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緬甸,大家首先想到他們的「特產」--玉石。的確,緬甸的玉石在全球的知名度甚高。但是,農業才是緬甸經濟的基礎,產值約佔他們國民生產總值的40%,而且緬甸70%人口從事和農業生產相關的工作。中國與緬甸最早是在絲綢之路建立了友好關係,並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
由於工業落後,緬甸的經濟水平落後,物價相對來說比較低。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中國需要100萬左右的一套房子,而到了緬甸只需要十幾萬。但緬甸的自然條件卻是足夠優越,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尤其是金屬和玉石,市場上95%的商業品級的翡翠玉石都來自緬甸,緬甸玉的名號享譽全球。
01緬甸人為什麼會如此牴觸中國人?當地人:他們搶了我們的」飯碗「
眾所周知,近年來東南亞的旅遊業無比繁榮,中國遊客對於他們的貢獻舉足輕重,但是例如越南等國家,對中國遊客並不是秉持「顧客就是上帝」的態度,除了一些不友好行為,越南旅遊部門也取消了對華免籤。那麼緬甸人對中國遊客的態度呢?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緬甸人對華人態度比較消極,而這種情緒並非短暫的輿論,是刻入骨血的態度,通過對緬甸文化作品的考察總結,而得出緬甸人產生這種消極情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緬甸與中國雖為鄰國,人文差異比較大。環境優美、生活壓力相對較小,且發展空間比較大,使很多中國人紛紛移民緬甸並爭購房地產,房價飛漲,中國移民甚至還「搶走了」當地人的生意,他們在心態上已經產生抵制。其次,中國資金的湧入帶來物價波動,甚至緬甸人嘴裡的「文化入侵」,都是緬甸人對中國人情緒消極的原因。
02緬甸對中國人展現消極一面,卻全領域依賴中國
緬甸對中國人的牴觸情緒甚至一度到達沸點,1969年緬甸人將這種消極情緒擺到臺面,上演街頭對華人的武鬥。另外一件事,讓中國人很憤怒,緬甸在吳登盛時期,中國在緬甸的密松水電工程項目被單方面毀約,而吳登盛的決定得到了西方國家以及媒體的支持和罕見的稱讚。
縱觀世界,緬甸對中國依賴程度最高,從軍事、經濟、外交無一例外。在軍事上,中國一直致力於調停緬甸民武衝突;經濟上,緬甸出口對中國依賴無可取代,其中農業出口是重中之重;外交上,中國在若開邦問題上態度公平、公開、公正,明確支持緬甸!
中國對緬甸幫助和支持,長期以來都沒有改變過,但是此前中國的友好非但沒有換來投桃報李,緬甸甚至上演「農夫與蛇」的典故,他們在一些重大的涉中項目上,多次單方面毀約。甚至在中國的互惠項目上,緬甸卻表現搖擺和不友好。
03摒棄外交搖擺不定,緬甸人找到困局出口
緬甸對外政策的搖擺不定,最終傷害的卻是自己。緬甸在經濟、外交等方面全部陷入困境,搖擺不定的政策是罪魁禍首。緬甸要想走出困局、贏得國際社會和中國的信任與支持,要做的很多。
2015年中緬重歸於好,如今緬甸在一路帶一路中扮演重要環節,1月下旬,中緬宣布進入全領域合作。其中,中緬經濟走廊正式進入實質建設階段、皎漂經濟特區、中緬邊境經濟合作區、仰光新城三端支撐以及公路鐵路、電力能源、互聯互通骨架建設。或許,這是緬甸人做出改變邁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