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建立種類齊全、優勢互補海洋遙感衛星觀測體系

2021-02-08 央視網
中國將建立種類齊全、優勢互補海洋遙感衛星觀測體系

原標題:

  中新社酒泉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法海洋衛星29日早上在酒泉成功發射。中國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中國將建立起種類齊全、優勢互補的海洋遙感衛星觀測體系。

  他表示,中國今年已連續發射海洋一號C星、海洋二號B星、中法海洋衛星3顆海洋衛星,將形成海洋水色、海洋動力環境等系列多顆衛星同時在軌運行的局面,建立起種類齊全、優勢互補的海洋遙感衛星觀測體系,實現多顆衛星在軌組網運行、協同觀測,從而具有對全球海域多要素、多尺度和高解析度信息進行連續觀測覆蓋的能力。

  趙堅介紹說,1997年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海洋一號衛星正式立項,拉開了中國海洋系列衛星發展的帷幕。經過20多年發展,中國迄今已成功發射海洋一號A星(退役)、海洋一號B星(退役)、海洋一號C星、海洋二號A星、海洋二號B星、高分三號衛星等6顆海洋衛星,中法海洋衛星是中國最新成功發射的第7顆海洋系列衛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目前,中國已形成海洋水色(海洋一號衛星)、海洋動力環境(海洋二號衛星、中法海洋衛星)以及海洋監視監測(高分三號衛星)這3個海洋衛星系列。其中,海洋水色衛星以全球海洋的葉綠素濃度、懸浮泥沙、可溶性有機物等海洋水色信息,以及海表溫度、海冰、海霧、赤潮、綠潮、汙染、突發事件和海岸帶動態變化信息等為觀測目標;海洋動力環境衛星以全球海面高度、海面風場、海表溫度、有效波高、海浪譜、海表鹽度、海洋重力場等海洋動力環境要素為觀測目標;海洋監視監測衛星以對全球船舶、島礁、海上構築物、海冰、海上溢油等海面目標,以及海面風場、海浪方向譜、內波、鋒面、中尺度渦、海底地形等海洋現象和地形特徵進行大範圍、高精度、高時效的監視監測為目標。

  中國海洋衛星在軌運行以來,通過持續開展的衛星數據分發和應用服務,在中國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發展、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科學研究和國際海洋合作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為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

