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忠誠-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6 光明數字報

    周芳的非虛構姊妹篇《重症監護室》《在精神病院》(上海文藝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具有「在場體驗敘事」「目擊敘事」的特色,對寫作對象充滿尊重和悲憫。兩部作品的出彩,與特殊的表現領域有關。它們真實地再現了兩個特殊群體的日常生活,但又沒有局限於日常生活的再現,而是賦予作品穿透的力量。

    她以一個作家的自覺,分別深入重症監護室和精神康復醫院,與患者生活在一起,感受患者的痛苦與歡樂、煩惱與希冀,感同身受又愛莫能助。周芳認為,非虛構作品應該帶有生活的體溫,她希望自己的作品忠誠於真實、忠誠於生活、忠誠於自己內心情感的波瀾起伏。

    兩部作品都忠誠於現實,具有與眾不同的寫實品格。2013年10月15日,周芳申請到醫院重症監護室做義工,歷時一年多。從2016年3月5日到2017年4月5日,周芳在精神康復醫院做義工。兩年多的時間,她參與諸多患者的治療和護理,如汪東坤的開顱手術,在鉗子、刀子、鑽子的交替聲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她給從鬼門關撿回一條生命的劉浩雲餵飯,看著他大口吞咽著麵條,慶幸之餘,發現了生命的本真。在康復醫院,當看到「病友心聲」欄裡「一團火光,奔向未來,火速出院。潘德喜」「玲子,別遇見壞人,玲子,我永遠記得你,玲子,慢一點忘記我。侯剛」等一行行充滿生活渴望的文字,她感受到的是一種熟悉而又特別的生活日常。她將這些聲音、本真和日常記錄下來呈現給讀者。這些特殊人群常常為重重鐵門所隔離,在重門深鎖中成為被窺視而又帶有幾分神秘的一個群體。以正常的眼光看異常,她看到的就是另一種日常,異常也就有了生活的質感與生命的溫度。走進患者的生活與心靈,生命有理解和尊嚴,真實也就有了附麗。

    兩部作品都忠誠於自己的內心,氤氳著濃鬱的人道主義情懷。周芳深入兩個地方做義工,不是為了博取眼球、製造噱頭,而是敬畏生命的必然結果。在追索鮮活生命不同結局背後的不同境遇時,她不是做嚴密的邏輯推理,推演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最後得出一個冷冰冰的結論。而總是選取那些最能打動人心,真正體現生命本真生存狀態的事件。不過,展現生命的疼痛不是周芳的創作初衷。她習慣於深入事件當中,對患者和家屬的一些看來難以讓人接受的言行給予理解和同情。義工生活使她更加充分地認識到生命的珍貴,促使她重新審視與周圍一切人和事的關係,去體察生活中那些細微的感動與美好。儘管故事以自己親見親歷事件為基礎,但周芳總是有意無意地介入事件之中,將自己對事件或者事件中當事人的認知與態度置於娓娓的敘述之中。她將自己的情感灌注其中,從而將敘述主觀化,使人更容易感受到她書寫的真誠。

    周芳的寫作忠誠於生活,真實的現實轉化為現實的真實,作品具有超越的力量。從「人」的角度去觀察這些患者,是周芳寫作的出發點與歸宿。有學者批評當下創作中一些作家缺乏應有的擔當,不是因為沒有以現實中的真實事件為題材,而是因為缺乏超越現實的靈性與詩意,缺乏託爾斯泰式的情懷和思想。周芳的記錄不是為了呈現,而是融入對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在對個體生存困境的追問中思考生活的價值,並將真實的生活材料轉化為有意義的結構。

    兩部作品都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當天的生活,她賦予每天的記錄一個標題,如「讓陽光看著我」「笑著好玩,為什麼不笑呢」等富有意味的表達,或者有時在當天的記錄後附一個「補記」,或乾脆在記錄時插入「題外話」,如「他是我的帶教老師章主任,我叫他『蓮花章』。說起『蓮花章』,得先從幾個故事說起。」等,正是在與這些旁枝末節的補記和敘說的互文中,事件及事件背後的隱含故事串聯在了一起,立體地呈現故事的同時又洞穿故事。這兩部作品真實地描寫了三個世界:患者生活世界、醫生和護士工作世界、患者家屬世界。周芳在記錄事件的同時,將事件中人的表現作為重點記錄對象。遵循人物與事件描述的實證性基本原則,但又遵循自身對日常觀察的心理邏輯,不對單個事件和人物進行靜止的觀察,而是在流動的故事中相互穿插、彼此交融,在不同故事的講述中構建起故事的鏈條,還原他們的心理與生活邏輯,給讀者以真實的閱讀感受。

