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送到家門口 文化引入繡坊中

2020-12-14 中國江蘇網

崗位送到家門口 文化引入繡坊中

易地搬遷搬出幸福路遷出致富經

錦繡房備受當地女性居民青睞。

當一方水不能養育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借產業助力精準扶貧成為脫貧攻堅路上變「輸血」為「造血」的有效組合拳。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旺家社區,無論是近在安置房小區咫尺的勞動資源人力市場,還是和社區服務中心融為一體的各類企業,「搬得來、穩得住、能增收」是當地18000餘名搬遷群眾回應易地搬遷、建設幸福新家園的響亮回答。

企業開到安置房小區旁,他辭掉工作就返鄉

「在家閒著也是閒著,過來打打零工,好歹也能掙點生活費補貼家用。」說這話的是在縫紉機前忙碌的陳霞,她的任務就是將長約20釐米的窄型布條對摺鎖邊,這是個只要具備正常勞動能力的居民就很容易上手的工作。在勞動資源人力市場三樓被稱之為「微工廠」的車間內,每一臺嗡嗡作響的縫紉機背後都坐著一位憑藉雙手掙得收入的城市新居民。「按件計酬,工作時間靈活,這不邊工作還能帶帶小孩嗎。」就在陳霞工位不遠處,同樣是來打臨工的一位年輕媽媽在進行臺面操作之餘,還不忘逗逗坐在身邊小推車中牙牙學語的女兒。

縫紉車間按說是女工的天地,拐角處兩位正配合作業進行布料剪裁的中年男性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交流中記者了解到,中年男子姓崔,此前一直在外打工。當得知蘇州市高新區和銅仁市萬山區合作將企業開到安置房小區旁邊時,二話沒說辭掉工作就返鄉了。「在外面雖然賺得多點,但開銷也大,關鍵是長年累月顧不上家,每次回來孩子都顯得生分。」如今一家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有班上有工資拿,小日子過得美滿甜蜜。

一人就業 全家實現脫貧的「旺家」願望

除了就地安置實現就業外,作為萬山區規模最大的跨區域搬遷安置點,蘇州市高新區還主動把蘇州的企業崗位也送到居民家門口。在旺家社區勞動資源人力市場內,萊克電氣、毅嘉電子、阿特斯等蘇企正在進行招聘。學歷不限、身體健康、認識26個字母即可,工資待遇從最低的4800元/月到8000元/月,可以說一旦家中有人到蘇州工作,就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旺家」願望。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羅煥楠告訴記者,萬山當地企業的一線工人月薪收入平均在2000多元,而易地搬遷的旺家居民在蘇州不僅能拿到遠高於家鄉的收入,如果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還能享受到蘇州高新區、貴州銅仁市、萬山區三方政府共計9000元就業補助。僅今年,萬山區就有數百人到蘇州高新區就業,其中260名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人均月工資達到5000元左右。

有著由思南、印江、石阡3個縣搬遷而來,共計4232戶18379困難群眾的旺家社區在蘇高新支持下引入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同時,也不忘想辦法留住居民中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人。在「微工廠」一樓的阿里巴巴「AI豆計劃」---人工智慧產業扶貧項目工區,數十臺電腦一字排開,滑鼠點擊和噼啪作響的鍵盤聲此起彼伏,已是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的白蓮在這裡實習了快2個月,她所做的工作是數據標註,即在一張城市的實景圖片中將各種元素用不同的顏色標註出來,為今後的人工智慧識別積累分析數據。當問及畢業後是否會回來,白蓮直言如果家鄉有好的個人發展平臺一定會回來,而同事們交談中透露的月薪過萬更是讓白蓮很是羨慕。

搬入新居,共築幸福家園

雖然易地搬遷了,但對於不少在原住地生活了幾十年的居民而言,鄉愁是道跨不過去的檻。睹物思情,在旺家社區新建的鄉愁館內,灶頭、鏵口、馬燈、筷子兜……一件件頗具年代感的老物件印記著歲月流淌過的痕跡。據悉,這些物件都是由搬遷居民自願捐出,日常,時不時會有人來這裡瞅瞅看看。在大家看來,這不僅是對鄉愁的懷念,更是對現今美好生活的感恩。

