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首次來到中國。
2011年,大運會再次來到中國改革開放前沿深圳,當時剛過「而立之年」的經濟特區,讓世界認識了不一樣的青春與活力。
十年一輪迴,如今「精彩」即將首次到訪中國西部,成都大運會的腳步已漸近。十年回首,深圳大運會以其創新的思路、鮮明的主題、辦賽事辦城市的理念,給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為即將到來的成都大運會提供了值得借鑑的樣板。在越來越清晰的腳步聲中,成都也將像十年前的深圳一樣,用大運會成就「成都夢想」。
新城崛起
從龍崗到東安
2005年,作為深圳申辦大運會的「硬體」 ,規劃面積13.4平方公裡的「奧林匹克體育新城」在龍崗落地,並按照 「結合基地的山水現狀,突出生態概念」的基本原則,進行新的整體城市設計招標。一場兩館的深圳大運中心隨後在這裡建成,地鐵通車以及國際大學城、軟體小鎮等項目建成投用,區域內大量代表著新時代的高樓大批建成。那一年,大運會的開幕正式讓龍崗成為人盡皆知的地名。深圳龍崗,藉助大運會東風,在短時間內,讓過去長期存在的基礎設施落後、交通堵塞、老舊亂的城市痼病得以清除,城市化進程至少提前了十年,這裡被造就成為了深圳新興的城市副中心。
深圳公園裡的「智能健身房」
在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的建設工期只有短短的23個月,對比深圳大運中心44個月的工期,這片場地都刷新了同等量級、規模和檔次場館投建的速度。在為大運會做好賽事服務的同時,東安新城將促進產、城、人相互融合,形成可進入、可參與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依託於強大的區位條件,東安湖體育公園將發揮賽事的人氣吸附效應,通過高標準、高質量的設計、建設以及場館運營,推動成都改變千年以來的城市格局,助力實施「東進」戰略發展。而作為成都大運會的另一個核心場館群,鳳凰山體育公園存在的價值和其對周邊板塊的強勢帶動力也不容小覷。在城市的北邊,這裡的產業將重構、形態會改造、功能要提升,這座城市新地標的建成,正是城市秉持公園城市理念,加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生動展示。未來,北部新城將引入更多時尚消費、沉浸體驗、策展商業的新業態、新場景,市民的生活品質也將進一步得到提升。
從深圳到成都,大運會的舉辦,促進了地鐵線路、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水準大幅提升,它有力地拉動了周邊的房地產、交通、酒店、商貿業、產業功能區的發展。辦賽營城,從決策規劃到建設運營,這就是在推進城市建設的同時並為市民謀福的「紅利」。
美麗宜居
雙城發展的永續動力
一場體育盛會,改變一座城市。大運會助推深圳完成了從「世界工廠」到「宜居城市」的華麗轉身。市民素質、生態環境、生活理念,都在這場運動會之後大幅提升——闖紅燈的年輕人從此收回了腳步;亂扔垃圾的市民主動參與清理河流汙染活動;拋開工作的煩惱,更多的人走向體育場所,在運動的快樂中找回年輕時的活力和激情;大量公園、綠道建成,繪就了美麗深圳的綠色景觀圖……
同樣以追求市民幸福指數為目標,成都正在高標準打造世界賽事名城,通過一幅幅生活、消費新場景的打造,力圖向全世界呈現一個彰顯天府文化獨特魅力的公園城市、休閒之都。一個個層次豐富、充滿活力的公共活動空間正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從體育場館群到樓棟健身區,從鳥語花香的公園到遍布城區的綠道,成都正演變成一個大「露天運動場」。從「鋼筋水泥叢林」到「青山綠道藍網」,公園城市的生態優勢、治理效能進一步彰顯,實現了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未來,成都將繼續推動「體育+綠道」深度融合發展,將城市體育空間由原來的大規模集中改造,轉向小規模、精細化、常態化有機更新;充分激發了城市的體育活力,進一步倡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讓市民共享公園城市的獨特魅力。」
深圳大運會期間的深圳機場龍崗候機樓
「辦賽事,辦城市」,深圳大運會以此理念指引,建設了大量社區服務中心和大運會志願者服務站,讓市民穩穩地收穫幸福。新發展理念,如今在籌備成都大運會的過程中體現得更為淋漓盡致。比如「愛成都·迎大運」共建共治共享「七大行動」,就是完善社區治理水平、營造公園城市示範場景、提升社區環境品質的有力舉措。
成都綠道健身場景
成都大運會志願者的踴躍報名,則有助於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良好的辦賽營城氛圍。成千上萬的賽會志願者、城市志願者,是大運會送來的另一個「禮物」——辦一場大運會,能讓志願者服務精神溫暖城市,讓市民的素質進一步提升,讓城市文明得到進一步彰顯。
趕學深圳
吸引人才反哺城市發展
原深圳大運會組委會執行局市場開發部副部長、成都大運會市場開發顧問胡黎明說:「賽事給城市留下的最大遺產將是人才,因籌備大運會而聚集的創意人才、體育人才、經濟人才,都將成為城市後續發展的動力源。」深圳,這座因為改革開放而生的城市,將浸入城市品格的包容和開放書寫在承辦大運的點滴當中,它也一直是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創業型城市。
深圳創業青年
智聯招聘和恆大研究院去年公布的國內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顯示,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成都位居前十行列。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都大運會將助推本地產業生態升級發展,科技創新型人才將越發「搶手」;成都有64所高校、91萬在校大學生,可以依託大運會實現世界各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進一步融合與繁榮,助推學校傳承與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對於高校的人才梯隊建設也是一次機遇;更優質的人居環境,也有利於打響公園城市的品牌,讓美麗宜居的成都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駐紮於此。
對此,萬科創始人、成都大運會專家委員會成員王石也深有感觸:「成都本來就是天府之國,這幾年很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打造。要創造未來的美好生活,要講創新,而創新和舒展是有關聯的,人比較放鬆,能享受生活,才能有火花,才能有靈感。成都就是這樣一個適合健康生活、也適合創業,適合年輕人的一個城市。它很會創新,比如動漫產業在這裡就充滿活力,這和它舒適的生活氛圍是有關係的。」以體育賽事預熱,以創新精神指引,以優美環境鋪陳,成都正張開雙臂,廣納青年才俊。正如王石所說,成都新經濟新動能對於吸引人才是一次機遇,以體育產業為例,成都的電競產業較為發達,《王者榮耀》的開發團隊就在成都,英雄聯盟職業俱樂部OMG基地也在成都……成都曾排名《財富》雜誌「大學生和青年求職者吸引力城市」榜首;從2017年7月成都人才新政實施到2019年4月,成都共吸引28.6萬青年人才落戶……前有「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榜樣,成都這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將會讓更多熱愛生活、熱愛這座城市的人成就夢想。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黃一可 圖據 新華社 攝影 李冬 編輯 田莉 校對 楊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