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江寧區江寧街道,我們見到了徐正林,傾聽他的科技創新故事。
1997年,當徐正林想成立公司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南京工商局的註冊企業分類名錄上沒有「物流」這個名詞。徐正林也沒想到,他們這一批最早出來的物流人,無意中竟創造了南京物流的「原始血統」,這一「血統」經20餘年發展,已使南京這座城市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貨架的集散地。
1997年下海成立全國第一批民營貨架公司,2005年一腳邁進智能物流領域,已是行業內國內領先水平的他們,依然一步一個腳印走在開創行業歷史的路上。
貨架公司接到智能物流倉庫訂單
1997年,正是國內踴躍引進外資的伊始,一個又一個開發區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出現。而給外資企業做貨架設計並提供產品的市場還極其稀缺,在寶鋼工作的徐正林看準這一機遇,在南京江寧註冊成立了民營公司。
所幸市場需求旺盛,剛成立的六維接到一批又一批訂單,很快推動公司走上發展壯大的正軌。實際上,也是那個時期,有一批和徐正林一樣的物流人,紛紛成立民營物流公司,成為中國建立民營物流公司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正是這批「最原始血統」,使得南京的民營物流行業逐漸開枝散葉,繁衍壯大,使南京成為如今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貨架集散地。
「在網上找貨架,稍微往上一查,就會發現源頭公司幾乎都是南京的!」六維研發中心主任井剛這麼說。
所不同的是,成立的那批公司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已淘汰更新了好幾波,如今倖存下來甚至做大的公司,仍在做貨架,而徐正林和他的六維卻在2005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一腳邁進陌生的,複雜程度、技術要求和項目難度不知高出多少倍的智能物流領域。
把原來用貨架打下的穩穩的事業放緩,卻偏要去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做那隻前途未卜的船隻,他們,到底怎麼想的?
「幫你們預付70%的費用,請專家來給你們指導,做不做智能物流?」
提到轉型升級,還要從2005年六維接到了老客戶愛麗思集團的邀約開始。2005年,設在大連的日企愛麗思為縮減成本,提高效能考慮,擬建一個大型智能物流中心,解決其現有物流中心佔地面積大、用工人數多的弊端。如若建成,這也將是當時全亞洲最大的單位立體倉庫。此時,愛麗思主動找到了之前一直有穩定合作的六維,希望這一大型智能物流中心交由他們設計建設。
六維此前從未涉足任何一單智能物流項目。並且,好幾家公司都想拿下愛麗思捧出的這塊「大蛋糕」。有意思的是,客戶卻認準了六維。在他們眼裡,這是一家可以一直提供穩定質量和細緻服務的公司,很「靠譜」。
一腳踏進「智能物流」領域
客戶盛情邀約,徐正林這邊卻似乎表現得不夠爽快。他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這是一個全新領域,我們之前沒有做過,不懂技術,資金方面估計也比較困難。」愛麗思卻鐵了心要交給他們做:「如果預付你們70%的工程費,再請專家來給你們做整個項目的規劃,能不能做?」顧客充分的信任完全給徐正林託了底,他下了決心:接!
答應容易做起來難。如今回想做這個項目的半年,徐正林深吸一口氣,連說:「困難太多了。」首先,公司連一個能寫代碼的技術人員都找不到。一時找不到靠譜的人,平時只負責規劃統籌的六維總工程師,親自上陣寫代碼。
整整6個月,為啃下愛麗思立體倉庫這塊「硬骨頭」,徐正林狠心推掉了公司所有其他項目,把公司的全部力量集中於這一工程上。
因倉庫規模的龐大和高度的智能化,愛麗思的智能物流中心被列為當年大連市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並定下年後初八便要落成剪彩。
為了按時完成任務,2006年的春節,六維的多位領導是在大連過年的:幾位項目主要負責人白天黑夜守著項目,累了就在現場睡下,通過科研人員的刻苦攻關。終於保障了這一亞洲最大智能物流中心的按期落成。
建成後的愛麗思歐雅瑪立庫擁有5.2萬多個貨位,智能環節的介入更使用工從原來的200名減至20名,完全實現了初始節約人工、提高倉儲運輸效能的初衷,客戶非常滿意。如今,近15年過去了,這一物流中心仍在穩定運轉。
整個過程中,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放棄其他賺錢項目專供一單的做法可能並不划算,但徐正林不是這樣想的。這個項目在建的過程中 ,他便為六維的升級轉型在心裡下了幾步棋。愛麗思歐雅瑪立庫工程的一炮打響,使六維領到一張進軍智能物流領域的通行證。事實也的確如他所想:六維接到的第二個項目是天津地鐵備件庫。「這個項目就輕鬆多了。」徐正林回憶。因為連天津地鐵方面都是這麼跟他們說的:「歐雅瑪那麼大的項目你們都做過了,我們這個就簡單啦!」
兩位「管家」讓倉庫神奇地自動運轉
14年時間在智能物流領域的耕耘中,六維為許多行業,如機械、軍工、電子、化工等領域客戶提供了多款個性化定製服務,經過一個又一個自動化系統集成項目的磨練,公司目前已形成一支擁有100多名人員的可靠技術團隊,操作越發精細化。
