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曹縣10月9日訊(通訊員 孟憲軍)真正優秀的人,無論走到哪裡,在任何崗位,都能脫穎而出,成為一個能幹出一番事業,無愧於時代的佼佼者。葛玉修,一個極平凡的人,平凡到走在大街上,你也看不出他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同時,他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山東曹縣人,一名醉心於高原上的綠色追夢人、全國最美環保志願者。
二十四年如一日,為圓綠色中國夢
葛玉修1970年在山東曹縣入伍,從軍24年,上校軍銜,在24年的部隊生涯中,先後3次立功,20餘次受嘉獎,並被授予「優秀政工幹部」「抗洪搶險先進個人」。
1994年,從青海省尖扎縣人武部政委的位置上,轉業到人民銀行青海省分行工作;2004年到青海省銀監局工作;2014年光榮退休。雖然離開了心愛的軍營,但是部隊賦予他的軍人本色、傳承給他的優秀軍政基因和熱血鑄就的軍魂,在他的身上依然熠熠生輝。
除了工作外他的社會兼職很多,他像一個陀螺不停地運轉,在生態攝影和環境保護的道路上,不斷探索。1995年以來,就開始熱愛上了生態環保事業,幾乎放棄了所有業餘時間,不知疲倦的行走在青海高原上。從事環保志願行動20多年來,為了追蹤了解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態變化,先後245次奔赴魂牽夢縈距西寧200公裡的青海湖、24次走進三江源、13次遠涉可可西裡無人區,行程10萬多公裡。為拍攝理想的野生動物和鳥類圖片,他幾次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遭遇過野狼群,陷入過海拔4000多米荒無人煙的沼澤地,掉進過零下30°的冰窟窿,被群鳥的「彈雨」(糞便)襲擊過。
他歷盡千辛萬苦,拍攝16餘萬幅攝影作品。青海人都說,葛玉修拍攝的鳥類圖片,比青海湖的鳥還多!為傳遞生態文明理念,呼籲保護野生動物,他17年做了550餘場環保公益講座,24次走進中央電視臺,堅持24年用鏡頭去記錄青海生態的變遷。
2010-201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時,全國300餘名候選人僅遴選出9名個人和一個單位。葛玉修赫然躋身於匯集了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著名歌星韓紅和慈善名人陳光標等9位「綠色英雄」及一個集體10人名單,位居第二名。2019年6月,他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2019《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中國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葛玉修能獲此殊榮,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小鏡頭大貢獻 偶然孕育必然
葛玉修1978年在部隊開始自學攝影,1979年首幅作品在《青海日報》發表後,激發了他學習攝影的熱情,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大量反映青海風光和民族風情的圖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一部「海鷗」雙鏡頭相機,誘使葛玉修登上攝影「魔船」,一路前行,再沒回頭。
1995年當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鳥島,就被那碧水藍天、萬鳥歡歌的場面所震撼,從此與拍攝高原野生動物結下不解之緣。他開始將目光鎖定青海湖鳥類、動物及周邊環境。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攝天鵝,半路上偶然看到7隻褐黃色的動物排成一線在草地上奔馳,它外形優雅、靈巧,奔跑起來就像一朵朵盛開的白蓮花,在枯黃色的草地上跳躍。原來,那跳躍的白蓮花是一種羚羊(連當地牧民都不知道這種羚羊的名字叫「普氏原羚」)在奔跑中張開的尾巴。太漂亮了!他急忙端起相機拍下了一組寶貴的鏡頭。這一次與「普氏原羚」的偶遇,必然為葛玉修的生態攝影和環保宣傳鋪就了一條艱辛而漫長的傳奇人生之路。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呢?當時人們對它都很陌生。他在與人們交談中發現,這張圖片除業內人士,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動物的名字,更不知道它過去曾廣泛分布於內蒙、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如今,青海湖周邊地區成了它僅存的棲息地,更重要的是,這種動物中國獨有!葛玉修了解到,這一動物叫「普氏原羚」,1996年和1998年先後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級(CR)動物,1999年中國的瀕危獸類紅皮書中將其列為極危級動物。「普氏原羚」被葛玉修發現時,僅存300隻,低於大熊貓的存量。而且,專家們有史以來看到的也只是用皮囊、骨骼、頭顱製作成的標本和手繪的圖畫!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上帝總是眷顧那些有善舉、有執念的人。老同學偶然拍攝到的這張圖片,不僅填補了全世界僅存300隻「普氏原羚」的影像資料空白,也使他有幸成為國內拍攝到「普氏原羚」影像資料的第一人,被業界視為當前該物種質量最高的第一手視覺資料。
