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綠色追夢人——記「中華對角羚之父 青海湖鳥王」葛玉修

2021-01-09 大眾網菏澤

  大眾網·海報新聞曹縣10月9日訊(通訊員 孟憲軍)真正優秀的人,無論走到哪裡,在任何崗位,都能脫穎而出,成為一個能幹出一番事業,無愧於時代的佼佼者。葛玉修,一個極平凡的人,平凡到走在大街上,你也看不出他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同時,他又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一個頂天立地的山東曹縣人,一名醉心於高原上的綠色追夢人、全國最美環保志願者。

  二十四年如一日,為圓綠色中國夢

  葛玉修1970年在山東曹縣入伍,從軍24年,上校軍銜,在24年的部隊生涯中,先後3次立功,20餘次受嘉獎,並被授予「優秀政工幹部」「抗洪搶險先進個人」。

  1994年,從青海省尖扎縣人武部政委的位置上,轉業到人民銀行青海省分行工作;2004年到青海省銀監局工作;2014年光榮退休。雖然離開了心愛的軍營,但是部隊賦予他的軍人本色、傳承給他的優秀軍政基因和熱血鑄就的軍魂,在他的身上依然熠熠生輝。

  除了工作外他的社會兼職很多,他像一個陀螺不停地運轉,在生態攝影和環境保護的道路上,不斷探索。1995年以來,就開始熱愛上了生態環保事業,幾乎放棄了所有業餘時間,不知疲倦的行走在青海高原上。從事環保志願行動20多年來,為了追蹤了解青藏高原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態變化,先後245次奔赴魂牽夢縈距西寧200公裡的青海湖、24次走進三江源、13次遠涉可可西裡無人區,行程10萬多公裡。為拍攝理想的野生動物和鳥類圖片,他幾次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遭遇過野狼群,陷入過海拔4000多米荒無人煙的沼澤地,掉進過零下30°的冰窟窿,被群鳥的「彈雨」(糞便)襲擊過。

  他歷盡千辛萬苦,拍攝16餘萬幅攝影作品。青海人都說,葛玉修拍攝的鳥類圖片,比青海湖的鳥還多!為傳遞生態文明理念,呼籲保護野生動物,他17年做了550餘場環保公益講座,24次走進中央電視臺,堅持24年用鏡頭去記錄青海生態的變遷。

  2010-201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時,全國300餘名候選人僅遴選出9名個人和一個單位。葛玉修赫然躋身於匯集了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著名歌星韓紅和慈善名人陳光標等9位「綠色英雄」及一個集體10人名單,位居第二名。2019年6月,他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2019《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百名「中國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葛玉修能獲此殊榮,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小鏡頭大貢獻 偶然孕育必然

  葛玉修1978年在部隊開始自學攝影,1979年首幅作品在《青海日報》發表後,激發了他學習攝影的熱情,利用業餘時間拍攝了大量反映青海風光和民族風情的圖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一部「海鷗」雙鏡頭相機,誘使葛玉修登上攝影「魔船」,一路前行,再沒回頭。

  1995年當他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鳥島,就被那碧水藍天、萬鳥歡歌的場面所震撼,從此與拍攝高原野生動物結下不解之緣。他開始將目光鎖定青海湖鳥類、動物及周邊環境。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攝天鵝,半路上偶然看到7隻褐黃色的動物排成一線在草地上奔馳,它外形優雅、靈巧,奔跑起來就像一朵朵盛開的白蓮花,在枯黃色的草地上跳躍。原來,那跳躍的白蓮花是一種羚羊(連當地牧民都不知道這種羚羊的名字叫「普氏原羚」)在奔跑中張開的尾巴。太漂亮了!他急忙端起相機拍下了一組寶貴的鏡頭。這一次與「普氏原羚」的偶遇,必然為葛玉修的生態攝影和環保宣傳鋪就了一條艱辛而漫長的傳奇人生之路。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動物呢?當時人們對它都很陌生。他在與人們交談中發現,這張圖片除業內人士,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動物的名字,更不知道它過去曾廣泛分布於內蒙、新疆、青海、甘肅、寧夏等地區。如今,青海湖周邊地區成了它僅存的棲息地,更重要的是,這種動物中國獨有!葛玉修了解到,這一動物叫「普氏原羚」,1996年和1998年先後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為極危級(CR)動物,1999年中國的瀕危獸類紅皮書中將其列為極危級動物。「普氏原羚」被葛玉修發現時,僅存300隻,低於大熊貓的存量。而且,專家們有史以來看到的也只是用皮囊、骨骼、頭顱製作成的標本和手繪的圖畫!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上帝總是眷顧那些有善舉、有執念的人。老同學偶然拍攝到的這張圖片,不僅填補了全世界僅存300隻「普氏原羚」的影像資料空白,也使他有幸成為國內拍攝到「普氏原羚」影像資料的第一人,被業界視為當前該物種質量最高的第一手視覺資料。

