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送到家門口 文化引入繡坊中
易地搬遷搬出幸福路遷出致富經
錦繡房備受當地女性居民青睞。
當一方水不能養育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借產業助力精準扶貧成為脫貧攻堅路上變「輸血」為「造血」的有效組合拳。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無論是近在安置房小區咫尺的勞動資源人力市場,還是和社區服務中心融為一體的各類企業,「搬得來、穩得住、能增收」是當地18000餘名搬遷群眾回應易地搬遷、建設幸福新家園的響亮回答。
企業開到安置房小區旁,他辭掉工作就返鄉
「在家閒著也是閒著,過來打打零工,好歹也能掙點生活費補貼家用。」說這話的是在縫紉機前忙碌的陳霞,她的任務就是將長約20釐米的窄型布條對摺鎖邊,這是個只要具備正常勞動能力的居民就很容易上手的工作。在勞動資源人力市場三樓被稱之為「微工廠」的車間內,每一臺嗡嗡作響的縫紉機背後都坐著一位憑藉雙手掙得收入的城市新居民。「按件計酬,工作時間靈活,這不邊工作還能帶帶小孩嗎。」就在陳霞工位不遠處,同樣是來打臨工的一位年輕媽媽在進行臺面操作之餘,還不忘逗逗坐在身邊小推車中牙牙學語的女兒。
縫紉車間按說是女工的天地,拐角處兩位正配合作業進行布料剪裁的中年男性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交流中記者了解到,中年男子姓崔,此前一直在外打工。當得知蘇州市高新區和銅仁市萬山區合作將企業開到安置房小區旁邊時,二話沒說辭掉工作就返鄉了。「在外面雖然賺得多點,但開銷也大,關鍵是長年累月顧不上家,每次回來孩子都顯得生分。」如今一家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班上有工資拿,小日子過得美滿甜蜜。
一人就業 全家實現脫貧的「旺家」願望
除了就地安置實現就業外,作為萬山區規模最大的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蘇州市高新區還主動把蘇州的企業崗位也送到居民家門口。在旺家社區勞動資源人力市場內,萊克電氣、毅嘉電子、阿特斯等蘇企正在進行招聘。學歷不限、身體健康、認識26個字母即可,工資待遇從最低的4800元/月到8000元/月,可以說一旦家中有人到蘇州工作,就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旺家」願望。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羅煥楠告訴記者,萬山當地企業的一線工人月薪收入平均在2000多元,而易地搬遷的旺家居民在蘇州不僅能拿到遠高於家鄉的收入,如果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還能享受到蘇州高新區、貴州銅仁市、萬山區三方政府共計9000元就業補助。僅今年,萬山區就有數百人到蘇州高新區就業,其中260名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月工資達到5000元左右。
有著由思南、印江、石阡3個縣搬遷而來,共計4232戶18379困難群眾的旺家社區在蘇高新支持下引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同時,也不忘想辦法留住居民中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在「微工廠」一樓的阿里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產業扶貧項目工區,數十臺電腦一字排開,滑鼠點擊和噼啪作響的鍵盤聲此起彼伏,已是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的白蓮在這裡實習了快2個月,她所做的工作是數據標註,即在一張城市的實景圖片中將各種元素用不同的顏色標註出來,為今後的人工智慧識別積累分析數據。當問及畢業後是否會回來,白蓮直言如果家鄉有好的個人發展平臺一定會回來,而同事們交談中透露的月薪過萬更是讓白蓮很是羨慕。
搬入新居,共築幸福家園
雖然易地搬遷了,但對於不少在原住地生活了幾十年的居民而言,鄉愁是道跨不過去的檻。睹物思情,在旺家社區新建的鄉愁館內,灶頭、鏵口、馬燈、筷子兜……一件件頗具年代感的老物件印記著歲月流淌過的痕跡。據悉,這些物件都是由搬遷居民自願捐出,日常,時不時會有人來這裡瞅瞅看看。在大家看來,這不僅是對鄉愁的懷念,更是對現今美好生活的感恩。
搬入新居,共築幸福家園重要的是營造廣為認同的家園文化,社區服務中心設置的巾幗錦繡坊就是家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一頭牽著居民的荷包、也一頭繫著蘇黔兩地的文化交流。苗繡是當地的標誌性手工藝和民間文化,而蘇繡更是中國傳統名繡。巾幗錦繡坊的誕生不僅解決年輕婦女就業難題,更在苗繡和蘇繡間架起了橋梁。32歲的當地村民賈翠蓮是巾幗錦繡坊的常客,指線翻飛間一朵鮮花躍然錦上。「50元一隻,每次來繡上半天,一個月就能掙2500元。」在賈翠蓮眼裡,掙錢的同時能和一群有著同樣愛好的好姐妹聊聊家常開心而滿足。據悉,錦繡坊創建之初,蘇州高新區不僅投入扶貧資金20萬元,還邀請蘇繡大師前來開展3期培訓,培養了一批具有手工技能、巧手脫貧的「繡娘」。
記者 陳彥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