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素問》書名寓意,歷來諸家多有解說,可檢而觀之。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辨。』王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序》云:『撰用《素問》。』
是則《素問》之名,著於《隋志》,上見於漢代也。
自仲景以前,無問可見,莫得而知。
全元起有說曰:『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
按《乾鑿度》云:『夫有形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形、器、質具,而痾瘵又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張介賓《類經一卷·類經名義》曰:「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
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六·持素目錄序》:「《素問》名義,如素王之素。黃帝以大神靈遍索先師所惜,著之精光之論,仍復請藏慎傳。古人刑名八索、九邱。素、索、邱皆空也。刑、病皆空設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湯液醪醴,為而不用。』嗚呼,豈不仁哉!」
胡澍《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澍按:全說固未甚明,林說亦迂曲難通。俞氏以索證素,是矣,而雲素、索、邱皆空也,雖本劉煦、張衡為說,見《釋名》及昭十二年《左傳正義》,實亦未安。今按:素者,法也。
鄭注《士喪禮》曰:『形法定為俗。』
宣十一年《左傳》曰:『不愆於素。』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尊王之素。』『素』皆謂『法』字,通作『索』。
定四年《傳》:『疆以周索。』杜預曰:『索,法也。』黃帝問治病之法於岐伯,故其書曰《素問》。
《素問》者,法問也,猶後世楊雄著書謂之《法言》矣。《三墳》《五典》《八索》《九邱》,『邱』、『典』、『索』皆得訓『法』。
夫曰五法八法之問,義無乖牾。若如俞說,則是《八索》為八空,《九邱》為九空,《素問》為空問,不辭孰甚焉?故特辨之。」
日·丹波元簡《素問識·素問解題》:「林億等以為問太素之義,是也。……漢《藝文志》:『《黃帝太素》二十篇。』
劉向《別錄》云:『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故曰太素。』
《素問》乃為太素之問答,義可證焉。而不言《問素》而名《素問》者,猶屈原《天問》之類也,倒其語焉爾。……吳崑、張介賓、王九達皆以為平素講求問答之義。
趙希弁《讀書後志》云:『昔人謂《素問》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俱臆度之見而已。
至《雲笈七箋》《真仙通鑑》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問之作《素問》,則謊誕極矣。』」
日·長尾藻城《先哲醫話集·素問名義》:「……以上諸說,非牽強則迂誕。且如是當謂《問素》,不可謂《素問》也。
《素問注證發微》云:『素問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大臣平素問答之書。』
此解『素』字旨不甚遠,而猶未全是。
愚按:素,豫也。
《國語》:『夫謀必素。』
注韋昭曰:『素,猶豫也。』
《漢書·陸賈傳》:『將相和則士豫。』
注師古曰:『豫,素也。』是『素』、『豫』互訓,蓋同義矣。
又按《史記·秦紀昭王》曰:『物不素具,不可以應華。』
《漢書·趙充國傳》曰:『誠非素定廟勝之策。』『素』字並亦當以『豫』看也。問者,黃帝問岐伯等也。
夫民庶蚩蚩,不知養生之道,暴施妄作,由以生疾,以嬰橫夭,猶如不問法禁,而自抵罪。黃帝仁智,豫問岐伯以養生之道,闢邪之術,以此垂世,以俾元元得全生於無窮者,亦是聖人務本之揆矣。
《上古天真論》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又曰:『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是其特於卷首揭示之本旨者。且夫《內經》一部之書,獨論病理而不備方藥,其意蓋亦專在豫防故也耳。」
長尾藻城所引經文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二》並非《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並且「不備方藥」亦不確,而況治病之法比比皆是,書在可以覽觀也。
全元起注近乎本旨,失之疏陋。
明如王冰,不能釋出。
察若林億等,未為正解。
通博如張介賓也是未道明至理,順說而已。
其餘諸家,殫精竭慮,搜採古籍,牽強附會,曲為其說,枉費辛勞。
一日(2015/5/26下午)偶讀書於《周易正義·履》的「初九。素履往,無咎。」
其之下注曰:「處履之初,為履之始。道惡華,故素乃無咎。處履以素,何往不從。必獨行所願,物無犯也。」
同卦九二下注亦曰:「惡夫外飾也。」
如此可見「素」者,道也。
道的外衣是質樸無華的,正如孔子所言「辭達已矣」的境界。
《老子·四十九章》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損之又損」為「素」明矣,「素」是剝盡外飾、卸盡鉛華的,所以則幾近於道。
道是以質樸簡約的姿態出現,是不崇尚浮華偽飾的。
素既合道,「故素乃無咎。處履以素,何往不從。必獨行所願,物無犯也。」
是以「素問」者,道問也,探求醫道相問之文也。
以此解之,何其明了!
凡讀過《素問》的人,誰能否認它是一本探求醫道相問之書的事實呢?
秦末黃石公的《素書》,以「素」為名,義亦本此,不過其重在闡釋識道、用道,是一部認識、對應、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大用在以道治理天下而已。
《素問》、《素書》並之而較,「素」義不辨自明。至於為什麼叫《素問》而不叫《問素》,可參看《楚辭》中《天問》序及注。
序曰:「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
注曰:「天故不可問,聊以寄吾之意耳。」
天尊不可問,素尊亦不可問明矣。
另元末明初的醫學理論大家王履的名、字、號,亦可資參。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其名字與履卦大有淵源,古人真有學問,哪如今人起名字這般俗不可耐。
《素問》一書,從春秋戰國問世至今,書名含義不能給出,實為中華醫界憾事、恥事。
— 文 尾 線 — ▶ 版權聲明:
1、文源:系蒲公英團隊李偉亮老師授權之原創。
2、本平臺旨在傳播傳統中醫文化知識與理念,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聯繫(微信):zyxxfb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