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教·太乙本《素問58+59》】
2020.06.30
合為一篇
【論人體·大陰陽】
【談人體之外:氣與脈】
【杜2020:】
【玄隱遺密·《太乙版黃帝內經》】
天幹卷⑦太易·庚字部.
《太易.庚丙》
《太易.庚丁》
《太易.庚戊》
底本:
王冰本《素問(58)氣穴論》
王冰本《素問(59)氣府論》
王冰本《素問(60)骨空論》
參本: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易.庚丙》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易.庚丁》
太乙本《玄隱遺密·太易.庚戊》
杜2020:
天幹卷天幹卷⑦太易·庚字部【談氣脈經絡】
王冰本素問58/59/60應合併為1篇
論氣脈-人體之外56/57
論氣脈-人體之內58/59/60
【太乙本《素問(58)氣穴論》】
【王冰本《素問(58)氣穴論》】全部在《太易.庚丙》全部
經曰:
「背與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與十椎及上紀【下紀】」。
上紀者,胃脘也。
下紀者,關元也。
背胷邪繫,陰陽左右。
如此其病,前後痛濇,胷脇痛而不得息,不得臥,上氣,短氣偏痛。
脈滿起,邪出尻脈,絡胷脇。
支心貫膈,上肩,加天突,下肩,交十椎下,中樞也。
【王冰有下紀,太乙無】
【太乙:上肩,加天突,下肩,交十椎下,中樞也。/王冰: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太乙有「中樞也」/王冰無】
【①】井榮俞經合,計五十穴。
【②】府俞七十二穴。
【③】熱俞五十九穴。
【④】水俞五十七穴。
【水俞57穴王冰本《素問58+60+61》中都有是57穴,太乙61是67穴】
【太乙:井榮俞經合,計五十穴/王冰:藏俞五十穴】
【⑤】頭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
【⑥-16】
中膂兩旁,各五凡十穴。
大椎兩旁,各一凡二穴。
目瞳子,浮白二穴。
兩髀,肩厭分中二穴。
【太乙:中膂/王冰:中(月呂)】
【太乙:大椎/王冰:大椎上】
【太乙:兩髀,肩厭分中二穴/王冰:兩髀厭分中二穴】
【⑦-7】
犢鼻二穴,
【耳中多所聞二穴,】【王冰有此句,太乙無】
眉車二穴,【太乙:車/王冰:本】
完骨二穴,
項中央一穴。
【⑧-14】
枕骨二穴,上關二穴,
大迎二穴,下關二穴,
天柱二穴,巨虛上下廉四穴。
【⑨-20】
曲牙二穴,天突一穴,
天府二穴,天牖二穴,
挾突二穴,天窻二穴,
肩解二穴,關元一穴,
委陽二穴,肩貞二穴,
瘖門一穴,臍一穴,
【⑩-26】
胷俞十二穴。
背俞二穴,
膺俞十二穴。
【⑪-10】
分肉二穴,踝上橫二穴,陰陽蹻四穴。
水俞在諸分,
熱俞在氣穴。寒熱,俞在兩骸厭中二穴。
【杜2020:共計358-2=356】
【⑫】
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
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杜2020:共計356+25=381】
經曰:
絡三百六十五穴,
亦以應一歲,
以溢奇邪。
以通榮衛,榮衛稽留,衛散榮溢,氣竭血著。
外為發熱,內為少氣(氣火),
病(病火水)瀉不怠,以通榮衛。見而瀉之,無問所會。
【太乙:絡/王冰:孫絡】
【太乙:穴/王冰:穴會】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太乙:病(病火水)/王冰:疾】
肉之大會為谷,
肉小為谿,
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
內銷骨髓,外破大膕,留於節腠,必將為敗。
積寒留舍,榮衛不居,肉卷筋縮,肋肘不得伸,
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谿谷也。
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
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灋相同。
【太乙:肉小為谿,/王冰:肉之小會為溪。】【取王冰】
【太乙:膕/王冰:膕/岐黃:囷】
【太乙:腠/王冰:湊】【通假】
【太乙:谿/王冰:溪】
經曰:
孫絡之脈別經者,
其血氣(氣火)盛而當瀉者,亦三百六十有五脈,
並住於絡,傳注十二經絡脈,非獨十六絡脈也,內解瀉於中者十脈。
【王冰本《素問(58)氣穴論》經文到此結束】
【太乙:血氣(氣火)/王冰:血】
【太乙:住/王冰:注】
【太乙:經絡脈/王冰:絡脈】
【太乙:十六/王冰:十四】
【太乙經文:經穴/絡俞/谿穀】
師曰:
經穴三百六十有五,
絡俞三百六十五穴,
及谿穀三百六十有五,計之一千零九十有五穴。
故經穴之與孫絡穴別矣,然其谿穀之穀穴,從乎肌理也。
發布於2009.7.12
【太乙本《素問(59)氣府論》】
【王冰本《素問(59)氣府論》】在《太易.庚丁》
經曰:
①足太陽,脈之所發者七十八穴。
