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解:素問名字真寓義

2021-02-22 彭子益

關於《素問》書名寓意,歷來諸家多有解說,可檢而觀之。

《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問》之義及《素問》之名起於何代。按《隋書·經籍志》始有《素問》之名。《甲乙經·序》晉·皇甫謐之文已云:『《素問》論病精辨。』王叔和,西晉人,撰《脈經》云:『出《素問》、《針經》。』漢·張仲景撰《傷寒雜病論·序》云:『撰用《素問》。』

是則《素問》之名,著於《隋志》,上見於漢代也。

自仲景以前,無問可見,莫得而知。

全元起有說曰:『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

按《乾鑿度》云:『夫有形生於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形、器、質具,而痾瘵又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

張介賓《類經一卷·類經名義》曰:「平素所講問,是謂《素問》。」

俞正燮《癸巳類稿·卷六·持素目錄序》:「《素問》名義,如素王之素。黃帝以大神靈遍索先師所惜,著之精光之論,仍復請藏慎傳。古人刑名八索、九邱。素、索、邱皆空也。刑、病皆空設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湯液醪醴,為而不用。』嗚呼,豈不仁哉!」

胡澍《黃帝內經素問校義》:「澍按:全說固未甚明,林說亦迂曲難通。俞氏以索證素,是矣,而雲素、索、邱皆空也,雖本劉煦、張衡為說,見《釋名》及昭十二年《左傳正義》,實亦未安。今按:素者,法也。

鄭注《士喪禮》曰:『形法定為俗。』

宣十一年《左傳》曰:『不愆於素。』

漢博陵太守孔彪碑曰:『尊王之素。』『素』皆謂『法』字,通作『索』。

定四年《傳》:『疆以周索。』杜預曰:『索,法也。』黃帝問治病之法於岐伯,故其書曰《素問》。

《素問》者,法問也,猶後世楊雄著書謂之《法言》矣。《三墳》《五典》《八索》《九邱》,『邱』、『典』、『索』皆得訓『法』。

夫曰五法八法之問,義無乖牾。若如俞說,則是《八索》為八空,《九邱》為九空,《素問》為空問,不辭孰甚焉?故特辨之。」

日·丹波元簡《素問識·素問解題》:「林億等以為問太素之義,是也。……漢《藝文志》:『《黃帝太素》二十篇。』

劉向《別錄》云:『言陰陽五行,以為黃帝之道,故曰太素。』

《素問》乃為太素之問答,義可證焉。而不言《問素》而名《素問》者,猶屈原《天問》之類也,倒其語焉爾。……吳崑、張介賓、王九達皆以為平素講求問答之義。

趙希弁《讀書後志》云:『昔人謂《素問》以素書黃帝之問,猶言素書也。』俱臆度之見而已。

至《雲笈七箋》《真仙通鑑》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問之作《素問》,則謊誕極矣。』」

日·長尾藻城《先哲醫話集·素問名義》:「……以上諸說,非牽強則迂誕。且如是當謂《問素》,不可謂《素問》也。

《素問注證發微》云:『素問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大臣平素問答之書。』

此解『素』字旨不甚遠,而猶未全是。

愚按:素,豫也。

《國語》:『夫謀必素。』

注韋昭曰:『素,猶豫也。』

《漢書·陸賈傳》:『將相和則士豫。』

注師古曰:『豫,素也。』是『素』、『豫』互訓,蓋同義矣。

又按《史記·秦紀昭王》曰:『物不素具,不可以應華。』

《漢書·趙充國傳》曰:『誠非素定廟勝之策。』『素』字並亦當以『豫』看也。問者,黃帝問岐伯等也。

夫民庶蚩蚩,不知養生之道,暴施妄作,由以生疾,以嬰橫夭,猶如不問法禁,而自抵罪。黃帝仁智,豫問岐伯以養生之道,闢邪之術,以此垂世,以俾元元得全生於無窮者,亦是聖人務本之揆矣。

《上古天真論》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又曰:『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是其特於卷首揭示之本旨者。且夫《內經》一部之書,獨論病理而不備方藥,其意蓋亦專在豫防故也耳。」

長尾藻城所引經文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第二》並非《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並且「不備方藥」亦不確,而況治病之法比比皆是,書在可以覽觀也。

