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縱橫家,為何後來湮滅在了歷史長河中?

2020-12-23 梔沫說歷史

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

———《韓非子》

縱橫家是戰國時代的一群特殊群體,他們作為擅長的是邦交斡旋,所謂三寸不爛之舌可敵百萬雄師。據說其傳於鬼谷子,在邦交政治方面有著獨特的行為特點,而我們總攬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也可以發現,縱橫家的舞臺和市場都是很大的,一般攪動風雲的人都出自於縱橫一派。

比如說提出了合縱的蘇秦、提出了連橫的張儀、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範雎,或者《鄒忌諷齊王納諫》裡鄒忌,這些人都屬於縱橫家一派。

而整個戰國時代的邦交關係也基本上圍繞著縱橫家所提出的政策進行演變,是同盟還是相互攻伐幾乎都依賴於此。

但是縱橫家的發展快,衰弱也快,在戰國之後,大一統王朝建立,縱橫家也就失去了發展的舞臺,在歷朝歷代都有餘音,但是很少有大的作為,那麼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縱橫家在後世的歷史長河中漸漸的消失了呢?這大概與縱橫家的行為特點和對待政治的態度有關。

一、注重外力

縱橫家是一個非常主張外部環境的流派,並且非常誇大謀略的作用,這多少有些華而不實的意味。

也就是說,陰謀權術或者是邦交策略在縱橫家看來要比實際的內政發展更有作用,他們與法家大體是兩個對立面,形容縱橫家最貼切的詞語在於三寸不爛之舌可敵百萬雄師,立足的就是一個邦交謀略。

比如說張儀,張儀曾經憑藉他的口才破壞了楚國與齊國的同盟,坑騙楚國數座城池,甚至在此之後,張儀還如同無事人一般繼續出使楚國,就是憑藉著過人的口才迷惑了楚懷王,讓楚懷王不僅沒有向他發洩怒火,反而聽從他的建議,孤身一人進入秦國,最終被秦國扣押,無奈之下,客死異鄉。

由此可見,縱橫家對於外部謀略有多麼注重。再比如說藺相如,我們在史料的記載中可以看到,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起邦交事件當中,要麼是通過遊說的方式,要麼是通過以死相逼的方式來逼迫秦王放棄對趙國的覬覦。

他們不像法家,法家注重的是內部的改革,是國家體系的完備,像是商鞅、李悝等人,他們都有著具體的治國措施和理念,都在不同的方面進行了改革,對於國家內政的貢獻是非常大,但是縱橫家卻是一個主張外力的學派,這也就讓縱橫家的發展道路變得相對比較窄。

而且他們對於邦交謀略的過分崇尚,導致這個學派是以實際的政治主張為出發點的。

二、只考慮實際政治需求

縱橫家是一個以切實謀取利益為目標的學派,他們並沒有長遠的規劃,不像變法改革那般,就算是見效再快的變法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進行輔佐的,但是縱橫家卻不同,他們以這個國家實際的政治需求為標準來策划具體的遊說措施和謀略。

比如說範雎所提出的遠交近攻。在其遊說秦昭襄王的時候就曾經說過,不如與距離較遠的國家交好,對距離較近的國家進攻,如此,得一寸土地就是秦國的一寸,得一尺就是秦國的一尺。

由此來看,他對實際利益的謀求是非常之深的。也就是說,國家需要什麼縱橫家就會規劃什麼,但是這樣的謀求並不一定與國家的成員利益相符相成,比如說韓國的申不害,雖然申不害是法家人士,但是部分歷史學家在研究的過程中都會認為其擁有一點縱橫家的性質。

因為他的變法就不具備著長遠的目光,而是以君主的實際需求為準的,這讓申不害在為韓國製定法令的時候過分的考慮韓昭侯的思想,這也就讓法令完全變成了君主的附屬品。

可是只考慮君主的喜好,考慮君主的需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國家發展的真正需求,這也是申不害於商鞅最大的區別。

商鞅完全是建立在國家的需求之上的,所以後來才會觸怒貴族,才會招致殺身之禍。當然,如果縱橫家能夠與君主的觀念相一致,也可能會有驚人的效果,比如張儀與秦惠文王的配合,範雎與秦昭襄王的配合,都是堪稱頂級的。