  1872年,一個外國人發現了這種羚羊,獵殺了它,吃了它的肉,把它的皮、骨骼、頭顱帶走製作成標本,向世人展示。「普氏原羚」就是以這個外國人的名字命名的。越是對它深入了解,越是感到挽救這一瀕危物種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他不知疲倦地查找資料,走訪牧民,請教專家,以第一人稱的手法撰寫了《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吶喊》一文,向人們講述了普氏原羚的外部特徵、名稱由來及生存狀況。這篇配圖文章2002年12月在《青海日報》、《西寧晚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也引起專家們的深度關注。

  我們國家獨有的動物,起了一個外國名字,連當地牧民都不知道,這是一種悲哀。他用拍到的第一手資料,最直觀地向社會呼籲保護這些可憐的動物。考慮到「普氏原羚」為我國所獨有,且雄性長著一雙與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對彎的黑色犄角,(這種羚羊的特點和與其他羚羊的區別:角長約30釐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於是,「中華對角羚」這個既形象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名字便在他的腦際油然而生。他把「普氏原羚」更名為「中華對角羚」的大膽想法與朋友們透露後,朋友們非常贊同,他又徵求專家意見,這個大膽的想法被肯定以後,他發出了給普氏原羚起一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的呼籲,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支持。

  自2004年起,葛玉修先後發表150多篇保護中華對角羚和野生動物、保護環境的有關文章,在國內外各大報紙、雜誌、官方網站刊登;先後向青海省委宣傳部和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決策參考》提交了《普氏原羚應更名為「中華對角羚」》《關於保護中華對角羚的具體建議》《呼籲儘快建立中華對角羚專屬保護區》《關於加強中華對角羚宣傳、保護、利用的建議》《關於將中華對角羚定位電動車挑戰賽吉祥物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大中華對角羚宣傳和保護力度的建議》《關於將中華對角羚定為省獸的建議》《關於中華對角羚保護的具體建議 》8份決策建議, 7份被採納,第8份已提交到青海省「兩會」。十數年來,在他的奔走、宣傳、呼籲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對角羚從1995年的300隻增加到現在的2700餘只,葛玉修被青海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聘請為「資深會員、中華對角羚代言人」,當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在葛玉修的建議下,中華對角羚被定為「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吉祥物。

  如今,動物中長得最漂亮的「中華對角羚」的名字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認可。葛玉修也被譽為「中華對角羚之父」。

  執著投入成「乞丐」 愛人相見不相識

  葛玉修為了解、熟悉動物和鳥類的生存狀況和習性,經常利用節假日自帶帳篷和乾糧,對動物們進行跟蹤「採訪」。在青海湖的中央有座叫「三塊石」的孤島,這千餘米長百餘米寬的荒蠻之地,卻是斑頭雁、魚鷗、大天鵝等眾多鳥類的天堂。他曾6次來過此島。第七次登陸此島是二十世紀90年代末,從原「青海湖魚場」搭便船得走5個多小時才到達島上,他孤島獨尊,蟄伏七天七夜。當時,那裡沒有任何通訊信號,為了不汙染空氣,他從來不生火做飯,幾天沒喝過一口熱水,沒吃過一口熱飯,強烈的紫外線曬得手臉脫了皮,鳥糞經常濺滿全身,甚至連照相機上也是糞便,鳥類身上的跳蚤叮咬得葛玉修痛癢難忍。第二天半夜時分,天氣驟變,青海湖上掀起了驚濤駭浪,和著聲調不同的狂風呼嘯,聽起來簡直就像鬼哭狼嚎。當過多年兵的他,那時那刻,也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走進地域一般。葛玉修對我說:「你是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樣的場面,太恐怖了,別說是孤獨的一個人,還是在晚上,就是在大白天,也會有天塌地陷的感覺」。我戲謔道:「你的心臟承受能力太強大了,這種生活我是不敢體驗,我的心臟會驟停」。