對於近年異軍突起的電商領域,六維也合作頗多:京東、蘇寧易購、亞馬遜、噹噹、唯品會、中糧我買、天貓等品牌都是六維的穩定客戶。拿京東舉例,雙方已穩定合作20多年,前段時間轟動一時的京東「亞洲一號」(廣州)智能物流中心,其最大規模部分――閣樓式貨架工程就由南京六維承建。
但是,如果在七八年前,當你走近京東、噹噹這些大型電商的物流中心,看到的場景可能還遠不是如今有序的樣子:現場嘈雜而繁忙,工人焦急地奔來跑去。
他們跑來跑去做什麼呢?找貨物!六維所做的智能物流集成系統的出現,就是為讓這一切慌亂成為歷史而來。
智能物流中心到底神奇在哪兒?研發中心井剛這麼解釋:在六維承建的智能物流中心,其實是兩個「大管家」讓倉庫神奇地自動運轉起來。這兩位神通廣大的「管家」可不是兩個人!其中一個被他們稱為「WMS」系統,負責監管所有物料信息,另一位則是調度所有設備(叉車等)的「WCS」系統。
假如此時有位客戶在京東上下了單,購買一盒某品牌面膜和一款華為手機,京東後臺接到訂單後,會迅速將訂單信息傳送給六維的「WMS」系統,這位「管家」一出面,就能迅速判斷出顧客購買的商品分別位於貨架的哪一貨位,目前備貨夠不夠,甚至貨位上的面膜是否在保質期內,隨後,「管家」「WMS」再將貨物的如上信息傳送給另一位大管家――「WCS」。「WCS」系統接收後,立刻開始調動相關車輛、設備去已知貨位取貨。調動車輛時,它同樣會自動依據最優原則:哪臺車去那一貨位最為方便,哪臺車就會收到管家的「派單」。
無人駕駛的叉車自動行駛時,地面上很可能出現多車執行任務的情況,如何保證它們各自行駛又不會相撞呢?「這還是信息系統在起作用,俗稱總調度。」井剛說,每臺叉車都會將行駛的路況信息反饋給「WCS」系統,系統立刻為它規劃最優的安全路線,避開可能與其相撞車輛同時,也不會走彎路。
「叉車只是智能物流系統的一個終端,背後起操控作用的是這一信息系統。」井剛解釋,每個終端為系統提供數據,系統為所有終端拿出解決算法,「也就是說,信息系統才是整個智能物流中心的大腦和靈魂。」
「電商這種新興事物出來後,隨著其快速發展,極大加速了整個物流行業技術的迭代,甚至改變了整個行業的面貌。」徐正林說,僅僅幾年時間,物流中心就從工人們東奔西跑翻找貨物的嘈雜場景,變成了賞心悅目的清爽畫面:各種定製的漂亮貨架穩穩地立在那裡,地面上、半空中,機器悄無聲息又高效率地完成了一切人工可操作的環節,最大限度地節省了人工。
市場生態倒逼六維不斷創新
在六維公司會議室的一面牆上,擺滿了公司獲得的各項榮譽。技術方面獲得各項國家專利80餘項,僅去年就拿到10項;連續5年獲得世界物流界專業人士評選出的「中國物流行業最佳品牌」……值得驕傲的是,六維還是全國物流倉儲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499)的四家發起單位之一,目前,公司已為整個中國物流行業制定了約1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與著名電商亞馬遜的合作或許可以解釋公司為何能獲得如此多的肯定。前兩年,六維從亞馬遜的亞太供應商升級為亞馬遜在亞洲唯一的一家全球供應商。「作為全球覆蓋範圍最大的電商,亞馬遜不僅對客戶的要求標準非常之高,他們的物流中心方案也經常變動,一兩個月一變是常事,幾天一變也時有發生,這就要求我們的團隊必須在技術和服務兩方面能力過硬,跟得上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徐正林說。所幸,六維的工程師們總能得到亞馬遜方面的認可,這也是他們和很多客戶保持十幾、二十年合作以及客戶中70%都是老客戶的主要原因。
而從相反的角度看,智能物流領域不斷變化的市場生態又倒逼六維每年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成長。正如徐正林有次在做客電視臺某節目談「創新」這一話題時所說:「我認為民營企業其實不需要單獨提『創新』,因為我們一直在市場中間,市場競爭如此嚴酷,不創新就意味著被淘汰,要想生存,就必須創新。這是必修課。」
在徐正林看來,中國本土智能物流裝備公司實現快速成長的同時,在技術和製造方面的成熟度上,還需一樣東西來慢慢打磨和沉澱,那就是――時間。 孔芳芳
六維科技密碼 >>>
錯位競爭 和技術快速迭代
「第一,利用自身本土優勢和國外知名品牌進行錯位競爭;第二,在技術上,用加倍的努力和更為及時有效的服務追趕全球最高端的幾家智能物流大戶,讓中國的智能物流,打進歐洲這片最具競爭力的智能物流領域!」徐正林說,這是目前的六維「科技密碼」。
中國人素來以勤奮和聰慧著稱。從1997年下海成立民營物流裝備公司開始,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徐正林和他的同輩人就帶領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從無到有,一路攻堅克難,讓中國智能物流業在世界上嶄露頭角,呈現出遠大的發展前景:公司獲得商標的馳名認定,現已打造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省級研究生工作站,省級質量信用等級企業稱號,省級五星數字企業,省級名牌產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級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只要假以時日,相信像六維這般注重技術迭代、服務踏實且敢於應對挑戰的公司,定然能一步一個腳印,再給中國智能物流行業在世界範圍內書寫出一段讓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歷史新篇。
來源: 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