  趙堅指出,在中國《海洋衛星業務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明確提出了中國海洋衛星後續發展需求及規劃。按照規劃,中國與海洋事業緊密相關的多顆衛星陸續發射入軌後,後續海洋水色衛星星座將形成上、下午組網高性能觀測;海洋動力衛星星座將形成極軌、傾斜軌道互相配合,實現海洋動力環境要素多頻次觀測。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
    綜述及基本情況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是根據鄧小平同志1979年訪美期間籤訂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建立的,於 1986 年 12 月建成並正式運行,並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了站名「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2007 年,地面站納入中國科學院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科學中心的科技體系。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二號B星 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北京時間10月25日6時57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將「海洋二號B」衛星發射升空並成功送入預定軌道。 鄭逃逃 攝該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海洋遙感業務化觀測能力,提高中國海洋預報與監測預警水平和海洋防災減災與海上突發事件響應能力,服務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技術支撐,助力新時代航天強國、海洋強國建設。
  • 遙感衛星助力金融保險,「四象愛數科技」發力遙感數據應用服務
    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遙感衛星影像在近年來得到充分的積累。如何將大量的遙感衛星數據轉化為有效的信息,為更多行業提供服務,是當前遙感應用行業面臨的痛點。成立於2017年的遙感數據應用企業「北京四象愛數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三年時間的研發,在國土資源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大宗商品產量預測等領域,為政府、金融和保險機構提供了成本低廉的遙感數據應用解決方案。
  • 「海洋衛星遙感實況」微信小程序上線—新聞—科學網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組織研發的「海洋衛星遙感實況」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鄭逃逃 攝  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將大幅提升中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將開啟中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海洋一號D星是中國第四顆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的首批海洋業務衛星之一。
  • 2020年全球遙感衛星發射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商用遙感衛星佔比...
    國外商業遙感衛星產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並逐漸成熟,目前已形成了美國的Landsat系列、WorldView系列、GeoEye系列等衛星星座為代表的商業遙感衛星服務體系。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The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UCS)2019年12月16日更新的資料庫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遙感衛星(地面觀測衛星:Earth Observation)發射數量為164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6日,全球遙感衛星發射數量為82顆。
  • 科學網—「海洋衛星遙感實況」微信小程序上線
    本報訊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組織研發的「海洋衛星遙感實況」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線。
  • 第三屆亞洲大洋洲區域綜合地球觀測計劃國際研討會在常開幕
    他在致辭中說,常州工業基礎紮實,產業門類齊全,垂直整合能力一流,發力空天信息產業有著堅實基礎和廣闊空間。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常州積極順應發展大勢,搶抓新基建機遇,在5G網絡、大數據、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城市等領域,實施了一批優質項目,織就了優勢明顯的交通、能源、信息「三張網」,數字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 冰路衛星獲南極遙感影像千餘張
    近日,記者從中山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程曉處獲悉,冰路衛星於2019年9月發射至今已連續運行9個月。期間衛星圓滿完成南極觀測任務,獲得南極區域遙感影像1018幅。位於中山大學的衛星地面運控團隊經過前期技術積累,自主研發了幾何校正和在軌輻射定標技術,已初步建立了冰路衛星數據預處理系統。   程曉告訴《中國科學報》,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極地天基觀測能力、推動「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山大學目前正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合作論證一顆專用於極地觀測的小型SAR衛星。
  • 海洋一號D星成功發射!將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6月11日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昨天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
  • 中國的衛星對地遙感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
    面對空前空前嚴峻的內外部的挑戰,2020年的中國,不容易、不簡單、不平凡。我們14億中國人,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新華社發表了一些列衛星圖片,從數百公裡外的太空,衛星記錄著這非凡的中國。這些衛星照片大多是利用我國在軌的高分系列衛星拍攝的,包括高景一號衛星,高分一號衛星,高分二號衛星,高分七號衛星等,此外還有歐洲哨兵2號(Sentinel2)衛星和美國Landsat 8陸地衛星的對比圖。從圖片可見中國發展的巨大能力,也可以看出中國衛星應用水平的極大提高。
  • 中國衛星解析度0.1米,導航精度3釐米,美國還有太空優勢嗎?
    在今年的9月7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將一枚高分十一號遙感衛星02星送入太空。相比在2018年7月31日發射的高分十一號衛星,02星是一顆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採用橢圓軌道,遠距離地面像元解析度可達亞米級,近距離解析度可到分米級,準確來說就是0.1米。
  • 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衛星成功發射
    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海而興,是「數字中國」 「智慧海洋」和海洋經濟的示範省份。廈門大學依託福建,聯合國內優勢單位,發起的首顆衛星以「海絲一號」命名,既符合國家戰略,又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同時,「海絲」諧音英文「HI, SEA」,具有「你好,海洋」之意。「海絲一號」將以我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為主要觀測對象。
  • 衛星產業鏈全景解析
    ,結合 4.1 節中按照應用領域對衛星種類的分類,將衛星可以分為遙感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科學實驗衛星、技術驗證衛星以及其他衛星。 具體對比中美在軌衛星種類分布(見圖 50),可以看出,截至 2020 年 4 月 1 日,中國在軌正常工作的遙感衛星數量最多,通信衛星數量佔比低於美國,這與我國在政策上對商業通信衛星管制較嚴格有關,同時我國科學實驗衛星數量佔比較低,表明了在當前我國航天產業體系整體落後美國背景下,加大衛星空間基礎設施的建設仍將是中短期的主要工作,因此衛星發射及製造數量未來均有望保持增長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 將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的檢測能力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國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助力海洋強國建設。
  • 沒有自己的太陽觀測衛星,中國錯失前沿性原創發現
    同時,雖然科學家們可以用地面上或太空中的望遠鏡,在距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對日冕進行相對細緻的遙感觀測,但這些探測所帶來的信息終究無法替代實地測量的信息。為了解開與太陽風有關的謎題,在美國的大學與科研機構的主導下,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抵近太陽的觀測任務計劃。
  • 華為雲四維地球遙感數據:以太空視角,智看時空變幻
    而華為雲聯合「遙感影像國家隊」中國四維共同打造的新一代遙感數據云服務平臺——四維地球,是國內首個基於海陸空天多源數據融合的時空信息智能服務平臺,依託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對海量遙感數據的雲端處理和快速分發、按需使用和瀏覽共享,構建起對地觀測數據從太空到用戶的雲際直連。
  • 剛剛,「海絲一號」衛星搭載長徵八號,發射升空!
    發展壯大海洋經濟,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推動沿海與內陸地區的協調發展,是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福建是海洋大省,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依海而興,是「數字中國」、「智慧海洋」和海洋經濟的示範省份。廈門大學依託福建,聯合國內優勢單位,發起的首顆衛星以「海絲一號」命名,既符合國家戰略,又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淵源。
  • 中國又一衛星升空 刷新精度記錄!蔡英文將無處可藏
    高光譜遙感是當前遙感技術的前沿領域。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譜特徵,光譜因此被視為辨別物質的「指紋」,是用以識別和分析不同物體特徵的一種重要的「身份證」。高分五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解析度最高的衛星,設計壽命8年,裝載2臺全新研製的陸地觀測載荷和4臺全新研製的大氣類觀測載荷。
  • 「海絲一號」衛星實現「零突破」 福建衛星產業「加速跑」
    據悉,「海絲一號」衛星是由廈門大學、福建省招標採購集團、三明投資集團、天儀研究院和中國電科38所等單位聯合策劃研製,主要觀測對象為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601099,股吧)海域,可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形變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