但這也會造成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有利害紛爭才有縱橫家的市場。

三、有紛爭才有生存

我們從上述的學派性質來看,縱橫家是以一個國家切實的政治需求為目標出發,然後在各大勢力之間進行穿梭,通過對政治需求的達成來對對手進行迷惑,或者是對自己的國家進行利益收割,這就是縱橫學派對於謀略的體現。

但問題在於,這樣的形式最好的生存環境就是在各大勢力相互角逐的時候,如此才有進行謀略的基礎條件,才有穿梭於各國不斷更改利害關係而帶來的收益,這也是為什麼縱橫家在戰國時代非常盛行的原因。

因為戰國時代是七大諸侯國共同角逐的戰場,無論是戰爭也好,還是邦交也好,牽扯的利害關係都是巨大,這就給謀略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場所,也讓縱橫家有了牽動局勢和時代格局的舞臺。

但是在大一統的王朝建立之後,整個中原地區只有一個統一的王朝或者國家,這讓縱橫家的謀略很難試用,無法在各大勢力當中進行遊走,也就無法體現出謀略的價值,無法通過口才或者是權術進行利益獲取,也就失去了君主對他們的興趣,如此一來,自然會有發展上的不穩定。

甚至,不僅是在大一統王朝建立之後縱橫家會失去市場,在利害關係並不錯綜複雜的年代,縱橫家也很少有市場。

比如說秦朝末年,在秦朝滅亡之後,劉邦和項羽的分就非常的激烈,而劉邦麾下的韓信則是邦奇出奇制勝的一個關鍵,韓信的軍事才能也是得到了眾人的認同的,再加上劉邦曾經只是一個市井混混,這就讓某些縱橫家看到了市場。

曾經就有一個名為蒯通的人去遊說過韓信,差一點就讓楚漢相爭變成三國演義,但是蒯通最終並沒能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天下紛爭其實並不混亂,雖然激烈但卻不複雜。

以劉邦為首的勢力和以項羽為首的勢力是天下人在潛意識當中的君王選擇,當此之時,如果韓信真的反叛,他不一定能夠獲得天下人的承認,甚至也不一定能夠獲得成功。

所以縱橫家其實只有在利害紛爭相當複雜的年代才會有一席之地,而真正符合條件的或許只有春秋戰國。

因為那時不僅有複雜的利害關係,國家也沒有完全成型,大家是天下共主之下的絕對勢力,與後來三國或者是五代十國的時代性質還不相同,所以縱橫家在後世很少有發揮的空間。

小結:

