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
人民大會堂西餐廚師長、中國烹飪大師、
世界御廚協會會員(Club des chefs des chefs)
在33年的工作實踐中,積累了大量關於香草和香料的資料
蔥原產我國西部和西伯利亞一帶。人們最早食用的是野蔥,古稱為「茖」。《爾雅》中就有:「蔥生山中者名茖」。相傳神農氏嘗百草時就是這種野蔥,後來人們把野蔥馴化成為家常菜蔬「蔥」。東漢許慎在《說文》中解析:「蔥,菜也。從艸,囪音。」本意是孔隙,外面呈圓筒狀,內部中空。
蔥手繪圖
國人栽培蔥的歷史悠久。在今帕米爾高原、崑崙山和天山西段,因古代盛產蔥而聞名,故統稱為蔥嶺。《楚辭》中就有:「朝發兮蔥嶺,夕至兮明光」的詩句。《後漢·章帝紀注》也解析道「蔥嶺,在燉煌西,其山高大多蔥」。
《楚辭》
先秦時期即把葵、韭、藿、薤和蔥合稱為「五蔬」。古人認為,蔥與諸物皆宜,逢菜必用,萬菜不離的食材。因此也就有了「菜伯」及「和事草」的別稱。伯為「霸」的本字,「菜伯」即為蔬菜中的老大;「和事」即「和事佬」。這兩個名字暗喻它的用法及其在中國烹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蔥
中國人喜食蔥,早在2500多年前就曾留下有關蔥的記錄。如《禮記·曲禮》中就關以蔥調味及進食之禮;《禮記·內則》有食蔥最佳季節的介紹「春用蔥,秋用芥」;又謂「切蔥若薤,實諸醯以柔之」的詳細記載。西漢《淮南子·說山》「君子之於善也,猶採薪者見一芥掇之,見青蔥則拔之。」西晉潘嶽《閒居賦》:「菜則蔥韭蒜芋,青筍紫薑。」
《淮南子》
讚頌蔥的詩文亦甚多。如《詩經》中:「有傖蔥珩」,以蔥色比喻佩玉迷人的綠;南宋徐陵編《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用剝了皮的蔥根形容美女纖細白嫩的手指。
民間儲存大蔥有「大蔥怕動、不怕凍」的諺語
詩人陸遊還以蔥為題賦詩《蔥》:「瓦盆麥飯伴鄰翁,黃菌青蔬放箸空。一事尚非貧殘分,芼羹皆用大官蔥」,是贊蔥不分貴賤,人們都吃。大理學家朱熹在《麥飯詩》也云:「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
大蔥置乾燥通風陰涼處可儲存幾個月
元朝契丹皇族後裔的耶律楚材在《是日驛中作窮春盤》中曰:「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篙點韭黃」。而成語「鬱鬱蔥蔥」,形容草木青翠欲滴, 十分茂盛或指氣勢美好蓬勃。國人重視食藥同源,蔥自然也可以入藥。自古以蔥入藥就屢有載錄,如春秋戰國時莊子曰「春月飲酒蔥,以通五臟」,《神農本草經》也將蔥列為「中品」藥物。
《神農本草經》
漢宣帝時,龔遂在渤海郡(今滄州一帶)曾提倡種植蔥。以後的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及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有種植蔥的記載或論述。如今全國皆栽培廣泛,並一年四季均可出產。
《齊民要術》
中國有句歇後語「小蔥拌豆腐—— 一清二白」,比喻事情十分清楚。蔥與聰諧音,廣西合浦等地民眾在每年農曆六月十六日夜裡,有取蔥給孩童食用的習俗,寓意可更加聰明。無獨有偶,福建惠安老鄉為嬰兒滿月剃胎髮時,要放置一盆洗頭的溫水及幾株蔥,水為鏡,鏡主明,而蔥主聰。合謂聰明。
小蔥拌豆腐
而佛經《首楞嚴經》裡說:「蔥韭蒜等,臭穢不淨,能礙聖道,亦礙人天」。因此被列為僧人不食的「五葷」之中。中國的蔥最先傳至朝鮮,後經高麗引入日本,日本於公元918年的文獻中始有記錄。1583年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而直到19世紀美國市場才有蔥出現。
蔥與姜、蒜組成中國烹飪的三大基本調味要素。無論是南方北疆、也不論春夏秋冬,蔥在中國人的飲食裡必不可少的重要香草。炒菜時將蔥切碎(俗稱蔥花)在溫熱油鍋中熗鍋爆香,是中式烹飪的基本符號性動作。蔥內所含硫化物會迅速揮發而產生獨特的芳香氣味,這種氣味又會由表入內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其它烹飪食材中,而後就是令人愉快的嗅覺和味覺的器官享受。
蔥花
