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的興起,直接改變了世界戰爭形態,不光如此,在經歷了這場戰爭以後,伊拉克的國力也一落千丈,至今都無法回到薩達姆領導時的水平。人都具有多面性,薩達姆其人更是如此。當年海灣戰爭結束以後,伊拉克戰敗,薩達姆也變成了階下囚,有很多人都產生過這樣的疑問:都說薩達姆手握百萬大軍,但是為什麼在戰爭中如此不堪一擊,伊拉克戰敗以後,這百萬大軍為什麼都不見了蹤跡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說一說薩達姆。他是伊拉克的第五任總統,薩達姆任職以後,便開始革新,通過大膽的嘗試以及實踐,對黨內權力構架做了調整,盡力協調國內種族、宗教及經濟差異,改善了伊拉克分裂現狀。除此以外,薩達姆還大力發展經濟,在薩達姆執政期間,伊拉克人民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曾一度實現全民小康。在薩達姆的努力下,伊拉克的經濟飛速增長,進而帶動了其他領域的進步,在薩達姆的帶領下,伊拉克的軍事實力開始猛漲,假設伊拉克能夠就這樣發展下去,未來一定不可限量。但是薩達姆卻選擇發動了科威特戰爭。原本伊拉克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美國的政治布局,而這場戰爭正好給了美國一個藉口,於是海灣戰爭便爆發了。
海灣戰爭爆發不久,伊拉克迅速戰敗,對於這種情況,世界各國都對此作了分析,從中找到了伊拉克雖然兵力眾多,但毫無還手之力的原因。
首先,雙方的作戰戰略存在巨大差異,美國在軍事方面提前邁入了現代化,開戰之初就對伊拉克實行了強火力傷害,先一步摧毀了伊拉克的作戰基礎,伊拉克兵力雖然多於美國,但是在戰機炮彈之下,人哪裡有抗衡的能力?戰爭剛剛打響,伊拉克就損失慘重。這種局勢直接嚴重影響到伊拉克的士氣。
當然了,伊拉克的戰敗不僅僅是士氣萎靡不振的原因,還因為其本身使用的戰略體系實在比不上美國。雖然人數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武器裝備的不足,但是如果雙方使用的戰略體系差距太大的話,就完全彌補不了了。就好比我國當年的抗日戰爭,雖然二者的武器裝備差距很大,但是當時雙方作戰依託的戰略體系尚且處於同一層面,因此我國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海灣戰爭不同,雙方的戰略體系差距太大,伊拉克的思維模式也比較老舊,這才導致了海灣戰爭的失利。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伊拉克的戰敗,那就是薩達姆遭遇了背叛。在海灣戰爭爆發之前,伊拉克就已經有不少高級軍官被美國收買了,人心都不齊,又談何共同作戰?如果薩達姆沒有遭到背叛,伊拉克的結局或將有所不同,只是斯人已逝,這些也便只做了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