因此,我們綜合上述的敘述可以發現,縱橫家之所以在後世為能繼續發光發熱與他們本身的學派性質是有很大關聯的,以實際的政治需求出發,同時又相當注重外力,這讓他們只能夠在利害紛爭比較複雜的年代裡才有存在的條件,也才能通過達成不同的政治需求來獲得賞識。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天下一統,統一王朝之下的國家紛爭成為歷史,縱橫家也就隨之成為了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越國有臥薪嘗膽的勾踐,為何戰國七雄沒有越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國家數量急劇減少的時期。春秋時期,有大小百國,其中五國最為強大,被稱為春秋五霸,越國就是其中之一。戰國時期,國家的數量已經下降到不到20個,其中實力最強的有7個國家,被稱為戰國七雄!
  • 王詡(春秋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縱橫家創始人)
    戰國顯赫人物,華夏族,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說春秋戰國衛國朝歌(河南淇縣)人;一說是戰國魏國鄴地(河北臨漳)人;一說陳國鄲城(河南鄲城縣)人[1-2]。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3-4]因隱居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5] 「王禪老祖」是後人對鬼谷子的稱呼,為老學五派之一。
  • 日本戰國時代——窺視當代日本文化的歷史窗口
    就這樣,原先為了穩定地方的大名領主制,便開始向戰國大名領國制不斷發展,朝廷及幕府對此現狀又無能為力,這才最終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紛爭的戰國時代。日本戰國時代群雄割據勢力分布情況然而,儘管日本戰國時代所流傳下來的種種傳奇,迄今為止仍舊為不少人所津津樂道,刀光劍影之中的兒女情長也好,陰雲密布之下的義膽忠肝也罷,在諸多遊戲和小說中,那段充滿了紛爭的歷史,似乎也變得有血有肉了起來,再加上日本戰國時期,又出現了諸如織田信長這般異軍突起的新秀實力,更使歷史同幻想相結合,從而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藝作品
  • 戰國士人最初是叱吒風雲的帝王師,為何卻淪為附庸於貴族的門客?
    不少朝代都有「四公子」的組合,這要追根溯源到「戰國四公子」,即活躍於戰國中後期的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信陵君魏無忌、春申君黃歇私人。《史記》曾描述戰國四公子為「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春申君列傳》)。四公子因其顯赫的身份與勢力,在戰國這個「士」的時代「養士」,看似是理所應當。
  • 在春秋戰國的時代背景下,諸子百家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處於大變革時期,思想極為開放,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如孔子創立的儒家、老子創立的道家、墨子創立的墨家、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等等。這些流派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士榮耀:「家紋」的歷史與傳承
    我們經常能在大河劇或其他與日本歷史有關的影視作品中見到各種各樣花紋不一、色彩鮮明甚至稀奇古怪標誌的旗幟,這些印有不同樣式的旗幟有時候顯得十分獨特,不僅僅是作為戰場上敵我識別的標誌而使用,更多的是時代的選擇。
  • 下克上與大名混戰,小小的日本為何會出現戰國時代?
    日本流行文化發達,輻射力廣,所以很多國人對於日本的歷史也稍有了解,日本歷史中有一個相當精彩的時期,這就是「戰國時期」,這段時期日本國內烽煙迭起,豪傑並出,不過,大部分人對於這段時期的認識估計僅限於豪傑混戰,至於這段時期是為何出現,又如何終結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日本戰國時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時代。
  • 曠世奇才鬼谷子,容易被世人遺忘的縱橫家鼻祖
    鬼谷子:王氏名詡,又名禪,因隱居鬼谷,自稱鬼谷先生而;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創縱橫一脈;門下弟子五百,卻有百般人生,且具是風流人物,可見其博學。孔子門生三千,基本都是儒家代表人物。鬼谷子門徒五百,傑出者有:法家的商鞅、李斯,兵家的孫臏、白起,雜家的呂不韋,縱橫家的蘇秦張儀,其餘未名列的傑出弟子還有龐涓、李牧、王翦、毛遂等人。眾多弟子都活躍在戰國群雄整霸的舞臺上,甚至鬼谷先生本人也曾擔任過楚國的丞相,所以有人說整個戰國就是鬼谷子的時代。
  • 三家分晉開啟戰國時代
    四卿中智氏獨大,到智伯當政時,更是如此。智伯文武雙全,足智多謀,但他也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剛愎自用。智伯要求韓趙魏向他進獻土地,韓氏和魏氏都妥協了,但趙氏的趙襄子發起了反抗,他拒絕向智伯獻出土地。公元前455年,智伯帶領韓康子和魏桓子,向趙氏的根據地晉陽發起進攻。
  • 曾經歷史上稱王稱霸的越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回到越國之後,勾踐每天在家中臥薪嘗膽、思索發展之道,還帶著越國上下一起奮發圖強,通過各種措施來富國強兵,提高越國的國力。當夫差率領精兵背上黃池會盟之時,勾踐抓住機會攻打吳國,後來還用三千精兵突襲吳國都城,滅掉了吳國,成就了越國在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
  • 春秋戰國時代專題史