蔥有大小之分,大蔥在北方栽培較多,而南方多產的小蔥,又叫香蔥。 食蔥季節也非常重要,小蔥春夏天最好,大蔥秋冬季為佳。東西南北中,用法各有不同。
香蔥
中國菜講究刀工,在蔥上同樣得以體現。廚師會把蔥成末、粒、絲、條、塊、段等形狀,以適應不同烹飪技法的要求。
各種形態的蔥
細細的香蔥末入菜多是與其他調料混合,演繹出豐富的醬汁,如川菜中的「椒麻汁」、「怪味汁」、「魚香汁」等。
點擊觀看:郭志鵬作品——蔥麻牛肉
用冰肌玉骨的蔥白切成的蔥絲,即能在北方的涼菜中提味,也可和芫荽梗等最後配在熱菜上,如「酸辣烏魚蛋湯」、「醋椒魚」「油淋紅斑」等;即取其香,又是很好的裝飾品。潔白晶瑩的蔥絲及碧綠的芫荽圍配在「京醬肉絲」及「火燎鴨心」的盤邊,蔥絲的爽脆甘辛與醇厚味濃的肉絲或鴨心,在口腔中即有層次的變化,又相得益彰地融為一體。
火燎鴨心
比絲粗者為條,蔥條與冒著熱氣烤鴨片卷在薄餅或燒餅內同食為「北京烤鴨」的正宗吃法。蔥條用油煸出香味也是製作「蔥燒蹄筋」、「蔥酥鯽魚」的先決條件。
蔥燒蹄筋
把大蔥改成滾刀塊則是本幫菜「京蔥竹雞」、魯菜「蔥爆羊肉」、家常菜「大蔥炒雞蛋」及「蔥炒木耳」等不可或缺的配料。
蔥爆羊肉
魯菜經典的「蔥燒海參」則是將大蔥白改成寸許的段,講究的高檔宴會還在蔥段上在剞上花刀,在豬油中炸上色,以便蔥香會在油中完全釋放,這樣的蔥油才是製作這款名饌的關鍵所在。
蔥燒海參
蔥香四溢的蔥油,能廣泛用在涼拌、熱炒、清蒸、燉煮及麵食中,不僅為菜餚增香,也可作為百搭萬能的明油使用。把蔥和姜拍松泡在少許水中,即為濃鬱的蔥姜水,是保證肉丸、魚圓除腥、提鮮及滑嫩的慣用技法。也是中國菜裡所謂吃蔥不見蔥的最高境界。如揚州著名的「蟹粉獅子頭」、婚壽宴會必上的「四喜丸子」、湖北「珍珠丸子」及溫州「清湯魚圓」等。
點擊觀看:祁合軍作品——養生蟹粉獅子頭
在北方,大蔥可以生吃,如山東「煎餅卷大蔥」及東北的「老虎菜」、「蔥蘸醬」辣中帶甜透出北方豪氣的性情。而南方則把香蔥添加在涼拌菜中增香,如四川「夫妻肺片」、「口水雞」,也可以最後撒在滾熱湯菜或湯麵上。
東北蘸醬菜
各地都有少不開蔥調味的小吃或名菜。杭州「蔥包兒檜、」上海「蔥烤鯽魚」、粵菜「蔥油香露雞」、北京「京蔥扒鴨」、豫菜「蔥椒熗魚片」、滇菜「蔥豉炒肉絲」、客家菜「蔥姜炒鹹雞」、閩菜「串蔥肉」、臺灣菜「蔥炸中卷」。
點擊觀看:郭志鵬作品——山東海蜇頭
蔥也可以在主食中顯露拳腳,如北方的「蔥油餅」、「蔥花饅頭」、「豬肉大蔥餡包子」,江南的「蔥油拌麵」、新派粵點「肉鬆蔥香包」等都散發蔥的氣息。
點擊觀看:冀文繡作品——提褶包子
很多人喜歡用蔥白,綠色的蔥葉棄之可惜。其實蔥葉用來煮湯、燉菜,也能用鹽或醬油醃漬成小菜食用。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東亞的日韓料理中蔥也扮演著普遍而重要的調味角色。如日本料理中的「味噌湯」、「手握壽司」、「培根蔥香玉子燒 」、「蔥卷串燒海鮮」及「海鮮蒸蛋」。韓國「蔥泡菜」、「石鍋拌飯」和「沙參烤牛肉」等。
雞肉串燒
近些年在歐美超市偶爾也能見到,尤其是美國和墨西哥菜式裡可以做洋蔥的替代品。
大蔥按照生長時間的長短在北方地區又有羊角蔥、地羊角蔥、小蔥、改良蔥、水溝蔥、青蔥、老蔥等品種。各地名蔥很多,如:山東章丘大蔥、河北隆堯的雞腿蔥、遼寧蓋平大蔥、北京高腳白蔥、陝西華縣谷蔥、臺灣宜蘭的三星蔥等。此外還有分蔥、胡蔥和樓蔥等品種。
蔥不可與蜂蜜同食,會刺激腸道、易腹瀉
菜伯:伯為大,即為蔬菜中的大佬。
和事草:因蔥適合搭配各種食材而得名。
四季蔥:因一年四季皆出產,故名。
英文中沒有蔥的完全對應詞彙,因此有:
Spring onion(春蔥)
Green onion(青蔥)
Green Chinese onion(中國青蔥)
Japanese leek(日本韭蔥)
Oriental bunching onion(東方串蔥)
Welsh onion(威爾斯蔥)
Scallion(分蔥)
Shallots(冬蔥)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未商用
長按二維碼
購買《滇香四溢》
一把 魔術廚刀,玩轉你的食材
《滇香四溢(香草篇)》書籍介紹
《滇香四溢(香草篇)》 北京新國展介紹會
《滇香四溢(香草篇)》新書介紹會
《滇香四溢》獲世界美食美酒圖書大獎賽年度最具影響力作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