  在島上的七天七夜,他嘴唇起滿了泡,嗓子啞了,喉嚨疼得鑽心,頭髮成了亂草,長時間的俯臥,使他幾乎站不起來,胳膊竟好大一會兒才會打彎。七天的時間啊,不洗臉,不洗頭,不刮鬍子,不洗澡,不洗衣服,一身鳥糞,渾身疼癢得鑽心,摸打滾爬,衣服髒成什麼樣?渾身散發出的是什麼味道?他,還是葛玉修嗎?他,就是葛玉修!

  七天後,他一身疲憊地走到自己家門口,有氣無力地敲門,妻子開門看到他,還以為是乞丐或是誰走錯了門,竟沒有認出是自己的丈夫,反而問他找誰?當葛玉修指指自己,妻子才從驚愕中回過神來。被妻子哭著攙扶到客廳裡的他,一下子癱倒在地板上呼呼大睡,任憑妻子怎樣呼喊,也喊不醒他。妻子為他脫衣、擦澡,換乾淨衣服,這一切,都是處在他熟睡之中。

  葛玉修的環保攝影之路,背後有深愛他、支持他的妻子和孩子。葛玉修能走到今天,首先要感謝的是他家裡的「領導」。葛玉修都是這樣稱呼他的愛人。

  生態攝影責任大 鎖定目標不回頭

  葛玉修與一些攝影師不同的是,有的攝影師,甚至一些國際大師,拍了照片,只為發表、獲獎,名利雙收。葛玉修不,葛玉修拍照片,表達的是現狀,是如何改變現狀,如何解決難題,如何發揮照片的社會意義,他是用良心去拍,用善良去喚醒良知。為發動全社會保護中華對角羚,他發起創辦了青海省第一個民間生態環保攝影網站「青海青」,把「關注野生動物,維護高原生態,愛我綠色家園」作為網站的口號。以「青海青」網站的名義與學校和西寧環保團體組織開展了「拯救中華對角羚」宣傳籤名活動。

  青海湖周邊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使中華對角羚的棲息地大幅度縮減,而今牧民們圍護草場的鐵絲網又成為對角羚奔跑的障礙,使其處於任野狼撕咬、吞噬的境地。他呼籲國家有關部門,立即採取措施,儘快建立「中華對角羚專屬保護區」,挽救這一極端瀕危的物種。在葛玉修的呼籲和不斷奔走下,2008年12月,「中華對角羚」特護區在青海湖北岸成立,他榮幸的被聘為保護站榮譽站長。

  在多年的生態攝影實踐中,他從鏡頭中不僅看到了青藏高原天地之壯美,也看到了雪線在上升、湖面在萎縮、草原在退化、鳥兒在哭啼、動物在流血、霧霾在蔓延……

  他無比的擔憂:如果我們的子孫後代只能從影像上看到如今與我們生活在同一世界上的某些野生動物,那將是多麼的悲哀!如果任其發展,甚至發生環境生態危機,將會造成萬劫不復的災難,留給子孫後代的將是「國在山河破」的慘象!這一切使他感到揪心地疼。他要繼續用鏡頭和文字記錄野生動物的美,用震撼心靈的吶喊來影響更多的人保護瀕危動物。

  葛玉修少小離家,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青海,退休之後,繼續為青海的生態環保事業做最大的付出,他把青海當做了第二故鄉。同時,他熱愛自己的故土,關心家鄉的建設。

  在山東曹縣老家,他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父母去世後,他就把大他20多歲的大姐當母親對待,大姐病了,他專門請假去伺候她,對大姐的關心,體現出了他軍魂中的鐵血柔情。得知村裡修建柏油路,他慷慨解囊,捐贈給村裡兩萬元。這兩萬元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已根植在家鄉人的心裡。村裡的百姓們說:「別看玉修離家40多年,現在成了大名人,從來也沒忘記過咱!」這最樸實的語言,蘊含的是家鄉百姓對他的最高褒獎!