搬入新居,共築幸福家園重要的是營造廣為認同的家園文化,社區服務中心設置的巾幗錦繡坊就是家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不僅一頭牽著居民的荷包、也一頭繫著蘇黔兩地的文化交流。苗繡是當地的標誌性手工藝和民間文化,而蘇繡更是中國傳統名繡。巾幗錦繡坊的誕生不僅解決年輕婦女就業難題,更在苗繡和蘇繡間架起了橋梁。32歲的當地村民賈翠蓮是巾幗錦繡坊的常客,指線翻飛間一朵鮮花躍然錦上。「50元一隻,每次來繡上半天,一個月就能掙2500元。」在賈翠蓮眼裡,掙錢的同時能和一群有著同樣愛好的好姐妹聊聊家常開心而滿足。據悉,錦繡坊創建之初,蘇州高新區不僅投入扶貧資金20萬元,還邀請蘇繡大師前來開展3期培訓,培養了一批具有手工技能、巧手脫貧的「繡娘」。

記者 陳彥 文/攝

相關焦點

  • 繁峙晉繡坊將千年晉繡引入現代生活
    《詩經·唐風》中的「素衣朱(礻暴)」、「素衣朱繡」真切地描繪了當時的刺繡藝術,當時的唐,正是指山西中部地區。唐代晉繡盛極一時,至今流存於英國、日本博物館中。晉繡繡法嚴謹綿密、構圖瑰麗雄奇、色彩濃鬱富麗,為中國24大繡種之一,在山西芮城永樂宮壁畫中可以印證。唐人胡令能以七絕詩詠晉繡: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裡,引得靈鶯下柳條。
  • 常州:將文化公共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心坎上
    到2019年底,常州已實現全市鎮(街道)、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將文化公共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心坎上絲竹聲聲,餘音繞梁,2019年12月24日,溧陽五裡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周周演」舞臺上熱火朝天,錫劇愛好者們競相登臺一展歌喉。
  • 這場演出將文化大餐送到黎平群眾家門口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李楨 實習記者李紅麗)將優秀文藝作品送到脫貧攻堅一線,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傳遍千家萬戶。近日,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貴州省文化館承辦的「學習宣傳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暨助力脫貧攻堅文藝小分隊慰問演出」活動第三輪第一場在黎平精彩上演,由貴州省文化館文藝工作者組成的小分隊,為當地群眾帶來了一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藝演出。
  • 「極品」繡坊求生記:市場窄定價高 堅持「匠心」不容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極品」繡坊求生記:「鏡框藝術」框住了誰?編者按時光是一把犀利的雕刻刀,在一輪輪去舊迎新中,精華與經典被呵護留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中雕刻的瑰寶。在歷史長河中搜尋,多少瑰麗文化藝術因傳承、動亂問題而失傳,只見詩吟「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不見如今《霓裳羽衣曲》。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遺忘,並且在適度商業化的同時煥發新的光彩,是一個全人類的命題,21世紀經濟報導「私人銀行」頻道隆重推出新欄目《非遺商經》,將連續記錄這些瑰寶在這一輪時光中流轉的故事。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一針一線,繡出牡丹如畫的韶華;一針一線,繡出女子婀娜的身姿;一針一線,繡盡蘇州如詩的雅致。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 廣東:"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 惠民服務送到家門口
    「七個一百」精品項目下基層活動,是廣東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建設中整合全省優質資源,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面對面實踐服務的創新舉措。百姓宣講,便是其中一項。  26日下午,茂名市羊角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裡也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居民們排排坐好,等待宣講活動開始。
  • 浙江:1015家超額收官,百姓健身房把幸福送到家門口 - 國家體育總局
    浙江:1015家超額收官,百姓健身房把幸福送到家門口 發布時間:2020-12-25 來源:浙江省體育局 字體:
  • 妙筆神針|非遺文化綻放「金銀彩繡」之美~
    寧波金銀彩繡作為獨具一格的傳統手工藝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於其他繡種更增添了一種貴重的意味。據口口相傳,唐代鑑真和尚曾在東渡日本時,從阿育王寺帶去除木雕、漆器外,還有金銀彩繡千手佛等藝術品,這說明當時的金銀彩繡已頗為昌盛。到了清朝時期,寧波城內多家繡坊成立。近代據《鄞縣通志·食貨志》記載,民國時期「刺繡其先有藥行街仁慈堂之天主教徒傳授女工,漸增至千餘人。」