1872年,一個外國人發現了這種羚羊,獵殺了它,吃了它的肉,把它的皮、骨骼、頭顱帶走製作成標本,向世人展示。「普氏原羚」就是以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命名的。越是對它深入了解,越是感到挽救這一瀕危物種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他不知疲倦地查找資料,走訪牧民,請教專家,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撰寫了《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吶喊》一文,向人們講述了普氏原羚的外部特徵、名稱由來及生存狀況。這篇配圖文章2002年12月在《青海日報》、《西寧晚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也引起專家們的深度關注。
我們國家獨有的動物,起了一個外國名字,連當地牧民都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他用拍到的第一手資料,最直觀地向社會呼籲保護這些可憐的動物。考慮到「普氏原羚」為我國所獨有,且雄性長著一雙與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對彎的黑色犄角,(這種羚羊的特點和與其他羚羊的區別:角長約30釐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於是,「中華對角羚」這個既形象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便在他的腦際油然而生。他把「普氏原羚」更名為「中華對角羚」的大膽想法與朋友們透露後,朋友們非常贊同,他又徵求專家意見,這個大膽的想法被肯定以後,他發出了給普氏原羚起一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的呼籲,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自2004年起,葛玉修先後發表150多篇保護中華對角羚和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有關文章,在國內外各大報紙、雜誌、官方網站刊登;先後向青海省委宣傳部和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決策參考》提交了《普氏原羚應更名為「中華對角羚」》《關於保護中華對角羚的具體建議》《呼籲儘快建立中華對角羚專屬保護區》《關於加強中華對角羚宣傳、保護、利用的建議》《關於將中華對角羚定位電動車挑戰賽吉祥物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大中華對角羚宣傳和保護力度的建議》《關於將中華對角羚定為省獸的建議》《關於中華對角羚保護的具體建議 》8份決策建議, 7份被採納,第8份已提交到青海省「兩會」。十數年來,在他的奔走、宣傳、呼籲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對角羚從1995年的300隻增加到現在的2700餘只,葛玉修被青海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聘請為「資深會員、中華對角羚代言人」,當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在葛玉修的建議下,中華對角羚被定為「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吉祥物。
如今,動物中長得最漂亮的「中華對角羚」的名字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認可。葛玉修也被譽為「中華對角羚之父」。
執著投入成「乞丐」 愛人相見不相識
葛玉修為了解、熟悉動物和鳥類的生存狀況和習性,經常利用節假日自帶帳篷和乾糧,對動物們進行跟蹤「採訪」。在青海湖的中央有座叫「三塊石」的孤島,這千餘米長百餘米寬的荒蠻之地,卻是斑頭雁、魚鷗、大天鵝等眾多鳥類的天堂。他曾6次來過此島。第七次登陸此島是二十世紀90年代末,從原「青海湖魚場」搭便船得走5個多小時才到達島上,他孤島獨尊,蟄伏七天七夜。當時,那裡沒有任何通訊信號,為了不汙染空氣,他從來不生火做飯,幾天沒喝過一口熱水,沒吃過一口熱飯,強烈的紫外線曬得手臉脫了皮,鳥糞經常濺滿全身,甚至連照相機上也是糞便,鳥類身上的跳蚤叮咬得葛玉修痛癢難忍。第二天半夜時分,天氣驟變,青海湖上掀起了驚濤駭浪,和著聲調不同的狂風呼嘯,聽起來簡直就像鬼哭狼嚎。當過多年兵的他,那時那刻,也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走進地域一般。葛玉修對我說:「你是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樣的場面,太恐怖了,別說是孤獨的一個人,還是在晚上,就是在大白天,也會有天塌地陷的感覺」。我戲謔道:「你的心臟承受能力太強大了,這種生活我是不敢體驗,我的心臟會驟停」。
在島上的七天七夜,他嘴唇起滿了泡,嗓子啞了,喉嚨疼得鑽心,頭髮成了亂草,長時間的俯臥,使他幾乎站不起來,胳膊竟好大一會兒才會打彎。七天的時間啊,不洗臉,不洗頭,不刮鬍子,不洗澡,不洗衣服,一身鳥糞,渾身疼癢得鑽心,摸打滾爬,衣服髒成什麼樣?渾身散發出的是什麼味道?他,還是葛玉修嗎?他,就是葛玉修!
