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啞鈴媽媽
一天早晨小王女兒靈靈要吃雞蛋糕,小王趕緊給蒸了一碗,靈靈等的不耐煩了。
「怎麼還沒熟啊?快點啊!」催促著媽媽,媽媽加大了火,誰知道了,當雞蛋糕端上時,雞蛋糕糊了。
靈靈又抱怨:「這是什麼雞蛋糕,一點不爽滑,不好吃!趕緊給我重新蒸。」
媽媽哄她:「來不及了,上學遲到了,放學回來再吃好不好。」靈靈直接就火冒三丈,哭著非要媽媽重新做雞蛋糕,情急之下被媽媽一頓打罵,這才乖乖上學。
孩子性格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當孩子還小時,情緒控制能力非常差,很多時候就會表現沒有耐心亂發脾氣,這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沒耐心,遇事就會發脾氣呢?
一、孩子沒有延遲滿足力大多孩子往往沒有很強的時間觀念,他想得到什麼,就要馬上得到,這其實是沒有自我控制能力。而家長也沒有引導孩子自控,所以孩子越發的沒耐心,亂發脾氣。
二、孩子做事情沒有成就感,缺乏關注和鼓勵
孩子有時和大人一樣,做事情需要得到成就感。最簡單的道理,比如孩子想畫一個大蘋果,怎麼畫都畫不圓,再加上沒有人關注她,鼓勵幫助她,這時負面情緒就會來了,變得沒有耐心發脾氣了,紙也撕了,筆也扔了。
這種情況家長們應該遇到過吧,這就是孩子沒有成就感,缺乏關注和鼓勵孩子,所以就變得不耐煩發脾氣了。
三、孩子的主要陪護人,沒有耐心脾氣暴躁
父母的言行舉止影響著孩子,如果母親遇事經常火冒三丈,這種負面情緒會傳遞給孩子。一個沒有耐心經常發脾氣的孩子,背後肯定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
所以歸根結底與父母有著很大的關係,與其和任性的孩子講道理或打罵,不如培養好孩子的耐心和穩定的情緒。
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耐心,和穩定的情緒呢?
一、要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力,就是自我控制能力
人的成長過程中需要自我控制能力,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誘惑的東西來訓練孩子。
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讓每個小朋友們單獨在一個房間裡,每個人發一個棉花糖,告訴他們只要忍住20分鐘再吃,就會再獎勵一個棉花糖。如果沒忍住馬上就吃,獎勵就沒有了。多年以後發現那些忍住沒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都很成功。
由此可見,這種忍住誘惑延遲滿足的能力很重要,需要家長有意識地培養。當孩子有需求時,不要馬上滿足她,家長要控制,循序漸進的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延遲滿足力。
二、家長要家長多陪伴關注和鼓勵孩子
家長有時因為繁忙而忽視了孩子,給孩子一堆玩具,告訴孩子去玩吧寶貝,忙完以後自己抱著手機玩得不亦樂乎。而此時的孩子自己一個人玩久了,就會覺得玩的無聊,或者因為積木倒了失望放棄,變得不耐煩,發脾氣。
這時需要家長陪伴關注鼓勵他,安慰穩定她的情緒,他才能把放棄的事情從新做起來。
三、家長自己做事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穩定的情緒
家長的行為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家長做事虎頭蛇尾,遇事暴跳如雷,那麼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孩子寫作業不老實,一會站起來、一會坐下、一會跑了,這時家長要做榜樣,你拿一本書安靜地在孩子旁邊坐下,和孩子約定,比比看我們誰更有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樣長時間訓練肯定有效果,另外家長平時要注意自己的情緒管理。
四、讓孩子做事情學會規劃,而不是著急的去做
引導孩子事情分輕重緩急,應該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在思想和行為上有一定的計劃性。有些家長會問為什麼?因為孩子小,有時候一件事完成起來很難,中途很容易因為沒有耐心就放棄了。有計劃地分步驟完成,當孩子完成一步時會有成就感,能激勵她繼續做,這樣也能培養孩子的耐心。
啞鈴結語: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孩子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思想,有感覺,有自己的行為習慣。
如果此時你的孩子脾氣暴躁沒有耐心,不要著急,只要家長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教育,不要一味地指責打擊,一定會幫助孩子培養起耐心和管理情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