相關焦點

  • 「中華對角羚之父」大學講環保 數百學子「路轉粉」
    「中華對角羚之父」大學講環保 數百學子「路轉粉」 2015-12-22 17:43:5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雲鵬 攝  中新網西寧12月22日電 (羅雲鵬 裴斐)22日,「2010--2011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葛玉修走進青海大學,結合親身經歷講述青海湖鳥類與野生動物,分享傳遞聚焦生態環境與關愛野生動物社會責任,在堂逾300學子「路轉粉」。
  • 綠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青海」葛玉修主任上央視啦
    綠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青海」葛玉修主任上央視啦 2017-10-10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華對角羚之父」葛玉修長沙開講 曾遇群狼
    「中華對角羚之父」葛玉修長沙開講 曾遇群狼 2016-03-30 14:23 來源:星辰在線-長沙晚報 在西藏、新疆,在湖南的張家界、大圍山……「不,在我們的餐桌上!」面對孩子們的回答,「中華對角羚之父」葛玉修面色凝重地給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吃驚的答案。今日,國內首位拍攝視覺資料並給「中華對角羚」命名的著名環保人士葛玉修來長沙,給雨花區楓樹山南屏錦源小學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環保課。
  • 綠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葛玉修:敬畏自然守護自然,做野生動物的...
    綠會中華對角羚保護地主任葛玉修:敬畏自然守護自然,做野生動物的守護天使 2020-10-23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海人大代表:中華對角羚曾比大熊貓還少,建議定為「省獸」
    中華對角羚(又名普氏原羚) 本文圖片均為葛玉修 攝公開資料顯示,中華對角羚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極度瀕危物種」,成為《全球羚羊保護行動計劃》中名列首位的瀕危羚羊類物種。而目前,青海湖環湖地區是中華對角羚在世界上唯一的棲息地。
  • 文化自信:本土物種命名修改經典案例——從普氏原羚到中華對角羚
    在中國境內,生物物種「洋名泛濫」,本土化的命名微乎其微,讓國內的人民群眾有認知上的錯誤和偏差。他建議糾正國內物種名稱,以科學嚴謹、結合歷史傳統的方式宣傳物種使用名稱。其中,本土化名稱科學糾偏的典型案例之一——「普氏原羚」的名稱改為「中華對角羚」,既體現中華特色文化,又有強烈的民族情結。「中華對角羚」的本土化的名稱,不得不提一個名人——葛玉修,他被人稱為「中華對角羚」之父。
  • 中華對角羚數據創新高,綠會致信感謝青海湖管理局卓越貢獻
    中華對角羚數據創新高,綠會致信感謝青海湖管理局卓越貢獻 2020-02-04 15: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醉臥青藏高原的靈魂(二)
    你不發現它們,不獵殺它們,這些精靈們照樣屬於中國,照樣會怡然自得地生活在中國的大地上,難道用你的外國名字強加於我們中國的特有物種之上就會成為你的囊中之物?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中華對角羚之父葛玉修老師(圖片來源於網絡)
  • 青海湖的博大之美
    搜索微信號:dili360或中國國家地理眾多湖泊都以瑰麗秀奇為人所愛,青海湖單單把瑰麗舒展為平淡、把秀奇換成一種壯闊。在這裡,草原和大海得以對接。草原的優美、海的浩瀚與湖的沉靜交織在一起,成就了青海湖的博大之美。在西北高原上,青海湖舒展著它的遼闊與靜謐,甚至能像大海一樣風卷白浪。
  • 青海湖開湖全景,體驗文開湖的婉約,領略武開湖的震撼
    4月1日,西海都市報記者海東前往中國最美湖泊——青海湖見證開湖奇觀。明媚的春光下青海湖鑲嵌在大地上的藍寶石,湖上碧波蕩漾,湖邊被大風吹開的冰堆積如山,在陽光的照射下,一滴一滴化作湖水。一年之計在於春,初春的高原,乍暖還寒。作為國際重要溼地以及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徑交會點的青海湖,南遷北往的鳥兒開始活躍起來。