七天後,他一身疲憊地走到自己家門口,有氣無力地敲門,妻子開門看到他,還以為是乞丐或是誰走錯了門,竟沒有認出是自己的丈夫,反而問他找誰?當葛玉修指指自己,妻子才從驚愕中回過神來。被妻子哭著攙扶到客廳裡的他,一下子癱倒在地板上呼呼大睡,任憑妻子怎樣呼喊,也喊不醒他。妻子為他脫衣、擦澡,換乾淨衣服,這一切,都是處在他熟睡之中。
葛玉修的環保攝影之路,背後有深愛他、支持他的妻子和孩子。葛玉修能走到今天,首先要感謝的是他家裡的「領導」。葛玉修都是這樣稱呼他的愛人。
生態攝影責任大 鎖定目標不回頭
葛玉修與一些攝影師不同的是,有的攝影師,甚至一些國際大師,拍了照片,只為發表、獲獎,名利雙收。葛玉修不,葛玉修拍照片,表達的是現狀,是如何改變現狀,如何解決難題,如何發揮照片的社會意義,他是用良心去拍,用善良去喚醒良知。為發動全社會保護中華對角羚,他發起創辦了青海省第一個民間生態環保攝影網站「青海青」,把「關注野生動物,維護高原生態,愛我綠色家園」作為網站的口號。以「青海青」網站的名義與學校和西寧環保團體組織開展了「拯救中華對角羚」宣傳籤名活動。
青海湖周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中華對角羚的棲息地大幅度縮減,而今牧民們圍護草場的鐵絲網又成為對角羚奔跑的障礙,使其處於任野狼撕咬、吞噬的境地。他呼籲國家有關部門,立即採取措施,儘快建立「中華對角羚專屬保護區」,挽救這一極端瀕危的物種。在葛玉修的呼籲和不斷奔走下,2008年12月,「中華對角羚」特護區在青海湖北岸成立,他榮幸的被聘為保護站榮譽站長。
在多年的生態攝影實踐中,他從鏡頭中不僅看到了青藏高原天地之壯美,也看到了雪線在上升、湖面在萎縮、草原在退化、鳥兒在哭啼、動物在流血、霧霾在蔓延……
他無比的擔憂:如果我們的子孫後代只能從影像上看到如今與我們生活在同一世界上的某些野生動物,那將是多麼的悲哀!如果任其發展,甚至發生環境生態危機,將會造成萬劫不復的災難,留給子孫後代的將是「國在山河破」的慘象!這一切使他感到揪心地疼。他要繼續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野生動物的美,用震撼心靈的吶喊來影響更多的人保護瀕危動物。
葛玉修少小離家,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青海,退休之後,繼續為青海的生態環保事業做最大的付出,他把青海當做了第二故鄉。同時,他熱愛自己的故土,關心家鄉的建設。
在山東曹縣老家,他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父母去世後,他就把大他20多歲的大姐當母親對待,大姐病了,他專門請假去伺候她,對大姐的關心,體現出了他軍魂中的鐵血柔情。得知村裡修建柏油路,他慷慨解囊,捐贈給村裡兩萬元。這兩萬元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已根植在家鄉人的心裡。村裡的百姓們說:「別看玉修離家40多年,現在成了大名人,從來也沒忘記過咱!」這最樸實的語言,蘊含的是家鄉百姓對他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