  • 新春祝福送到歸僑僑眷家門口
    16日晚,「親情中華·走進白銀」暨2020年白銀市春節聯歡晚會在白銀文化中心精彩上演。「這次『親情中華』藝術團組織近10名來自國家各大藝術院團的歌唱家,頂著嚴寒,千裡迢迢來到西北,為我們歸僑僑眷帶來一場豐盛的文化盛宴,讓我們感受到深情厚誼。雖然屋外寒風刺骨,但我們的心裡卻熱乎乎的。」
  • 大連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馨怡坊 領略旗袍技藝之美
    市領導為馨怡坊旗袍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金州皮藝、等3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頒發證書。據了解,馨怡坊旗袍手工技藝2019年從眾多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成為大連市級第八批非遺項目之一。於江紅老師也成為大連市非遺旗袍手工技藝傳承第一人。
  • 【市貼專家風採】豫章繡第八代代表性傳承人:餘正連
    自幼隨母親張冬香學習刺繡,她繼承了母親的精湛技藝,並創新、發揚了「豫章繡」傳統技法,把現實生活中的動植物的規律,融入其作品中進行第二次重新創作,繡工精細、灑脫奔放,尤其擅長花鳥、山水、人物等。作品曾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四十餘次,並有多幅作品被國家、省級美術館收藏。
  • 日照高新區把服務送到「家門口」
    日照高新區探索推行村(社區)、鎮、區「三級聯動」的貼心幫辦方式,建立區縣與街道、街道與社區負責人聯繫機制,確保業務辦理過程中,能第一時間找到責任人,打通了直接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米」。等到代辦件辦完了,她還去村民或商戶家裡通知,將辦理完成的件送到居民手中。「以前辦事到處跑趟子,現在有了幫辦代辦員,服務直接送到手。」在江豪建材市場經營建材生意的尹先生稱讚說,這項代辦服務為他們這些業務「門外漢」解決了一大難題。
  • 【頭條】暖心義診,送到奈曼村民「家門口」的健康服務
    【頭條】暖心義診,送到奈曼村民「家門口」的健康服務 2020-05-18 0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為讓老繡重生 這位「裁縫」珍藏近10噸老繡
    23日下午,在成都IFS言幾又書店裡,服裝設計師張書林的新書《尋繡記》發布會上,等待籤售的讀者排起了長龍,每當籤完一本書時張書林總不時甩甩手腕,以緩解長時間寫字帶來的手的酸軟。《尋繡記》講述了一個裁縫眼裡的老繡世界,在她看來,尋找老繡的過程是美好的,對老繡的再創造更是一種生活美學。「我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老繡,了解尋找老繡的過程是那麼的美好,同時我要把繡片當作文化進行衍生創造,開創一種新的服裝風格。」
  • 王晨陽:建工坊、做電商,把非遺送到老百姓手上
    近年來,「非遺 扶貧」成為文化扶貧的一大亮點,不僅為非遺傳承注入了新生力量,讓貧困人口藉助文化的力量脫貧致富,也讓消費者通過購買加入到傳承非遺、助力扶貧的隊伍中來。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今年倡議和推動的線上非遺購物節更是「非遺 扶貧」的生動案例。正如文旅部非遺司一級巡視員王晨陽所說,「這是在網上打一場網絡脫貧攻堅戰」。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把愛送到家門口!「廣州街坊」齊聚泰華社區,送上暖心服務!
    12月19日上午,在荔灣區委政法委、荔灣區婦女兒童聯合會指導下,由荔灣區平安促進會、荔灣區融和街坊守護服務中心聯合主辦的「『廣州街坊』送愛進社區 共享健康生活」宣傳活動在多寶街永慶坊泰華社區共建驛站舉辦。
  • 千年瑤繡出山記
    「瑤繡最大的特點是從反面繡。她6歲就跟著祖母和母親學瑤繡,從小展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秀美的瑤山風光賦予她廣闊的創作靈感。中學畢業後,房偉豔到了連南縣毛織廠做工,負責織布及圖案設計。儘管每個月只能領到1500元的工資,她卻從各式各樣的服裝訂單中嗅到了商機。「這些服裝賣得這麼好,能不能把我們的瑤繡元素也融合到設計中?」一顆創業的種子暗自埋在了她的心底。
  • 廣東廣州:舊城微改造取捨有道 荔灣永慶坊再現嶺南文化核心區風採
    不難發現,改造後的永慶坊中,「老西關」文化為媒串聯起永慶坊的各個片區。  「這裡建得真的很漂亮。」廣州高一學生信宜表示,她是第一次來到這裡,不過一到廣福臺前就被迷住了。「看到粵曲名家們在臺上表演,一下子就被帶入了粵曲文化的世界,真的為我們廣州有這樣的地方而感到自豪。」
  • 絲帶繡具有哪些文化價值?
    絲帶繡的製作方法絲帶繡感覺入手難的問題,兩者繡法不同,十字繡繡法比較簡單明快,就那幾種繡法,所以,大多數繡親們,認為十字繡好學易上手,而絲帶繡繡法有二十多種繡法,儘管每個產品裡都單獨配備了繡法技法詳細圖解,但在初繡的繡親們看來還是很麻煩的,其實,這是個誤解,因為,一般剛接觸絲帶繡的繡親們,都是挑選比較小的比較簡單的產品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