全元起注近乎本旨,失之疏陋。

明如王冰,不能釋出。

察若林億等,未為正解。

通博如張介賓也是未道明至理,順說而已。

其餘諸家,殫精竭慮,搜採古籍,牽強附會,曲為其說,枉費辛勞。

一日(2015/5/26下午)偶讀書於《周易正義·履》的「初九。素履往,無咎。」

其之下注曰:「處履之初,為履之始。道惡華,故素乃無咎。處履以素,何往不從。必獨行所願,物無犯也。」

同卦九二下注亦曰:「惡夫外飾也。」

如此可見「素」者,道也。

道的外衣是質樸無華的,正如孔子所言「辭達已矣」的境界。

《老子·四十九章》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損之又損」為「素」明矣,「素」是剝盡外飾、卸盡鉛華的,所以則幾近於道。

道是以質樸簡約的姿態出現,是不崇尚浮華偽飾的。

素既合道,「故素乃無咎。處履以素,何往不從。必獨行所願,物無犯也。」

是以「素問」者,道問也,探求醫道相問之文也。

以此解之,何其明了!

凡讀過《素問》的人,誰能否認它是一本探求醫道相問之書的事實呢?

秦末黃石公的《素書》,以「素」為名,義亦本此,不過其重在闡釋識道、用道,是一部認識、對應、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大用在以道治理天下而已。

《素問》、《素書》並之而較,「素」義不辨自明。至於為什麼叫《素問》而不叫《問素》,可參看《楚辭》中《天問》序及注。

序曰:「何不言問天?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

注曰:「天故不可問,聊以寄吾之意耳。」

天尊不可問,素尊亦不可問明矣。

另元末明初的醫學理論大家王履的名、字、號,亦可資參。王履,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其名字與履卦大有淵源,古人真有學問,哪如今人起名字這般俗不可耐。

《素問》一書,從春秋戰國問世至今,書名含義不能給出,實為中華醫界憾事、恥事。

—   文  尾  線   —

 ▶ 版權聲明:

    1、文源:系蒲公英團隊李偉亮老師授權之原創。

    2、本平臺旨在傳播傳統中醫文化知識與理念,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聯繫(微信):zyxxfbpt