    史稱「田氏代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往往被稱為「田齊」。 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使春秋末期大夫專政奪權的局勢發展到一個高峰,而他們的「篡逆」居然被周天子所承認,說明封建秩序及其觀念已蕩然無存。因此我們將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時代的開端。 戰國七雄競爭
  • 春秋戰國時代最後的合縱家龐煖
    龐煖的家族出身不甚明確,但是在戰國時代龐氏知名的僅有三人,即龐涓、龐蔥、龐煖。龐涓知名度最高,在魏惠王時效力,龐氏曾經在魏國成為顯族。但是龐涓敗桂陵,死馬陵,此後魏國也一蹶不振,龐氏在魏國就失了勢。後來,魏王派龐蔥陪伴太子到趙國當人質,龐蔥擔心此去之後魏王不再親近自己,便說了個「三人成虎」的寓言,然而後來他還是失去了魏王的信任。也有可能龐蔥因此就跑到趙國謀求發展,龐煖大約是龐蔥的後人。人物生平雖然說龐煖是戰國時代最後的合縱家,但是他的年紀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小。
  • 日本戰國時代,軍師為何特殊?從白井軍師開始了解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軍師為何特殊?從白井軍師開始了解日本戰國時代,同樣存在軍師這個職務,不過在當時被稱為「軍配者」,簡稱「軍配」。現代人一想到軍師,就會想到中國歷史上的軍師,但在當時,日本軍師所承擔的任務遠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般,軍師需要完成超出我們想像的工作。
  • 歷史上不存在的衛莊,山西籍蓋聶!鬼谷縱橫!百步飛劍?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縱橫家! 諸子百家,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段各種思想領域百花齊放,競相爭豔的璀璨時代。百家爭鳴那個時代最為值得後人深思的並非開疆拓土,遠攻近交。而是無論任何學說,流派都能在那個時代存在,並且都有能夠發揚光大的機會,即學術自由的時代!
  • 為何說春秋戰國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政治寬鬆、思想爭鳴、文化繁榮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兵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有活力的時代,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當然也是一個開放的時代。那麼為何說春秋戰國是開放的呢,它的開放又表現在哪些方面,這種開放和經濟發展又有何關係?本篇筆者就從政治寬鬆、思想爭鳴、文化繁榮三個方面來闡述春秋戰國時期的開放,進而說說這種「開放性」與經濟高速發展的關係。政治寬鬆。
  • 日本戰國時代,沒有繼承權的毛利元就,為何成為毛利家督?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沒有繼承權的毛利元就,為何成為毛利家督?日本戰國時代,毛利元就是一位善用計謀離間對方,借他人之手除去敵對力量。特別是以計謀削弱尼子家的主要力量「新宮黨」,奇襲擊敗陶晴賢贏得嚴島之戰,為壯大毛利家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但讓人意外的是毛利元就原本並沒有毛利家的繼承權,為何最後又成為毛利家的家督呢?
  • 日本戰國時代:「上杉家」的亂世爭霸之路
    長尾為景因而成為戰國大名,之後歷經其子晴景,晴景之弟景虎(謙信),以及謙信養子景勝共4代,讓長尾·上杉氏成為戰國歷史主角之一。天正5年(1536)8月,為景把家督讓位給長子長尾晴景,不過因為晴景體弱多病,所以便有家臣將希望寄托在二男長尾景虎的言論出現,這個景虎就是日後響徹日本歷史的上杉謙信。後來,晴景因敵不過家臣的意見於是在天文17年(1548)12月把家督讓給弟弟。
  • 日本戰國遊戲中,為何會有那麼多名將?真實歷史中能力如何?
    日本戰國遊戲中,戰國名將的數據,是通過層層鋪墊、倒卷珠簾的手法而不斷膨脹的。然後,再以這些人為依據,分別設定他們的得力部將、生平勁敵,最後依次輻射下去,自然連那些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路人甲,也人人皆是「名將」了。遊戲公司按照這種層層堆積「名將」的模式設計遊戲能力,鬧出了太多連日本人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的笑話,比如日本戰國時代最出名的「天下人」豐臣秀吉,其綜合全能力往往排在遊戲二十名開外。
  • 在群雄割據的戰國時代,德川家康為何能殺出重圍,建立德川幕府?
    春秋時期是中國的戰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不過,在日本也有一個戰國時代,只是要從中國找出類似的歷史時期的話,它倒與三國時期很像。與三國一樣,日本的戰國時代天皇淪為傀儡,失去實權,大名們割據一方,爭奪霸權,就連結束這個時代的梟雄德川家康,也與司馬懿十分相像。
  • 日本戰國時代,什麼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上洛有區分?目的不同上洛方式也不同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除了對內穩定局勢,排除異己分子,對外逐步擴張增加自家實力外,最讓這些大名魂牽夢繞的就是上洛。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所謂的上洛,意指朝日本京都移動的行為。當時日本的首度是京都,日本人模仿中國,稱呼首度為「洛」,因為周朝以後的朝代經常定都洛陽,這極大影響了日本。因此朝京都移動的行為就被稱作「上洛」了。那麼,戰國大名為何期望上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