    非虛構寫作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回歸生活,還原生活的真相。周芳的寫作很實在,面對醫院裡那些困頓艱難、不離不棄、情深意長,她無法視而不見。周芳忠誠於非虛構寫作是一種生活的「需要」,為了曾經習慣的「活著」,為了曾經有過的隔膜和逃避。她的忠誠是一種社會責任。她寫作是為了不應該被遮蔽的另一種生活,拆除彼此之間本不應該有的隔牆,給生活以應有的尊重。周芳的忠誠也是一種精神力量,她將自身與書寫對象緊密聯繫在一起,陪他們從絕望中走過,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陽光,發現他們身上的亮光,給他們以生活的勇氣。

    裴多菲說:「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周芳沒有精湛的醫術去治病救人,卻用她的忠誠和愛心溫暖了另一個特殊的世界,讓那個世界感受到生命的體溫。時間可以計算,忠誠卻無法計算,因為它是無價的。

    (作者:周建華,系贛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相關焦點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    「早在幾十年前,我就是《光明日報》的作者了。」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從年輕學者到史學大家,陳祖武在《光明日報》先後發表《讀史可以知興替——談施琅與清廷統一臺灣》《漫談清代學術》《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學術——紀念顧亭林先生誕辰四百周年》《〈清史稿儒林傳校讀記〉舉要》等諸多作品,與《光明日報》結下不解之緣。「讀《光明日報》是我幾十年的老習慣了。
  • 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10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曉,20位提名人物集體亮相,非遺十大年度事件壓軸發布,由光明日報、光明網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正逐漸成為非遺人的年度盛事。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張政表示,傳承和傳播「雙輪驅動」,共同推動非遺保護發展鏗鏘向前:傳承錘鍊的是「內力」,傳播則激活了「外力」;傳承是固本培元,傳播則是枝繁葉茂,讓非遺事業既湧動著內在的生命力,又外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 「硬骨頭戰士」心向黨-光明日報-光明網
    採訪中,記者有一個感受愈發深刻:六連的「硬」是一種黨旗所指、軍旗所向的「硬」。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成為每日功課    20世紀60年代,六連面對複雜形勢,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打牢官兵忠誠底色,備戰不忘學習,深厚的理論素養成為連隊一張閃亮的名片,被原武漢軍區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集體」。
  • 弘揚「紅船精神」 建設「重要窗口」-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習近平同志概括提出「紅船精神」15周年之際,由光明日報社、浙江省委宣傳部和嘉興市委聯合主辦的2020「紅船論壇」,於8月3日至4日在浙江嘉興舉行。來自中央有關單位、社科理論界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獲獎論文作者代表齊聚一堂,就「弘揚『紅船精神』,建設『重要窗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推動「紅船精神」的研究闡釋、弘揚踐行再深入、再出發,為建設「重要窗口」凝聚精神力量。
  • 沙漠中的藝術館-光明日報-光明網
    【新書訪談錄】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光明悅讀    光明悅讀:敦煌藝術整體呈現出怎樣的氣象?如何體現中華民族博採眾長的文化自信?    趙聲良:自西漢以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長期在敦煌發展,形成了深厚的積澱。
  • 張載的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時間: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在張載理論內部,虛和氣、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德性所知和聞見所知,它們是不是一種平列的關係?實際上,這種二分化的把握是張載的一大理論創造,但他還要把這些雙向層面加以統一。張載嘗試著找到一個至實、至一的本體以作為天人合一之堅實的基礎。    第三層是張載所代表的關學學風和做人精神的世界。宋代是以小地主和自耕農為主體的社會,而關中過去又是十三朝古都。
  • 這座城市不會失去夢想-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或捧起書卷,平息內心的紛亂;或緊張備考,任憑窗外雨打風吹;或堅持寫作,記錄時代的愛與溫暖。    此時,知識是一把戰勝恐懼的鑰匙,讀書是一劑療愈心靈的良藥。豐盈的內心,不會因「封城」而乾涸,卻會迸發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 你的科學素養 奠基健康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專門用了一篇三章的篇幅,對「普及健康生活」進行部署,強調要「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引導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結合此次疫情防控,您認為全民健康素養包括哪些方面?個人的自我防護對促進全民健康有何意義?
  • 詩歌中的動物-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描述中,德希達指出貓擁有絕對異質性,繼而肯定了動物具有一種神秘特徵:「當我與我的貓玩耍時,誰能確定她沒有把我當作消遣的對象?」這是一種隨時被動物觀看、欣賞乃至監視的過程。    因為動物的神秘性,所以它們值得人類畏懼。