相關焦點

  • 這本書「非其人勿授,非其正不傳.」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序
    附《黃帝內經素問直解》序 《黃帝內經·素問》,高世栻(字士宗)認為其「篇章字句,皆屬珠磯」,稱之為「聖經」。《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柩》兩大部分各九卷,總計162篇。關於《素問》這部「聖經」,高世栻 「潛心會悟」,「殫心研注十載」,「得其旨趣」,完成了《黃帝內經素問直解》,自以為自己的注釋「庶几上補聖經,下裨後學」。
  • 【關於太乙本《素問》與王冰本《素問》的卷數變化】
    右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㈦1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磁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③《素問訓解》全元起[公元479-556年間]中記載「《素問》是九卷,缺1卷」
  • 逆水寒素問打得過鐵衣嗎 逆水寒素問和鐵衣哪個厲害
    導 讀 逆水寒素問和過鐵衣誰更厲害?很家最近都在問這個問題,小編這裡帶來了相關解答,想要了解的小夥伴不妨進來看看吧!
  • 《素問懸解》著述經過
    畢子既得先聖心傳,復以箋注《素問》為請。其時精力衰乏,自維老矣,謝曰不能。乙亥春正,畢子又以前言請。且謂:醫尊四聖,自今日始,仲景二注已成,岐黃扁鵲之書,迄無解者,三聖之靈,未無遺恨?過此以往,來此誦法新書,心開目明,而不解先聖古義,又將恨無終窮也。時維二月,寒消凍解,律轉陽回,門柳綻金,庭蘭孕玉。玉楸子客沉蕭零,旅懷李落,歌遠遊之章,湧閒居之賦,幽思緒起,殊非杜康所解。乃箋釋《素問》,以消菀煩。
  • 劉溫舒與《素問運氣論奧》
    其所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成書於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其論則是以《黃帝內經·素問》之「運氣七篇」(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及至真要大論)為據,參考唐代王冰所著次注《黃帝內經素問》及《玄珠密語》,詳細論述五運六氣之奧義。正如其所說,「括上古運氣之秘文,撮斯書陰陽之精論」。
  • 寓義於利,推動「美麗龍巖」建設
    如何參與生態環境多方共治,以寓義於利的社會責任實踐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既責無旁貸,也大有可為。 興業銀行始終堅持「寓義於利」的社會責任實踐方式,以「一流銀行,百年興業」為願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興業銀行龍巖分行立足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商行+投行」戰略,將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和促進經濟發展有機融合,推動「美麗龍巖」建設,為打造「清新福建」,實現福建生態環境的「高顏值」積極貢獻力量。
  • 元胡氏古林書堂刻本《新刊補註釋文黃帝內經素問》
    《素問》與《靈樞》歷來被認為是《黃帝內經》的兩個組成部分。《漢書·藝文志》著錄「《黃帝內經》十八卷。」東漢末年,醫家張仲景在所著《傷寒雜病論》序文中開列參考書目,其中有《素問》、《九卷》,後人一般認定此二書即《黃帝內經》。魏晉時,皇甫謐又提出:「今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漢以後,《素問》單行,獨立成書。《隋書·經籍志》著錄「《黃帝素問》九卷」。
  • 神話傳說中的上古醫者
    《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記載:「色脈者,上帝(上古之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比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明代徐春甫撰《古今醫統》認為:「僦貸季,黃帝時人,岐伯師也。岐伯相為問答,著為《內經》」。5、岐伯中國上古時期最富有聲望的醫學家。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內解瀉於中者,十脈。譯:黃帝問道:我聽說人體上的氣穴有三百六十五個,以應一年之日數,但不知其所在的部位,我想聽你詳盡地講講。岐伯稽首拜了兩拜回答說: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太重要了!若不是聖帝,誰能窮究這些深奧的道理!因此請允許我將氣穴的部位都一一講出來。
  • 醫解:張介賓評傳
    「遂返越」大概就是林日蔚全書紀略所說的「翻然而歸」,由於多年沒有得到功名,於是回鄉致力於醫學,日久,醫名大振。他對《素問》《靈樞》很有研究,先後用了三十餘年工夫編成《類經》。明·葉秉敬在《類經》序中說:「餘自江右參蕃歸家十餘年,而景嶽亦自長安歸家,特從會稽過縠,見餘於崢嶸山下,曰《類經》成矣。」葉秉敬晚年致仕歸裡,在天啟三年,即1623年。
  • 【共享教·王冰本《素問37》】
    > 【共享教·王冰本《素問
  • 揭秘千年刺殺迷案——再讀《素問·玉機真藏論》
    今天我們繼續讀《素問·玉機真藏論》,但這次的內容,讓我們大開腦洞,發現了一樁隱藏兩千年的迷案。 《素問·玉機真藏論》原文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
  • 【共享教·王冰本《素問60》】
    庚戊》底本:王冰本《素問(58)氣穴論》王冰本《素問(59)氣府論》王冰本《素問譩譆/王冰:灸噫嘻】【太乙:應手入之/王冰:噫嘻應手】【太乙:縱風/王冰:從風】【太乙:折使榆臂齊肘正/王冰:折,使榆臂,齊肘正】【太乙:之灸/王冰:灸】【太乙:眇/王冰:䏚】【太乙:深刺中其營/王冰:解營
  • 醫與樂
    前面章節已經對醫—易和樂—易的關係進行了論述,實則間接證明醫—樂的關聯。附加之中國的農耕文明文化,對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影響至深,所以中國古代的美學範疇也多帶著農業文明的特徵,如說音樂美學常提到的「氣」。《內經》中更是以「氣」為重中之重,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之「形與神俱則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08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09黃帝內經.素問·五藏生成-10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11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12黃帝內經.素問·移精變氣論-13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14黃帝內經·素問·玉版論要篇-15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
  • 《玉楸堂稿》一本只見過名字的書
    《昌邑縣續志》(光緒三十三年)載:黃氏「著四聖心源、傷寒懸解、素靈微蘊、傷寒說意、四聖懸樞、長沙藥解、玉楸子堂稿、玉楸藥解、靈樞解、靈樞素問懸解、難經解、周易懸象、道德經解共十三種,刊行者八種。」可見寫志時,除八種外皆系地方抄本,當時有《玉楸子堂稿》存本。
  • 黃帝內經 素問·生氣通天論
    素問·生氣通天論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
  • 【共享教·王冰本《素問33》】
    > 【共享教·王冰本《素問
  • 寓義於利,支持綠色企業可持續發展
    興業銀行作為國內首家赤道銀行,多年來一直踐行「寓義於利」的綠色發展理念,在生態經濟、環保經濟、循環經濟三大領域持續投入,特別是適用赤道原則的綠色項目進行重點推動。該項目作為興業銀行成都分行重點項目,從項目上報到審批,上下聯動、共同推進,最終在擬提供金融服務的多家金融機構中率先獲得項目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