兩眉頭各一,入髮至項三寸半,傍五相去三寸,
其浮氣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
項中大筋兩旁各一,
風府兩傍各一,
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節十五間各一。
五臟之俞各五,
六腑之俞各六,
委中以下至足小指傍各六俞。
【太乙:之/王冰:氣】
【太乙:旁/王冰:傍】
【太乙:俠背/王冰:俠脊】
【太乙:臟/王冰:藏】
【太乙:腑/王冰:府】
②足少陽,脈氣(氣火)所發者六十二穴。
兩角上各二,直目上髮際內各五。
耳前角上各一,耳前角下各一,銳髮下各一。
客主人各一,耳後陷中各一,下關各一,耳下牙車之後各一。
缺盆各一, 掖下三寸脇下至胠八間各一。
髀樞中傍各一,膝以下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③足陽明,脈氣(氣火)所發者六十八穴。
額顱,髮際傍各三。
面鼽骨空各一,大迎之骨空各一,人迎各一。
缺盆外骨空各一, 膺中骨間各一。
俠鳩尾之外當乳下三寸俠胃脘各五,俠齊廣三寸各三,下齊二寸俠之各三,氣街動脈各一。
伏兔上各一,三裡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孔。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⑴手太陽,脈氣(氣火)所發者三十六穴。
目內眥各一,目外各一。
鼽骨下各一, 耳郭上各一,耳中各一。
巨骨穴各一,曲液上骨穴各一。
柱骨上陷者各一,上天窗四寸各一。
肩解各一,肩解下三寸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本各六俞。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太乙:液/王冰:掖】
⑶手陽明,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二穴。
鼻空外廉各二,
大迎骨空各一。
柱骨之會各一,
髃骨之會各一。
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本各六俞。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太乙:鼻空外廉各二/王冰:鼻空外廉、項上各二】
⑵手少陽,脈氣(氣火)所發者三十二穴。
鼽骨下各一,眉後各一,角上各一。
下完骨後各一,項中足太陽之前各一。
俠扶突各一,肩貞各一。肩貞下三寸分間各一,
肘以下至手小指次指本各六俞。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A督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八穴。
項中央二,髮際後中八,面中三。
大椎以下,至尻尾及傍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灋也。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B任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八穴。
喉中央二,膺中骨陷中各一。
鳩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橫骨六寸半,腹脈灋也。
下陰別一,目下各一,下唇一, 齗交一。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太乙:六寸半/王冰:六寸半一】
【太乙:齗/王冰:齗/岐黃:齽(齗)】
C衝脈,氣(氣火)所發者二十二穴。
俠鳩尾臍外各半寸, 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腹脈灋也。
【太乙:衝脈,氣(氣火)/王冰:衝脈氣】
【太乙:俠鳩尾臍外各半寸/王冰:俠鳩尾外各半寸至齊寸一】
【太乙:臍/王冰:齊】
【太乙本中的臍與齊是兩種用法,王冰本中認為二者通假】
⑤足少陰舌下,⑥厥陰毛中急脈各一,
⑸手少陰各一,D陰陽蹻各一,
手足諸魚際脈氣(氣火)所發者,凡三百六十五穴也。
【太乙:氣(氣火)/王冰:氣】
【王冰本《素問(59)氣府論》】經文到此結束
【①②③+⑴⑵⑶=298】
【A+B+C+=78】
【⑤+⑥+⑸+D=6】
【共計382】
【太乙經文:經穴/絡俞/谿穀】
師曰:
不知道,不足以言經絡,不知所以然,焉知其所以然哉。
俞穴者,經之所過也,
絡者分流之所注也,
谿谷者皮下肉上之輸也。
經絡之運行,週而復始,
孫絡之注,往來不息。
谿谷者,營養供給於肌理膚腠間也。
經者大道也,
絡脈者,轉運者也。
谿谷者,營給筋骨節結,推陳更新者也。
故谿谷之穴受邪,傳之於孫絡,傳之絡穴,傳之經。
經病治之以刺,刺則刺其孫絡,刺其谷穴,通導龢陽,則病自已矣。
杜乘意
賦值—————————————————結局
賦值—————————————————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