  • 從當代生活現場尋找詩意-光明日報-光明網
    洋溢著對祖國的深沉摯愛    共和國風雨滄桑70年,中國人民共同經歷了與國家不斷共克時艱、浴火重生的難忘歲月,這是當代作家寫作的根本依靠,正如王蒙在一次採訪中所說:「對人民的感情是我寫作最大的動力,和國之重器的發明者、維護者、發展者相比,和解放軍的戰鬥英雄相比,我所做的事情是很微薄的。
  • 唐宋轉型與碑誌文創作-光明日報-光明網
    碑誌文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應用文體。唐宋文化昌明,文學昌盛,碑誌作家多、作品多,眾所周知。而從轉型的角度比較分析碑誌文的發展流程和風格特徵,有助於深化唐宋之際的文學認識。
  • 綿薄之力背後的溫度-光明日報-光明網
    抗擊疫情,全國高校黨員師生爭相用捐款獻力,表達為國分憂、與疫區人民共渡難關的赤膽與忠誠。    北京大學黨委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組織全校黨員師生自願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截至目前已有15000餘人捐款。為避免人員聚集,北京大學專門開發了線上捐款系統,黨員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網銀等多種方式靈活捐款。
  • 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致敬英雄——2020...
    讓趙世鑫全身心投入的是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的新書——《致敬英雄——2020抗疫報告文學集》。該書忠實展現2020全民抗疫圖景,收錄的19篇報告文學均首發於《光明日報》,作者中既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等,也有《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的記者,同時還收錄了120餘幅來自抗疫一線的珍貴攝影圖片。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封底的二維碼收聽由電臺著名播音員錄製的有聲版圖書。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走進安踏集團
    7月9日15:00,關注光明網一直播(ID:29995967),光明日報、光明網帶你走進安踏集團,全方位了解這裡的工作崗位信息及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還邀請了福州大學的老師解答大家關於求職的問題。準備求職或對企業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提前上鬧鐘呦!
  • 真正格蘭芬多的忠誠 預言家日報
    納威的忠誠,是一種信念,這樣的信念讓他有了自信,有了目標,有了動力。他的進步快得令人害怕,當哈利教一種能把小魔咒反彈到敵人身上的鐵甲咒時,只有赫敏比納威先學會。」(OP25)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前面的因素加之忠誠的力量帶給納威的變化,回想起前四個學期那個納威真的是判若兩人。是什麼能讓納威有如此改變?做一個假設,試想如果沒有鄧不利多軍,沒有納威心中的信念,同處這時的納威會是怎樣的?會終日獨自一人沉默,還是比以前更加缺乏自信?
  • 光明日報社: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同年6月16日,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光明日報賀信中指出,希望光明日報「堅守思想文化大報的定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傳遞黨中央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殷切期待和熱情關懷,把廣大知識分子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這個重要指示,透徹洞察光明日報的歷史傳統、深刻指出光明日報的發展方向,在全媒體時代賦予了光明日報新的使命與新的時代角色。
  • -光明日報-光明網
    【你問我答】    #光明智庫你來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有何特別?來聊聊!】千百年來,長城凝聚了無數人的熱血與智慧。為了更好地保護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呼之欲出。具體怎麼建,你關心哪些方面?
  • 我們不是要圍觀作家掐架 光明網評論員
    左為湖北作協主席、作家方方,右為湖北省作協副主席、詩人田禾光明網評論員:剛剛過去的周末,湖北作協主席、作家方方的《我的質疑書》在朋友圈裡刷屏。方方的具體解釋是,就T詩人的人品素質、寫作水平和晉級時間來看,其在2013年湖北作協的職稱評定中晉升正高二級,「顯然違反職稱評定的常規」。同時,湖北省作協黨組也「涉嫌違規操作」,湖北省人社廳應就本次T詩人評定過程中,是否有暗箱操作、交易行為等給出正面答覆。該文18日凌晨發表在方方個人微博和個人微信公號上,幾個小時之後,T詩人的身份就浮出水面:湖北省作協副主席、詩人田禾。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生命至上」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行動準則。疫情發生以來,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幹部戰鬥在抗疫一線,1300多萬名黨員參加了志願服務。    二是人民對黨的信賴更增進。在抗疫鬥爭中,之所以能夠舉國同心,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這個堅強的主心骨。黨旗高高飄揚,揚起的是希望,凝聚的是人心,感召的是力量。疫情期間,人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有著充分的信任和依賴。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第二場走進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
    5月22日,由光明日報社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