一個有趣的節日——萬聖節。
兒子小時候,是院裡的孩子王,每年萬聖節,總有他的小夥伴們,戴著面具、披著鬥篷,結伴Cos成各種小鬼,上門來我家討要糖果吃。
有一次,一個小姑娘手裡還提著一盞可愛的南瓜燈。萬聖節的南瓜燈,絕對是這個節日歡樂的亮點。
人們把南瓜挖空,雕刻出眼睛、鼻子和彎彎上翹的大嘴巴,裡面點上蠟燭,一個笑臉南瓜頭就成了。據說,萬聖節的晚上,誰家門口放著南瓜燈,說明這家人歡迎孩子們上門討糖果。
南瓜燈源於愛爾蘭。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裡,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蔔裡放著的。
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新大陸後不久,就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蔔更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兒,就像火雞是感恩節的必備菜餚一樣。
貌不驚人的南瓜,正是因它平凡百搭、營養豐富、隨遇而生,在如今已然富足的生活中,牢牢佔據著食譜的一頁。
除了上面眾群友說的吃法以外,南瓜還能做成如南瓜鬆餅、南瓜羹、南瓜湯圓、南瓜布丁、南瓜盅等精緻美味的甜品,裝點國人考究的餐桌。
在寒冷的秋冬季節,南瓜以盤碗中的美味金黃,以及夜色裡的溫暖明亮,驅散了那些散落在我記憶裡的苦澀憂傷,代之而起的,是對美好生活的懷想。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麗娃,出生在汝州,生活在鄭州,業餘碼字,用寫作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推薦閱讀
中原新晉網紅汝州小傳:等汝多時,問君約否?
鄭州的六大公園,來頭都不小,你知道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