  • 高原的另一種精靈普氏原羚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世界上有種漂亮的羚羊,常常被人誤認為是藏羚羊,已經列為瀕危野生動物,它們僅生活在中國的青海湖周邊,它叫普氏原羚。普氏原羚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我有幸見過一次,當時本來是去青海湖仙女灣看大天鵝,不想在途中朋友打電話來說,這兩天有幾隻受傷的普氏羚羊到了救助站,我還沒見過這種羚羊,果斷開車去看一下……
  • 生生不息青海湖
    蔚藍的湖泊在天空掩映下平靜如一面鏡子,沉靜而深邃地鑲嵌在草原上,普氏原羚的身影不時掠過。這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兩億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因地殼變動,海底升起、海水退去,逐漸變成了陸地。時光更替,隨著周圍山脈繼續抬升、湖盆下沉,這裡被完全封閉,不斷鹽化,最終留下了舉世聞名的鹹水湖。
  • 從生物多樣性看青海生態青海湖:魚鳥的天堂
    但比起青藏高原的其他地區,青海湖周邊地區的氣候依然相對溫潤,環湖地區優質的牧場不僅養育了高原的牧業文明,同時也造就了這裡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青海湖的生態意義重大  溼地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土的神奇功效。
  • 帶刺圍欄頻頻掛死高原羚羊,生態學者呼籲拆除
    普氏原羚又叫中華對角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動物。它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目前僅分布在青海湖周邊的小部分區域。2013年3月底,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曾對外宣布,普氏原羚數量為876隻,是有監測數據以來的最高值。       青海湖邊的牧民南加支持在普氏原羚分布的草原地區拆除圍欄。
  • 中國民間環保志願者給西寧青年志願者上環保課
    中國民間環保志願者給西寧青年志願者上環保課 2018-03-05 18:37: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孫靜波
  • 高原「綠色明珠」——納木錯
    納木錯,是中國地理專家在「選美中國」的活動中,評定的「中國最美五大湖泊」時位列第三(前兩名分別是青海湖和喀納斯湖)的湖泊。如果說青海湖是最為明媚的鏡像之湖,喀納斯湖是最為斑斕的秋色湖,那麼納木錯就是最為聖潔的「天湖」了。與念青唐古拉雪山相伴的納木錯,海拔高達4718米,離天最近,不僅是世上最高的鹹水湖,它還是古象雄文明的發祥地。與此同時,納木錯還是我國的一個綠色明珠。
  • 它被稱為「高原明珠」,和青海湖、滇池並稱中國高原三大高原湖泊
    在雲貴高原的烏蒙山上,有一個被稱為高原明珠的湖泊,和青海湖、滇池並稱中國高原三大高原湖泊,以顏值聞名天下。碧波萬頃的高原明珠閃耀在每一位造訪者的眼裡。「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詩句配到這裡真是再合適不過。溫暖了高原,也溫暖了大地的眼睛。
  • 青海湖到底有幾張面孔?帶你一一去看……
    孫睿 攝青海湖有好幾種顏色藍色湖面與天空在視野盡頭相接張開雙臂好像能擁抱一夏天的藍綠色風從祁連山吹來翻卷著綠色的草原馬銘言 攝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大自然在青海湖間打翻了調色盤它被譽為「中國最美湖泊」它是旅友們心中的「詩與遠方」感嘆「青海湖歸來不看湖」青海湖有好幾張面孔千百年來沉睡在青海湖的那些精彩動人的故事
  • 青海不只有青海湖!這個美麗小縣城,最適合抓住夏天的尾巴!
    提到青海,大家肯定會想到廣闊清澈的青海湖,除了青海湖之外,青海還有許多迷人的景色,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說的這個地方,尤其適合在七八月份旅行,在夏天的尾巴來到青海的都蘭,簡直是一場迎接春天般的旅行。 NO.1,都蘭海寺花海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